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四

關燈
句無量則盡法界之疆域。

    下句正觀窮國土之體性。

    上六自利。

    七化生無垢。

    上之二利皆自分行。

    八正覺無垢。

    謂勝進上覺将成菩提。

    時一切諸佛疊共現前而證知故。

    如下受職處說。

    以本覺将現故。

    二結數者亦是眷屬。

    皆現前者。

    久修成就不加功力自然現故。

    三彰入滿足中能入者。

    通方便定體入起相。

    即隐顯無方故雲善巧。

    善了所作即知業用。

    四彰最後名者。

    将說受位分故。

    一切智者佛無分别智也。

    論經重言智者。

    兼後得智。

    二智平等名受位也。

    第三此三昧現在前下。

    明受位分。

    于中有四。

    一法二喻。

    三合四結。

    今初有六。

    一座二身。

    三眷屬四相。

    五出處六得位。

    六中前五自分德備。

    後一上攝佛果。

    前中初三位體。

    次一位相。

    後一位用。

    前三即依正眷屬。

    今初随何等座。

    謂大寶華王座故。

    于中二。

    先明主華自有十相。

    一主相即寶蓮華。

    二其華下量相。

    三以衆妙下勝相具德故。

    四超過下地相生處故。

    五出世下因相。

    六知諸下成相。

    七恒放下第一義相。

    正觀普照法界現事故。

    如世蓮華開敷。

    菡萏為第一故。

    八非諸天下功德相。

    菩薩德招故。

    九毗琉璃下體相。

    十其華下莊嚴相。

    二十三十下明眷屬華。

    第二爾時下。

    随何等身殊妙之身稱于座故。

    第三無量下随何眷屬。

    第四佛子此大下。

    随何等相。

    周遍作業為其相故。

    第五佛子此菩薩坐彼下。

    随何出處。

    十處出光令惡道出離。

    菩薩增行故。

    文分為四。

    一舒光作業。

    二衆聖鹹知。

    三下類奔風。

    四同聲相應。

    今初十處放光有三種業。

    一利益業。

    二發覺業。

    三攝伏業。

    今類例相從且分為四。

    一前之七光但有益業。

    前五益凡後二益小。

    二第八一光有二業半。

    一者益。

    益九地已還菩薩故。

    二者發覺令知故。

    言一半者。

    但有攝義攝彼令來故。

    三第九一光亦二業半。

    一益等位菩薩故。

    下文彼光既令此益此光必益于彼故。

    二發覺令知故。

    言一半者。

    魔宮不現是伏業故。

    四第十頂光但有發覺。

    文分為三。

    一顯照分齊。

    二右繞下正顯作業。

    謂興供成益益。

    言不退菩提者。

    論有四義。

    一于登地證決定故。

    二入正定聚故。

    三定離放逸惡故。

    四定集善事故。

    三佛子下事訖收光。

    言足下入者。

    若約教相。

    頂光入足顯深敬故。

    若約證實終極之智。

    從下趣入諸佛境故。

    故論釋後段雲平等攝故。

    顯證佛境即自證故。

    第二爾時下衆聖鹹知。

    第三佛子是時下。

    下位奔風申敬獲益。

    文并可知。

    第四當爾之時下。

    同聲相應以修平等因行互相資故。

    表内吉祥深廣之德嚴。

    心已圓故。

    外于此相放光相益。

    又上此照彼。

    放眉間光表中道已照。

    今彼照此。

    乃于胸相者。

    表心契懸同。

    德圓魔盡名壞魔怨。

    第六爾時十方下。

    明随所得位。

    于中二。

    一放光于中十業。

    初光名即益業。

    益一切智令成佛故。

    二眷屬光是因業。

    三示佛是敬業。

    四開悟業。

    五振動業。

    六止惡業。

    七降魔業。

    八示現業。

    九如是下卷舒業。

    十示現種種即變化業。

    二現是事已下入頂成益。

    入頂者。

    若約化相上收于下也。

    若約實義照極心源名為智頂。

    成果在已是為光入。

    論雲。

    諸如來光明。

    彼菩薩疊互智平等攝受故。

    謂菩薩頂光入佛足。

    則因上進于果也。

    佛光入菩薩頂果收因也。

    亦因收果入則無迹。

    因果雙亡名平等也。

    當爾之時下得益。

    名為下結位。

    入佛境者所證同也。

    具十力者行德同也。

    堕佛數者。

    如始出家便堕僧數。

    第二佛子如轉輪下喻。

    喻上六事文少不次。

    初喻随何身。

    二其轉輪下喻随何座。

    三長大下喻随何相。

    四取四大下喻随所得位。

    王喻真身手喻應身。

    瓶喻白毫水喻于光。

    應有第三随何等眷屬。

    謂文武百寮以為輔弼。

    五即能下明随何等出處。

    第三菩薩受職下合。

    但合随所得位。

    正意在此故。

    第四佛子下總結。

    結斯一分。

    大文第四佛子菩薩住此法雲下。

    明入大盡分。

    于中有五種大。

    一智大。

    二解脫大。

    三三昧大。

    四陀羅尼大。

    五神通大。

    此五依五種義。

    一依正覺實智義離智障故。

    二依心自在義。

    離煩惱障故。

    三依發心即成就一切事義。

    意定力故。

    四依一切世間随利益衆生義。

    意能遍持口能遍随故。

    五依堪能度衆生義。

    身及諸通廣能運故。

    前二自利後三利他。

    文中三。

    前二别明。

    後三合例。

    今初智大分二。

    先别明後總結。

    今初有七種智。

    一集智大。

    二應化智大。

    三加持智大。

    四入微細智大。

    五密處智大。

    六入劫智大。

    七入道智大。

    此七展轉相生。

    今初集智。

    依能斷疑力了法緣集故。

    文中先别明。

    後舉要下總結。

    前中。

    有二十集皆明因緣集。

    然通真妄及與和合故有三分。

    一染分。

    二淨分。

    三滅分。

    在文六重。

    一唯染。

    謂初四及衆生集。

    諸見煩惱集。

    二唯淨。

    謂聲聞已下諸集。

    三唯滅。

    謂虛空。

    四淨染合說。

    謂識及有為世界成壞。

    五淨滅合說。

    謂無為及涅槃。

    擇滅無為為淨。

    非擇滅為滅。

    性淨涅槃稱滅。

    餘三涅槃為淨。

    六通染淨滅謂法界。

    故論雲。

    随所正不正以法界通善不善及無為故。

    而論諸句皆有随所言者。

    随何等差别皆能知故。

    第二佛子下。

    明應化智中三。

    初牒前起後。

    以依前緣集智身起化用故。

    故論雲依彼身起力。

    次如實下正顯。

    後如是下總結。

    别中十句。

    初三衆生世間自在化。

    化起衆生善惡業及利鈍使。

    令衆生見似真造作故次一句器世間自在化。

    次五智正覺世間自在化。

    三乘正覺故。

    一法界化。

    為三乘所說法行。

    餘四化為三乘人及果。

    後一通三世間。

    有情有分别器無分别智。

    正覺通上二也。

    第三又如實知佛持下加持智。

    論雲依如是如是轉行力。

    謂依彼應化常化不絕。

    為加持行。

    其事非一重言如是。

    有十一句。

    初三不斷三寶是境界持。

    餘八是行持。

    于中初二逆行。

    勝熱炙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