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第十法雲地。
所以來者。
瑜伽意雲。
雖于一切品類宣說法中得大自在。
而未能得圓滿法身現前證受。
今精勤修習。
已得圓滿故。
有此來。
論雲。
于九地中。
已作淨佛國土及化衆生。
第十地中修行令智覺滿。
此是勝故。
以八九二地同無功用故。
對之顯勝有此地來。
又一乘中最居極故。
次釋名下自有釋名分。
今且略解雲者。
是喻略有三義。
一含水義。
二覆空義。
三霔雨義。
約法就喻則有多義。
雲有四義。
一喻智慧。
二喻法身。
三喻應身。
四喻多聞熏因。
空亦四義。
一喻真如二喻粗重。
三喻法身。
四喻梨耶。
攝大乘論雲。
由得總緣一切法智。
含藏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
此喻含水義。
總緣一切法契經等智。
不離真如如雲合空。
總持三昧即是水也。
又雲。
譬如大雲能覆如空。
廣大障故。
此喻覆空義。
即以前智能覆惑智二障。
又雲。
又于法身能圓滿故。
此有二義。
一喻霔雨義。
即上之智。
出生功德。
充滿所依法身故。
二喻遍滿。
即前之智自滿法身耳。
故金光明雲。
法身如虛空智慧如大雲。
成唯識中。
亦有三義全同攝論。
而瑜伽雲。
粗重之身廣如虛空。
法身圓滿。
譬如大雲皆能遍覆。
此同攝論第二義。
而無性釋以智覆空。
此以法身者智滿則法身圓滿。
起信論雲。
顯現法身智純淨故。
本分雲。
得大法身具足自在。
亦以法身喻雲。
真谛三藏釋金光明經雲。
虛空喻三法身。
雲喻三道之智。
此法喻亦齊似非經意。
此喻位極非道前故。
莊嚴論第十三雲。
于第十地中。
由三昧門及陀羅尼門。
攝一切聞熏習因。
遍滿阿梨耶識中。
譬如浮雲遍滿虛空。
能以此聞熏習雲。
于一一刹那于一一相。
于一一好于一一毛孔。
雨無量無邊法雨。
充足一切所化衆生。
由能如雲雨法雨故。
故名法雲。
此從法身未及佛。
故立賴耶名。
十住論雲。
于無佛世界。
能雨法雨故。
瑜伽又意雲。
言大雲者。
未現等覺。
若現等覺。
能雨大雨作利益故。
是則密雲不雨含德而已。
然諸釋雖衆不出三義。
謂以智慧含德。
遍斷諸障遍證法身。
故所覆粗重即所離障。
謂于諸法中未得自在障。
此障十地大法智雲及所。
含藏所起事業故。
斯即二愚障所起業名大神通愚障大智雲。
即悟入微細秘密愚。
斷此障故。
便能證得業自在等所依真如。
謂神通作業總持定門。
皆自在故。
便成受位等行。
具智波羅蜜得化身三昧等果。
即是雲雨究竟成佛法身。
及所證如皆亦所遍虛空。
其旨一耳。
次正釋文。
文中三分。
先贊請中有十六偈。
前十三贊。
後三偈請。
前中亦二。
前三偈但申供養。
有三類可知。
後十偈天女供贊。
于中亦二。
初一總标供贊。
餘九正顯贊辭。
于中亦二。
前八贊佛德能。
後一勸修利益。
前中亦二。
前五贊大用自在。
後三顯自在所由。
前中亦二。
前二用益普周。
後三随見不等。
于中亦二。
初一總明後二八相顯。
所由中亦二。
初一智了世幻故。
文有喻合後二證窮性相故。
于中半偈證體。
半偈起用半偈用不離體。
半偈體用泯絕。
後三請中。
初一結默念請。
後二上首言請。
第二正說論分八分。
一方便作滿足地分。
攝前九地所修。
總為方便滿此地故。
二得三昧分。
初住地行行德無量。
偏舉受職之所依故。
三得受位分。
正住地行。
依前定力攝佛智故。
四入大盡分。
是地滿行。
望前諸地行已窮盡。
今複地滿盡之極故。
五釋名分。
此地學窮辯德顯稱故。
六神通力有上無上分。
地滿足已妙用自在。
形前無上形佛劣故。
七地影像分。
以喻顯法如因影像知形質故。
八地利益分。
彰說殊勝勸修趣入故。
後之二分通該十地。
将前攝後雲此地有八。
若依前長科。
後二分通則此地分二。
先明地行。
後彰位果。
地行之中方有六分。
如上所列。
六中初一是入心。
餘是住心。
出心即調柔果。
已如前說。
今初分中二。
先總明。
後善滿下别顯。
今初無量智者。
阿含廣故。
觀察覺了者證智深故。
寶性論中。
地上菩薩起二修行。
一約根本智名如實修。
即此證智。
二約後得智名遍修行。
即此廣智諸地。
具起上二種行。
今于上二決擇思修。
别中十句攝為七相。
初三七八二處合故。
七中一善修行故。
即是同相。
謂初三句明證助不住諸地同修故。
初句證道無漏白法故。
何以得證。
由次句助道。
何因成助。
由後句不住道增福德故。
不住無為增智慧故。
不住有為。
後六别相。
謂二廣行大悲。
即普遍随順自利利他相。
此總前七地合為一相。
以七地差别之相。
八地之初已辨故。
此總舉普遍釋廣随順。
釋行大悲利他而成自業。
故雲自利。
三一句令佛土淨。
即八地相。
下三相即九地。
以親證此故多舉之。
謂四一句教化衆生相。
即九地自分行。
入十一稠林故。
五有二句善解相。
謂解達真如是佛所行處故。
善順如來能證寂滅行故。
六無厭足相。
常觀察力等欲趣入故。
上句解。
此句行。
并九地勝進故。
前地。
雲晝夜專勤更無餘念。
唯入佛境界故。
七地盡至入相。
謂十地證窮故。
同前諸地。
結行入位已屬第十。
故雲名為得受職位。
第二佛子菩薩摩诃薩以如是下明三昧分。
于中二。
初牒前起後。
後即得下正顯。
于中四。
初别舉十名。
二如是等下結所得數。
三菩薩于此下彰入滿足。
四其最後下顯最後名。
今初十中初總餘别。
總雲離垢者離煩惱垢故。
是障盡地偏受此名。
别中九定離八種垢。
一入密無垢。
謂解入事事法界深密之處。
不與惑俱故。
二近無垢。
萬行已圓道場斯近故。
如淨名說。
上來初一解次一行。
下三成德。
三放光無垢。
謂光開心華令其見實。
亦能坐種種大寶蓮華光無不照故。
四陀羅尼無垢。
如海包藏五起通無垢。
則無心頓現。
上五皆起法身之定也。
六有二定清淨佛土無垢。
上
所以來者。
瑜伽意雲。
雖于一切品類宣說法中得大自在。
而未能得圓滿法身現前證受。
今精勤修習。
已得圓滿故。
有此來。
論雲。
于九地中。
已作淨佛國土及化衆生。
第十地中修行令智覺滿。
此是勝故。
以八九二地同無功用故。
對之顯勝有此地來。
又一乘中最居極故。
次釋名下自有釋名分。
今且略解雲者。
是喻略有三義。
一含水義。
二覆空義。
三霔雨義。
約法就喻則有多義。
雲有四義。
一喻智慧。
二喻法身。
三喻應身。
四喻多聞熏因。
空亦四義。
一喻真如二喻粗重。
三喻法身。
四喻梨耶。
攝大乘論雲。
由得總緣一切法智。
含藏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
此喻含水義。
總緣一切法契經等智。
不離真如如雲合空。
總持三昧即是水也。
又雲。
譬如大雲能覆如空。
廣大障故。
此喻覆空義。
即以前智能覆惑智二障。
又雲。
又于法身能圓滿故。
此有二義。
一喻霔雨義。
即上之智。
出生功德。
充滿所依法身故。
二喻遍滿。
即前之智自滿法身耳。
故金光明雲。
法身如虛空智慧如大雲。
成唯識中。
亦有三義全同攝論。
而瑜伽雲。
粗重之身廣如虛空。
法身圓滿。
譬如大雲皆能遍覆。
此同攝論第二義。
而無性釋以智覆空。
此以法身者智滿則法身圓滿。
起信論雲。
顯現法身智純淨故。
本分雲。
得大法身具足自在。
亦以法身喻雲。
真谛三藏釋金光明經雲。
虛空喻三法身。
雲喻三道之智。
此法喻亦齊似非經意。
此喻位極非道前故。
莊嚴論第十三雲。
于第十地中。
由三昧門及陀羅尼門。
攝一切聞熏習因。
遍滿阿梨耶識中。
譬如浮雲遍滿虛空。
能以此聞熏習雲。
于一一刹那于一一相。
于一一好于一一毛孔。
雨無量無邊法雨。
充足一切所化衆生。
由能如雲雨法雨故。
故名法雲。
此從法身未及佛。
故立賴耶名。
十住論雲。
于無佛世界。
能雨法雨故。
瑜伽又意雲。
言大雲者。
未現等覺。
若現等覺。
能雨大雨作利益故。
是則密雲不雨含德而已。
然諸釋雖衆不出三義。
謂以智慧含德。
遍斷諸障遍證法身。
故所覆粗重即所離障。
謂于諸法中未得自在障。
此障十地大法智雲及所。
含藏所起事業故。
斯即二愚障所起業名大神通愚障大智雲。
即悟入微細秘密愚。
斷此障故。
便能證得業自在等所依真如。
謂神通作業總持定門。
皆自在故。
便成受位等行。
具智波羅蜜得化身三昧等果。
即是雲雨究竟成佛法身。
及所證如皆亦所遍虛空。
其旨一耳。
次正釋文。
文中三分。
先贊請中有十六偈。
前十三贊。
後三偈請。
前中亦二。
前三偈但申供養。
有三類可知。
後十偈天女供贊。
于中亦二。
初一總标供贊。
餘九正顯贊辭。
于中亦二。
前八贊佛德能。
後一勸修利益。
前中亦二。
前五贊大用自在。
後三顯自在所由。
前中亦二。
前二用益普周。
後三随見不等。
于中亦二。
初一總明後二八相顯。
所由中亦二。
初一智了世幻故。
文有喻合後二證窮性相故。
于中半偈證體。
半偈起用半偈用不離體。
半偈體用泯絕。
後三請中。
初一結默念請。
後二上首言請。
第二正說論分八分。
一方便作滿足地分。
攝前九地所修。
總為方便滿此地故。
二得三昧分。
初住地行行德無量。
偏舉受職之所依故。
三得受位分。
正住地行。
依前定力攝佛智故。
四入大盡分。
是地滿行。
望前諸地行已窮盡。
今複地滿盡之極故。
五釋名分。
此地學窮辯德顯稱故。
六神通力有上無上分。
地滿足已妙用自在。
形前無上形佛劣故。
七地影像分。
以喻顯法如因影像知形質故。
八地利益分。
彰說殊勝勸修趣入故。
後之二分通該十地。
将前攝後雲此地有八。
若依前長科。
後二分通則此地分二。
先明地行。
後彰位果。
地行之中方有六分。
如上所列。
六中初一是入心。
餘是住心。
出心即調柔果。
已如前說。
今初分中二。
先總明。
後善滿下别顯。
今初無量智者。
阿含廣故。
觀察覺了者證智深故。
寶性論中。
地上菩薩起二修行。
一約根本智名如實修。
即此證智。
二約後得智名遍修行。
即此廣智諸地。
具起上二種行。
今于上二決擇思修。
别中十句攝為七相。
初三七八二處合故。
七中一善修行故。
即是同相。
謂初三句明證助不住諸地同修故。
初句證道無漏白法故。
何以得證。
由次句助道。
何因成助。
由後句不住道增福德故。
不住無為增智慧故。
不住有為。
後六别相。
謂二廣行大悲。
即普遍随順自利利他相。
此總前七地合為一相。
以七地差别之相。
八地之初已辨故。
此總舉普遍釋廣随順。
釋行大悲利他而成自業。
故雲自利。
三一句令佛土淨。
即八地相。
下三相即九地。
以親證此故多舉之。
謂四一句教化衆生相。
即九地自分行。
入十一稠林故。
五有二句善解相。
謂解達真如是佛所行處故。
善順如來能證寂滅行故。
六無厭足相。
常觀察力等欲趣入故。
上句解。
此句行。
并九地勝進故。
前地。
雲晝夜專勤更無餘念。
唯入佛境界故。
七地盡至入相。
謂十地證窮故。
同前諸地。
結行入位已屬第十。
故雲名為得受職位。
第二佛子菩薩摩诃薩以如是下明三昧分。
于中二。
初牒前起後。
後即得下正顯。
于中四。
初别舉十名。
二如是等下結所得數。
三菩薩于此下彰入滿足。
四其最後下顯最後名。
今初十中初總餘别。
總雲離垢者離煩惱垢故。
是障盡地偏受此名。
别中九定離八種垢。
一入密無垢。
謂解入事事法界深密之處。
不與惑俱故。
二近無垢。
萬行已圓道場斯近故。
如淨名說。
上來初一解次一行。
下三成德。
三放光無垢。
謂光開心華令其見實。
亦能坐種種大寶蓮華光無不照故。
四陀羅尼無垢。
如海包藏五起通無垢。
則無心頓現。
上五皆起法身之定也。
六有二定清淨佛土無垢。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