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三

關燈
詞為彼生說。

    說無錯謬名為堅固。

    論經雲。

    不壞者壞即錯也。

    四彼想差别自相想義同上。

    但以次第不息。

    以多異名堅固彼義。

    令他愛樂名不斷盡。

    此自相一門是總故。

    論前總中亦依此釋。

    諸經論中亦多依此。

    第二同相。

    約性與相分于法義。

    一一切法同相。

    謂諸法同以無性為自性故。

    二有為法同相同生滅故。

    謂觀無常門生滅相得入初句。

    法無我性故。

    無我智境得成。

    是則生滅是常義也。

    三一切法假名同相。

    故雲安立。

    所立之法已是假名。

    更以言诠假名而談名不斷說。

    四假名假名同相。

    謂不壞前假名。

    更能以異異無邊假名說故。

    重言假名。

    第三行相中。

    約三世以分法義。

    一生行相現法緣生故。

    設知過未亦名現在。

    以三世皆是當世現在故。

    故論雲。

    過去未來彼彼世間攝受故。

    二已生未生行相。

    設知現在亦名過未。

    以現是過家未未家過故。

    是則當世而知名法。

    逆見過未能知現在。

    是則名義為菩薩智境。

    三物假名行相。

    總說三世之物不謬故。

    四說事行相。

    然所說事不出三世。

    總相物中故雲一一世。

    但曲明異異事法。

    故雲無邊法明。

    第四說相中。

    約本釋以分法義。

    一修多羅相故但示法。

    二解釋相所以名義。

    三随順相。

    随類言音故。

    四相似說相。

    謂随心樂聞何法宜。

    何譬喻說似彼心故。

    第五智相。

    約法類以分法義。

    一現見智。

    二比智比即類也。

    然所知境即是二谛法。

    比等智是無礙體。

    從體立稱不同前後。

    又法比等智通于大小。

    四無礙智唯局大乘。

    故涅槃說。

    唯菩薩有。

    聲聞設有少故名無。

    若就二智所觀并通大小。

    約能觀智唯局大乘。

    于大乘中。

    依觀所取能取以立法類。

    一法智觀如故雲現見。

    謂觀差别二谛同如不異故。

    二比智即觀前能觀。

    如實分别之智。

    類餘亦爾。

    類何等耶。

    比知如前。

    差别即如實故。

    三欲得方便智。

    謂此是相見道依真假說。

    後得智攝故雲世智。

    若欲得第一義假說以為方便。

    四得智。

    謂雖以世智說。

    而與第一義相應非颠倒異。

    方名樂說故。

    雲善巧。

    可以證得第一義故。

    餘如唯識雜集各第九。

    瑜伽十六說。

    上回向品疏已略明。

    第六無我慢相中。

    約真俗以分法義。

    一第一義谛無我。

    故雲一相。

    言不壞者不壞無我故。

    若言我知無我我證無我。

    則壞無我。

    以有能所故。

    二世谛無我故雲蘊等。

    迷蘊著積聚。

    我迷界着異因。

    我計種族别故。

    迷處着欲我計為生門。

    能受入故。

    迷谛緣起著作。

    我皆明因果有造作故。

    并是法我亦通人我。

    今随順觀察世谛緣生無實。

    以為對治得入第一義法無我。

    名善巧方便故。

    蘊界等是菩薩智境所治之我。

    三說美妙無我。

    惬情稱美順理為妙。

    四說無上無我故雲轉勝。

    詞中差别故曰無邊法名。

    第七大小乘相中。

    約權實以分法義。

    一觀相。

    謂一觀不異唯一事實故。

    二性相。

    就彼根性有三乘故。

    三解脫相。

    會彼三乘同歸一實。

    解脫相中無差别故。

    論雲。

    依同解脫不懼者。

    法華雲。

    今我喜無畏但說無上道故。

    四念相即開方便門。

    随機念異心行不同。

    以多法明說諸乘法。

    然皆為一事。

    故論雲随順解脫。

    第八菩薩地相中。

    約地體相以分法義。

    一智相。

    一切菩薩行者總标也。

    何者是耶。

    謂所證法行能證智行。

    何以此二名菩薩行。

    以智契如故。

    故經雲智随證。

    論雲觀智說故。

    此菩薩行即十地智體。

    二說相。

    謂體雖一智相有十地分位故。

    然此分位由心差别故。

    論雲十地差别者。

    謂心而名說相者約口言也。

    以論經雲義無量者。

    說十地别差故。

    作是釋斯則異前義大。

    三與方便相。

    謂巧說十地授與衆生。

    不颠倒教授與地證道無有差别故。

    四入無量門相。

    入諸地相差别故。

    第九如來地相。

    約真應以分法義。

    謂一法身相。

    即始本無二之法身。

    故雲一念成正覺。

    二色身相種種時者。

    随何劫中種種處者。

    随何國土依報事。

    各差别者。

    随何等佛身正報事。

    三正覺相。

    通說正覺十佛差别故。

    四說相佛德無盡故。

    說亦無盡。

    第十作住故相。

    約諸佛能說德所說聲教。

    以分法義。

    一覺相。

    即作住持德覺法性相故。

    語者随自意語随他意語。

    随自他意語。

    此能說法故。

    十力破魔憍慢。

    無畏伏外道。

    不共異二乘慈悲故。

    常說辯才故。

    能說方便者随順物機。

    轉法輪者正說。

    此上皆一切智智随證。

    二差别相。

    知佛随心種性等差别聲教故。

    三說相。

    用前音聲差别說故。

    四彼無量相異異說故。

    随信解者。

    示現菩薩無盡樂說故。

    以如來智等者。

    諸佛法身以利生為行。

    此行合智故。

    無垢清淨不可破壞。

    故雲圓滿。

    此地分得故用之而說。

    第三佛子菩薩住第九地下。

    法師自在成就中二。

    先牒前标後。

    二得義下正顯成就。

    有四種事。

    一持成就得不失故。

    二說成就巧能演故。

    三問答成就斷疑網故。

    四受持成就更受勝法故。

    則前三自分。

    後一勝進。

    又前一釋得妙法藏。

    後三釋作大法師。

    于此四種皆無縛着即攝第九回向也。

    今初分二。

    初列十持。

    持先已得。

    後此菩薩得如是下用前十持。

    持當所得。

    今初先列十持。

    并從所起業用立名。

    初三起意業。

    次三起身業。

    後四起口業。

    一持義二持教法。

    三持能知智。

    四善軟者慈光攝受。

    五剛強者善慧降伏種種施為故。

    六上供諸佛下攝貧窮故名衆财。

    七于大乘中陜劣衆生。

    示教大乘威德勝利令生喜故。

    八不斷辯才智常說故。

    九無盡樂說深說故。

    十種種義樂說廣說故。

    後如是下總結。

    以百萬下顯持之用。

    二持當得中聞已不忘。

    正顯持義。

    為他演說亦持之用。

    第二此菩薩初見下明說成就。

    于中三。

    初顯所受法多。

    二此菩薩得如是下能廣開演。

    三此菩薩處于法座下。

    明起說自在。

    第三佛子此菩薩假使下。

    問答成就。

    初一界答難。

    二明一切世界。

    第四佛子此菩薩複更下受持成就可知。

    第二佛子菩薩住此下明位果。

    三果同前。

    但初調柔見佛緣中。

    初依内證近佛法身。

    後依三昧見佛色身。

    餘文可知。

    第三重頌分中。

    二十四頌分三。

    初十九頌地行。

    次四頌位果。

    後一結歎。

    今初具頌上四分。

    初二頌法師方便。

    次二頌智成就。

    次七頌入行成就。

    四有八偈頌說成就。

    于中初半偈頌智成就。

    次二偈頌口業成就。

    其中諸喻長行所無。

    後五偈半頌法師自在成就于中初一偈半頌持。

    次一偈頌說。

    次一頌問答。

    後二頌受持兼頌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