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乘皆約熟不熟明。
大乘中熟者定。
不熟者不定。
小乘中熟者不定。
可轉向大乘故。
不熟者定。
各随自乘而解脫故。
若世間非乘熟者不定。
可化入道故。
不熟者報已定故。
且暫舍之。
即離世間中待時方化清淨舍也。
後句淳熟調柔一向是定。
六随根網輕轉壞者。
順行差别。
此知眼等根順行境界。
得增上故。
于中有三種順行。
一依身順行。
謂六入展轉疊共相縛。
如網魚鳥不得解脫。
故雲根網。
此行内境。
二生滅順行。
謂體是有為。
生住不久故雲輕。
易可異滅故雲轉壞。
三觀行取相順行。
此行外境。
即論經雲取相。
今文阙此。
或根網中收。
七聲聞淨差别。
望凡夫二乘行增上故。
以二乘根由滅障能成故。
煩惱無能壞。
八菩薩淨差别。
此通三種退不退也。
九遠随等者。
示一切根攝差别。
謂三無漏根。
總攝諸根。
三者一始行。
即未知當知根。
二方便即已知根。
正在修道故名方便。
三報熟者。
即具知根。
謂前信等共三無漏根生而随優劣。
三位不同。
自始至末故名遠随。
此之三根。
于修無學涅槃得增上故。
此上九中。
初二約信等。
三五七入并約三乘。
通于諸根。
四約五受。
六約眼等。
九約三無漏根。
二十二根已明十九。
男女命根不足可辨。
餘如俱舍根品粗說。
即然細分無量故。
結雲乃至八萬四千。
第五例三稠林。
謂解性欲。
此三與根性相順入舉一可反三隅故。
皆略例。
第六釋随眠。
先總後别。
總中晉及論經皆名為使。
論雲随順逐縛義故。
如世公使随逐衆生得便系縛。
即是随眠。
眠伏藏識随逐纏繞故。
此唯約種不同小宗。
别有十二句。
論攝為二。
前六明何處随逐。
後六明以何随逐。
今初為五。
一合初二句。
約心明處。
初句于報心随逐。
正顯眠伏藏識。
即久安眠處。
而言深者。
無始來有微細難知故。
下句于非報心随逐。
即轉識分别。
事識不離現事而生。
故但雲心。
即暫回轉處。
二相應不相應者。
約三界明處。
唯與當界心相應。
不與異界心相應故。
故論雲。
欲色無色。
或上中下差别。
無色惑微所以名下等。
雖則随眠性皆成就。
随其現惑亦有不相應義。
三久遠随行相者。
約地明處。
論雲随順乃至有頂故。
然有頂之言。
通有二義。
一至金剛之頂。
二至三有之頂。
今取通大小義。
直雲有頂。
論經但雲遠入。
今雲久遠亦無始來上至九地頂故。
四無始不拔相。
此約時明處。
處既無邊時亦無始。
唯智能怖随眠怨賊。
既未曾有聞思修智故。
不能拔出。
五與一切禅定等者。
此約行明處。
由随眠随逐。
令世間禅定等不能滅愛見等心。
不能随順正修行故。
名為相違。
故下偈雲。
禅定境排仍退轉也。
後三界下明以何随逐。
即顯随逐之相。
由此相故。
名為随眠。
此有六種。
一于上三有不斷随逐。
所以三有不斷相似相續者。
由有此使作系縛故。
如世眠者不能起床。
二遠時随逐。
即于上無始時。
令心相續現起無邊。
如世眠者夢心相續。
三開諸處門者。
一身生随逐。
謂于前一身之上報非報心。
明随逐也。
如世眠者夢中見聞。
于中二義。
一令眼等諸根門。
集生六種識時。
使與同生故雲開門。
此明外逐方便心。
二論雲及阿賴耶熏故。
此明内熏報心。
論經門字下更有集字。
即阿賴耶集起之心。
然是諸處通依故。
今經義含耳。
四堅實難治。
即不實随逐。
謂修禅等時不得真實對治故。
不實堅實如世重眠。
不得重觸大聲無由起故。
五地處等者微細随逐。
此于上有頂處九地中六入處。
煩惱身随逐故。
然九地有二義。
一約三界九地。
雖并成就細故不知。
成處多少名不成就。
如世眠者夢中謂覺。
二以善慧為九地。
十地猶有故名微細。
不成就者。
此地中分有斷除故。
故下偈雲。
金剛道滅方畢竟故。
六離苦随逐。
謂唯無分别智。
出世間聖道方能拔出。
如眠得觸。
第七釋受生稠林中。
十句先總後别。
論通為八。
一身種種。
謂形類多故。
二業因種種。
三住處種種。
四四五二句色想上下種種。
五同外色因種種。
謂田等取外同喻故。
六自體種種名色與識俱生。
相依不離是報自體故。
七本順生因種種。
謂癡愛為本順生求有。
令有續故。
八末後二句集苦谛種種。
謂三求不同皆是集因。
但集苦果故雲種種。
上句顯欲有二求。
欲受即欲求。
貪愛共取追求不已故。
欲生即有求。
愛生三有自得勝身。
複攝眷屬故。
言無始樂著者。
顯上二求之過。
下句即邪梵行求。
由心取着故。
不知三界輪回貪求三界。
小大無量之相妄謂涅槃。
謂或拍腹為道。
或計無想非想為涅槃故。
第八釋習氣中。
亦先總後别。
總雲習氣既通二義。
不可局于羅漢餘習。
雖标習氣别中皆言熏習。
熏謂熏灼。
如外香氣習。
謂習學。
唯約有情習。
必能熏以成氣分故雲習氣。
即賴耶識以為所熏。
以恒住一類是無記性。
可受熏故。
前七轉識以為能熏。
由有生滅力增盛有增減故。
能所共相和合故名熏習。
此如攝論及唯識第二。
若依起信。
真如亦能内熏。
佛善友等以為外熏。
内外和合以成氣分。
前中雖聞教等亦因識能領受。
故判識為能熏。
今并通。
此文中既有因熏與果等。
定知熏習種成為氣分義。
别中十種差别。
一與果現在非現在差别。
謂過去善惡業因。
與今現果同起名行。
不同起名不行。
如人行施。
今得人身亦常好施等。
此即因習。
二随趣熏者。
道熏差别。
如從天來今猶鮮淨。
廣明道習。
如大威燈光仙人所問經。
此即果習。
上二皆是對過說今。
三随衆生行者。
親近衆生熏差别。
此是緣習故。
宜遠惡近善慎所習也。
所以昔王不立廄于寺。
而立之于屠。
四随業等者。
功業煩惱熏差别。
功業者。
釋經業字。
謂是起作事業揀非業因。
如鍛金之子宜教數息等。
煩惱習者如人喜眠眠則滋多等。
五善不善等者。
善業等熏差别。
此業即是業因。
以是善等三性望來果稱業故。
如久行施者施心轉濃等。
上三唯約現世以明習氣。
六随入後有者。
中陰熏差别。
中有即是本有後故。
如梵行人至中有内。
亦無染欲。
七次第者。
與果次第熏差别。
謂修善惡業。
于後有位。
諸趣之中受果次第。
習亦與果次第無差。
上二約現望後以說熏習。
八不斷等者。
離世間禅因熏差别。
謂諸無漏定名離世間禅修學無漏即是彼因。
由未斷煩惱。
雖修無漏亦為煩惱牽。
煩惱随。
至無漏名
大乘中熟者定。
不熟者不定。
小乘中熟者不定。
可轉向大乘故。
不熟者定。
各随自乘而解脫故。
若世間非乘熟者不定。
可化入道故。
不熟者報已定故。
且暫舍之。
即離世間中待時方化清淨舍也。
後句淳熟調柔一向是定。
六随根網輕轉壞者。
順行差别。
此知眼等根順行境界。
得增上故。
于中有三種順行。
一依身順行。
謂六入展轉疊共相縛。
如網魚鳥不得解脫。
故雲根網。
此行内境。
二生滅順行。
謂體是有為。
生住不久故雲輕。
易可異滅故雲轉壞。
三觀行取相順行。
此行外境。
即論經雲取相。
今文阙此。
或根網中收。
七聲聞淨差别。
望凡夫二乘行增上故。
以二乘根由滅障能成故。
煩惱無能壞。
八菩薩淨差别。
此通三種退不退也。
九遠随等者。
示一切根攝差别。
謂三無漏根。
總攝諸根。
三者一始行。
即未知當知根。
二方便即已知根。
正在修道故名方便。
三報熟者。
即具知根。
謂前信等共三無漏根生而随優劣。
三位不同。
自始至末故名遠随。
此之三根。
于修無學涅槃得增上故。
此上九中。
初二約信等。
三五七入并約三乘。
通于諸根。
四約五受。
六約眼等。
九約三無漏根。
二十二根已明十九。
男女命根不足可辨。
餘如俱舍根品粗說。
即然細分無量故。
結雲乃至八萬四千。
第五例三稠林。
謂解性欲。
此三與根性相順入舉一可反三隅故。
皆略例。
第六釋随眠。
先總後别。
總中晉及論經皆名為使。
論雲随順逐縛義故。
如世公使随逐衆生得便系縛。
即是随眠。
眠伏藏識随逐纏繞故。
此唯約種不同小宗。
别有十二句。
論攝為二。
前六明何處随逐。
後六明以何随逐。
今初為五。
一合初二句。
約心明處。
初句于報心随逐。
正顯眠伏藏識。
即久安眠處。
而言深者。
無始來有微細難知故。
下句于非報心随逐。
即轉識分别。
事識不離現事而生。
故但雲心。
即暫回轉處。
二相應不相應者。
約三界明處。
唯與當界心相應。
不與異界心相應故。
故論雲。
欲色無色。
或上中下差别。
無色惑微所以名下等。
雖則随眠性皆成就。
随其現惑亦有不相應義。
三久遠随行相者。
約地明處。
論雲随順乃至有頂故。
然有頂之言。
通有二義。
一至金剛之頂。
二至三有之頂。
今取通大小義。
直雲有頂。
論經但雲遠入。
今雲久遠亦無始來上至九地頂故。
四無始不拔相。
此約時明處。
處既無邊時亦無始。
唯智能怖随眠怨賊。
既未曾有聞思修智故。
不能拔出。
五與一切禅定等者。
此約行明處。
由随眠随逐。
令世間禅定等不能滅愛見等心。
不能随順正修行故。
名為相違。
故下偈雲。
禅定境排仍退轉也。
後三界下明以何随逐。
即顯随逐之相。
由此相故。
名為随眠。
此有六種。
一于上三有不斷随逐。
所以三有不斷相似相續者。
由有此使作系縛故。
如世眠者不能起床。
二遠時随逐。
即于上無始時。
令心相續現起無邊。
如世眠者夢心相續。
三開諸處門者。
一身生随逐。
謂于前一身之上報非報心。
明随逐也。
如世眠者夢中見聞。
于中二義。
一令眼等諸根門。
集生六種識時。
使與同生故雲開門。
此明外逐方便心。
二論雲及阿賴耶熏故。
此明内熏報心。
論經門字下更有集字。
即阿賴耶集起之心。
然是諸處通依故。
今經義含耳。
四堅實難治。
即不實随逐。
謂修禅等時不得真實對治故。
不實堅實如世重眠。
不得重觸大聲無由起故。
五地處等者微細随逐。
此于上有頂處九地中六入處。
煩惱身随逐故。
然九地有二義。
一約三界九地。
雖并成就細故不知。
成處多少名不成就。
如世眠者夢中謂覺。
二以善慧為九地。
十地猶有故名微細。
不成就者。
此地中分有斷除故。
故下偈雲。
金剛道滅方畢竟故。
六離苦随逐。
謂唯無分别智。
出世間聖道方能拔出。
如眠得觸。
第七釋受生稠林中。
十句先總後别。
論通為八。
一身種種。
謂形類多故。
二業因種種。
三住處種種。
四四五二句色想上下種種。
五同外色因種種。
謂田等取外同喻故。
六自體種種名色與識俱生。
相依不離是報自體故。
七本順生因種種。
謂癡愛為本順生求有。
令有續故。
八末後二句集苦谛種種。
謂三求不同皆是集因。
但集苦果故雲種種。
上句顯欲有二求。
欲受即欲求。
貪愛共取追求不已故。
欲生即有求。
愛生三有自得勝身。
複攝眷屬故。
言無始樂著者。
顯上二求之過。
下句即邪梵行求。
由心取着故。
不知三界輪回貪求三界。
小大無量之相妄謂涅槃。
謂或拍腹為道。
或計無想非想為涅槃故。
第八釋習氣中。
亦先總後别。
總雲習氣既通二義。
不可局于羅漢餘習。
雖标習氣别中皆言熏習。
熏謂熏灼。
如外香氣習。
謂習學。
唯約有情習。
必能熏以成氣分故雲習氣。
即賴耶識以為所熏。
以恒住一類是無記性。
可受熏故。
前七轉識以為能熏。
由有生滅力增盛有增減故。
能所共相和合故名熏習。
此如攝論及唯識第二。
若依起信。
真如亦能内熏。
佛善友等以為外熏。
内外和合以成氣分。
前中雖聞教等亦因識能領受。
故判識為能熏。
今并通。
此文中既有因熏與果等。
定知熏習種成為氣分義。
别中十種差别。
一與果現在非現在差别。
謂過去善惡業因。
與今現果同起名行。
不同起名不行。
如人行施。
今得人身亦常好施等。
此即因習。
二随趣熏者。
道熏差别。
如從天來今猶鮮淨。
廣明道習。
如大威燈光仙人所問經。
此即果習。
上二皆是對過說今。
三随衆生行者。
親近衆生熏差别。
此是緣習故。
宜遠惡近善慎所習也。
所以昔王不立廄于寺。
而立之于屠。
四随業等者。
功業煩惱熏差别。
功業者。
釋經業字。
謂是起作事業揀非業因。
如鍛金之子宜教數息等。
煩惱習者如人喜眠眠則滋多等。
五善不善等者。
善業等熏差别。
此業即是業因。
以是善等三性望來果稱業故。
如久行施者施心轉濃等。
上三唯約現世以明習氣。
六随入後有者。
中陰熏差别。
中有即是本有後故。
如梵行人至中有内。
亦無染欲。
七次第者。
與果次第熏差别。
謂修善惡業。
于後有位。
諸趣之中受果次第。
習亦與果次第無差。
上二約現望後以說熏習。
八不斷等者。
離世間禅因熏差别。
謂諸無漏定名離世間禅修學無漏即是彼因。
由未斷煩惱。
雖修無漏亦為煩惱牽。
煩惱随。
至無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