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二

關燈
俱通定散故。

    不雲小大。

    三知能所成中二。

    先總知内外。

    二知地獄下别明六道。

    斯即楞伽責所不問。

    意顯窮幽。

    又雲無性故。

    第五又知欲界下明随心幾許欲即能現故。

    文中二。

    初約智知自在。

    上即三界互望論大小。

    今即一界之中自分大小。

    欲界中人境為小。

    天境為大。

    色中覺觀為小。

    無覺觀為大。

    無色界中論。

    雲佛法中凡境為小。

    聲聞菩薩為大者。

    為揀外道妄取為涅槃故。

    特雲佛法。

    如來所知一切三界皆名無量相。

    第二佛子菩薩複起下。

    約通明自在随物現化。

    文中三。

    一随機現化。

    于中初标能化智。

    次所謂下明所知機。

    有三句。

    一知身類不同故。

    二知随身宜用方便異故。

    三生何等界能利生故。

    後随其下正明随化。

    雖言現身意在生處故屬器界。

    二此菩薩于一三千下明化分齊。

    三此菩薩成就下明現自在。

    謂不動而遍猶月入百川。

    第二佛子此菩薩随諸衆生身心下。

    明衆生世間自在行。

    謂随感能應調伏衆生自在故。

    于中三。

    初總明感應。

    二所謂下别顯感應。

    于中顯化生行有二自在。

    一化同物身。

    沙門中現沙門形等故。

    即身自同事。

    二又應下化應物心。

    以身不必同其所化。

    即心自同事故。

    論雲。

    彼行化衆生身心自同事。

    三佛子菩薩如是下總結感應。

    如是如是者現類衆多故。

    若身若心無偏頓應故。

    論結。

    雲自身心等分示現也。

    第三佛子此菩薩遠離下。

    明智正覺世間自在行。

    遠公雲。

    若就行境應名二谛自在行。

    今就行體名智正覺。

    智于二谛正覺無礙。

    故名自在。

    今更一釋。

    以所知十身皆是毗盧遮那正覺之體。

    亦得從境名智正覺。

    能令相作亦自在故。

    文中二。

    初明第一義智。

    後此菩薩下明世谛智。

    今初。

    上句離妄。

    下句住實。

    由自身他身不分别故。

    住于平等。

    不分别言非唯照同一性。

    亦乃能所照亡。

    論雲。

    此不同二乘第一義智示現者。

    以彼不得法空。

    不能即俗而真非一異故。

    二明俗谛智中有三。

    一總知十身。

    二此菩薩下。

    令十身相作顯通自在。

    三此菩薩知衆生身下别顯知相彰智自在。

    今初十身。

    論攝為三。

    初三染分。

    次六淨分。

    後一不二分。

    皆言分者。

    同一大緣起法界分為十故。

    即染分依他淨分依他。

    同依一實故。

    染中三者。

    初是衆生世間。

    次國土世間。

    業報身者彼二生因。

    謂業煩惱。

    經略煩惱。

    故論具之。

    而雲報者。

    業能招報從果立名。

    若是所招甯異上二。

    然國土身合通于淨。

    且從一類以判為染。

    次六總以三乘為淨分。

    于中前四是人菩薩及佛。

    但因果之異。

    次一是能證智。

    後一是所證法故。

    論雲。

    此三乘随何智随何法。

    彼淨顯示。

    謂因法智殊顯三乘别。

    後虛空身是不一。

    分者通為二依。

    非染淨故。

    觀下别顯。

    多約事空義兼于理。

    二諸身相作。

    皆先明相作所由。

    由随機故。

    文中二。

    一别顯相作。

    略有四翻。

    雲何法智虛空得為自身。

    入法智中自然應現自己身故。

    令于虛空忽見自身。

    故名為作。

    作餘亦爾。

    二随諸衆生下總結例餘。

    上但舉四翻。

    理應具十成一百身。

    然自身即是菩薩若将自望菩薩别。

    則有百一十身故雲則如是現。

    所以相作得無礙者。

    廣如懸談。

    今文略有三意。

    一由證即事第一義故。

    事無理外之事。

    事随理而融通故。

    此章初先明勝義。

    二者緣起相由故。

    三業用自在故。

    晉經偈雲。

    菩薩于因緣和合中。

    自在乃至能随意。

    為現于佛身。

    今經略無此偈。

    論主但釋相作之意雲。

    彼自在中所作攝取行種種示現者。

    謂彼正覺自在中。

    作攝取衆生行故。

    随心樂種種示現。

    第三别顯知相中。

    十身為八。

    以三身合故。

    然其類例應各具十。

    文或阙略。

    且從顯說。

    初衆生身有五相。

    初三業生煩惱妄想染差别。

    此約總明三界。

    後二約上二界。

    即就報開别。

    若總開三界五趣則具十矣。

    二國土身具有十相。

    前八一切相。

    後二真實義相。

    前中初三分齊相。

    即小中大千。

    次二染淨差别。

    次廣即寬陜差别。

    此略無陜。

    次二依住差别。

    真實中一重頓入名為普入。

    十方交絡故雲方網。

    又重重現故。

    多同初地。

    三四二段共有四身。

    皆雲假名差别者。

    但有自相同相差别。

    假名分别實無我人。

    餘亦假名。

    偏語此四者。

    業因尚假苦果可知。

    聖人尚假況于凡類。

    又三乘聖人方能知假。

    佛德超絕不得雲假。

    五知佛身自有十相。

    餘之九身既是佛身。

    一一有此則已成百。

    若更相作則重重無盡。

    菩提身者示成正覺故。

    二願生兜率故。

    三所有佛應化故。

    揀異猿猴鹿馬等化故雲應化。

    即王宮生身。

    四自身舍利住持故。

    上四于三身中皆化身攝。

    五所有實報身。

    無邊相海等揀三十二等。

    故雲實報。

    即三中報身。

    六所有光明攝伏衆生故雲威勢。

    即通報化。

    七意生身者。

    論雲所有同異世間出世間心得自在解脫故者。

    同謂同類。

    異謂異類。

    世即地前。

    出世地上。

    謂若凡若聖若同若異。

    由得自在解脫故。

    随意俱生。

    即種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也。

    此通變化及他受用。

    八福德者。

    所有不共二乘之福。

    能作廣大利益因故。

    故種少善根必之佛果。

    九法身者。

    所有如來無漏界故。

    斯即所證法體故。

    離世間品十佛中名法界佛。

    諸漏永盡非漏随增。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