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二

關燈
皆是衆生無利益事。

    三汝當下勸起悲心。

    悲心依上而轉。

    第三勸中願有二種。

    一依廣心下化衆生。

    二皆令得下依大心。

    然有二義。

    一令他得二令自得。

    自得佛智。

    依此智行能廣利故。

    第四勸中有三。

    初法性真常定其所尚。

    次諸佛下奪其異佛勸其上求。

    以有深無礙智大用無涯。

    方不共二乘故。

    後一切下抑同二乘令不住忍。

    三獸渡河同涉理故。

    功行疲倦趣寂為垢故。

    應勿住。

    第五勸中舉身相等六。

    皆是化生事業。

    若成就此法。

    則有力化生故。

    勸修成就。

    第六勸中有三。

    初明其所得未廣。

    次善男子下示佛無量勝行。

    無量入者。

    所入法門差别故。

    作是法門業用。

    轉是業用上上不斷。

    後汝應下結勸。

    第七勸中二。

    先舉三種無量。

    即淨土中三自在行。

    後悉應下結勸明少作在。

    既言悉應通達明少分觀察。

    即能成就去佛非遙。

    此同德生勸于善财。

    勿以少行而生知足。

    故雲無量。

    第三顯勸所為。

    令起智業故。

    第四彰勸益中亦是所為。

    為是故勸。

    于中二。

    先明不勸之損。

    故不得不勸。

    後以諸佛下彰勸之益。

    是故須勸。

    今初有二。

    一自損既不與智即入涅槃故。

    應須與故。

    論二即入涅槃者。

    與智慧示現。

    二者損他不利生故。

    問始行之流尚修無住。

    豈深智地取滅。

    須勸。

    頗有一人佛不與智。

    便取滅不。

    答有四義故。

    是以須勸。

    一為引斥定性二乘。

    明菩薩此地大寂滅處猶有勸起。

    況彼所得甯為究竟。

    二為警覺漸悟菩薩樂寂之習。

    三為發起始行無厭上求。

    四為顯此地甚深玄奧難舍。

    所以須勸。

    但有此深奧法流之處。

    必有諸佛作七勸橋故。

    無一人便取永寂。

    又設佛不勸亦無趣寂。

    為顯勸益假以為言。

    第二勸益中有法喻合。

    法中三。

    初牒前與智彰益之因故。

    論雲。

    彼行中攝功德因勝故。

    雲何勝。

    諸佛同作教授說故。

    二于一下起行速疾。

    三何以下釋疾所由。

    謂先唯一身故長時劣。

    此一念此地身等無量故。

    一念頓超有十一句。

    前十别明。

    後一總結十中初六依教化衆生。

    次二依自集助道。

    後二依障清淨。

    十中一多身随現。

    所以多者。

    論雲。

    一切菩薩身。

    信解如自一身故。

    謂智契同體故。

    能即一為多。

    此實報能為不同前諸地變化。

    此對前一身餘音聲等。

    對前起行類亦無量。

    二圓音随說。

    三随所知智。

    四随取何類生。

    五随應以何國。

    六随其教化何類衆生。

    七随供養集福德助道。

    八随入何法門集智慧助道。

    九随神通障淨。

    十随智慧障淨故。

    能處無量衆會随機說法。

    皆言随者。

    随宜非一。

    釋無量言故。

    随時之義其大矣哉。

    後一結釋中。

    先結。

    謂起行衆多不離三業。

    後以不動法故者釋。

    由無相無功無有間斷故。

    相用不動任運集成。

    喻中船喻彼行速疾。

    論雲。

    應知因勝示現者。

    釋疾所由。

    船由入海故疾。

    行入無生故疾。

    合中初合未至海。

    即前七地。

    次到菩薩下合若至海。

    即第八地無生之智。

    亦是行故名為行海。

    又頓能遍起即深而廣。

    亦得名海。

    無功用智以合上風。

    一切智境明其趣果。

    前喻所無。

    以無生智同佛智海故。

    喻不分。

    本有已下合前校量。

    大文第四淨土分者。

    問經中但雲大方便智一切觀察皆如實知。

    廣說化生應形作用。

    瑜伽論中十自在。

    前起智門。

    後但雲得分身智。

    何以論主判為淨土分耶。

    答淨土有二。

    一是能淨之因。

    二是所淨之果。

    此有二對。

    一相淨果。

    謂寶嚴等。

    以行業為因。

    謂直心等。

    二自在淨果。

    謂三世間圓融等。

    以德業為因。

    謂淨土三昧等。

    今約後對。

    然淨土行業始起在凡。

    滿在十地。

    淨土德業始起不動終在如來。

    文分三别。

    一器世間自在行。

    二衆生世間自在行。

    三智正覺世間自在行。

    初是化處。

    次是所化。

    後是能化。

    具後二淨方名淨土。

    然初一多約能淨。

    後二多約所淨。

    文影略耳。

    就初分二。

    先總标舉。

    無功用智為能觀智。

    智所行境為所觀。

    方便善巧即無功用因。

    在于七地修無功用。

    今得自在。

    後所謂下别顯其相。

    有五種自在。

    一随心欲。

    二随何欲。

    三随時欲。

    四随廣陜欲。

    五随心幾許欲。

    今初觀世間成壞。

    論雲。

    随心所欲彼能現及不現故者。

    謂約能淨。

    論随随自心欲。

    知即能知故約所淨。

    論随随衆生心樂欲見者。

    則現成現壞。

    不欲見者則不現。

    故經雲觀知。

    則唯約因。

    論主欲顯義兼于果。

    故雲随現即轉變自在。

    下之四段随現準知。

    二由此業下明随何欲。

    謂随物欲知何業。

    成壞皆能現故。

    三幾時成下明随時欲。

    謂随時長短即能現故。

    若約能淨即随時智。

    如此世界成二十劫。

    初劫成器餘成衆生。

    壞亦二十。

    先壞衆生。

    後一壞器。

    并稱事稱理名如實知。

    四又知地下。

    随廣陜欲彼能現故。

    文中三。

    初知四大差别。

    即是廣相。

    二知微塵下是知陜相。

    三随何世界所有地水下。

    知能所成。

    即雙明廣陜相。

    今初中小相者。

    非定地報識境界。

    大相者定地境界。

    乃至四禅緣三千故。

    無量者如來境界。

    上三是事分齊。

    皆以境界智知。

    差别相者是法分齊故。

    以相智知。

    知其自相同相差别故。

    後類餘易了。

    二知塵中細者透金塵故。

    論經次雲粗相者隙塵故。

    差别同前。

    無量差别者。

    一塵之中含多法故。

    塵之粗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