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三得勝行中二。
初明深行勝對前彰出。
二佛子此地菩薩下。
發起勝對後彰入。
前中亦是攝童真住。
文中二。
先結前生後。
以入第八地。
是結前入位。
生後深行為所依故。
二為深行下正顯深行。
先法後喻。
法中八句。
初一總相。
位行玄奧故。
餘七别相。
一難可知者。
即難入深。
正是對下彰出。
二無差别者同行深。
與諸無漏淨地菩薩同故。
如麥在麥聚故難知差别。
三離一切下境界深。
分齊殊絕故。
由所取相離能取相不現前故。
複言離一切執著者。
護此地一切所治障想故。
四無量無邊即修行深。
自利無分量。
利他無邊故。
五一切等明不退深。
二乘不能壞其勝故。
前句當相辨大。
此句寄對以明。
六離諸諠诤即離障深。
謂離功用障故。
七寂滅現前即對治現前深。
以證真如為能治故。
一切寂滅。
上七别中相從束為三分。
能離前地四種惱患。
謂初三明此地境分殊絕。
離第四微細想行過。
謂求如來智猶未息等。
次二明正行廣大。
離前第三化生勤方便過。
謂十無量等猶有勤故。
後二明離障寂滅。
離前二過。
一離第二淨地勤方便過。
即前修無功用日夜常修。
及行住坐卧皆起道等。
二離第一有行有間發過。
此之四過如地持說。
瑜伽名四災患。
義次亦同。
第二喻中文有三喻。
從後次第喻前三段。
為順治障從細至粗故。
法中顯深故從粗至細。
三中各有喻合。
今初滅定喻喻前離障。
寂滅喻中那含羅漢心解脫人多能入之。
九次第定當其第九故雲乃至。
動心息者。
謂所依六七心王已滅。
能依心所憶想自亡。
合中住不動地合入滅定。
即舍已下合動心止息。
即舍一切功用行者。
過所治故。
得無功用法者。
明得彼治法故。
身口等息者。
以得無功用法自然行故。
即同前無所取着。
離第一有行有間發過。
住于報行者。
文含二意。
一亦成上示現得有功用行相違法。
謂得無功用地故。
此約教道同前無所取着。
二者謂善住阿賴耶識真如法中故。
此約證道。
同前入一切法如虛空性。
即離第二淨地勤方便過。
不同前地修無功用故雲報行。
報行者。
前地所修報。
熟現前故。
住真如者。
以本識有二分。
一妄染分凡夫所住。
二真淨分。
此地所住。
由住真如故舍黎耶之名。
又佛地單住真如。
不雲黎耶真如。
今為有變易報在。
是故雙舉。
則黎耶言約異熟識。
如來但名無垢識故。
第二夢寤喻。
喻前正行廣大。
論雲示此行護彼過想者。
離彼化生勤方便過故。
有正智想者。
非無此地無功智故。
如從夢寤雖無夢想非無寤想。
但此行寂滅。
故雲所作皆息。
合中勇猛約心精進約行。
合上方便并是功用。
二行已下出所息障。
依内證清淨。
生死涅槃二心不行。
名二行不現。
如彼寤時此彼岸無依。
外緣境界受用念想不行。
故雲相行不現。
即離化生聖道等想。
如彼寤時人船俱無。
合中見人堕河喻中身自堕者。
衆生病即菩薩病故。
第三生梵天喻。
喻境分殊絕。
合中初正合下地。
心意識不現。
合欲界心不現行也。
所以不行者得報行故。
此離微細想行過故。
論雲此說遠離勝也。
後此菩薩下舉勝況劣。
謂佛等不順行世間一分心等尚不行。
況順行世間一分心耶佛心等者。
即七地求如來智心也。
此中但況世間。
亦應以大況小。
大尚不行況小乘耶。
則若世若出世若人若法若因若果。
若智若斷皆不行也。
第二明發起勝行。
此下亦是攝尊重行因。
勸起行皆尊重故。
勝亦尊重之義。
文中四。
一說主總叙。
二作如是下正顯勸辭。
三佛子諸佛世尊下顯勸所為。
四佛子若諸佛下彰勸之益。
今初願即勸因。
如第三勸中。
論雲本願力住故者。
回文未盡。
應言住本願力故。
諸佛世尊下總顯勸相。
諸佛所以與智勸者。
轉彼深行樂足之心。
令入法流門故。
法流者。
決彼無生止水令起無功用行河任運趣佛智海。
即以能趣為門。
又法流者即是行海。
言與智者有二意故。
一現與覺念猶彼意加。
二令起修取故名為與。
下之七勸皆佛智攝故。
但雲與智。
前地未淨此忍故此方與。
以得此忍攝德本故。
一與之後不複欲沈。
二正顯勸辭中有二。
先贊将欲取之必固與之。
後然善男子下勸于中有七。
一勸修如來善調禦智。
二勸悲愍衆生。
三勸成其本願。
四勸求無礙智。
五勸成佛外報。
六勸證佛内明無量勝行。
七勸總修無遺成遍知道。
遠公攝七為二。
前六舉多未作轉其住心。
後一明其少作能成增其去心。
經無此文。
論似有意于理無違。
今攝為三。
前三勸其下化。
初一化法。
次一正化。
後一化願。
次三勸其上求。
初一折其所得非勝。
後二引其求佛勝果若外若内三最後一勸總結多門。
以所作無邊别說難盡故。
然七皆含轉住增去。
今初有三。
一明多未作以未得修十力等。
教授衆生法故。
二汝應下勸令修習。
三勿複下莫舍忍門。
然舍有二義。
一若以放舍身心。
住此忍門。
斯則不應故雲勿複。
是以論雲。
若不舍此忍行。
不得成就一切佛法。
此令舍着。
二全棄舍則所不應故。
論雲。
依彼有力能作故。
故雲勿複放舍。
此令依之。
第二勸中三。
初明自所得忍。
二然諸下明他無忍起過。
在家多有煩惱。
出家多起覺觀。
初明深行勝對前彰出。
二佛子此地菩薩下。
發起勝對後彰入。
前中亦是攝童真住。
文中二。
先結前生後。
以入第八地。
是結前入位。
生後深行為所依故。
二為深行下正顯深行。
先法後喻。
法中八句。
初一總相。
位行玄奧故。
餘七别相。
一難可知者。
即難入深。
正是對下彰出。
二無差别者同行深。
與諸無漏淨地菩薩同故。
如麥在麥聚故難知差别。
三離一切下境界深。
分齊殊絕故。
由所取相離能取相不現前故。
複言離一切執著者。
護此地一切所治障想故。
四無量無邊即修行深。
自利無分量。
利他無邊故。
五一切等明不退深。
二乘不能壞其勝故。
前句當相辨大。
此句寄對以明。
六離諸諠诤即離障深。
謂離功用障故。
七寂滅現前即對治現前深。
以證真如為能治故。
一切寂滅。
上七别中相從束為三分。
能離前地四種惱患。
謂初三明此地境分殊絕。
離第四微細想行過。
謂求如來智猶未息等。
次二明正行廣大。
離前第三化生勤方便過。
謂十無量等猶有勤故。
後二明離障寂滅。
離前二過。
一離第二淨地勤方便過。
即前修無功用日夜常修。
及行住坐卧皆起道等。
二離第一有行有間發過。
此之四過如地持說。
瑜伽名四災患。
義次亦同。
第二喻中文有三喻。
從後次第喻前三段。
為順治障從細至粗故。
法中顯深故從粗至細。
三中各有喻合。
今初滅定喻喻前離障。
寂滅喻中那含羅漢心解脫人多能入之。
九次第定當其第九故雲乃至。
動心息者。
謂所依六七心王已滅。
能依心所憶想自亡。
合中住不動地合入滅定。
即舍已下合動心止息。
即舍一切功用行者。
過所治故。
得無功用法者。
明得彼治法故。
身口等息者。
以得無功用法自然行故。
即同前無所取着。
離第一有行有間發過。
住于報行者。
文含二意。
一亦成上示現得有功用行相違法。
謂得無功用地故。
此約教道同前無所取着。
二者謂善住阿賴耶識真如法中故。
此約證道。
同前入一切法如虛空性。
即離第二淨地勤方便過。
不同前地修無功用故雲報行。
報行者。
前地所修報。
熟現前故。
住真如者。
以本識有二分。
一妄染分凡夫所住。
二真淨分。
此地所住。
由住真如故舍黎耶之名。
又佛地單住真如。
不雲黎耶真如。
今為有變易報在。
是故雙舉。
則黎耶言約異熟識。
如來但名無垢識故。
第二夢寤喻。
喻前正行廣大。
論雲示此行護彼過想者。
離彼化生勤方便過故。
有正智想者。
非無此地無功智故。
如從夢寤雖無夢想非無寤想。
但此行寂滅。
故雲所作皆息。
合中勇猛約心精進約行。
合上方便并是功用。
二行已下出所息障。
依内證清淨。
生死涅槃二心不行。
名二行不現。
如彼寤時此彼岸無依。
外緣境界受用念想不行。
故雲相行不現。
即離化生聖道等想。
如彼寤時人船俱無。
合中見人堕河喻中身自堕者。
衆生病即菩薩病故。
第三生梵天喻。
喻境分殊絕。
合中初正合下地。
心意識不現。
合欲界心不現行也。
所以不行者得報行故。
此離微細想行過故。
論雲此說遠離勝也。
後此菩薩下舉勝況劣。
謂佛等不順行世間一分心等尚不行。
況順行世間一分心耶佛心等者。
即七地求如來智心也。
此中但況世間。
亦應以大況小。
大尚不行況小乘耶。
則若世若出世若人若法若因若果。
若智若斷皆不行也。
第二明發起勝行。
此下亦是攝尊重行因。
勸起行皆尊重故。
勝亦尊重之義。
文中四。
一說主總叙。
二作如是下正顯勸辭。
三佛子諸佛世尊下顯勸所為。
四佛子若諸佛下彰勸之益。
今初願即勸因。
如第三勸中。
論雲本願力住故者。
回文未盡。
應言住本願力故。
諸佛世尊下總顯勸相。
諸佛所以與智勸者。
轉彼深行樂足之心。
令入法流門故。
法流者。
決彼無生止水令起無功用行河任運趣佛智海。
即以能趣為門。
又法流者即是行海。
言與智者有二意故。
一現與覺念猶彼意加。
二令起修取故名為與。
下之七勸皆佛智攝故。
但雲與智。
前地未淨此忍故此方與。
以得此忍攝德本故。
一與之後不複欲沈。
二正顯勸辭中有二。
先贊将欲取之必固與之。
後然善男子下勸于中有七。
一勸修如來善調禦智。
二勸悲愍衆生。
三勸成其本願。
四勸求無礙智。
五勸成佛外報。
六勸證佛内明無量勝行。
七勸總修無遺成遍知道。
遠公攝七為二。
前六舉多未作轉其住心。
後一明其少作能成增其去心。
經無此文。
論似有意于理無違。
今攝為三。
前三勸其下化。
初一化法。
次一正化。
後一化願。
次三勸其上求。
初一折其所得非勝。
後二引其求佛勝果若外若内三最後一勸總結多門。
以所作無邊别說難盡故。
然七皆含轉住增去。
今初有三。
一明多未作以未得修十力等。
教授衆生法故。
二汝應下勸令修習。
三勿複下莫舍忍門。
然舍有二義。
一若以放舍身心。
住此忍門。
斯則不應故雲勿複。
是以論雲。
若不舍此忍行。
不得成就一切佛法。
此令舍着。
二全棄舍則所不應故。
論雲。
依彼有力能作故。
故雲勿複放舍。
此令依之。
第二勸中三。
初明自所得忍。
二然諸下明他無忍起過。
在家多有煩惱。
出家多起覺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