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七遠行地。
所以來者。
已說緣起相應慧住。
寄于緣覺。
次說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
寄菩薩地故次來也。
瑜伽雲。
前地雖能多住無相作意。
而未能令無相作意無間無缺。
多修習住為令滿故。
次有此來。
又前功用未滿今令滿故。
言遠行者。
通有四義。
成唯識雲至無相住功用後邊。
出過世間二乘道故。
此有三義。
同于本分已如前釋。
解深密雲。
能遠證入無缺無間無相作意。
與清淨地共相鄰接。
故名遠行。
此有二義。
初義即三中無相揀異前地雲無間缺。
後義由鄰後地即能遠去故。
故下經雲。
二界中間此能過故。
亦是前行後遠。
攝大乘雲。
至功用行最後邊者。
但是一義。
世親釋雲。
雖一切相不能動搖。
而于無相猶名有行者。
此解功用之言。
謂起功用住無相故。
金光明經同深密初義。
莊嚴論中同深密後義。
雖有四義然通有二義。
立遠行名。
一從前遠來至功用邊。
二此功用行邊能遠去後位故。
十住論雲。
去三界遠近法王位。
故名遠地。
仁王名遠達地者。
亦通二義。
然其能遠去行正是無相故。
所離障離細相現行障。
謂六地執生滅細相現行故。
此生滅相即是二愚。
一細相現行愚。
謂執有緣生流轉細生相故。
二純作意求無相愚。
即執有細還滅相故。
以純作意于無相勤求。
未能空中起有勝行。
至此地中方能斷之。
以常在無相故不執生。
更不作意勤求無相。
故能證得法無差别真如。
以了種種教法。
同真無相故。
以能空中起有勝行故。
成方便度。
二行雙行乃至亦得無相之果。
故知。
以純無相不礙起行。
為此地别義。
次正釋文亦有三分。
初贊請中有十二頌。
前十贊。
後二請。
前中分四。
初二天衆贊說主。
次一天主光雲供佛。
表智契法身故。
三有一頌天衆慶聞。
四有六頌。
天女樂音贊佛。
于中初一顯聲因緣。
餘五正顯贊詞。
于中初四贊寂用無礙。
後一明起用所由。
即悲智無礙将說雙行。
故承力贊此。
後請可知。
第二正說分中二。
先行後果。
行中有五種相差别。
一樂無作行對治差别。
二彼障對治差别。
三雙行勝差别。
四前上地勝差别。
五彼果差别。
五中初一是趣地方便。
即當入心。
餘四為住出心在果。
又住中初一即初住地。
次一正住地。
次一說雖在後義該始終。
後一地滿。
初言樂無作者。
樂着般若觀空故。
即細相現行障。
此地随有不着為能對治。
二謂向雖能治前地樂空之心。
以其有量有功用即複是障故。
修無量無功用行。
以為對治。
三垢障既盡故。
止觀雙行。
四明此地功用過前六地。
勝後三地。
上即後也。
五由地滿故說雙行果。
今初分中有四。
初結前标後。
二何等下征顯其相。
三菩薩以如是下結行功能。
四入已下彰其分齊。
今初具足六地行已。
即是結前義。
含所治無相行故。
以般若無相行滿。
于此生着非增上行故。
次欲入下明其标後。
十種方便即是能治。
謂前樂無作不名方便。
不能起增上行。
非殊勝道。
今以十種不舍衆生法無我智。
以為能治治前樂心。
名方便慧。
便能攝取增上行故名起殊勝道。
是則即有修空故不住空。
是空中方便慧。
即空涉有故不住有。
是有中殊勝道。
道即行也。
所行殊勝故名增上。
于何增上。
謂前所寄世出世中。
即空故勝于世間。
即能涉有故勝出世間。
前六地中。
雖亦修悲不住于無。
而在寂不能出。
空方作故。
不得方便殊勝之名。
雖行空行有而多着空。
但名樂無作治。
二征顯中。
所以勝行得增上無勝者。
由下十義故。
義各二句皆上句觀空。
下句涉有。
上句得下句。
即成空中方便慧。
下句得上句。
即成有中殊勝行。
不滞空有并緻雖言。
論主攝十為四種功德。
謂前三各一後七為一故。
一初句即護惡行因事。
菩薩惡行有其二種。
一不樂利樂。
二起愛見。
今由上句故無愛見。
由下句故能利樂。
若二中互阙皆有惡行。
今由二句護之。
為無愛見之悲因事。
二即财及身勝因事。
由供佛故。
獲财及身。
由得平等故。
二事皆勝。
勝财則随物所須。
勝身随意取其何類。
三護善根因事。
善根即勤集福德為菩提資糧。
今以即空智而集。
是得彼勝因增上。
令所集功德法皆成增上波羅蜜行。
名之為護。
雖有慈悲但是增上意樂故。
三皆自利。
後七同是利他。
合為第四攝衆生因事。
即為七種。
初一随物受生。
次二化令離障。
後四攝令住善。
初中願力受生。
為作衆生上首。
故須莊嚴三界。
但是願生非由業惑。
故雲遠離。
二說對治故。
謂示起煩惱。
欲令治斷而知性寂。
方為第一義治。
令見常自寂故。
三為滅智障故。
障有四種。
如五地随世智中說。
令随衆生心作書論等無量事業。
而為能治。
四于大法衆會集故。
為物起嚴土行。
此明依報下。
三明正報三輪益物。
五即身業無身現身者。
令生五福。
謂見聞親近供養修行故。
自身無身同佛法身故。
下二亦然。
六即口業。
轉法輪故。
七即意業。
于無長短中随問善釋。
記三世事起三世行故。
第三總結勝能。
中論釋雲。
此十種發起殊勝行。
共對攝取。
對治攝取者。
皆上下二句相對。
名為共對。
由此上下各能對治。
皆上句治凡下句治小。
随治不同義如前說。
由二攝取名殊勝行。
對治前障。
四彰分齊者。
明無相無間故。
無相地名從此而立。
此亦即攝前不退住。
不同前六。
前六得住地已舍入地心。
以修解入非以行入。
此以行入故。
常行不舍名不退住。
第二佛子菩薩摩诃薩住此第七下。
彼障對治。
即攝無著行。
有量功用皆不着故。
言對治者有二種相。
一修行無量種。
治前有量障。
二此菩薩作是念下。
修行無功用行治前有功用障。
今初有二十句。
攝成十對。
一一對中。
皆上句明
所以來者。
已說緣起相應慧住。
寄于緣覺。
次說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
寄菩薩地故次來也。
瑜伽雲。
前地雖能多住無相作意。
而未能令無相作意無間無缺。
多修習住為令滿故。
次有此來。
又前功用未滿今令滿故。
言遠行者。
通有四義。
成唯識雲至無相住功用後邊。
出過世間二乘道故。
此有三義。
同于本分已如前釋。
解深密雲。
能遠證入無缺無間無相作意。
與清淨地共相鄰接。
故名遠行。
此有二義。
初義即三中無相揀異前地雲無間缺。
後義由鄰後地即能遠去故。
故下經雲。
二界中間此能過故。
亦是前行後遠。
攝大乘雲。
至功用行最後邊者。
但是一義。
世親釋雲。
雖一切相不能動搖。
而于無相猶名有行者。
此解功用之言。
謂起功用住無相故。
金光明經同深密初義。
莊嚴論中同深密後義。
雖有四義然通有二義。
立遠行名。
一從前遠來至功用邊。
二此功用行邊能遠去後位故。
十住論雲。
去三界遠近法王位。
故名遠地。
仁王名遠達地者。
亦通二義。
然其能遠去行正是無相故。
所離障離細相現行障。
謂六地執生滅細相現行故。
此生滅相即是二愚。
一細相現行愚。
謂執有緣生流轉細生相故。
二純作意求無相愚。
即執有細還滅相故。
以純作意于無相勤求。
未能空中起有勝行。
至此地中方能斷之。
以常在無相故不執生。
更不作意勤求無相。
故能證得法無差别真如。
以了種種教法。
同真無相故。
以能空中起有勝行故。
成方便度。
二行雙行乃至亦得無相之果。
故知。
以純無相不礙起行。
為此地别義。
次正釋文亦有三分。
初贊請中有十二頌。
前十贊。
後二請。
前中分四。
初二天衆贊說主。
次一天主光雲供佛。
表智契法身故。
三有一頌天衆慶聞。
四有六頌。
天女樂音贊佛。
于中初一顯聲因緣。
餘五正顯贊詞。
于中初四贊寂用無礙。
後一明起用所由。
即悲智無礙将說雙行。
故承力贊此。
後請可知。
第二正說分中二。
先行後果。
行中有五種相差别。
一樂無作行對治差别。
二彼障對治差别。
三雙行勝差别。
四前上地勝差别。
五彼果差别。
五中初一是趣地方便。
即當入心。
餘四為住出心在果。
又住中初一即初住地。
次一正住地。
次一說雖在後義該始終。
後一地滿。
初言樂無作者。
樂着般若觀空故。
即細相現行障。
此地随有不着為能對治。
二謂向雖能治前地樂空之心。
以其有量有功用即複是障故。
修無量無功用行。
以為對治。
三垢障既盡故。
止觀雙行。
四明此地功用過前六地。
勝後三地。
上即後也。
五由地滿故說雙行果。
今初分中有四。
初結前标後。
二何等下征顯其相。
三菩薩以如是下結行功能。
四入已下彰其分齊。
今初具足六地行已。
即是結前義。
含所治無相行故。
以般若無相行滿。
于此生着非增上行故。
次欲入下明其标後。
十種方便即是能治。
謂前樂無作不名方便。
不能起增上行。
非殊勝道。
今以十種不舍衆生法無我智。
以為能治治前樂心。
名方便慧。
便能攝取增上行故名起殊勝道。
是則即有修空故不住空。
是空中方便慧。
即空涉有故不住有。
是有中殊勝道。
道即行也。
所行殊勝故名增上。
于何增上。
謂前所寄世出世中。
即空故勝于世間。
即能涉有故勝出世間。
前六地中。
雖亦修悲不住于無。
而在寂不能出。
空方作故。
不得方便殊勝之名。
雖行空行有而多着空。
但名樂無作治。
二征顯中。
所以勝行得增上無勝者。
由下十義故。
義各二句皆上句觀空。
下句涉有。
上句得下句。
即成空中方便慧。
下句得上句。
即成有中殊勝行。
不滞空有并緻雖言。
論主攝十為四種功德。
謂前三各一後七為一故。
一初句即護惡行因事。
菩薩惡行有其二種。
一不樂利樂。
二起愛見。
今由上句故無愛見。
由下句故能利樂。
若二中互阙皆有惡行。
今由二句護之。
為無愛見之悲因事。
二即财及身勝因事。
由供佛故。
獲财及身。
由得平等故。
二事皆勝。
勝财則随物所須。
勝身随意取其何類。
三護善根因事。
善根即勤集福德為菩提資糧。
今以即空智而集。
是得彼勝因增上。
令所集功德法皆成增上波羅蜜行。
名之為護。
雖有慈悲但是增上意樂故。
三皆自利。
後七同是利他。
合為第四攝衆生因事。
即為七種。
初一随物受生。
次二化令離障。
後四攝令住善。
初中願力受生。
為作衆生上首。
故須莊嚴三界。
但是願生非由業惑。
故雲遠離。
二說對治故。
謂示起煩惱。
欲令治斷而知性寂。
方為第一義治。
令見常自寂故。
三為滅智障故。
障有四種。
如五地随世智中說。
令随衆生心作書論等無量事業。
而為能治。
四于大法衆會集故。
為物起嚴土行。
此明依報下。
三明正報三輪益物。
五即身業無身現身者。
令生五福。
謂見聞親近供養修行故。
自身無身同佛法身故。
下二亦然。
六即口業。
轉法輪故。
七即意業。
于無長短中随問善釋。
記三世事起三世行故。
第三總結勝能。
中論釋雲。
此十種發起殊勝行。
共對攝取。
對治攝取者。
皆上下二句相對。
名為共對。
由此上下各能對治。
皆上句治凡下句治小。
随治不同義如前說。
由二攝取名殊勝行。
對治前障。
四彰分齊者。
明無相無間故。
無相地名從此而立。
此亦即攝前不退住。
不同前六。
前六得住地已舍入地心。
以修解入非以行入。
此以行入故。
常行不舍名不退住。
第二佛子菩薩摩诃薩住此第七下。
彼障對治。
即攝無著行。
有量功用皆不着故。
言對治者有二種相。
一修行無量種。
治前有量障。
二此菩薩作是念下。
修行無功用行治前有功用障。
今初有二十句。
攝成十對。
一一對中。
皆上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