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一

關燈
境界無量為所知所化。

    後句明佛德業無量。

    為能知能化。

    菩薩入彼佛化以用化生。

    要則攝十為五。

    即五無量界。

    初一對衆生無量。

    論雲。

    随所化何等衆生。

    此對為總。

    十對皆為利衆生故。

    言何等者。

    類非一故。

    釋經無量之言。

    随所者。

    随多類宜。

    而以無量化衆生業而化故。

    二有一對。

    衆生住何等處。

    謂住世界無量。

    以淨土行化故。

    三有二對。

    以何等智慧化。

    初對橫窮諸法智。

    後對豎窮三世智。

    皆是種智。

    二對約其所知。

    皆是法界無量。

    四有三對。

    明調伏界無量。

    初二對明以何等心。

    于中初對随衆生信樂。

    種種天身菩薩以名色身化故。

    謂心随其樂同修天行。

    得天身故。

    口随其信。

    以名句身說彼行故。

    第二對知昔根欲不同。

    以随類音稱根說故。

    次一對以何等行。

    謂知現在心行不同。

    以遍趣行說對治故。

    五有三對。

    明調伏方便界。

    論雲。

    置何等乘。

    謂置三乘故。

    初對為聲聞說智道。

    令證滅故。

    次對為緣覺說深智。

    令知因緣故。

    後對為菩薩說地度集成事。

    稱彼方便涉有故。

    第二修無功用行中二。

    先加行趣求。

    後佛子此菩薩下正顯修行。

    今初先牒前無量。

    為所趣求。

    我悉下要期以無功無相攝取彼境。

    無分别者。

    謂不取性相忘緣等照即無相觀也。

    加以無功無相尤勝。

    然任放天性不由勤策。

    自然而行。

    亡功合道名無功用。

    八地方證。

    今要心住彼故雲應以。

    由功用行此已滿故。

    此則修行無功。

    非如八地任運無功也。

    二正顯中。

    初牒前觀智。

    次常勤修下是修行相。

    方便已下是所修法。

    即前空中方便慧。

    有中殊勝行。

    既以無功無相智。

    修能治功用有相之障。

    後安住不動顯觀成相。

    此即行成不動。

    非如八地相用不動。

    第三無有一念下辨雙行勝。

    文分四别。

    一二行雙無間。

    二常不舍下信勝。

    三此菩薩于念念。

    下能作大義。

    四佛子此十下菩提分差别。

    四中前三别顯。

    後一總該。

    三中前一自分。

    後二勝進。

    今初無有一念休息廢舍者。

    正顯雙行無間之義。

    謂不舍前不動之止觀察之觀。

    為止觀二行雙行。

    一念不休即無間義。

    次行住下顯無間時。

    謂四儀睡寤舉睡夢者。

    以昧況審。

    二信勝者。

    論雲。

    彼無量智中殊異義莊嚴相現前。

    專念故者。

    專念忍可即是信義。

    常信前十無量。

    二嚴佛境故名為勝。

    三作大義者。

    一念頓具十度之行。

    義利廣故念念修起。

    故名為作。

    文中二。

    先總明。

    後何以下征釋。

    征雲。

    十度行異一念甯圓。

    釋文分二。

    先明能具所以。

    由悲智雙運故。

    後所有下顯所具之相。

    檀通悲智忍唯約悲。

    餘皆約智。

    然此中十相。

    意令一念十相不同故。

    三檀等中随取其一。

    可以意得。

    理實無所不具故。

    下菩提分中。

    雲一切皆滿前六可知。

    但釋後四。

    方便涉事雲無量智。

    以是智故。

    又能出生施等行願。

    以攝衆生故名方便。

    願中由此願智。

    能求八地已上上上大波羅蜜。

    攝取彼勝行故。

    次力中以是智故。

    遠離布施等障故。

    不為彼動智中。

    以是智故。

    布施等一切種差别如實了知。

    為化衆生故。

    此四相皆從用立名。

    通成前六。

    亦有别成前六等。

    并如初會中辨。

    一念具十念念皆然。

    初心欲修至此方得。

    四菩提分差别中。

    有四種相。

    前二攝善。

    後二離過。

    一依大乘行。

    謂十度自利此即大義。

    結文為顯十度通二義故。

    論将屬後巧用經文。

    二四攝者。

    即依教化衆生。

    三四持等。

    即依煩惱障增上淨故。

    謂依四持為所住處。

    以三解脫為所依門。

    修行三十七品則得煩惱障淨。

    任持自分故名為持。

    亦名四家所住處故。

    四者一般若家此是能照。

    二者谛家即是所照。

    三舍煩惱家。

    四苦清淨家。

    由初二勝業離此惑苦。

    若約别說。

    初一見道前。

    次三即見修無學。

    四略說下依智障清淨。

    以無所不具故。

    離塵沙無明。

    第四爾時解脫月下。

    前上地勝差别中二。

    初明勝前六地。

    二何以故菩薩從初下明勝後三地。

    勝即增上義。

    前中二。

    先問。

    問意雲。

    若先已具此何獨言若先未具何得成此。

    後答中三。

    初标次征後釋。

    釋中二。

    先别顯此地勝相。

    功用行滿。

    即自分滿足。

    得入下勝進趣後。

    由此二義故能勝前智慧。

    即八地證智自在。

    即五通大用十自在等。

    二佛子下。

    通示諸地滿相。

    即遠釋十地皆滿足言。

    近釋七地功用滿語故。

    論征雲。

    雲何此地中方便行滿足。

    方便即功用也。

    具十方便故。

    論自釋雲。

    彼餘世間出世間中。

    更起殊勝行。

    是故此七地中起一切佛法故者。

    謂前三世間。

    次三出世。

    此則更互各一殊勝行。

    今一切中具起所以名滿。

    初地願中具。

    二地戒中具。

    三地聞中具。

    而雲願增長者。

    欲依如來智慧利衆生。

    故餘可知。

    七地一切者。

    瑜伽論中說佛功德。

    七地皆得八地。

    成就九地具足十地。

    圓滿有少餘障。

    未名清淨。

    離已即是清淨菩提。

    二明勝後三地。

    文中四。

    一法二喻三合。

    四因論生論。

    今初先征後釋。

    征意雲。

    何以前六各一至七。

    方具一切。

    釋雲。

    從初積集至此成故。

    此酬前征。

    由此便能令後三地勝行成就。

    斯乃勝後勝前。

    但約能入八地勝後。

    令後地無功行成。

    乃至十地。

    要由積功以至無功之功故。

    合中有雜染行。

    合雜染世界。

    然有二義。

    一即前六。

    二通前七有清淨行。

    合純淨界。

    即後三地中間難過。

    亦有二義。

    一若六地為雜。

    則七地為中間。

    若七地皆雜。

    則從七至八即曰中間。

    難過者。

    猶娑婆之于極樂。

    淨穢域絕。

    前六後三難過亦爾。

    要得此地大願方便。

    方能越之。

    淨由此到染由此過故。

    此一地最為勝要。

    四因論生論中。

    先問後答。

    問意雲前後可知。

    但言中間為何所屬。

    答意明非染非淨亦得名為亦染亦淨。

    故名中間。

    于中二。

    先通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