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
關燈
小
中
大
。
此用深空滅離二我。
故此勝也。
二四地中。
以道品治三地中正受出沒等慢。
此用空觀以離作受故勝。
三此地方便。
但用十平等破顯有無今此地滿用深無相破遣有無。
一切蕩盡。
故此勝也。
第二大悲轉增下。
修行勝中二。
先總明。
修心悲增心中修故。
是利他心為未滿。
菩提下。
兼于自利。
亦修所為。
言悲增者。
前觀十平等已起三悲。
今十門觀緣。
彌悲衆生纏于妄法。
後作是念下别顯。
于中二。
先明修行。
後而恒下。
明修勝。
今初又二。
先發勇猛修行。
謂勵志始修故。
後佛子下。
明丈夫志修行。
果決終成故。
又初則悲智勇修。
後則窮證性相。
今初先智。
後悲智中先知後厭。
初中上二句明緣有合離。
謂業惑相資有為方生。
如無明緣行等。
後二句明緣有具阙。
集即是具。
謂業惑随阙必不轉生。
如雖有行無愛潤等。
後我如是下厭。
既知有為苦過必斷和合集因。
然為下。
修悲益物不盡有為。
二丈夫志修中。
初厭相。
見彼有為多過。
是對礙法故厭之。
後無有下。
證性由了有為自性。
同相本無生滅。
便能滅于對礙而與理冥。
第二修勝者。
謂不住勝相現前故。
有三種勝。
一初二句明般若因勝。
以是不住所以蹑前大智而起悲故。
二即得下。
般若體現勝。
般若是通名無障礙智。
是别稱無礙佛智。
雖未成就。
今般若能照此智。
此智前相名曰光明。
光明即門也。
三成就如是下。
明般若用勝。
亦是不住之相。
謂上二句涉事不失理。
故不住有為。
後二句見理不壞事。
故不住無為。
即有為涅槃平等證故。
以菩提下。
不住所為智慧助道未滿足故。
不住有為功德助道未滿足故。
不住無為又俱未滿故。
俱不住。
廣如淨名下卷。
大品中亦雲。
菩薩念言。
今是行時非證時故。
即此所為亦是所以。
第三明三昧勝中二。
先明空定。
後如是十無相下。
例顯餘二。
前中複二。
先舉十上首。
後此菩薩下。
總結多門。
今初十中論分為四。
一除第四前五名觀。
二以第四名不放逸。
三以第七名得增上。
四以餘三名為因事。
今初觀是觀解。
前三就相觀空。
一入空者。
是人空。
亦是總句。
二即法空。
三即取前二空為第一義。
觀之亦空。
後二就實觀空。
謂四觀本識空。
如來藏包含無外故雲大空。
五觀七轉識。
不離如來藏和合而起。
皆無自體故雲合空。
楞伽雲。
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又雲。
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也。
二不放逸者。
依解起行行修究竟。
故名第一。
論雲。
分别善修行故。
自分第一也。
修行無厭足故。
勝進第一也。
三得增上者。
因修成德功德起故。
四因事者。
依德起用故。
有三種用。
初一自利名智障淨因事。
謂分别是智障。
今得如實空能淨分别。
後二利他。
一教化衆生因事。
依空起悲故不舍離二願。
取有因事由得空故。
故離染。
随順有故不離諸有。
上依論解已為深妙又此十空。
與涅槃經十一空多同少異。
更依釋之前八證實空。
後二起用空。
入空即彼内空外空内外十二入故。
自性即性空。
非今始無故。
第一義空名義全同。
第一空者。
彼名空空。
謂前空但空第一義。
今明若有若無本來自空故。
彼經雲。
是有是無是名空空。
是是非是是是名空空。
謂是非亦當體空故。
如是空空。
乃是二乘所迷沒處。
十地菩薩通達少分。
故名第一。
今亦約少分也。
大空名同彼名般若波羅蜜。
合即内外空也。
合無合故起即有為空。
八即無為空。
如實即無為故。
不舍等二名義俱别。
若欲會者。
九即無始空。
無始不離生死而即空故。
十即無所有空。
謂離與不離皆無所有故。
餘結等可知。
第四不壞心果。
此下二段。
亦即攝随順堅固一切善根回向。
此為進善後起大行。
今初。
不壞心者。
由障滅行成。
若智若悲皆不退壞。
文有十句。
初總餘别。
别有九種不壞。
一信理決定。
二行堪調柔。
三不怖甚深。
四自乘不退。
五勝進無息。
六泯絕自他。
七利生無邊。
八上求地智。
九巧化衆生。
亦可對前十三昧心以明不壞。
恐厭繁文。
九并堅固皆雲不壞。
十皆具足名悉圓滿。
第五自在力勝中二。
初顯其相。
後佛子下結其分齊。
前中十句。
初總。
不懼下别。
總雲此心者。
此前十心順佛菩提者。
能深入趣向故。
論雲。
得般若波羅蜜行力勝能深入故。
則知此前十心皆是般若現前心也。
别中九句。
依上十不壞心而得自在趣向。
一不懼異論即能伏他力。
二上入智地名斷疑力。
得法空故。
三自乘不動力。
以離小故。
四密處決信力。
趣鏡智故。
此與前二前卻者。
此二相成故。
五諸魔不壞力。
以精進故。
六治惑堅固力。
住智明故。
七遍治力。
具三空故。
處有不染故。
八化生力即前第九方便相應。
九智障淨力。
即前上求智。
地前智居中導二悲故。
此智居後。
顯悲智相異故。
第二結中由般若現前故。
順忍明利。
言第三者。
三品忍中為最上故。
第二位果中三果同前。
就調柔中分四。
初調柔行。
二教智淨。
三别地行相。
四結說地名。
前中有法喻合。
法中三。
初煉行緣。
次悉以下能煉行。
于中聞已受持下是得義持。
三昧慧光是所持義。
随順修行此句示現得義持因。
因何事耶。
謂因依前三昧勝故。
得如實奢摩他等憶持不舍。
正顯能持。
又得已下亦是所持。
三經于下明所煉淨轉更明淨者。
解脫彼障故。
又由前證得彼佛法藏義故。
喻中真金喻證。
亦喻信等。
琉璃喻方便智。
由方便智數磨。
令出世證智發教智光轉勝前也。
合中方便慧即上不住道。
合前琉璃。
随逐觀察合數磨瑩。
轉更明淨者。
般若現前故。
轉複寂滅者。
證智脫彼障故。
二譬如月下明教智淨。
以月光寬大勝于前地。
但取月輪為喻也。
四種風輪者。
出現品有能持等四種風輪。
非今四輪。
以彼不是壞散風故。
有散壞風複無四種。
未見經論不可定斷。
且就義釋。
即四時之風春曰和風。
喻煩惱魔順愛心故。
夏曰炎風。
喻于蘊魔多熱惱故。
秋曰涼風。
亦曰金風。
喻于死魔果熟收殺故。
冬曰寒風。
喻于天魔敗藏人善故。
行四魔行即是魔道。
餘文可知。
攝報中言聲聞難問無能屈者。
已知二乘緣谛等故。
第三重頌。
二十二頌分三。
初十七偈頌位行。
次四頌位果。
後一結說。
前中三。
初二頌一句頌勝慢對治。
二有十偈三句。
頌不住道行勝。
三有四偈頌彼果勝。
二中有三。
初一句頌總顯心境。
次九偈一句頌别明觀相。
即為十段。
第一有二偈半頌有支行列。
二一偈頌攝歸一心。
既雲心滅則生死盡。
故知不可唯約真心。
以真妄和合是說依心。
即真之妄既滅。
即妄之真不無故。
起信雲。
但心相滅非心體滅。
三一偈頌自業差别。
四半偈頌不相舍離。
五半偈頌三道不斷。
六一偈越頌第七三苦聚集。
七一偈卻頌第六三際輪環。
八半偈越頌第九生滅系縛。
九有半偈卻頌因緣生滅。
十有三句頌無所有盡觀。
第三十種下五句頌總結十名三如是下頌彼果勝中。
初二頌對治勝。
次一頌修行勝。
次半偈頌三昧勝。
後二句通頌後二勝。
以義通故。
位果等可知
此用深空滅離二我。
故此勝也。
二四地中。
以道品治三地中正受出沒等慢。
此用空觀以離作受故勝。
三此地方便。
但用十平等破顯有無今此地滿用深無相破遣有無。
一切蕩盡。
故此勝也。
第二大悲轉增下。
修行勝中二。
先總明。
修心悲增心中修故。
是利他心為未滿。
菩提下。
兼于自利。
亦修所為。
言悲增者。
前觀十平等已起三悲。
今十門觀緣。
彌悲衆生纏于妄法。
後作是念下别顯。
于中二。
先明修行。
後而恒下。
明修勝。
今初又二。
先發勇猛修行。
謂勵志始修故。
後佛子下。
明丈夫志修行。
果決終成故。
又初則悲智勇修。
後則窮證性相。
今初先智。
後悲智中先知後厭。
初中上二句明緣有合離。
謂業惑相資有為方生。
如無明緣行等。
後二句明緣有具阙。
集即是具。
謂業惑随阙必不轉生。
如雖有行無愛潤等。
後我如是下厭。
既知有為苦過必斷和合集因。
然為下。
修悲益物不盡有為。
二丈夫志修中。
初厭相。
見彼有為多過。
是對礙法故厭之。
後無有下。
證性由了有為自性。
同相本無生滅。
便能滅于對礙而與理冥。
第二修勝者。
謂不住勝相現前故。
有三種勝。
一初二句明般若因勝。
以是不住所以蹑前大智而起悲故。
二即得下。
般若體現勝。
般若是通名無障礙智。
是别稱無礙佛智。
雖未成就。
今般若能照此智。
此智前相名曰光明。
光明即門也。
三成就如是下。
明般若用勝。
亦是不住之相。
謂上二句涉事不失理。
故不住有為。
後二句見理不壞事。
故不住無為。
即有為涅槃平等證故。
以菩提下。
不住所為智慧助道未滿足故。
不住有為功德助道未滿足故。
不住無為又俱未滿故。
俱不住。
廣如淨名下卷。
大品中亦雲。
菩薩念言。
今是行時非證時故。
即此所為亦是所以。
第三明三昧勝中二。
先明空定。
後如是十無相下。
例顯餘二。
前中複二。
先舉十上首。
後此菩薩下。
總結多門。
今初十中論分為四。
一除第四前五名觀。
二以第四名不放逸。
三以第七名得增上。
四以餘三名為因事。
今初觀是觀解。
前三就相觀空。
一入空者。
是人空。
亦是總句。
二即法空。
三即取前二空為第一義。
觀之亦空。
後二就實觀空。
謂四觀本識空。
如來藏包含無外故雲大空。
五觀七轉識。
不離如來藏和合而起。
皆無自體故雲合空。
楞伽雲。
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又雲。
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也。
二不放逸者。
依解起行行修究竟。
故名第一。
論雲。
分别善修行故。
自分第一也。
修行無厭足故。
勝進第一也。
三得增上者。
因修成德功德起故。
四因事者。
依德起用故。
有三種用。
初一自利名智障淨因事。
謂分别是智障。
今得如實空能淨分别。
後二利他。
一教化衆生因事。
依空起悲故不舍離二願。
取有因事由得空故。
故離染。
随順有故不離諸有。
上依論解已為深妙又此十空。
與涅槃經十一空多同少異。
更依釋之前八證實空。
後二起用空。
入空即彼内空外空内外十二入故。
自性即性空。
非今始無故。
第一義空名義全同。
第一空者。
彼名空空。
謂前空但空第一義。
今明若有若無本來自空故。
彼經雲。
是有是無是名空空。
是是非是是是名空空。
謂是非亦當體空故。
如是空空。
乃是二乘所迷沒處。
十地菩薩通達少分。
故名第一。
今亦約少分也。
大空名同彼名般若波羅蜜。
合即内外空也。
合無合故起即有為空。
八即無為空。
如實即無為故。
不舍等二名義俱别。
若欲會者。
九即無始空。
無始不離生死而即空故。
十即無所有空。
謂離與不離皆無所有故。
餘結等可知。
第四不壞心果。
此下二段。
亦即攝随順堅固一切善根回向。
此為進善後起大行。
今初。
不壞心者。
由障滅行成。
若智若悲皆不退壞。
文有十句。
初總餘别。
别有九種不壞。
一信理決定。
二行堪調柔。
三不怖甚深。
四自乘不退。
五勝進無息。
六泯絕自他。
七利生無邊。
八上求地智。
九巧化衆生。
亦可對前十三昧心以明不壞。
恐厭繁文。
九并堅固皆雲不壞。
十皆具足名悉圓滿。
第五自在力勝中二。
初顯其相。
後佛子下結其分齊。
前中十句。
初總。
不懼下别。
總雲此心者。
此前十心順佛菩提者。
能深入趣向故。
論雲。
得般若波羅蜜行力勝能深入故。
則知此前十心皆是般若現前心也。
别中九句。
依上十不壞心而得自在趣向。
一不懼異論即能伏他力。
二上入智地名斷疑力。
得法空故。
三自乘不動力。
以離小故。
四密處決信力。
趣鏡智故。
此與前二前卻者。
此二相成故。
五諸魔不壞力。
以精進故。
六治惑堅固力。
住智明故。
七遍治力。
具三空故。
處有不染故。
八化生力即前第九方便相應。
九智障淨力。
即前上求智。
地前智居中導二悲故。
此智居後。
顯悲智相異故。
第二結中由般若現前故。
順忍明利。
言第三者。
三品忍中為最上故。
第二位果中三果同前。
就調柔中分四。
初調柔行。
二教智淨。
三别地行相。
四結說地名。
前中有法喻合。
法中三。
初煉行緣。
次悉以下能煉行。
于中聞已受持下是得義持。
三昧慧光是所持義。
随順修行此句示現得義持因。
因何事耶。
謂因依前三昧勝故。
得如實奢摩他等憶持不舍。
正顯能持。
又得已下亦是所持。
三經于下明所煉淨轉更明淨者。
解脫彼障故。
又由前證得彼佛法藏義故。
喻中真金喻證。
亦喻信等。
琉璃喻方便智。
由方便智數磨。
令出世證智發教智光轉勝前也。
合中方便慧即上不住道。
合前琉璃。
随逐觀察合數磨瑩。
轉更明淨者。
般若現前故。
轉複寂滅者。
證智脫彼障故。
二譬如月下明教智淨。
以月光寬大勝于前地。
但取月輪為喻也。
四種風輪者。
出現品有能持等四種風輪。
非今四輪。
以彼不是壞散風故。
有散壞風複無四種。
未見經論不可定斷。
且就義釋。
即四時之風春曰和風。
喻煩惱魔順愛心故。
夏曰炎風。
喻于蘊魔多熱惱故。
秋曰涼風。
亦曰金風。
喻于死魔果熟收殺故。
冬曰寒風。
喻于天魔敗藏人善故。
行四魔行即是魔道。
餘文可知。
攝報中言聲聞難問無能屈者。
已知二乘緣谛等故。
第三重頌。
二十二頌分三。
初十七偈頌位行。
次四頌位果。
後一結說。
前中三。
初二頌一句頌勝慢對治。
二有十偈三句。
頌不住道行勝。
三有四偈頌彼果勝。
二中有三。
初一句頌總顯心境。
次九偈一句頌别明觀相。
即為十段。
第一有二偈半頌有支行列。
二一偈頌攝歸一心。
既雲心滅則生死盡。
故知不可唯約真心。
以真妄和合是說依心。
即真之妄既滅。
即妄之真不無故。
起信雲。
但心相滅非心體滅。
三一偈頌自業差别。
四半偈頌不相舍離。
五半偈頌三道不斷。
六一偈越頌第七三苦聚集。
七一偈卻頌第六三際輪環。
八半偈越頌第九生滅系縛。
九有半偈卻頌因緣生滅。
十有三句頌無所有盡觀。
第三十種下五句頌總結十名三如是下頌彼果勝中。
初二頌對治勝。
次一頌修行勝。
次半偈頌三昧勝。
後二句通頌後二勝。
以義通故。
位果等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