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

關燈
斷。

    謂斷前際無明行及後際愛取有。

    則七苦不生。

    後如是。

    三道下。

    明自性斷。

    故淨意雲。

    一切世間法唯因果無人。

    但從諸法空還生于空法。

    是則生滅因果。

    如二束蘆互相依立。

    不能獨成則知無性。

    二我俱空。

    二約大悲觀中。

    即當破異道求中苦行因計。

    謂以業惑而為苦因。

    欲求脫苦當斷業惑反修苦行。

    是起妄業。

    計苦行心即是煩惱。

    如是妄想甯是解脫樂因。

    三一切相智觀中。

    即第五入谛觀。

    三道苦集谛故。

    謂業惑皆集故。

    瑜伽雲。

    生老死現法為苦。

    識等五當來為苦者。

    五約種說故。

    唯識雲。

    十二皆苦谛攝。

    取蘊性故。

    五亦集谛業煩惱性故。

    此則業惑通于二谛。

    約其逆觀即滅道谛。

    滅分别心亦即道故。

    又體三道即性淨三德涅槃。

    佛性一實谛故。

    第六三際輪回。

    初約相谛名護過觀。

    謂說三際護三過故。

    三際不同諸教三說。

    一依唯識合能所引開能所生故。

    前十現在後二未來。

    十因二果定不同世。

    因中前七與愛等三。

    或同或異。

    謂生報定同後報便異。

    若二三七各定同世。

    如是一重因果足顯輪轉及離斷常。

    此則但以二世具十二支。

    不許三世兩重因果。

    若爾雲何三際。

    今之二果乃是前際十因之果。

    二依智論俱舍。

    生引俱開。

    初二過去次八現在。

    後二未來故成三世。

    現八之中前五是果。

    酬于過去。

    後三是因複招未來。

    則二重因果各具三道。

    可得抗行。

    三依此經意明三世故。

    開能所引為前中際。

    為遮前七定同世故。

    複示衆明迷本際故。

    二屬過去合能所生。

    總為後際。

    為遮愛等但是潤故。

    示因招果。

    令厭因故以因從果。

    五屬未來則能所引生。

    及所發潤皆容互有。

    經無生死者。

    同許為果。

    略不明之論經具也。

    明文昭然。

    何為唯取二世不受三耶。

    已知大意。

    次正釋文。

    文有順逆順中有二。

    先明一往三世。

    後于是下。

    明流轉三世。

    今初雲無明緣行是觀過去者。

    觀有二義。

    一觀現在生是過去二因所作。

    二則知識等。

    是彼過去當來之果。

    因果相屬反覆相成。

    如是方名見過去因義能防三過。

    言識乃至受是觀現在者。

    亦有二義。

    一觀現在識等由過業得二。

    複知識等能得未來果報。

    以不得對治依起愛等故。

    現在目睹故。

    分兩向明其二義。

    言愛乃至有是觀未來者。

    此未來因決得來果。

    一往定故。

    二流轉三世者。

    謂不得對治複有後世。

    于後世上轉生後世。

    後後無窮已知三際。

    雲何護過。

    謂外與内因緣之法。

    立三種過。

    一者一切身一時生過。

    何以故。

    無異因故。

    此過從前自因而生。

    謂既無自在等而為異因。

    唯無明行為識等因。

    行有多種。

    何以不得六道齊生。

    二者自業無受報過。

    何以故。

    無作者故。

    此過從于無作緣生。

    作者即我。

    三者失業過。

    何以故。

    未受果報業已謝故。

    此過從于無常緣生。

    此上辨過雲何護耶。

    若見三際則能護之。

    然過去業有三種義故不得報。

    一未作二作已未潤三得對治。

    今無明緣行則顯已作。

    現識等五則顯已潤。

    已受愛取有。

    三則知未得對治。

    于已作業既有潤未潤。

    殊斯為異因。

    已潤則受生報。

    未潤則受後報。

    潤未潤殊。

    豈得六道一時齊受。

    此為異因何用自在。

    既自造異因自招二報。

    非他身受。

    何言自業無受報耶。

    假者自造何用我耶。

    若已作業不得對治。

    潤則便生知業不失。

    因雖先滅勢力續故。

    現見得報不可言失。

    三過度矣。

    後無明滅下逆觀。

    即得對治義。

    此滅則彼滅。

    是觀待斷。

    又因觀能滅揀自性滅故雲觀待。

    然十二緣三世并備。

    但随化迹隐顯分三令知過去因招今苦器。

    今斷愛等當果不生。

    則愚癡絕命于慧刃。

    愛水焦幹于智火。

    高羅四開于六趣無生。

    超逸于八極矣。

    二約大悲随順觀。

    治異道求中。

    無因之見示三際因果。

    既先際二是中際五因。

    中際之三是後際二因。

    若無如是等事。

    衆生亦無。

    斯因有矣。

    何得言無。

    三約一切相智中。

    當力無力信入依觀。

    論雲。

    先中後際化勝故。

    謂此三際為因義邊皆名有力。

    為果義邊名為無力。

    若約三世。

    前際于現五有力。

    于當二無力。

    中際愛等于當二有力。

    于現無力。

    以斯三際化彼凡夫。

    令信入依行。

    化中之勝。

    如是窮究為種智境。

    第七三苦聚集。

    初約相谛。

    即當六觀之中第五不厭厭觀。

    論雲。

    厭種種微苦分别所有受皆是苦故。

    此約微細行苦。

    又雲。

    及厭種種粗苦故。

    此約壞及苦。

    苦皆凡夫不厭菩薩厭故。

    又初微苦二乘不厭。

    菩薩亦厭。

    二乘雖知舍受。

    行苦不窮委細。

    有無量相及變易苦。

    故雲不知。

    文中亦有順逆。

    順中從相增說以配三苦。

    前五遷流相顯名為行苦。

    觸受二支觸對生苦。

    故雲苦苦。

    餘但壞樂故名壞苦。

    老死壞生亦名壞苦。

    若準瑜伽唯識。

    十二支全分皆行苦攝。

    有漏法故。

    十二支少分苦苦攝。

    十二支中各容有苦故。

    十一少分壞苦所攝。

    以老死位中多無樂受。

    依樂立壞所以言無。

    若約壞生如今經說。

    若依舍受以立行苦。

    則除老死。

    老死位中無容舍故。

    以此三苦從三受生。

    謂苦受生苦苦。

    樂受生壞苦舍受生行苦故。

    二苦皆言少分者。

    十二支中具三苦性。

    若是二苦必是行苦。

    故言全分。

    有是行苦而非二苦。

    又是二苦各不攝二故雲少分。

    逆觀可知。

    二約大悲随順觀。

    此下四段當第四求異解脫。

    謂不識真解脫求三界苦等為解脫。

    故名之求異真解脫者。

    有四種相。

    一離一切苦相。

    二無為相。

    三遠離染相。

    四出世間相。

    此四即涅槃樂常淨我故。

    涅槃雲。

    于世間法自在遠離名為我故。

    故下四段經。

    明其但有四妄而無四德。

    今此明其有苦無樂故。

    論雲。

    彼行苦事随逐乃至無色有縛。

    彼計無色為涅槃者。

    豈非妄苦耶。

    三約一切相智。

    此當第七增上慢非增上慢信入觀。

    不如實知微苦。

    我慢即增上慢。

    若知微苦非增上慢。

    不知令知名為信入。

    第八因緣生滅。

    亦名從緣無性。

    初約一切智觀。

    此下三門皆明深觀。

    謂四句求緣皆無有生。

    無生而生故曰深觀。

    此門明不自生不他生。

    第九門明不共生。

    第十門明不無因生。

    釋此四句略有二意。

    一破邪。

    二顯理。

    理外妄計曰邪。

    邪亡則理顯。

    理顯則惑亡反覆相順。

    然自他等四是計是依。

    不之一字是藥是理。

    窮生之理不出自等。

    自等若無生将安寄。

    故以不不之則惑亡理顯。

    然其所計略有三類。

    一者外道。

    謂冥性為自梵天為他。

    微塵和合為共。

    自然為無因。

    又此四計亦是僧佉衛世。

    若提子勒沙婆也。

    二小乘同類因為自。

    異熟因為他。

    俱有因為共。

    計無明支托虛而起。

    亦曰無因。

    上計亦通大乘執相之者。

    三約大乘。

    果法為自衆緣為他。

    合此為共離此為無因。

    又賴耶自種為自衆緣為他。

    合此為共離此為無因。

    又法從真起為自。

    從妄起為他。

    合此為共離此為無因。

    所計雖衆但顯正理。

    諸計自妄。

    顯理複二。

    一約無生以顯深觀。

    二約生無生無礙以顯深觀。

    先中略為二解。

    一約展轉釋法從緣故不自生。

    既無有自對誰說他。

    又一切法總為自故。

    又他望于他。

    亦是自故。

    既無有他故不他生。

    自他不立合誰為共。

    有因尚不生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