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九

關燈
慢信入觀。

    上五門如次各攝一門。

    八無始觀攝八九二門。

    九種種觀攝第十門。

    釋相差别至文當知。

    然其三觀俱通二利。

    若随相分别相谛觀即自利次大悲觀明其利他。

    一切相智通于二利。

    于中分别複各不同。

    前五自利次二利他。

    後二二利成熟。

    前五中初二通染淨。

    一示染淨相。

    二示染淨依。

    後三惟觀染。

    于中初二建立染法。

    一染法之因。

    二染法之緣。

    後一就染觀過。

    次二利他中初一化凡後一化小。

    後二二利成熟中。

    初真谛觀見法緣集無本性。

    故名為無始。

    後俗谛觀但順緣轉。

    故雲種種。

    已知大意。

    次正釋文。

    依經十段而并以論三觀次第釋之。

    更無别理。

    經之十段。

    前五佛子次三複次。

    後二又字以為揀别。

    唯初門中中間有一佛子。

    今初有支相續門。

    先依相谛差别觀。

    三段之中當成答相三字。

    即分為三。

    初至則無生處辨定無我。

    即論明成。

    謂雙舉解惑釋成無我故。

    則知緣集但是妄我。

    二複作是念下。

    倒惑起緣。

    即論明答。

    謂對難釋通無我義故。

    三後佛子迷真起妄緣相次第。

    即論明相。

    此三若望十門。

    皆顯妄我非有。

    三自相望合之為二。

    前二顯起因緣明緣無我。

    後一起緣次第明緣有相。

    經依此義中間加一佛子。

    皆有染淨。

    今初成者将觀緣起。

    先釋成無我辨定所宗。

    一以貫諸則顯十門皆成無我。

    此是正破我執習氣。

    文中二句。

    初言世間受生皆由着我者。

    即反舉惑情明我非理。

    但是苦集故。

    若離此着則無生處者。

    即順舉解心明理非我。

    是滅道故。

    此直順經文。

    已無我義成矣。

    論經言受身處生者。

    以我執習氣。

    但令自他差别故。

    論雲。

    五道中所有生死差别。

    若五道差别自由業招耳。

    又論主反征。

    惑情顯成無我。

    初征着我。

    明凡應同聖過。

    雲若第一義中實有我相者。

    此按定所執着我之心。

    即是第一義智。

    此反以縱立。

    謂稱實我知故。

    次雲不應世間受身處生者。

    以理正征。

    謂若我是滅理着心是道。

    則凡應同聖得于涅槃。

    何以着我世間受生耶。

    此中應為立過雲。

    若第一義中實有我者。

    凡應同聖為立宗。

    以有能證第一義中實我智故為出因。

    如諸生盡聖人為同喻。

    此則凡應同聖。

    凡既同聖即無凡夫。

    複成一過。

    次反征後句。

    明聖應同凡過雲。

    又複若第一義中實有我相者。

    若離着我應常生世間。

    以不稱實同于妄執。

    非第一義智故。

    此中應為立過雲。

    以理實有我聖應同凡為宗。

    次聖證無我違理倒惑非聖智故為出因。

    如諸凡夫為同喻。

    此則結成聖應同凡過。

    聖既同凡則無聖人。

    複是一過。

    是以經雲若離此着則無生處。

    則反顯妄情定是過也。

    二過既成。

    則無我理昭然可見。

    第二倒惑起緣。

    即論明答。

    答外伏難故。

    兩難二答。

    一執情征理難。

    情乖正理答。

    二常求下。

    執相征實難。

    相不依我答。

    今初難雲。

    若實無我雲何着我。

    如空中無人豈計有人。

    既着于我不着無我。

    明知有我。

    答雲。

    由無智故于無我處執着于我。

    非由有我。

    如翳見空華豈空中有華。

    第二難雲。

    若實無我。

    何以貪着于我世間受生為緣次第。

    明知有我。

    方得為緣次第生起。

    答雲。

    正由無我計我癡愛為本。

    倒惑造業乃至老死何要我耶。

    答意正爾。

    就文分三。

    初明倒惑順起染緣。

    二此因緣故下。

    正智逆觀。

    結酬無我。

    三菩薩如是下。

    就人結觀。

    今初。

    然十二支即為十二别。

    亦無間然。

    而諸論中多攝為四。

    一能引支。

    謂無明行能引識等五果種故。

    二所引支。

    謂識等五是前二支所引發故。

    三能生支。

    謂愛取有近生當來生老死故。

    四所生支。

    即生老死是愛取有近所生故。

    此約二世一重因果。

    明生引别。

    若依三世兩重因果。

    則生引互通。

    今經并具。

    且依十二文分為五。

    初至有無辨無明支。

    無智是癡常求有無。

    即是有愛。

    然依三世。

    諸惑謝往總名無明。

    略舉發潤有支本故。

    若約二世。

    雖諸煩惱皆能發潤。

    而發業位無明力增。

    故名無明。

    唯取能發正感後世善惡業者。

    以為其體。

    希常為有。

    于有樂事欲常住故。

    求斷為無。

    于有苦事願斷滅故。

    次不正思惟至增長明行支。

    文有七句。

    初三行過。

    次三行體。

    後一結成。

    初雲不正思惟者。

    是行俱無明。

    涅槃說此為無明因。

    亦無明攝。

    蹑前起後故因果互舉。

    次句就人彰過。

    謂起妄行者必是凡夫。

    無明為因求有造業故。

    故初地雲凡所作業皆颠倒相應。

    反示菩薩勝義。

    謂菩薩雖行于有起于善行。

    以明為因。

    不求有造不名妄行。

    下句就法彰過。

    論雲。

    示于解脫處不正行故。

    若行涅槃路方為正道。

    次三句辨行體相。

    以三業相應思造三行故。

    謂由迷異熟愚違正信解。

    起感三塗惡業及人天别報苦業。

    皆名罪行。

    然别必兼總。

    唯感别報非行支故。

    由迷真實義愚。

    不知三界皆苦。

    妄謂為樂。

    起欲界善業名福行。

    八禅淨業名不動行。

    後句結成行支。

    謂作已無悔積集增長。

    有遷流故。

    次于諸行下。

    明識支。

    謂既發行已由行熏心。

    令此本識能招當來生老死故。

    名之為種。

    若無行熏終不成種故。

    雲于諸行中植心種字。

    即是所引識等五種。

    于一刹那為行所集。

    無有前後。

    約為異熟六根之種。

    名六處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