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九

關燈
壞有無。

    謂說空遣于有執。

    說有為遣空。

    迷有是不異空之有。

    空是不異有之空。

    無别空有而為二也。

    是遣俱句。

    又既不二。

    亦不壞有無。

    則不異無之有。

    是不有之有。

    不異有之無。

    是不無之無。

    則亦遣俱非。

    斯乃四句百非諸見皆絕。

    方為般若現前之因。

    第三結行入地。

    文有五句。

    一牒前所觀十平等法。

    二自性清淨者。

    遠離前地染淨慢垢。

    三随順真如十平等法。

    四以無分别心無違所觀。

    五由前四能得入六地。

    第四辨行分齊中二句得明利忍。

    對前顯勝。

    未得無生對後彰劣。

    仁王經中說有五忍。

    謂伏信順無生寂滅。

    前四各有下中上。

    地前得伏忍三品。

    九地如次配。

    次三忍十地及佛得寂滅忍。

    若璎珞中開出等覺。

    則亦有三品。

    今四五六皆得順忍。

    此當上品治于細慢。

    故雲明利。

    言随順者。

    順後無生忍故。

    然約實位。

    初地即得無生。

    今約寄位。

    當七八九。

    寄位何以有此不同。

    謂若約空無我理為無生者。

    即初地證如所以名得。

    今不得者有四義故。

    一約空理淺深。

    初地觀法虛假破性顯空。

    但名無我。

    今此地中破相趣寂但名平等。

    若約證實反望由來常寂。

    無相可生斯理轉深故。

    七地方得。

    若約契本常寂斯理最妙故。

    十地後得。

    二就行分别。

    六地已前漸起諸行。

    謂初願次戒等故名為生。

    七地已上念念頓起一切諸行。

    故雲無生。

    三約空有二法。

    六地已前空有間起。

    名之為生。

    七地已上寂用雙行。

    故名無生。

    四約修分别。

    行修未熟名之為生。

    行修純熟名曰無生。

    此則七地已還未得無生故。

    經就八地方顯無生。

    第二不住道行勝中分三。

    初總顯心境。

    二作是念下。

    别明觀相。

    三佛子菩薩至如是十種下。

    結成觀名。

    今初有二。

    先如是觀已結前。

    所以結者由前觀察随順。

    得至不住道故。

    後複以下正顯文有四句。

    前三辨能觀心。

    後一标所觀境。

    前三皆悲後一是智。

    由此相導故名不住。

    故論結雲不住生死涅槃故。

    今初三中為物觀緣總稱大悲。

    随觀不同故分三别。

    一首者初義。

    先起大悲而觀緣故。

    故論雲不舍過去現在未來。

    大悲攝勝故。

    以雖同一切智觀觀三世流轉。

    厭離有為而以大悲為先。

    故勝二乘。

    二增上者。

    論雲一切法中智清淨故。

    謂以道相智觀。

    不唯但觀三世而遍了諸法故。

    雲一切法中以此導前。

    令悲增上故。

    下經雲大悲轉增。

    三滿足者。

    論雲一切種微細因緣集觀故。

    謂以一切種智委照無遺。

    故名微細。

    三悲為次後後轉深。

    智轉勝故。

    據論現文。

    初則雙明悲智。

    俱護煩惱小乘。

    後但唯語于智義當但護煩惱。

    既三俱稱悲。

    即下三觀則皆雙護凡小。

    俱通二利皆雙不住也。

    後句标所觀者。

    前滅後生染生淨滅故。

    第二别明觀相即緣起觀。

    然緣起深義佛教所宗。

    乘智階差淺深多種。

    龍樹雲因緣有二。

    一内二外。

    外即水土谷芽等。

    内即十二因緣。

    今正辨内。

    然外由内變本末相收。

    即總含法界一大緣起。

    染淨交徹義門非一。

    下當略示。

    今經文内略顯十重。

    窮究性相以顯無盡。

    非唯寄位同于二乘。

    言十重者。

    一有支相續。

    二攝歸一心。

    三自業助成。

    四不相舍離。

    五三道不斷。

    六三際輪回。

    七三苦集成。

    八因緣生滅。

    九生滅系縛。

    十随順無所有盡。

    各有逆順即成二十。

    故下結雲。

    如是逆順觀察。

    逆即緣滅順即緣生。

    此約逆順生死流注。

    以為逆順。

    若準對法第四。

    此中逆順彼名染淨。

    染淨之中各有逆順。

    則成四十至下當說。

    今以易故經中略無。

    但二十重。

    論。

    主複以上三悲觀門解此十重。

    則成六十。

    古人兼取彼果分中。

    三空觀之。

    則有一百八十重。

    觀于緣起。

    論三觀者。

    一相谛差别觀。

    二大悲随順觀。

    三一切相智觀。

    初但觀二谛有為無有我故。

    即大悲為首觀也。

    二悲随物增。

    即大悲增上觀。

    三即委悉窮究因緣性相諸門觀故。

    即大悲滿足觀。

    初一下同二乘一切智也。

    次一自顯菩薩道相智。

    後即上同諸佛一切種智故。

    涅槃雲。

    十二因緣下智觀故。

    得聲聞菩提。

    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

    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

    上上智觀故得佛菩提。

    初二菩提即初觀意。

    餘二各一可知。

    前約為物三皆稱悲。

    今約觀心三皆智觀。

    是知三句各有悲智相導。

    融此三觀唯在一心。

    甚深般若于是而現。

    然論三觀。

    雖遍釋經而與十門開合不等。

    初一切智觀攝經十門。

    總為三段。

    一成答相差别。

    此攝十中初門。

    二第一義差别。

    攝經第二門中之半。

    三名世谛差别。

    攝餘八門半。

    所以分三者。

    初一顯妄我非有。

    後二顯真俗非無。

    真辨緣性俗明緣相。

    義理周備故。

    第二大悲随順觀分十為四。

    一觀衆生愚癡颠倒。

    攝十門中第一門。

    二餘處求解脫。

    攝第二門。

    三異道求解脫攝次四門。

    四求異解脫攝後四門。

    此之四觀初一就情彰過。

    後三就法辨非。

    于中二。

    是所依理非對彼正理。

    名所取我以為餘處。

    三是所依行法。

    非舉其法非明其行失。

    後一明所求果。

    非以苦欲舍苦故。

    第三一切相智觀。

    攝十為九。

    一染淨分别觀。

    攝初半門。

    二依止觀。

    攝初門後半及第二門。

    三方便觀。

    四因緣相觀。

    五入谛觀。

    六力無力信入依觀。

    七增上慢非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