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聞在初故。
論名攝聞勝。
次二攝戒勝。
一忍辱柔和勝。
即戒因成也。
謂内懷慚愧不诳幽明。
自護七支不招譏毀。
故能持戒。
二戒無缺勝即戒體成也。
乃至命難不舍戒故。
後五攝智勝。
一者因緣集智。
此知法相智。
無因倒因名為非處。
正因緣集名之為處。
知處治于非處。
故名覺者。
二者證智知魔事對治。
随識分别皆魔事故三知妄說智。
異說對治。
即知教智。
正說為義句。
邪說為非義句。
邪正交雜揀邪得正。
名善分别。
四神力起用智。
依定起通治邪依故。
五化衆生智。
折伏攝受随世宜故。
上五中前三自利。
後二利他。
第二修行勝。
有十一句。
前四自分。
一增長因行集五度福故。
二依止因行慧為所依故。
此自利福智對。
三化生不疲行。
四令物證滅行。
此二利他因果對。
後七勝進。
五起佛法行。
六起淨土行。
此依正一對。
七依佛法身起行相好法身故。
八依佛所作起行。
顯三密用故。
此二外相内密對。
上四皆起菩提。
九敬重法行。
進依勝己故。
上五自利。
後二利他。
十願取有行。
十一離小乘行。
即顯是揀非對。
第三教化衆生勝中二。
初正明化生後佛子下。
結行成益。
今初分二。
初總以四攝攝生。
後示現色身下。
别明四攝。
文有八句。
一示色身是同事攝。
随順衆生應化自衆故。
二演說法即愛語攝。
谛語法語為愛語性。
一切種愛語中多約開演。
論雲為疑惑衆生。
即一切門中之語也。
三開示下。
皆利行攝。
此句為于菩提無方便衆生。
示菩薩行。
即利行自性。
四于大乘疲倦衆生。
示佛威力。
即一切利行未成令成故。
五為樂世間衆生着财位故。
示其過患。
明位大憂大财多禍多。
六為不信大乘先未行勝。
善贊如來智。
七為無智外道示以神通。
上三即難行利行。
八總顯一切門一切種利行。
故雲種種方便。
然利行愛語亦可參用。
由彼愛語示其所學。
即為利行故。
次下廣明布施故。
别中略無四攝。
廣義如瑜伽四十三辨。
第二結行成益中。
初結前。
心恒下成益。
趣佛智者。
為化衆生更求勝力。
餘文已作不退。
未作增修。
第四随順世智勝者。
明染障對治。
染即煩惱障即所知。
文分為三。
初總标多門。
二所謂下。
别示其相。
三及餘下總結成益。
二中顯五明相故。
大般若雲。
五地菩薩學五明故。
即分為五。
一文字算數。
是其聲明。
通治懦智障。
言文字者。
名句文身。
即聲論中法施設建立故。
算數即數建立故。
又治取與生疑障。
二圖書至鹹通達。
即當因明。
鹹通達者。
正是明義種種論者。
言論尚論。
诤論毀謗論。
順正論教道論等類非一故。
地水火風即是诤論中攝。
謂諸邪見計不同故。
順世外道。
唯地為因。
一切皆以微塵成故。
水風二仙外道。
以風水為因。
世界水成故。
風輪持故。
事火外道以火為因。
火成熟故。
圖書印玺即尚論。
随世所聞故。
又此圖書亦正教量。
即治所用事中忘障。
論雲。
取與寄付。
即事中障。
聞法思義解中障。
作不作已作未作應作不應作。
皆業中障。
印障亦是現量。
又治所取物不守護障。
玺即玉印。
三又善下。
即醫方明。
即四大不調。
衆生毒相病障對治故。
善療能斷皆除斷方便。
斷已不生故名為善癫至蠱毒病相病因。
于中颠等内四大。
鬼等外衆生。
蠱毒通二。
有草毒蛇等毒故論經說。
咒藥等即病因死因對治。
即善方藥攝。
四文筆下。
工巧明。
文筆贊詠即書算計度。
數印工業中書所攝故。
韻屬曰文。
對詞曰筆顯德為贊。
寄情曰詠。
次歌至談說即音樂工業。
悉善其事通上二文。
皆憂惱障對治。
國城至其宜。
即營造工業。
草樹華果亦兼營農工業。
此即不喜樂障對治。
金至示人。
即生成工業系閉障對治。
日月至無錯謬。
即占相工業。
是所得報分過作惡因障對治。
謂皆由前世惡因。
感此兇吉等故。
日月五星以為七曜及二十八宿并上知天文。
地震即下知地理。
夜夢至休咎。
即中知人情。
鳥鳴即察鳥情。
亦是人情所感鹹善無謬。
總究上三才。
五持戒下。
内明治五種染。
一持戒治破戒染。
二入禅治貪欲染。
三神通治邪歸依染。
四無量治妄行功德染。
謂治殺生祀祠求梵福故。
五四無色定。
治妄修解脫染。
上來所釋多依本論及瑜伽十三四五。
其中更有别理恐厭繁文。
又論與經有不次者。
但可以論就經。
不可回經從論。
第三總結成益者。
此起世智具四種相。
一異障中無障故。
雲但于衆生不為損惱。
事中不知名之為障。
損惱生事複是事中異障。
今無此捕獵等之異障。
二與無過樂即為利益故。
謂雖不惱令其染着。
亦不為之。
三發起清淨即鹹悉開示。
謂能起助道之事。
四所用清淨。
即漸令安住無上佛法。
謂用此得淨故。
第二位果亦有三果。
初調柔果亦四。
一調柔行。
二教智淨。
三别地行相。
四結說地相。
前中有法喻合。
法中正起行内。
又更聞法得陀羅尼者。
論雲。
非得義持者。
對勝顯劣般若未現前故。
所以得聞持者得二難故。
一地初十平等心。
難得能得故。
二地中樂出世間智。
現世間智。
此不住道難得能得故。
此之二難對劣顯勝故。
得聞持不同三地唯世間聞持。
喻中真金砗磲磨瑩者證智契如事為真金。
教智光明能示現如事。
猶彼砗磲。
二佛子菩薩住此難勝下。
教智淨中日月等者論雲。
依阿含增長智慧光明勝前地智故。
謂勝前地珠光。
餘文如前。
第三重頌。
二十二頌分三。
初十七偈頌地行。
次四頌地果。
後一結說。
初中又三。
初五偈三句。
頌勝慢對治。
于中初四偈頌十平等。
餘頌如道行。
第二了知下。
六偈三句頌不住道。
于中初兩偈一句。
頌所知法中智清淨。
後既觀知下四偈半。
頌教化衆生勤方便。
于中初一偈頌總觀有為虛僞起慈悲二心。
次一偈半頌悲觀中觀緣集苦。
次一頌半頌觀深重苦。
後半頌大慈觀。
第三名為下。
四偈半頌彼果勝中。
初半偈頌攝功德勝。
次一頌修行勝。
于中如是一切為衆生句。
兼頌教化衆生勝。
後三頌起世智勝頌位果。
三果可知五地竟
論名攝聞勝。
次二攝戒勝。
一忍辱柔和勝。
即戒因成也。
謂内懷慚愧不诳幽明。
自護七支不招譏毀。
故能持戒。
二戒無缺勝即戒體成也。
乃至命難不舍戒故。
後五攝智勝。
一者因緣集智。
此知法相智。
無因倒因名為非處。
正因緣集名之為處。
知處治于非處。
故名覺者。
二者證智知魔事對治。
随識分别皆魔事故三知妄說智。
異說對治。
即知教智。
正說為義句。
邪說為非義句。
邪正交雜揀邪得正。
名善分别。
四神力起用智。
依定起通治邪依故。
五化衆生智。
折伏攝受随世宜故。
上五中前三自利。
後二利他。
第二修行勝。
有十一句。
前四自分。
一增長因行集五度福故。
二依止因行慧為所依故。
此自利福智對。
三化生不疲行。
四令物證滅行。
此二利他因果對。
後七勝進。
五起佛法行。
六起淨土行。
此依正一對。
七依佛法身起行相好法身故。
八依佛所作起行。
顯三密用故。
此二外相内密對。
上四皆起菩提。
九敬重法行。
進依勝己故。
上五自利。
後二利他。
十願取有行。
十一離小乘行。
即顯是揀非對。
第三教化衆生勝中二。
初正明化生後佛子下。
結行成益。
今初分二。
初總以四攝攝生。
後示現色身下。
别明四攝。
文有八句。
一示色身是同事攝。
随順衆生應化自衆故。
二演說法即愛語攝。
谛語法語為愛語性。
一切種愛語中多約開演。
論雲為疑惑衆生。
即一切門中之語也。
三開示下。
皆利行攝。
此句為于菩提無方便衆生。
示菩薩行。
即利行自性。
四于大乘疲倦衆生。
示佛威力。
即一切利行未成令成故。
五為樂世間衆生着财位故。
示其過患。
明位大憂大财多禍多。
六為不信大乘先未行勝。
善贊如來智。
七為無智外道示以神通。
上三即難行利行。
八總顯一切門一切種利行。
故雲種種方便。
然利行愛語亦可參用。
由彼愛語示其所學。
即為利行故。
次下廣明布施故。
别中略無四攝。
廣義如瑜伽四十三辨。
第二結行成益中。
初結前。
心恒下成益。
趣佛智者。
為化衆生更求勝力。
餘文已作不退。
未作增修。
第四随順世智勝者。
明染障對治。
染即煩惱障即所知。
文分為三。
初總标多門。
二所謂下。
别示其相。
三及餘下總結成益。
二中顯五明相故。
大般若雲。
五地菩薩學五明故。
即分為五。
一文字算數。
是其聲明。
通治懦智障。
言文字者。
名句文身。
即聲論中法施設建立故。
算數即數建立故。
又治取與生疑障。
二圖書至鹹通達。
即當因明。
鹹通達者。
正是明義種種論者。
言論尚論。
诤論毀謗論。
順正論教道論等類非一故。
地水火風即是诤論中攝。
謂諸邪見計不同故。
順世外道。
唯地為因。
一切皆以微塵成故。
水風二仙外道。
以風水為因。
世界水成故。
風輪持故。
事火外道以火為因。
火成熟故。
圖書印玺即尚論。
随世所聞故。
又此圖書亦正教量。
即治所用事中忘障。
論雲。
取與寄付。
即事中障。
聞法思義解中障。
作不作已作未作應作不應作。
皆業中障。
印障亦是現量。
又治所取物不守護障。
玺即玉印。
三又善下。
即醫方明。
即四大不調。
衆生毒相病障對治故。
善療能斷皆除斷方便。
斷已不生故名為善癫至蠱毒病相病因。
于中颠等内四大。
鬼等外衆生。
蠱毒通二。
有草毒蛇等毒故論經說。
咒藥等即病因死因對治。
即善方藥攝。
四文筆下。
工巧明。
文筆贊詠即書算計度。
數印工業中書所攝故。
韻屬曰文。
對詞曰筆顯德為贊。
寄情曰詠。
次歌至談說即音樂工業。
悉善其事通上二文。
皆憂惱障對治。
國城至其宜。
即營造工業。
草樹華果亦兼營農工業。
此即不喜樂障對治。
金至示人。
即生成工業系閉障對治。
日月至無錯謬。
即占相工業。
是所得報分過作惡因障對治。
謂皆由前世惡因。
感此兇吉等故。
日月五星以為七曜及二十八宿并上知天文。
地震即下知地理。
夜夢至休咎。
即中知人情。
鳥鳴即察鳥情。
亦是人情所感鹹善無謬。
總究上三才。
五持戒下。
内明治五種染。
一持戒治破戒染。
二入禅治貪欲染。
三神通治邪歸依染。
四無量治妄行功德染。
謂治殺生祀祠求梵福故。
五四無色定。
治妄修解脫染。
上來所釋多依本論及瑜伽十三四五。
其中更有别理恐厭繁文。
又論與經有不次者。
但可以論就經。
不可回經從論。
第三總結成益者。
此起世智具四種相。
一異障中無障故。
雲但于衆生不為損惱。
事中不知名之為障。
損惱生事複是事中異障。
今無此捕獵等之異障。
二與無過樂即為利益故。
謂雖不惱令其染着。
亦不為之。
三發起清淨即鹹悉開示。
謂能起助道之事。
四所用清淨。
即漸令安住無上佛法。
謂用此得淨故。
第二位果亦有三果。
初調柔果亦四。
一調柔行。
二教智淨。
三别地行相。
四結說地相。
前中有法喻合。
法中正起行内。
又更聞法得陀羅尼者。
論雲。
非得義持者。
對勝顯劣般若未現前故。
所以得聞持者得二難故。
一地初十平等心。
難得能得故。
二地中樂出世間智。
現世間智。
此不住道難得能得故。
此之二難對劣顯勝故。
得聞持不同三地唯世間聞持。
喻中真金砗磲磨瑩者證智契如事為真金。
教智光明能示現如事。
猶彼砗磲。
二佛子菩薩住此難勝下。
教智淨中日月等者論雲。
依阿含增長智慧光明勝前地智故。
謂勝前地珠光。
餘文如前。
第三重頌。
二十二頌分三。
初十七偈頌地行。
次四頌地果。
後一結說。
初中又三。
初五偈三句。
頌勝慢對治。
于中初四偈頌十平等。
餘頌如道行。
第二了知下。
六偈三句頌不住道。
于中初兩偈一句。
頌所知法中智清淨。
後既觀知下四偈半。
頌教化衆生勤方便。
于中初一偈頌總觀有為虛僞起慈悲二心。
次一偈半頌悲觀中觀緣集苦。
次一頌半頌觀深重苦。
後半頌大慈觀。
第三名為下。
四偈半頌彼果勝中。
初半偈頌攝功德勝。
次一頌修行勝。
于中如是一切為衆生句。
兼頌教化衆生勝。
後三頌起世智勝頌位果。
三果可知五地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