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八

關燈
方便勝中二。

    先總起悲觀。

    二佛子下别起悲觀。

    總中三。

    初結前。

    次如實下觀過。

    後菩薩下起悲于觀過中。

    先明非真。

    後诳惑下對人彰過。

    今初虛妄二字觀内五蘊。

    謂妄想常等不相似無故虛。

    此明所取非真理無。

    不同情有故雲不相似無也常作我想慢事故妄。

    此辨能取不實。

    非有計有常樂我淨。

    皆名我想。

    非唯我見。

    我為本故獨雲我想也。

    詐僞二字觀外六塵。

    世法牽取愚夫故詐。

    此顯能取迷真。

    謂由妄取令彼世法隐虛詐實。

    使其貪取也。

    世法盡壞故僞。

    此明所取不實。

    世法相似相續似有義利。

    而實速滅無利故僞。

    後對人彰過者。

    上虛僞二境引心。

    總名為诳。

    妄詐二心迷境皆名為惑。

    論雲。

    常等相。

    無非有似有故。

    虛事中意正取者。

    此解虛是诳義。

    謂令意正取故是诳也。

    又雲。

    我想慢事正取故。

    妄事是患。

    此解妄是惑義。

    世法利盡故。

    诳事牽心。

    此解僞是诳義。

    世法愚癡凡夫牽取故。

    詐事相現。

    此解詐是惑義。

    愚夫即是依彼正取我慢之人。

    三起慈悲者憐愍故。

    悲勝利益故。

    慈不住道行勝故雲轉增。

    皆言大者勝前地故。

    雲光明者。

    救生方便智成故。

    轉增光明。

    俱通慈悲。

    文有影略。

    轉前慈愍分同諸佛。

    故名為生。

    第二别起悲觀中二。

    先明化生願。

    二如實觀下明化他心。

    今初先牒前得是智力。

    近牒觀有為遠牒觀諸谛。

    不舍衆生牒前慈悲。

    後常求佛智正明起願。

    願救衆生義故。

    二化心中二。

    先明大悲觀。

    後佛子菩薩摩诃薩複作是念。

    此諸衆生下。

    明大慈觀。

    前中悲有二相。

    一如實觀苦因緣集故。

    即知苦體性。

    二佛子至複作是念此諸凡夫下。

    觀深重苦。

    人而多故即就人彰過。

    前中四。

    初總标二際。

    二知從下順觀二際。

    三虛妄下逆觀二際。

    四若有下結如實知。

    今初前即過去後即未來。

    顯無始終流轉相故。

    二順觀中二。

    先明前際。

    後如前下類顯後際。

    前中複二。

    先顯緣集苦聚。

    後無我下顯二空無我。

    今初無明有愛顯流轉因。

    能發能潤此二為本故。

    生即是果故。

    涅槃雲生死本際凡有二種。

    一者無明二者有愛。

    是二中間有生老死。

    今菩薩觀此而起大悲亦同淨名從癡有愛即我病生矣。

    然生果有三。

    一欲求衆生故流轉生死。

    欲貪即是受身本故。

    二妄梵行求衆生故。

    于蘊宅不能動出。

    外道計我常住其中故。

    三有求衆生故增長苦聚。

    三有皆苦故。

    後顯空無我。

    及類顯後際。

    并顯可知。

    三逆觀中順即苦集。

    逆即道滅。

    虛妄斷盡即是滅也。

    出離是道。

    四結如實知。

    即雙結二際逆順有無三義。

    一約凡夫。

    但有苦集而無滅道。

    二約菩薩順有逆無。

    三雙約凡聖。

    真滅本有道亦符之。

    妄苦本空集亦同爾。

    凡夫迷故不覺不知。

    菩薩正了名知如實。

    第二觀深重苦者。

    無始随逐故深。

    種種苦事故重。

    文中二。

    初總标可愍。

    不知本空故名愚癡。

    不知厭離故雲無智。

    亦可俱通故為可愍。

    二有無數下釋可愍所由。

    由迷二苦故初明深苦。

    不知故為可愍。

    後如是盡下明重苦不知。

    故為可愍于中二。

    初牒前诃後。

    二轉更下正明重苦。

    于中三。

    初觀生苦。

    機關苦事即是生苦。

    言機關者。

    顯無我故。

    抽之則動息手便無。

    若造業因生生不息。

    随生死下明有集愛。

    于諸蘊下明離滅道。

    二不知下觀老病死四大毒蛇。

    是不知病苦不能拔下。

    明具彼集。

    文有四句。

    一妄梵行求衆生。

    不能拔出諸慢見箭。

    外道多起故。

    二欲求衆生受欲者。

    不能息三毒火。

    三欲求衆生行惡行者。

    不破無明。

    以見少利行大惡行。

    後受大苦故雲黑闇。

    四有求衆生。

    不竭愛欲大海。

    三有之愛廣無邊故。

    觀如實中說彼三求。

    以為苦果。

    今為集者。

    三求皆能為集因而受果故。

    二文互舉。

    次不求十力大聖導師。

    明遠彼滅。

    不向滅者故。

    入魔意下明遠彼道。

    順怨道故。

    三于生死下總結過患。

    舉生死海總顯于苦。

    覺觀波濤總明有集。

    此中兼顯死苦之義。

    略不明老。

    第二大慈觀中二。

    初睹境興慈。

    後佛子下廣願饒益。

    前中二。

    先睹境。

    後我今下興慈。

    今初即睹前衆生受深重苦。

    以為慈境。

    文中先總。

    無救下别。

    總中無父曰孤。

    明前無所恃。

    塗盡曰窮明後無所依。

    任重無替曰困常。

    受生死故。

    強力所逼曰迫業惑所陵故。

    後别中無救無依釋上孤義。

    論雲。

    謂現報已受不可救脫。

    當報因招無善為依。

    次無洲無舍釋上窮義。

    溺于覺觀波濤。

    不聞正法智洲為對治故。

    在于生死曠野不為善友慈舍庇故。

    次無導無目釋上困義。

    離于寂靜正。

    念思推究竟前導故。

    離于正見之明目故。

    既無導無目非困如何。

    次無明下釋上迫義。

    無明者。

    無明住地舊煩惱故。

    黑闇者四住客塵故。

    常起邪念故。

    為其覆翳不聞正法。

    故為彼纏裹。

    二興慈中獨拔修善。

    令物得菩提涅槃之樂。

    第二廣願饒益。

    亦彰慈所為。

    文中二。

    先牒前總明。

    上來修善皆為救護。

    即是慈相。

    後利益下别顯救護。

    有十種相。

    前二為救未來。

    後八通于現未。

    一住不善衆生。

    令住善法利益。

    二住善法衆生令得安樂果。

    謂成彼善故。

    三愍貧乏者與資生具。

    四修行多障者。

    令其成就。

    上二救順緣不足苦。

    五世間系閉者令得解脫。

    下有五種令諸外道信解正法。

    謂六未信攝令正信。

    七令離無利勤苦。

    八疑惑衆生疑除解淨。

    九已住決定勸修三學。

    以調三業。

    十已住三學令得涅槃。

    上三即解行證。

    論意皆為外道。

    理實後三兼通餘類。

    上來不住。

    道行勝竟。

    自下大文第三明彼果勝。

    即不住道行勝之果。

    有四勝果。

    一攝巧德勝。

    二名為無厭足下修行勝。

    三佛子菩薩摩诃薩如是勤修下。

    教化衆生勝。

    四佛子菩薩摩诃薩為利益下。

    起随順世間智勝。

    四中初二自利。

    即所知法中智清淨果。

    初自分後勝進。

    後二即利他勤方便果。

    前化他行。

    後化他智。

    今初攝功德中十句。

    初三攝聞勝。

    然有二義。

    一即三慧。

    如次配聞思修。

    二顯二持。

    念即聞持智。

    及有趣即是義持。

    義有多種。

    略說二種善巧。

    謂智即法智勝。

    有趣即義智勝。

    然二釋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