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淨。
以彼宗中趣盡滅故。
今大乘六名行斷。
經雲修行知見。
略無斷字。
七名思量菩提分法上上淨。
以依行斷起勝求故。
若約位者。
初二在見道前。
以創背凡。
過宜以戒防。
欲生真慧理須習定。
然未合理判屬世間。
次三在見道。
以見道中斷身見故。
斷疑故斷戒取故。
戒取是非道。
知無漏慧是正道。
入見道時十使俱斷。
偏言三者。
涅槃經說此三重故。
又十使中五見及疑。
但障見道。
餘四通于見修故略不言。
就其六中三本三随。
偏語其本。
邊見随身見。
邪見随疑。
見取随戒取故。
斷三結三随亦斷但立三淨。
上五大小并同。
小乘行淨在修道。
起斷行故。
行斷在無學道。
依行證斷故。
大乘後二皆在修道。
斷障成德故有二也。
行實同時。
若約位分。
七地已還為行斷。
修道斷結故。
八地已上入法流中順菩提故。
名思量上上餘文易了。
第二明如道行。
又順經意前明入心。
從此已下皆明住心。
應分為三。
此攝方便具足住。
修行十心是方便義。
不退轉者即是住義。
二不住道行勝攝離癡亂行。
智清淨等無癡亂故。
三彼果勝攝無盡功德藏回向攝德無盡故。
今且順論此明如道行。
于中三。
初标分位為顯随如。
已入五地。
次以善下總顯。
後願力下别明。
總中四句。
皆是正修諸行故總名順如。
謂前二句為所治。
即四地修菩提分。
以前十心。
能善清淨得入五地。
于此淨心希求勝相。
即複是慢慢在文外故。
以後二句而為能治。
初句轉求不住道行勝為能治。
謂不住淨心而起諸行。
即治住淨慢故。
後句雖起諸行。
不退失前平等深淨之心。
則能随順真如平等。
即如故。
後别明中顯上随如之行。
有其八種經有九句。
前七各一。
後二為一。
八中前二是起行心。
一自利願即修菩提心。
二利他慈即不疲倦心。
後六是行謂三得善根力。
四不舍衆行。
五善巧修行。
六無厭足故照明上上。
七得他勝力。
八自得勝力。
此有二句。
初句具三慧念。
是聞思智即修慧。
後句勝進究竟。
上六行中前三自分。
後三勝進。
各有初中後思之。
第二不住道行勝有二種觀。
一所知法中智清淨勝。
二佛子至得如是諸谛下。
利益衆生勤方便勝。
初即自利護煩惱行故。
不住世間。
後即利他護小乘行。
不住涅槃同時相導。
名不住道。
今初智勝分二。
先明四谛實法分别。
後善知俗下。
複就此四明十觀門化生差别。
此乃十種觀于四谛。
非謂觀十四谛也。
故瑜伽住品雲。
此地于四聖谛由十行相。
如實了知。
今初言實法者。
有佛無佛苦集二谛體是妄想雜染因果。
滅道二谛體是出世清淨因果。
此約谛實義釋。
若約審谛釋者。
前二無佛不能知此是苦是集。
甯有後二滅道因果。
餘如本品。
後十觀中略啟四門。
一制立謂四谛義含法界。
菩薩窮照無遺。
随智異說難窮。
略舉十明無盡。
然十皆菩薩自智。
智相難明故。
論約化生以明其異。
以此通名所知法中智清淨也。
二明開合。
此十總唯是一化生分别。
若随所化大小分二。
前九化小後一化大故。
若随化所起則分為三。
前五生解次四起行。
後一令證故。
約人不同離以為七。
初為根未熟。
乃至七為大乘可化故。
至文當知。
三對實法以明通别。
此十望前四谛。
前五通觀四谛。
謂一世俗者。
觀四谛法相。
二觀其性空。
三通觀性相無礙。
四觀性相各異。
五觀此四緣起集成。
次四别觀四谛。
謂六七八九如次觀苦集滅道。
後一但觀滅道。
菩薩地因證佛智故。
遠公後五亦通觀四谛。
謂迷于四谛故為苦集。
悟其四谛故成滅道。
後一窮四谛緣起實性清淨法界。
成大乘道。
亦有此理。
四正釋文文分為二。
初列十名。
後此菩薩下次第解釋。
于中略為二解。
一依瑜伽。
二依本論。
今初瑜伽十句不顯文詞。
而略所說義阙。
其第十知菩薩地而亦有十句。
文有三節。
初三名為此說。
謂是所為故。
一依曉悟他故知俗谛。
二依自内智知第一義。
三依俱處所故知相谛。
謂自相是俗共相是真。
二體不分故名俱處。
次今經兩句。
彼應有三名。
由此說謂由三藏教之所說故。
故雲依于契經調伏本母名。
由此說。
經中分位差别應是調伏。
知蘊界處義當本母。
此中第十義當契經。
三有四句名如此說。
謂如四谛相各别知故。
即依于現在衆苦自性故知事谛。
依于未來苦生因性。
依于因盡彼盡無生性。
依于修習彼斷方便性。
如次可知。
二依本論者。
攝十為七。
初一為根未熟衆生。
謂未堪入大為說四谛十六行等。
名知世谛。
即四重二谛中。
第三重内俗也。
不同瑜伽通于大小及根生熟。
二為根熟堪入大故。
為說法空第一義谛。
三為疑惑衆生故知相谛。
謂有聞第一義谛。
猶豫不決。
若是空耶則無因果。
若是有耶雲何言空。
今明即俗自相是空。
共相俱處無違。
故名相谛。
四為謬解迷惑深法衆生故知差别。
謂前緣二境故名為疑。
今聞俱處便謂是一。
名為謬解。
今明體雖不異性相分位曆然差别。
五為離正念衆生故知成立谛。
謂既聞差别。
謂皆有體名離正念。
今明差别但是緣成無有自性。
故雲成立。
随言顯示故。
論經名說成谛。
六為正見衆生知事等四谛。
由無前疑執故名正見。
可令知苦斷集證滅修道。
事即苦谛生即集因。
無生是滅因亡曰盡。
即盡智也。
後果不起名為無生。
即無生智也。
若小乘說。
現在惑亡說名為盡。
利根之人保彼煩惱。
當更不起名曰無生。
此盡無生是其滅體。
無學之智如是而知。
意在取滅故為滅谛道。
言無二者。
論下重釋雲一行故。
謂稱滅而知故雲一行。
前列實法四谛明其所觀。
此中四谛明當如是觀。
七為大乘可化衆生故。
知菩薩地乃至如來智谛。
謂先住大乘化令進故。
言正覺一切相者。
大乘要須于五明處善巧知故。
菩薩地是因。
言次第相續者。
如從初地入二地。
乃至十地入佛地大果也。
以信解等者。
為釋外疑。
六地已上乃至佛智。
未曾證入彼雲何知。
故此釋雲。
信解鏡像觀智力知非成就。
智鏡像即影像觀。
未得本質故第二利益衆生勤
以彼宗中趣盡滅故。
今大乘六名行斷。
經雲修行知見。
略無斷字。
七名思量菩提分法上上淨。
以依行斷起勝求故。
若約位者。
初二在見道前。
以創背凡。
過宜以戒防。
欲生真慧理須習定。
然未合理判屬世間。
次三在見道。
以見道中斷身見故。
斷疑故斷戒取故。
戒取是非道。
知無漏慧是正道。
入見道時十使俱斷。
偏言三者。
涅槃經說此三重故。
又十使中五見及疑。
但障見道。
餘四通于見修故略不言。
就其六中三本三随。
偏語其本。
邊見随身見。
邪見随疑。
見取随戒取故。
斷三結三随亦斷但立三淨。
上五大小并同。
小乘行淨在修道。
起斷行故。
行斷在無學道。
依行證斷故。
大乘後二皆在修道。
斷障成德故有二也。
行實同時。
若約位分。
七地已還為行斷。
修道斷結故。
八地已上入法流中順菩提故。
名思量上上餘文易了。
第二明如道行。
又順經意前明入心。
從此已下皆明住心。
應分為三。
此攝方便具足住。
修行十心是方便義。
不退轉者即是住義。
二不住道行勝攝離癡亂行。
智清淨等無癡亂故。
三彼果勝攝無盡功德藏回向攝德無盡故。
今且順論此明如道行。
于中三。
初标分位為顯随如。
已入五地。
次以善下總顯。
後願力下别明。
總中四句。
皆是正修諸行故總名順如。
謂前二句為所治。
即四地修菩提分。
以前十心。
能善清淨得入五地。
于此淨心希求勝相。
即複是慢慢在文外故。
以後二句而為能治。
初句轉求不住道行勝為能治。
謂不住淨心而起諸行。
即治住淨慢故。
後句雖起諸行。
不退失前平等深淨之心。
則能随順真如平等。
即如故。
後别明中顯上随如之行。
有其八種經有九句。
前七各一。
後二為一。
八中前二是起行心。
一自利願即修菩提心。
二利他慈即不疲倦心。
後六是行謂三得善根力。
四不舍衆行。
五善巧修行。
六無厭足故照明上上。
七得他勝力。
八自得勝力。
此有二句。
初句具三慧念。
是聞思智即修慧。
後句勝進究竟。
上六行中前三自分。
後三勝進。
各有初中後思之。
第二不住道行勝有二種觀。
一所知法中智清淨勝。
二佛子至得如是諸谛下。
利益衆生勤方便勝。
初即自利護煩惱行故。
不住世間。
後即利他護小乘行。
不住涅槃同時相導。
名不住道。
今初智勝分二。
先明四谛實法分别。
後善知俗下。
複就此四明十觀門化生差别。
此乃十種觀于四谛。
非謂觀十四谛也。
故瑜伽住品雲。
此地于四聖谛由十行相。
如實了知。
今初言實法者。
有佛無佛苦集二谛體是妄想雜染因果。
滅道二谛體是出世清淨因果。
此約谛實義釋。
若約審谛釋者。
前二無佛不能知此是苦是集。
甯有後二滅道因果。
餘如本品。
後十觀中略啟四門。
一制立謂四谛義含法界。
菩薩窮照無遺。
随智異說難窮。
略舉十明無盡。
然十皆菩薩自智。
智相難明故。
論約化生以明其異。
以此通名所知法中智清淨也。
二明開合。
此十總唯是一化生分别。
若随所化大小分二。
前九化小後一化大故。
若随化所起則分為三。
前五生解次四起行。
後一令證故。
約人不同離以為七。
初為根未熟。
乃至七為大乘可化故。
至文當知。
三對實法以明通别。
此十望前四谛。
前五通觀四谛。
謂一世俗者。
觀四谛法相。
二觀其性空。
三通觀性相無礙。
四觀性相各異。
五觀此四緣起集成。
次四别觀四谛。
謂六七八九如次觀苦集滅道。
後一但觀滅道。
菩薩地因證佛智故。
遠公後五亦通觀四谛。
謂迷于四谛故為苦集。
悟其四谛故成滅道。
後一窮四谛緣起實性清淨法界。
成大乘道。
亦有此理。
四正釋文文分為二。
初列十名。
後此菩薩下次第解釋。
于中略為二解。
一依瑜伽。
二依本論。
今初瑜伽十句不顯文詞。
而略所說義阙。
其第十知菩薩地而亦有十句。
文有三節。
初三名為此說。
謂是所為故。
一依曉悟他故知俗谛。
二依自内智知第一義。
三依俱處所故知相谛。
謂自相是俗共相是真。
二體不分故名俱處。
次今經兩句。
彼應有三名。
由此說謂由三藏教之所說故。
故雲依于契經調伏本母名。
由此說。
經中分位差别應是調伏。
知蘊界處義當本母。
此中第十義當契經。
三有四句名如此說。
謂如四谛相各别知故。
即依于現在衆苦自性故知事谛。
依于未來苦生因性。
依于因盡彼盡無生性。
依于修習彼斷方便性。
如次可知。
二依本論者。
攝十為七。
初一為根未熟衆生。
謂未堪入大為說四谛十六行等。
名知世谛。
即四重二谛中。
第三重内俗也。
不同瑜伽通于大小及根生熟。
二為根熟堪入大故。
為說法空第一義谛。
三為疑惑衆生故知相谛。
謂有聞第一義谛。
猶豫不決。
若是空耶則無因果。
若是有耶雲何言空。
今明即俗自相是空。
共相俱處無違。
故名相谛。
四為謬解迷惑深法衆生故知差别。
謂前緣二境故名為疑。
今聞俱處便謂是一。
名為謬解。
今明體雖不異性相分位曆然差别。
五為離正念衆生故知成立谛。
謂既聞差别。
謂皆有體名離正念。
今明差别但是緣成無有自性。
故雲成立。
随言顯示故。
論經名說成谛。
六為正見衆生知事等四谛。
由無前疑執故名正見。
可令知苦斷集證滅修道。
事即苦谛生即集因。
無生是滅因亡曰盡。
即盡智也。
後果不起名為無生。
即無生智也。
若小乘說。
現在惑亡說名為盡。
利根之人保彼煩惱。
當更不起名曰無生。
此盡無生是其滅體。
無學之智如是而知。
意在取滅故為滅谛道。
言無二者。
論下重釋雲一行故。
謂稱滅而知故雲一行。
前列實法四谛明其所觀。
此中四谛明當如是觀。
七為大乘可化衆生故。
知菩薩地乃至如來智谛。
謂先住大乘化令進故。
言正覺一切相者。
大乘要須于五明處善巧知故。
菩薩地是因。
言次第相續者。
如從初地入二地。
乃至十地入佛地大果也。
以信解等者。
為釋外疑。
六地已上乃至佛智。
未曾證入彼雲何知。
故此釋雲。
信解鏡像觀智力知非成就。
智鏡像即影像觀。
未得本質故第二利益衆生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