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八

關燈
惱障垢。

    五斷除此地中秘密疑事。

    即是智障。

    微細法慢為秘密疑事。

    由無攝受則能除之。

    上二除内障。

    六觸境明斷。

    七依勝樂行三昧适神。

    八上依佛力化衆生故。

    九論雲。

    依現無量。

    三昧心智障清淨故。

    此除定中智障。

    若直就經文。

    總顯本願皆得成就。

    第二位果中亦三。

    初調柔中四。

    一調柔行。

    二如摩尼下明教智淨。

    三此菩薩下别地行相。

    四佛子下總結地相。

    初中三。

    一練行緣。

    二皆恭敬下明能練行。

    三又更下明所練淨。

    二中一供佛福行。

    二以此下回向大行。

    三于彼下聽法慧行。

    于中先在家。

    後複于下出家。

    然登地已上具十法界身。

    若出若在何啻不可。

    然随義隐顯有無前卻。

    以前三地寄同世間。

    還依世法。

    初二人王故有。

    三地天王故無。

    四地已上寄出世之首。

    故重明有。

    表心出家。

    故于調柔行中明之。

    欲順天無。

    出家不于攝報中辯。

    六地已上表證法平等。

    無出無在故皆無出家。

    三所練淨中有法喻合。

    金莊嚴具者。

    以三地阿含金。

    現作此四地證智嚴具故。

    餘所有金者。

    即未作嚴具之金。

    二教智淨者。

    以此地成就證淨。

    從體起用故偏有此文。

    前以教成證故。

    喻金為嚴具。

    今從證起教故喻摩尼放光。

    摩尼寶珠即證智體。

    無垢名淨寂照名光。

    圓滿名輪。

    具上三義故稱證智。

    言能放光明者。

    即放阿含光也。

    謂以此際智。

    證入無量教法門義故。

    故能照光明即是證智。

    所照教法以為智處。

    證能普照示現于教。

    得教光明。

    依證起焰故地名焰慧。

    非餘寶下對前顯勝。

    風等不壞對他彰堅。

    餘并如前第三重頌有十七頌分三。

    初十二頌頌位行。

    次四頌位果。

    後一顯名結說。

    前中四。

    初一頌增長因分。

    次二頌清淨分。

    三有四頌頌修行增長分。

    于中初初頌護煩惱。

    後二頌護小乘。

    四有五頌頌修行增長果。

    餘并可知。

    第五難勝地。

    所以來者。

    略有四義。

    一約寄位。

    四五六地寄出世間。

    前寄初果。

    此寄羅漢義次第故。

    雖有四果。

    舉于始終以攝中間。

    此依本論約所觀行相。

    以後六地既觀緣起。

    寄同緣覺故。

    但二地寄于聲聞。

    仁王下卷。

    璎珞上卷。

    約人配位。

    以七地未離分段故。

    四五六七寄同聲聞。

    二前明覺分相應慧。

    今辨諸谛相應慧故。

    三前得出世未能順世。

    今能五明攝化。

    故次明之。

    四前得三十七菩提分。

    今辨方便所攝菩提。

    故此後三意出于瑜伽。

    言難勝者。

    解深密雲。

    即由于彼菩提分法。

    方便修習最極艱難。

    名極難勝。

    此從初說故。

    初分經雲。

    善修菩提分法故等。

    攝大乘雲。

    由真谛智與世間智。

    更互相違。

    合此難合令相應故。

    唯識同此。

    世親釋雲。

    由此地中知真谛智是無分别。

    知世間工巧等智是有分别此二相違應修令合。

    能合難合令相應。

    故名極難勝。

    此通初中後。

    瑜伽雲。

    今此地中。

    顯示菩薩于諸聖谛。

    決定妙智極難可勝。

    名難勝地。

    唯約地中。

    莊嚴論雲。

    于此五地有二種難。

    一勸化無惱難。

    二生不從心無惱難。

    此地菩薩。

    能退二難于難得勝。

    此多約地滿。

    顯揚論雲。

    證得極淨緣谛所知。

    諸微妙慧成極難成。

    不住流轉。

    寂靜聖道名極難勝。

    此大同本分。

    上諸經論多舉難勝之法。

    未知何等無能勝耶。

    十住論雲。

    功德力成。

    一切諸魔不能壞故。

    此對人顯勝。

    亦兼于惑煩惱魔故。

    然諸經論言異意同。

    皆辨真俗無礙。

    若據實位。

    約仁王經。

    初地菩薩四天王即雙照二谛平等道。

    今約寄位。

    前寄出世此方卻入。

    故雲無礙。

    故此地中斷于下乘般涅槃障者。

    即前四地出世。

    厭生死苦樂趣涅槃。

    此障五地。

    今入真俗無差别道。

    便能斷之。

    此斷欣厭即是二愚。

    由此證得類無差别真如一約生死涅槃皆平等故。

    其所成行亦成二種。

    謂諸谛增上慧行。

    五明處教化行。

    此二無礙故得無差别。

    法身之果皆義旨相順。

    次正釋文文亦三分。

    初贊請分中九頌半分二。

    初八頌半供贊。

    後一頌請說。

    前中三。

    初一菩薩供贊。

    次一天王衆。

    餘皆天女。

    于中三。

    初一偈标。

    次四偈半贊。

    于中初二偈美感應。

    皆言久者。

    佛應由機機難有故。

    大海動者。

    動佛智海竭苦海故。

    後二偈半贊具德。

    初偈具智斷。

    次半具恩。

    後一具此三德是故應供。

    三一偈結贊及請并可知。

    第二正說分中。

    先明位行。

    後辨位果。

    前中論分為三。

    初勝慢對治。

    二佛子菩薩摩诃薩如實知下。

    不住道行勝。

    三佛子菩薩摩诃薩住此下明彼果勝。

    初即加行道。

    及初住地無間道。

    次即正住地解脫道。

    後即地滿勝進道。

    初言勝慢者。

    慢有二種。

    一他地慢。

    謂四地中得出世智。

    取其勝相名為勝慢。

    今以十種淨心為治。

    二自地慢。

    謂于此十心希求勝相。

    從以為慢。

    以随順如道為洎此二通名勝慢故。

    此一分有其二道。

    論雲。

    勝慢對治者。

    謂十平等深淨心者。

    前段能治也。

    又雲。

    同念不退轉心者。

    後段能治也。

    言同念者。

    即後總句。

    順如與如同一念故。

    不退轉者。

    即後段末句略舉初後。

    以該中間前地治解法慢。

    此治身淨分别慢。

    所治有殊不濫前地。

    言身淨者。

    得出世智不染身故。

    文中二。

    先治他地慢。

    後佛子菩薩摩诃薩住此下。

    治自地慢。

    前中三。

    初結前舉後。

    二征起正顯三結能入地。

    今初平等有二義。

    一是如理。

    二是因果淨法。

    千聖同規名深淨心。

    是此地觀解故。

    論雲。

    于平等中心得清淨故。

    此複何異後地觀察十平等法。

    此有三異。

    一此地治前于淨起慢故。

    偏明淨法平等。

    後地對此依真入俗。

    通觀染淨諸法皆悉平等。

    二此約舉等理以顯心淨。

    後地舉觀察以入等理。

    三此通理事二等。

    後地一向約理融二谛故。

    此皆地地背相舍後漸勝故。

    二正顯中十心分二。

    初三明諸佛法。

    論雲。

    謂三世力等者。

    即果位十力等也。

    後七明随順諸佛法二利因行順成果故。

    于中前六自利。

    後一利他。

    前中合為三學。

    初戒次定餘四慧故。

    離為七淨。

    一戒淨。

    二定淨。

    三見淨。

    四度疑淨。

    見疑相顯。

    經合一句為成十故。

    五道非道淨。

    此前五淨大小名同小乘。

    六名行淨。

    七行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