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大文第四彼果分中。
即攝無盡行。
離障成德窮盡生界。
為利樂故。
果有二種。
一離障果從護煩惱生。
二成德果從護小乘生。
前中又二。
一煩惱染生遠離果。
此離惑障。
二業染生遠離果。
此離業障。
皆言生者。
煩惱染等猶如生食。
今是寄位出世之首。
能離彼生。
今初離惑先舉所離。
後于如是下結成能離。
就所離中所起執着出沒。
是此總相。
餘皆是别。
總中執着是前地中解法慢也。
論雲。
我知大知者。
我知謂執我能知。
大知謂執所知大法。
出沒者。
是前地中正受慢也。
出者三昧起義故。
謂修起彼定。
沒者三昧滅義故。
謂定所除。
今計我能修此定。
此定即我所修故。
論雲。
我修我所修。
已釋總句别有五種。
一本。
二起。
三行。
四護。
五過。
本即所有身見至蘊界處。
于中身見為總。
我等為别。
别中我人等四為人我慢。
蘊界處三是法我慢。
而雲本者有二義故。
一以此我。
為解法正受二慢之本。
二者身見複為二我。
及六十二見之本。
有此差别。
此中身見。
若約實位。
準唯識論。
此地斷第六識中。
俱生身見及所起過。
由得出世道品治故。
以分别起者初地斷故。
是以瑜伽名為微細薩迦耶見。
若約寄位。
準仁王經四地名須陀洹位。
以寄出世之首故。
則亦得斷分别身見。
二思惟者明起。
謂不正思惟而起慢故。
三觀察者明行。
謂心行緣中多觀所得。
若法若定求覓勝相。
令他知故。
四治故下三句明護治者。
數數觀察修治所見我所者。
起于我想取彼勝相。
屬我己故。
财物者。
如畜财者。
受用護持故。
以上三事防護自己所得。
五着處者明過謂心堅安處法定二事故。
五中前三起慢方便後二随助慢心。
上總及顯相正是所起。
後結離中。
由得道品正助方便無不離也。
第二此菩薩下明離業染。
上修道品正離煩惱。
煩惱既去業亦随亡。
亡不善業而修善業。
文中先亡惡後進善。
惡有二義故不應作。
一佛所不贊者。
尊敬佛故不為。
二煩惱染者。
畏惡名故不作。
惡名則違利生道故。
進善有二義反此可知。
又不作煩惱所染。
異凡夫業作。
順菩薩道業則異二乘。
第二成德果中有四。
一于勝功德生增上心欲果。
二彼說法尊中起報恩果。
三彼方便行中發勤精進果。
四彼增上欲本心界滿足果。
此之四果。
前三從前生後一複從此三果生。
前中初二護小心果。
後一護小行果。
前中初果者。
由本欲上求下救。
今更為物轉轉上求。
故雲增上。
文中二初牒前修因。
後如是而得下顯所得果。
今初即牒前護小乘中總句也。
随所起方便慧者。
牒前不舍一切衆生故。
不舍衆生而修道品。
是有方便則道品慧解。
修習于道及助道者。
即前修習如是功德也。
道即四地證智。
助道即菩提分法。
二顯所得果有十句。
初總餘别。
總雲潤澤者。
深欲愛敬故。
謂由修二道自有所潤。
深欲敬上。
由為物修潤及含生深欲愛。
下别中九句釋彼潤澤。
有三種勝。
一柔軟心者。
明樂行勝。
謂證法适神故。
二調順者。
調和善順緣中無礙。
是三昧自在勝。
上二是行體。
三利益下七句。
明離過對治勝。
此是行用。
于中初句總利他無過故。
利益自利無過故。
安樂下六句随過别顯。
若不寄對難顯性淨之德。
六句即離六過。
經中皆是能治。
一無雜染心。
治為利于食過。
及為名妒心過。
二治少欲功德過。
三治不求勝智過。
上三皆自利。
四治懈怠不攝衆生過。
上四皆離于行生過。
後二離于教生過。
謂五治自見取不遵勝教過。
六治舍為首不随說行過。
如說修行。
于聞思中最為其首。
今舍彼首所以為過。
又上救生即前悲果。
求殊勝智即上求果。
第二此菩薩下說法尊中起報恩心果。
謂前地中從佛聞法。
是說法尊。
今起傳法修行之心。
則為以報諸佛恩也。
上希求種智由知佛有恩故。
今思報亦上求果。
文中先别明。
後總結。
今初十句。
初總餘别。
總雲知恩者。
謂若随順師教行報恩行。
方是知恩故。
别中彼行有九種。
類攝為七。
一知報恩者。
依尊起報恩心。
尊即是佛。
此為恩主故偏名報恩。
二有二句。
依同法起報恩心。
此名順同行善友意。
三質直柔軟二句。
依法起行。
謂随順受教不違師命。
故雲質直。
發修行事逢苦能忍。
故雲柔軟。
四無稠林行者。
依受用衣食。
于施主所自過不覆故。
五雖實有德而不高慢。
六善受教誨得師言诠。
七于教不倒得師意旨。
上七品中。
初二依人。
次三依行。
後二依教。
所依雖異皆同報恩。
二此菩薩如是下總結。
謂十句不出此三忍。
即心極和善。
同住安樂。
調柔即質直。
柔軟寂滅即通結餘句。
第三如是忍調柔下。
發勤精進果。
謂行二利行勤無怠故。
于前不舍衆生護小行中。
修勤故名方便行。
中正是無盡行相。
文中二。
先牒其得時。
後得不休下正顯。
于中十句初總餘别别有九種不休息義。
一不雜染者。
彼精進行平等流注故。
雜染者。
共懈怠共染故。
染則着而太過。
懈則堕而不及。
若琴弦之急緩若不進不怠為平等流。
二不退自乘。
上二自利三起廣念利他之心。
四為無邊衆生作利益願。
起攝取行。
上二利他上皆自分。
下四勝進。
謂五熾然者常志順行。
猶如熾火上進叵滅。
論經名光明兼照他地。
六修習過餘。
七魔惑莫壞。
上三自利。
八攝取衆生即是利他上八皆行。
後一是解。
謂九自斷疑惑。
決是非故。
能伏他言如無畏故。
若能具此為正修習。
第四是菩薩下。
彼增上欲本心界滿足果。
菩提分心是本心界。
正念真如修上道品。
故雲滿足由精進故。
故瑜伽四十八蹑前精進。
後即雲由此因緣。
所有意樂增上意樂。
勝解界性。
皆得圓滿。
故知此果從前二果生。
謂意樂即第一果。
增上意樂即第二果。
勝解界性即此心界。
謂由第三精進令前二果增長。
故雲滿足。
文中十句初總餘别。
别有九種。
一深心不失者。
彼道品心修行增益故。
此一自分下皆勝進。
二于五地已上勝上證中。
明鑒決斷故。
三即彼上證因。
謂對治善根治行過前。
故雲增長。
四除滅所治煩
即攝無盡行。
離障成德窮盡生界。
為利樂故。
果有二種。
一離障果從護煩惱生。
二成德果從護小乘生。
前中又二。
一煩惱染生遠離果。
此離惑障。
二業染生遠離果。
此離業障。
皆言生者。
煩惱染等猶如生食。
今是寄位出世之首。
能離彼生。
今初離惑先舉所離。
後于如是下結成能離。
就所離中所起執着出沒。
是此總相。
餘皆是别。
總中執着是前地中解法慢也。
論雲。
我知大知者。
我知謂執我能知。
大知謂執所知大法。
出沒者。
是前地中正受慢也。
出者三昧起義故。
謂修起彼定。
沒者三昧滅義故。
謂定所除。
今計我能修此定。
此定即我所修故。
論雲。
我修我所修。
已釋總句别有五種。
一本。
二起。
三行。
四護。
五過。
本即所有身見至蘊界處。
于中身見為總。
我等為别。
别中我人等四為人我慢。
蘊界處三是法我慢。
而雲本者有二義故。
一以此我。
為解法正受二慢之本。
二者身見複為二我。
及六十二見之本。
有此差别。
此中身見。
若約實位。
準唯識論。
此地斷第六識中。
俱生身見及所起過。
由得出世道品治故。
以分别起者初地斷故。
是以瑜伽名為微細薩迦耶見。
若約寄位。
準仁王經四地名須陀洹位。
以寄出世之首故。
則亦得斷分别身見。
二思惟者明起。
謂不正思惟而起慢故。
三觀察者明行。
謂心行緣中多觀所得。
若法若定求覓勝相。
令他知故。
四治故下三句明護治者。
數數觀察修治所見我所者。
起于我想取彼勝相。
屬我己故。
财物者。
如畜财者。
受用護持故。
以上三事防護自己所得。
五着處者明過謂心堅安處法定二事故。
五中前三起慢方便後二随助慢心。
上總及顯相正是所起。
後結離中。
由得道品正助方便無不離也。
第二此菩薩下明離業染。
上修道品正離煩惱。
煩惱既去業亦随亡。
亡不善業而修善業。
文中先亡惡後進善。
惡有二義故不應作。
一佛所不贊者。
尊敬佛故不為。
二煩惱染者。
畏惡名故不作。
惡名則違利生道故。
進善有二義反此可知。
又不作煩惱所染。
異凡夫業作。
順菩薩道業則異二乘。
第二成德果中有四。
一于勝功德生增上心欲果。
二彼說法尊中起報恩果。
三彼方便行中發勤精進果。
四彼增上欲本心界滿足果。
此之四果。
前三從前生後一複從此三果生。
前中初二護小心果。
後一護小行果。
前中初果者。
由本欲上求下救。
今更為物轉轉上求。
故雲增上。
文中二初牒前修因。
後如是而得下顯所得果。
今初即牒前護小乘中總句也。
随所起方便慧者。
牒前不舍一切衆生故。
不舍衆生而修道品。
是有方便則道品慧解。
修習于道及助道者。
即前修習如是功德也。
道即四地證智。
助道即菩提分法。
二顯所得果有十句。
初總餘别。
總雲潤澤者。
深欲愛敬故。
謂由修二道自有所潤。
深欲敬上。
由為物修潤及含生深欲愛。
下别中九句釋彼潤澤。
有三種勝。
一柔軟心者。
明樂行勝。
謂證法适神故。
二調順者。
調和善順緣中無礙。
是三昧自在勝。
上二是行體。
三利益下七句。
明離過對治勝。
此是行用。
于中初句總利他無過故。
利益自利無過故。
安樂下六句随過别顯。
若不寄對難顯性淨之德。
六句即離六過。
經中皆是能治。
一無雜染心。
治為利于食過。
及為名妒心過。
二治少欲功德過。
三治不求勝智過。
上三皆自利。
四治懈怠不攝衆生過。
上四皆離于行生過。
後二離于教生過。
謂五治自見取不遵勝教過。
六治舍為首不随說行過。
如說修行。
于聞思中最為其首。
今舍彼首所以為過。
又上救生即前悲果。
求殊勝智即上求果。
第二此菩薩下說法尊中起報恩心果。
謂前地中從佛聞法。
是說法尊。
今起傳法修行之心。
則為以報諸佛恩也。
上希求種智由知佛有恩故。
今思報亦上求果。
文中先别明。
後總結。
今初十句。
初總餘别。
總雲知恩者。
謂若随順師教行報恩行。
方是知恩故。
别中彼行有九種。
類攝為七。
一知報恩者。
依尊起報恩心。
尊即是佛。
此為恩主故偏名報恩。
二有二句。
依同法起報恩心。
此名順同行善友意。
三質直柔軟二句。
依法起行。
謂随順受教不違師命。
故雲質直。
發修行事逢苦能忍。
故雲柔軟。
四無稠林行者。
依受用衣食。
于施主所自過不覆故。
五雖實有德而不高慢。
六善受教誨得師言诠。
七于教不倒得師意旨。
上七品中。
初二依人。
次三依行。
後二依教。
所依雖異皆同報恩。
二此菩薩如是下總結。
謂十句不出此三忍。
即心極和善。
同住安樂。
調柔即質直。
柔軟寂滅即通結餘句。
第三如是忍調柔下。
發勤精進果。
謂行二利行勤無怠故。
于前不舍衆生護小行中。
修勤故名方便行。
中正是無盡行相。
文中二。
先牒其得時。
後得不休下正顯。
于中十句初總餘别别有九種不休息義。
一不雜染者。
彼精進行平等流注故。
雜染者。
共懈怠共染故。
染則着而太過。
懈則堕而不及。
若琴弦之急緩若不進不怠為平等流。
二不退自乘。
上二自利三起廣念利他之心。
四為無邊衆生作利益願。
起攝取行。
上二利他上皆自分。
下四勝進。
謂五熾然者常志順行。
猶如熾火上進叵滅。
論經名光明兼照他地。
六修習過餘。
七魔惑莫壞。
上三自利。
八攝取衆生即是利他上八皆行。
後一是解。
謂九自斷疑惑。
決是非故。
能伏他言如無畏故。
若能具此為正修習。
第四是菩薩下。
彼增上欲本心界滿足果。
菩提分心是本心界。
正念真如修上道品。
故雲滿足由精進故。
故瑜伽四十八蹑前精進。
後即雲由此因緣。
所有意樂增上意樂。
勝解界性。
皆得圓滿。
故知此果從前二果生。
謂意樂即第一果。
增上意樂即第二果。
勝解界性即此心界。
謂由第三精進令前二果增長。
故雲滿足。
文中十句初總餘别。
别有九種。
一深心不失者。
彼道品心修行增益故。
此一自分下皆勝進。
二于五地已上勝上證中。
明鑒決斷故。
三即彼上證因。
謂對治善根治行過前。
故雲增長。
四除滅所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