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七

關燈
第二佛子下得五神通。

    明行功用果。

    前内懷慈濟之心。

    此外現救生之用。

    從多分說但為邪歸。

    妙用難測曰神自在無擁曰通。

    文中有五。

    一神境。

    二天耳。

    三他心。

    四宿住。

    五天眼。

    寄同世間故但得五。

    外色内身皆神之境。

    轉變多種偏受神名。

    亦名神足。

    依欲勤心觀之所成。

    故亦名如意。

    随意成故餘名易了。

    若語其體。

    通是慧數别則前四是智。

    後一是見見亦是智。

    照了分明順眼義。

    故偏立見名。

    餘處天眼居神境。

    次者顯自修者。

    先成自根勝用。

    次知他心。

    後知往業故。

    今約利他三業故。

    天眼居末。

    初一身業到化機所。

    次二口業。

    天耳聞佛說法聞衆方言。

    以他心智随種種言音。

    皆盡知已。

    将前所聞之法。

    随其方言之異。

    複宜用何言之異而授與之後。

    二意業。

    宿住知其過去是何界種。

    天眼見其未來遠近成益。

    随應化之。

    餘如十通品辨。

    今初身通文二。

    初總明。

    後能動下别顯。

    總中雲得者總修總得。

    若準瑜伽三十三。

    得四靜慮竟。

    各各别修皆有假想。

    則别修别得。

    既寄位次第别亦無違。

    然通依四禅多依第四。

    後别中得三種自在。

    一世間自在動大地故。

    二以一身下身自在。

    三石壁下作業自在。

    第二天耳通。

    初總标其體。

    謂天耳清淨。

    清淨有二義。

    一離欲界法。

    得靜慮。

    引生清淨大種所造故。

    二離于障礙審谛聞故。

    由此故雲過于人耳。

    悉聞下顯用釋過人義。

    遠細皆知故。

    第三他心通中三。

    初總知他心者。

    通于王所。

    次所謂下别。

    後菩薩如是下結。

    别中二十六心行相各異。

    然除小等四心。

    餘皆障治間明。

    善惡對顯。

    總攝為九。

    一以初六心明随煩惱。

    謂随緣現起煩惱相應。

    故名為随。

    非約小惑名随。

    言有貪者。

    于可愛所緣貪纏所纏故離貪者遠離如是貪纏故。

    下四例知。

    即三不善根及三善根。

    以為能治。

    論今但以能治亦因煩惱而來。

    故皆名随煩惱。

    下使亦然。

    二有煩惱等二心。

    明使即是随眠。

    三小等四心名生約無記。

    報心人心。

    小欲天廣色天。

    大無色二解脫無量。

    以作空識無邊行相故。

    上二不爾故非無量。

    而論不明上二空處。

    意明無所有及昧劣故。

    或是略非略攝之。

    四有四心學三昧行。

    略者謂由止行。

    于内所緣系縛其心故。

    非略者。

    太沉昧故。

    或不一所緣故。

    散者太舉。

    于五妙欲境随順流散故。

    非散者。

    于妙所緣明了顯現故。

    前二約定。

    後二約慧。

    定等均者則名等持。

    論經合之為二。

    名攝不攝。

    故論以散不散釋之。

    五有二心明得三昧定者。

    正入根本定故。

    不定者。

    未入及起時故。

    六有二心明得解脫。

    有縛無縛故。

    七有二心。

    餘凡夫增上慢即前類之。

    餘以得四禅謂為四果。

    即粗習行名上無。

    此即細習行名無上。

    八有二心妄行正行。

    論經名求不求。

    心希求名聞即是雜染。

    反此非染。

    九有二心。

    大乘得失悲智兼濟為廣。

    随阙非廣。

    論阙此二。

    上之九類不出三種。

    初二煩惱。

    次一是苦。

    餘皆是業。

    業有善惡耳。

    亦即四谛開解脫為滅。

    善業為道故。

    皆如實知者。

    審于事實見理實故。

    亦非心外見法。

    亦非無境可知。

    若自他相絕。

    則與衆生心同一體。

    故無心外也。

    不壞能所故能知也。

    又他心是總餘皆是别。

    六相圓融一乘之實知也。

    第四宿住智通。

    初總标誰能念即宿住之智。

    次所謂下别顯。

    後如是過去下總結。

    别中初念何等事。

    謂一生乃至多劫中事。

    此顯念時分。

    次我曾下雲何念。

    即念相差别也。

    念彼因中名字不同姓。

    謂父母家姓如迦葉等種族即刹利等貴賤餘可知。

    第五天眼通。

    論名生死智通。

    約根約境異故。

    初總顯能見。

    誰能見天眼故。

    清淨者審見故。

    過人者遠見故。

    次見諸下别顯所見。

    初見生死本有之果随業之因。

    若彼衆生下雲何見别。

    見因果不同。

    如二地攝善戒中辨。

    菩薩下結。

    第三此菩薩下總結自在。

    近結厭果遠結前厭。

    于何自在即前禅等。

    禅謂四禅。

    三昧者。

    四無量慈等三昧故。

    三摩缽底者。

    論雲五神通。

    此應譯者之誤。

    合雲三摩呬多。

    以此雲等引。

    五通即所引故。

    三摩缽底此雲等至。

    非神通故。

    雲何自在智能入出。

    則散動不能縛。

    即生心時。

    随心用現在前故。

    大悲方便不随受生。

    則定不能縛。

    若不随禅生當何所生。

    不揀淨穢但能滿菩提分。

    處即生其中。

    論主從勝及自利說。

    謂諸佛菩薩共生一處。

    是能滿處。

    以願力者非業系生故。

    第二位果。

    三果即為三别。

    初調柔果中三。

    初調柔行體。

    二此菩薩于四攝下。

    别地行相。

    三佛子是名下結說地相。

    前中有法喻合。

    法中三。

    初練行緣。

    二悉以下明能練行。

    三見縛下明所練淨。

    二中先福行。

    次回向行。

    後修智行。

    言觀一切法不生不滅者。

    即法性觀。

    于清淨法中不見增故。

    不生煩惱妄想中不見減故不滅。

    因緣而有。

    此有二義。

    一者。

    成上由淨法從緣生。

    故無可增。

    妄法從緣滅故無可減。

    二約不壞相故雖體不生滅不礙生滅依對治因緣。

    離煩惱妄想故滅。

    轉勝清淨般若現前故生。

    以一切法不生般若生。

    故知一切法不滅。

    妄想滅故。

    以此該後則見縛等滅。

    是不滅之滅也。

    又以此三地世間滿故。

    于禅定中為此實觀。

    生起後地無生行慧。

    亦即善巧決定觀察智也。

    三所練淨中先明斷惑。

    後揀細異粗。

    前中五縛即五住煩惱。

    若合色有即是四縛。

    縛衆生故。

    亦名四流。

    見縛先滅者。

    初地見道已斷分别惑故。

    一切欲等者。

    論雲。

    一切修道中三縛及彼因。

    同無明習氣皆悉微薄。

    謂煩惱障三縛現行及種。

    故雲彼因。

    與當地所知障種同滅。

    故雲同無明習氣。

    習氣即種義。

    瑜伽四十八雲。

    舍欲貪故無欲縛。

    棄舍靜慮等持故斷有縛。

    後于無量下揀細異粗。

    謂是斷細。

    以多劫不積三不善根故。

    細種漸斷善根轉淨。

    言多劫者。

    仁王經說初地經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