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七

關燈
今初念處身等是所緣。

    念慧為自體。

    循身觀等為修習。

    破四颠倒趣入四谛。

    身等離系以為其果。

    此身等四前三即三蘊。

    而合想行為法念者。

    為明我所依事我受用事。

    我自體事我染淨事故。

    要此四者治四倒故。

    謂觀身不淨治于淨倒。

    觀受是苦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治三可知。

    此次第者。

    從粗至細教對治故。

    智論雲。

    此身既爾。

    不淨衆生貪者。

    以其情塵生諸受故。

    計之為樂。

    誰受此樂。

    故次觀心念念生滅。

    後觀二蘊皆不自在。

    破此四倒行四正行。

    開實相門。

    若爾說四倒中。

    何以常樂我淨而為其次。

    此約先重後輕為次第故。

    然此四處。

    皆容各起四倒從多計說。

    各語其一。

    然觀不淨等通于大小。

    瑜伽四十五雲。

    菩薩于聲聞道品。

    如實了知。

    如聲聞地。

    雲何大乘如實了知。

    謂勝義修及世俗修。

    世俗修者。

    即觀不淨等。

    然不計實。

    勝義修者謂離相性。

    大集般若等。

    皆性相雙觀。

    智論亦爾。

    乃至不念身受心法。

    無行經雲。

    觀身畢竟空。

    觀受内外空。

    觀心無所有。

    觀法但有名。

    此約如實。

    然有二意。

    一則法性湛然常樂我淨。

    即遣無常等倒。

    二此入法空俱遣八倒。

    勝鬘亦說四念能除八倒。

    既除八倒則成八行。

    涅槃雙樹四雙八隻。

    四枯四榮正表于此。

    大品明以一切種修四念處。

    雲何一切種修。

    應觀此身之色法性緣生故。

    一色一切色緣生即空故。

    一切色一色。

    法性中故。

    非一非一切。

    雙照一一切亦非色非不色。

    雙照色不色身念既爾。

    餘三亦然。

    雲何枯榮表此念處。

    謂法性之色。

    實非是淨。

    凡夫計淨是名颠倒。

    實非不淨。

    二乘計不淨。

    是名颠倒。

    今觀色種即空。

    一切即空。

    空中無淨雲何染着。

    則凡淨倒破枯念處成。

    色種不壞假名。

    則一切皆假分别名相。

    不可盡極。

    假智常淨。

    雲何滞空而取灰斷。

    言色不淨。

    是名二乘不淨倒。

    破榮念處成。

    是以八倒俱破枯榮雙立。

    觀色本際非空非假。

    則一切非空非假。

    非空故非不淨倒。

    非假故非淨倒。

    既非二邊乃名中道。

    佛會此理。

    故于中間而般涅槃。

    餘三類此。

    是則對治法藥其數有四。

    法性觀智名之為念。

    一谛三谛名之為處。

    一切即空諸倒枯榮。

    無不空寂。

    一切即假二邊雙樹。

    無不成立。

    一切即中無非法界。

    隻一念心廣遠若此。

    故深觀念處即坐道場。

    更不須餘。

    機宜不同故說餘品。

    一科既爾深奧。

    餘六仿此可知。

    下文之中但略釋相。

    說者有力一一開示。

    今經但雲觀身。

    不言淨不淨等。

    從通相說顯包含故。

    文中二。

    初别觀身念。

    後如是下類顯餘三。

    今初觀身自有内等三觀。

    此三智論瑜伽廣顯其相。

    今略舉一兩。

    瑜伽雲。

    内自有情色為内身。

    外非情色為外身。

    他有情數為内外身。

    初即自身我愛愛故。

    次即資具等我所愛故。

    後即眷屬妻子。

    彼我我愛我所愛故。

    智論二十八亦廣明此。

    五十三又雲。

    自身名内他身名外。

    而不明内外。

    取下釋意但合前二。

    故雲内外。

    所以有此三者。

    破三種邪行故。

    有人着内情多舍妻财。

    以全身。

    有着外情多貪财喪驅為妻舍命。

    有二俱着。

    破此三邪成三正行。

    此約三人對治各别。

    若約一人起觀始終。

    謂先觀自身求淨等不可得。

    或當外有。

    次便觀外複不可得。

    便生疑雲。

    我觀内時于外或錯。

    觀外之時于内或錯。

    次内外俱觀亦不可得。

    初二是别後一是總。

    以斯二釋明知。

    但合前二為内外身。

    今初觀内身。

    初标别所緣。

    次循身觀者總顯修相。

    智論雲。

    尋随觀察知其不淨等。

    然循有二義。

    一尋義。

    五種不淨遍尋求故。

    二随義。

    謂雖冥目了見身之影像。

    随順本質相似性故。

    前标内身即是本質。

    今雲循身即是影像。

    此雜集意。

    次勤勇念知顯修之儀。

    以貪等世事無始惡習。

    離之甚難。

    過于世間慈父離于孝子。

    故須精進方能除遣。

    勤即欲勤策勵。

    勇謂勇猛不息。

    念則明記不忘。

    知則決斷無悔。

    又心若馳散當念老病死苦。

    三惡道苦。

    身命無常佛法欲滅。

    名為念知。

    則能鞭心令複本觀。

    便生勤勇。

    具上諸義則不放逸。

    次言除世間貪憂者。

    即觀之果有所離故。

    觀身不淨本為治貪行者。

    既離五欲世樂未得定樂。

    或時生憂。

    如魚樂水常求樂事。

    還念本欲多生此二。

    故偏遣之。

    又貪為五蓋之首。

    貪除則五蓋盡去。

    如破竹初節憂。

    于五受之中。

    偏能障定。

    如滅惡賊先除巨害。

    故偏說之。

    其不淨等廣如二論。

    如實觀相已如上說。

    次觀外身及内外身。

    所觀小異觀相大同。

    後例餘三念處者。

    準瑜伽意。

    依前内等三身生受心法。

    故受心法随所依生。

    亦有内等。

    智論之意大同于此。

    論問雲。

    于四念中心唯是内。

    受法唯外。

    身通内外。

    雲何于四皆有内等。

    答受有二種。

    一身二心。

    心受名内身受名外。

    又意識相應受名内。

    五識相應受名外等。

    心雖是内緣外法故名外。

    五識一向是外。

    又定心為内散心為外。

    法雖是外。

    緣内法心數法名内。

    緣外法心數法。

    及無為心不相應行是外。

    後三念處。

    亦合前二以為内外。

    餘如二論。

    其循曆觀相如先總說。

    第二正勤者。

    四念智火若得勤風。

    則無所不燒。

    故次辨之。

    精進為其自體。

    故總名勤。

    揀非九十五種相違之勤。

    故名為正。

    雖是一勤随義分四。

    前二勤斷二惡。

    是止惡行。

    後二勤修二善。

    是作善行。

    二善二惡皆所緣境。

    前中未生之惡遏令不生。

    已生之惡斷令不續。

    後二未生善令生。

    已生令廣。

    亦名四正斷。

    後二是修而言斷者。

    善是斷處。

    正修斷者斷懈怠故。

    故瑜伽雲。

    一律儀斷二者斷斷。

    三修習斷。

    四防護斷。

    然其善惡有通有别。

    别正取前念處觀中懈怠。

    五蓋等。

    以為不善。

    其能對治為所生善。

    約大乘說。

    勤觀法性。

    除實相之外皆名為惡。

    就一一勤中文皆有四。

    今初一未生不善法此舉所緣。

    二為不生故明修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