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六

關燈
得八地覺法自性也。

    四此慧不離禅等者。

    謂此無生慧非定不發。

    言禅善巧者。

    得三地滿勝進分禅故。

    出入自在亦不染禅。

    故名善巧。

    決定者。

    于他四地決能發也。

    觀察智者。

    論雲自智慧觀故。

    謂即三地禅中之智。

    非前所發四地無生之慧。

    彼四地之慧。

    此中名光明。

    依此光明故名明地。

    故四地證慧。

    由三地禅中修慧而發。

    五此禅不離善巧多聞者。

    此中修慧由後聞慧方得起故。

    三節皆慧而慧不同。

    言善巧多聞者。

    不取聞相故。

    然佛智之因乃通十地。

    而偏舉三者。

    此地聞修近所行故。

    四地是慧增之首故。

    八地無功用之初故。

    第四依思修行。

    上既逆推本由多聞。

    今則順行。

    先求聞慧而起聞行。

    文中二。

    初結前标後。

    後日夜下正起求行。

    于中分二。

    先明求法行。

    後菩薩如是下明求行因。

    今初文有十句。

    聞法者無慢心故。

    二喜法者無妒心故。

    三樂法者。

    無折伏他心問義故。

    此三約聽聞時。

    四依大乘教自見正取不忘失故。

    此揀求小不名善故。

    自見正取者不由他悟故。

    五随自讀誦故。

    六為他解說故。

    七順所聞法靜處思義故。

    此三約已得法自他利時。

    八到法者。

    依定修行到究竟故。

    九住出世間智故。

    十順佛解脫行故。

    上之後三皆約修行。

    然後二揀不同世間之行。

    若望後厭分正修此十。

    皆是聞慧。

    若望依思而行此十。

    皆名為行。

    于中初日夜常聞。

    以顯勤行喜法等九。

    顯正修行。

    又此十句。

    若約所受唯教與義。

    聞約教成修依于義。

    思通教義。

    第二求行因中二。

    初常勤求因。

    二菩薩如是下正修行因。

    以前十句有此二故。

    今初論雲彼常勤行以何為因。

    示現恭敬重法畢竟盡故。

    于中分六。

    一總明輕财重法。

    二是故菩薩下雙舍内外。

    三無有恭敬下内财敬事。

    謂心則恭敬舍慢。

    身則承事忘苦。

    四若聞一句下。

    況舍外财。

    五若聞一偈下輕位重法。

    人天王位終是無常。

    句偈教義法王為果。

    一句一偈。

    約聞教法淨菩薩行。

    約聞義法。

    六若有人言下甘苦重法。

    以一句之法能盡苦源。

    地獄多劫誠可甘也。

    二正修行因中。

    初結前。

    後如其下正顯因相。

    謂靜處思惟正觀。

    為修行之因也。

    然論經但雲正觀無修行字。

    故是思慧為修行因。

    若順今經。

    此一段文乃是後文标舉耳。

    大文第三此菩薩得聞法下。

    明厭分者。

    前明聞思。

    今顯修慧。

    即五種方便中。

    第四禅善巧決定觀察智也。

    論雲雲何厭分。

    是菩薩聞諸法已。

    知如說行乃得佛法入禅。

    無色無量神通彼非樂處。

    于中不染必定應作故。

    謂不樂不染即是厭義。

    其無量神通是厭之果。

    皆修行力乘便舉來。

    經文七相。

    一依何修。

    二雲何修。

    三何處修。

    四何故修。

    五何時修。

    六何所修。

    七何為修。

    束此七相大為三段。

    初四修行。

    次二證入後一入意。

    今初。

    此菩薩得聞法已。

    即依何修。

    以依正法故。

    即了相作意。

    次攝心安住。

    即雲何修。

    攝散住法是修相故。

    即攝樂作意。

    次于空閑處。

    即何處修。

    空閑通于事理。

    則無處非修即遠離作意。

    次作是思下即何故修。

    要必修行方證得故。

    即勝解作意。

    然口言者通于說聽故。

    瑜伽雲。

    非但聽聞文字音聲而得清淨也。

    瑜伽三十三明修行八定皆有七種作意。

    一了相作意。

    謂了欣厭相故。

    二勝解作意。

    謂正是修行。

    三遠離作意。

    謂與斷道俱。

    四攝樂作意。

    謂少分觸證喜樂。

    五觀察作意。

    謂重觀試練。

    六加行究竟作意。

    謂心得離系。

    七加行究竟果作意。

    謂無間證入。

    上修行中已攝其四。

    前修行因中有觀察作意。

    後二作意在證入中。

    七中前五通貫八定。

    下八定中各有後二故。

    此總修下亦總發。

    然皆即妄即真圓融自在。

    又任運而發不同欣厭故。

    下論雲三昧地故。

    得不退禅。

    不退即無漏定也。

    又釋内淨雲。

    修無漏不斷三昧故。

    故知一一皆同鳥迹。

    第二佛子是菩薩下。

    證入中分二。

    初結前。

    即何時修證。

    謂在三昧地時是修行時。

    正修行竟是證入時。

    論經雲。

    住此明地因如說行故。

    今經阙如說行言。

    若但雲住地。

    豈初安住即得此禅。

    但前已有修行之言故今略耳。

    後即離下即何所修。

    修何所證謂證八定。

    八定之義廣如别章。

    略以四門分别。

    一入意。

    二釋名。

    三體性。

    四釋文。

    即當辨相。

    今初下。

    經雲但随順法故。

    行而無所染着。

    論雲。

    以何義故入禅。

    無色無量神通為五種衆生故。

    一為禅樂憍慢衆生故入諸禅。

    謂得世禅恃以生慢。

    二為無色解脫憍慢衆生故入無色定。

    謂外道證此以為涅槃。

    恃以生慢。

    菩薩示入八禅。

    一一過彼故攝伏之。

    三為苦惱衆生入慈悲無量。

    令安善處永與樂故入慈無量。

    應解彼苦令不受故入悲無量。

    四為得解脫衆住。

    故入喜舍無量。

    謂喜其所得自離動亂故。

    五為邪歸依衆生故入勝神通力。

    令正信故又示入禅定示定寂靜。

    超欲等過令物仿故。

    善自調練知純熟故。

    寄位次第法應爾故。

    尚不同二乘自為。

    豈與凡外而同年。

    然無量神通即是厭果。

    論主并舉者。

    欲顯皆為順法故。

    雲何順法。

    為順菩薩大悲化生法故。

    二釋名者。

    先通後别。

    通中先釋四禅。

    禅那西音此雲靜慮。

    靜謂寂靜慮謂審慮。

    故瑜伽三十三雲。

    于一所緣系念寂靜。

    而審思慮故名靜慮。

    是以靜能斷結慮能正觀。

    諸無色定有靜無慮。

    雖能斷結不能正觀。

    欲界等持有慮無靜。

    雖能正觀不能斷結。

    故唯色界獨受斯稱。

    次無色定者。

    婆沙百四十一雲。

    此四地中。

    超過一切有色法故。

    違害一切有色法故。

    色法于彼無容生故。

    俱舍雲。

    無色謂無色。

    若大衆部及化地部。

    亦許有色細故名無。

    俱舍論中廣破有色。

    次釋别名者。

    初四禅者。

    一有尋有伺靜慮。

    二無尋無伺靜慮。

    三離喜靜慮。

    四離樂靜慮。

    俱舍定品雲。

    初具伺喜樂。

    後漸離前支即斯義也。

    無色别名至文當釋。

    三體性者。

    婆沙雲。

    四靜慮有二種。

    一修得。

    俱舍論雲是善性攝心一境性。

    以善等持為自性故。

    若兼助伴五蘊為性。

    二生得随地所系。

    五蘊為性。

    皆有色者定共戒故。

    無色體性。

    但除于色餘義同前。

    故俱舍雲無色亦如是。

    四蘊離下地。

    大乘宗中亦無異轍。

    若會相歸性。

    則八定支林一切皆空。

    若事盡理現皆如來藏。

    泯絕無寄則定亂兩亡。

    若事理圓融一即一切。

    第四釋文。

    初明四禅後說四空。

    四禅之中雖支有多少。

    論主并勒為四。

    一離障二對治。

    三利益四彼二依止三昧。

    四中後三是支初一非支。

    雖後後所離是前前支。

    望于當地并皆非支。

    然四禅通說有十八支。

    謂初三各五。

    二四皆四。

    為欲惡難除。

    第二禅喜深難拔故。

    初三各五。

    初三不然故二四唯四。

    其間除重則唯有十。

    謂一覺二觀。

    此唯初禅。

    三舍四念。

    此通後二。

    五喜局于前兩。

    六樂該于前三。

    七者一心遍于諸地。

    八内淨唯二。

    九正知唯三。

    十舍受唯四。

    若分二樂則有十一。

    若内淨無别體。

    則唯有九。

    此等皆為順益于禅故。

    立支名故。

    瑜伽十一雲。

    諸靜慮中。

    雖有餘法然此勝故。

    于修定者為恩重故。

    偏立為支。

    今初初禅一即離欲惡不善法者。

    此明離障。

    以一即離貫于下三。

    然諸論說大同小異。

    若毗昙離五欲故名為離欲。

    斷十惡故名為離惡。

    除五蓋故名離不善法。

    若智論八十八雲。

    離欲者。

    謂離五欲惡不善法。

    謂離五蓋。

    五蓋将人入惡道故名惡。

    障善法故名不善法。

    若辨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