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六

關燈
山來無逃避處。

    無能救者。

    别有九句約生老病死。

    初四約死以顯無救。

    此相顯故所以先明。

    一無依者。

    于無常未至中無所依告救令不至。

    二與憂者無常既至無能救者。

    意地懼死所以懷憂。

    三與悲者。

    生陰轉壞死相現前。

    于此中間彌增涕泗。

    四苦惱同住者。

    正舍壽時四大分散。

    在于五根苦惱事中。

    其力虛弱。

    更以憂悲随逐則憂苦轉增。

    心生熱惱。

    次二約資生事不知是苦。

    妄生樂想。

    對治不入故無救也。

    謂五追求資生境有順違。

    故愛憎所系。

    六于受用時苦多樂少。

    雲愁戚轉多。

    謂受而不散衆禍皆集。

    用而毀損如損身命。

    故曰苦多。

    七于身老時。

    盛年壯色不可救令停積。

    後二約病。

    初一病因。

    謂八于少壯時具樂等三受。

    故貪等常燒不容法水。

    熾然難救。

    九于年衰時衆患所纏。

    如樹将朽。

    日夜增長無能令免。

    然病通始終。

    老時多故論偏說老。

    老即病緣故。

    論雲後三句皆明身患事也。

    何故不在初說。

    示身數數患事可卒加故。

    如幻不實總結前九。

    第二護小乘行有三十句。

    前十句護小心。

    後二十句護陜心。

    今初先總。

    後見佛下别。

    總中初結前。

    謂先觀無常已厭有為。

    次觀無救故倍增厭離。

    趣佛智慧明其生後正護小心求佛大智故。

    别中十句分二。

    前五攝功德大。

    即求佛菩提。

    後五清淨大。

    即求涅槃果。

    菩提是德修成名攝。

    涅槃本有離障稱淨。

    此二無礙。

    菩提菩提斷。

    俱名菩提。

    智相智性皆名佛智。

    今初。

    一神力攝功德大。

    智用不測故。

    二無比德學地無等故。

    上二妙用自在。

    三大義德。

    利他無量故。

    四無譏嫌德。

    自行難得故。

    五不同德外道無雜故。

    顯上二利不同外道。

    無利勤苦。

    上三德行圓滿。

    後五中義攝有三。

    謂離惑苦得涅槃故。

    一無惱者。

    即離惑習無明不雜故。

    二無憂者離苦。

    苦依根本亡故。

    憂悲随盡。

    三得涅槃有二義。

    一得體。

    謂無憂畏城。

    亦是無餘涅槃。

    二得用。

    謂能建大事。

    亦無住涅槃。

    即後二句。

    不住生死故雲不複退還。

    不住涅槃故能救無量苦難。

    由俱不住。

    方是世間涅槃勝事。

    以斯為業。

    則翻有為之業矣。

    第二菩薩如是見如來智下。

    護陜劣心有二十句。

    前十悲其淪溺。

    後十決志慈濟。

    前中二。

    先牒前标後。

    謂見佛智勝利。

    傷物不得有為過患。

    愍物處之。

    此是牒前則起悲心是為生後。

    二何等下正顯悲行。

    文有十句。

    初總餘别。

    總由孤獨無依故生哀愍。

    少而無父曰孤。

    老而無子曰獨。

    今衆生上遠慈尊。

    又無方便下不利物。

    又阙善心。

    故雲孤獨。

    既孤且獨何所依救。

    别有九種孤獨無依。

    初二依欲求衆生。

    一已得心無厭足。

    故貧窮無依。

    經雲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不知足者雖富而貧。

    未必無财方曰貧也。

    二未得他财求無休息故。

    三毒火然此即多欲。

    多欲之人多求利故煩惱亦多。

    初求生貪不遂生嗔。

    非理為癡。

    次三依有求衆生。

    一閉苦果獄。

    二集因覆障。

    三無觀察道。

    由生八難不聞法故。

    由上三故安能得滅。

    後四依梵行求衆生行。

    前三小乘。

    一行小因不求大因勝善之法。

    二保執小果不求菩提。

    為失佛法。

    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

    三不得大般涅槃。

    長随變易生死。

    後一外道雖求解脫。

    以行邪故失于方便。

    又上總别十句。

    亦可通為五對。

    一無親無财。

    二有惑有苦。

    三有障無治。

    四阙因失緣。

    五順流背滅。

    第二菩薩如是下決志救度中。

    初結前生後。

    作是念不正顯救心。

    文有十句。

    初總餘别。

    别分為三。

    初三何處救度。

    謂三道中一脫業結。

    二淨惑染。

    三度苦果。

    次五以何行度。

    謂授三學。

    初二正授。

    一着戒善處。

    二勸住定慧三昧地故。

    定慧合說。

    為四地已去方是慧地。

    此地定增故。

    慧是定中之慧耳。

    後三明授法利益。

    初二戒益。

    一将受戒者。

    令除疑生信。

    衆生受佛戒便同大覺。

    固應歡喜。

    二已受者令知持犯。

    見其勝益安固不動。

    後一定慧益。

    滅除沉掉故雲調伏。

    後一度果。

    雲何救度成。

    令得有餘無餘涅槃故。

    上皆論意。

    更有一理授行五句中。

    初三是戒。

    初着戒處。

    次由持戒得心不悔。

    故雲安住。

    後由不悔得心歡喜。

    次一授慧故雲知見。

    後一授定故雲調伏。

    然三學對于三道。

    有通有别。

    别則戒無業結。

    慧能斷惑定度苦果為别。

    對前次故先說慧。

    然猶附論。

    若直就經文。

    對前十類生此十心。

    一救孤獨故。

    二脫貧窮故。

    三淨三毒故。

    四度有獄故。

    五着無覆障處露地坐故。

    六住善觀察故。

    七得善法欲生歡喜故。

    八知見性相同佛法故。

    九調伏諸根不随流故。

    十應令涅槃得解脫方便故。

    論非無理。

    未若此順經文。

    第三修行方便攝行。

    謂修攝生方便之行。

    故下經雲。

    以何方便而能拔濟。

    即知不離佛智等故。

    佛智等即是攝生之方便也。

    文分為四。

    一發起攝行之因。

    二作是思惟下。

    思求方便攝行。

    三便作是念下。

    思得攝生方便。

    四菩薩如是下依思修行。

    今初分二。

    先牒前二行以為三因。

    後欲依下。

    依前三因以明發起。

    今初。

    一如是厭離一切有為。

    是牒護煩惱行為離妄想因。

    二如是愍念一切衆生。

    是牒護陜心為不舍一切世間因。

    三知一切智智有勝利益。

    是牒護小心為發精進因。

    謂既知佛智勝益。

    則修行彼道以趣入故。

    然三因之中初後是智。

    中一是悲。

    悲智為因能求方便。

    後發起者既思三因。

    欲将有益之智救可愍之衆生。

    故說經者為此發起故。

    論雲此言示現發起方便攝行故。

    第二思求方便者。

    亦隻思前衆生。

    堕有為惑業苦中。

    欲令永滅得大涅槃。

    未知方便故思求之。

    今經阙一業字。

    論經具有。

    問前決志救中。

    知授三學滅業惑苦。

    今何故言以何方便。

    答今但思其能授智慧耳。

    若爾前護小中。

    已知如來智慧有大勢力。

    及上因中。

    雲知一切智有勝利益。

    今何更思。

    答前知智勝欲令物得。

    今亦思其令得攝生方便。

    下乃知之。

    要自得佛智方令他得。

    第三思得攝生方便中。

    方便有五。

    自古皆将配位。

    論雖無文于理無失。

    言有五者。

    一佛無礙智。

    二八地如實覺。

    三四地無行慧。

    四三地禅定。

    五亦三地多聞。

    然此五中從微至着。

    則後後起于前前。

    故今觀求逆尋其本展轉相因。

    并雲不離。

    此五之中多聞唯能起佛智。

    唯所起中間三種通能所起。

    論依此義攝五為三。

    一佛智窮盡果海。

    名證畢竟盡。

    二以中三皆有。

    下從他起上能起。

    他漸增至佛。

    故攝為一。

    名起上上證畢竟盡。

    三以聞慧為彼中間起行所依。

    名彼起依止行。

    以其聞慧未是證行。

    不得名起。

    而忘軀求聞亦得稱行。

    已知大旨。

    次略釋文。

    一佛智名無障礙解脫者。

    無二障故是離障解脫。

    具十智力權實無礙故。

    是作用解脫。

    此是究竟攝生方便。

    二此智要依如實覺者。

    八地得無生忍。

    覺一切法如實性故。

    若覺實性方能盡惑。

    于事理無礙故。

    佛智由起。

    論釋一切法雲。

    如來所說一切法者。

    因音聲忍方得無生。

    尋于能诠悟所诠故。

    釋如實覺雲。

    随順如實覺者。

    因于順忍得無生故。

    三此覺不離無生慧者。

    欲覺一切法。

    一切法不出二種。

    一者自相。

    謂色心等殊。

    是有為法體故名為行。

    二者同相。

    色心雖殊同皆生住異滅所遷。

    舉初攝後故。

    但名生。

    今四地菩薩了自及同。

    皆緣生無性成無分别慧。

    故雲無行。

    無生下一行字是慧行相。

    以無行無生為慧行相。

    若如是行。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