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治中十句分三。
初句自體謂即生死故。
二将墜下障礙。
謂在之難出故。
三随順下明失。
謂住之失于出離善故。
今初自體。
謂由世間少善為根本故。
則人天報危故名險道。
二障礙者。
皆險道中事。
文有八句。
迷于苦集道滅。
如次各二。
一明有苦。
謂心雖求出而行順三塗。
如臨深淵故雲将墜。
二入惡見網中。
此明迷苦。
于苦果中妄生樂想。
為惡見網萦。
如世險道葛藟交加。
三為愚下迷于集因。
謂為愚癡所覆。
不知煩惱不覺業空。
若加深林不見危險。
四随逐下明其造集。
世寡正道學即随邪。
複起邪業為行颠倒行。
如險路多岐。
動入豺狼之徑。
雖疲行不已欲進返回。
五譬如盲人。
顯無道體無正慧眼。
但得果貪着愛欲所盲。
故法華雲。
着樂癡所盲。
即斯義也。
如無目涉險茫無所之。
六無有導師者。
明阙道緣。
導師者謂佛菩薩。
既離明導有二種失。
一當生惡道。
二今世後世。
雖處人天放逸障見。
故佛雖出世有不見聞。
如盲無導師。
若不陷深坑則坐而不進。
七非出要道。
謂為出要者。
正迷于滅希求涅槃。
而趣異處。
謂于梵天乃至自在。
依正之所以為涅槃。
推斯邪解以為正見。
如在險道以塞為通。
八入魔等者。
顯有滅障。
五種妙欲是魔境界。
貪着為入。
六塵劫善謂之惡賊被牽為攝。
三随順下二句明失。
初句依止怨。
故失離惡法。
後句遠善友。
故失進善法。
人法俱失。
後能治中拔出險道。
總離前惡住無畏城。
是能離之處。
若曠野遇城。
衆難何畏。
近對上文。
若無知動念。
則順魔心而遠佛意。
寂照雙運即出險難。
而入智城。
上來化欲求竟。
第三有二段化。
有求衆生。
初一道差别。
謂五趣流轉。
後一界差别。
三界系閉。
今初先過。
後治過中初句為總。
入欲下别。
總即沒在大河過。
六道漂溺如彼大河。
求有沒中所以是過。
然總中含下别義。
亦是賴耶瀑流七識波浪。
别中彼大瀑水波浪有三種相。
一自體漂流。
謂五趣因果。
二身見下為因起難。
謂處之多害。
三安六處下便成大失。
失出離道。
今初。
自體有五種相。
一深。
二流。
三名。
四漂。
五廣。
但有其一。
已為難度。
況具斯五。
漂沒何疑。
一深者。
即具足四流無量水故。
為煩惱河。
二生死洄澓者流也。
上總四流煩惱因深故。
此苦果常流無竭。
上二即漂溺處。
于此生死而漂溺故。
三愛河漂轉者名也。
前明四流。
雖無惑不攝愛潤生死。
由此漂溺偏受河名。
如愚堕河愛即難出。
四湍馳等者漂也。
此有二義。
一顯河急故雲湍馳奔激。
謂雖寶愛身欲令長久。
而念念不住。
是漂溺時。
二由急故不能如實知其過失。
亦複不見涅槃彼岸。
故雲不暇觀察。
是為如此漂溺。
五為欲覺等。
随逐者廣也。
謂随欲等覺遍覺五塵。
故名為廣。
依此漂溺。
涅槃則以欲等以為毒蟲。
第二起難有四。
一者執。
執着我我所窟宅。
不能動發。
故雲身見羅刹。
于中執取。
言于中者。
于陰窟之中。
執取之言亦含戒取。
二将其下轉還。
謂先舍欲已得生上界。
由身見執還生下界欲念之中。
若準涅槃。
愛見皆為羅刹。
論經雲。
愛見水中羅刹者。
譯者回文不盡。
三于所貪下。
中着。
謂于受用時求欲等樂着故。
四住我慢原阜者。
增慢。
謂于受用事時中。
我慢大慢憍慢自高輕彼故。
慢令心高故喻原阜。
上不停法雨下不見性水。
廣平曰原。
原自是高原上。
加阜。
則慢上過慢。
對涅槃岸以水為患。
對佛性水則原阜為非。
賢首雲。
四中初一見。
次二愛。
後一慢。
愛中一種子不滅故還來。
二現行深着故泥溺。
如人在河四事難出。
一被執住。
二被回流。
三為泥溺。
四滞枯洲不到彼岸。
合喻思之。
三明失中有三。
一善道無出意失。
安六處聚落故此無善因。
二惡道無救失。
此無救緣。
三無能度者異處去失。
謂離自善行生諸難處。
不值佛故。
此雙阙因緣通善惡道。
後能治中。
初起化心。
後以諸下成化行。
化行有六。
一與善因。
謂六度萬行以為船筏。
二作救緣。
三令無苦患。
四令離集染。
五證涅槃寂靜。
六令得菩提大智。
皆翻上三段思之。
雲何能得此益。
論雲以如實法。
雲何如實了生死實性本如。
即苦患而證涅槃。
見煩惱本源性離。
即集染而成大智。
如斯教者真與善因。
真能救也。
第二明界差别。
先過後治過中初句為總。
三界系縛猶如牢獄。
求有處之所以為過。
次多諸下别。
别明世獄有五過随逐。
一苦事二财盡三愛離四有縛五障礙。
三界之獄亦然。
此五示五種難差别。
一無病難。
無病是樂病則有苦。
與破為難下難義準之。
苦謂身諸病苦惱。
謂心病愁惱。
二常懷愛憎是資生難。
愛彼資生求而不得。
憎彼貧窮遠之強會。
三親難。
親愛别離故生憂怖。
四戒難。
雖生上界暫離犯戒。
不免戒行相違。
還為貪械所縛。
謂報盡起于欲惡。
明上二界非欲永滅故。
此貪欲通系三界五見難。
雖得世間八禅定智。
亦為無明所覆。
與正見相違。
後能治中。
若如實了知三界之相。
無有生死非實非虛。
則自無障礙果證圓寂。
第四有二段化。
梵行求衆生分二。
初段化邪梵行求。
令舍邪歸正後段化同法小乘。
令舍權歸實。
今初先明過中。
初句為總。
謂執着于我過。
然諸外道執見雖多以我為本。
斷常等見皆因此生。
次于諸蘊下别。
别有六句。
前三失道故。
遠第一義樂。
後三失滅故具足諸苦。
今初。
一于諸蘊窟宅不求出離者。
無始發方便。
謂彼外道衆生欲趣涅槃。
以有我故。
于五陰舍不能動發。
二所趣不真内入無我。
故名空聚。
我想妄計遍于六根。
故名為依。
三造行不正。
既求涅槃應行八正。
翻行邪道四颠倒行。
以彼計蘊。
身受心法為淨等故。
後三中。
一四大乖違苦。
謂老病死苦人皆欲遠。
由計我故四毒常侵。
二五陰随逐苦。
五蘊具諸結過。
常能害人善法故。
二怨賊六受無量苦者。
上不說者皆在其中。
亦總結前五也。
後能治中。
上由計我處處生着。
唯大涅槃是無著處。
雲何能得謂如實法。
如實法者略有三義。
一上怨賊等。
外道不知計我處之。
今菩薩教之觀過。
了無有人。
二假以世喻。
喻所不及。
則五陰等過于怨等。
三知其實性。
人法俱空皆是最勝無所著處餘如涅槃二十一說。
第二化同法小乘。
初起過中有三。
初不求大因過。
利生懈怠為陜。
佛法無量退沒不證為劣。
二不行下不願大果過。
三雖欲下明修行過不定聚衆生。
實有大乘出離之法。
而修行小乘。
後能治中廣大佛法。
即諸度萬行。
登地已上名為廣大。
皆佛因法。
廣大智慧通于因果。
翻前陜劣總名廣大。
上來廣明攝衆生竟。
第二佛子下結成攝生之戒。
護持于戒。
即前律儀及攝善法。
故能增長慈悲之心。
即益生戒。
第二位果唯無發趣三果同前故。
論雲有同者。
無者亦名果校量勝者。
三果皆勝初地故。
初調柔中三。
一調柔相。
二佛子此菩薩下别地行相。
三佛子是名下總結地名。
初中三。
謂法喻合。
法中三。
初見諸佛為練行緣。
二于諸佛下明能練行。
于中先供養。
後于諸佛下受法更受十善。
即學佛善也。
是戒地故。
三是菩薩下所練淨中。
對前勝者。
以離悭嫉破戒二種垢故。
初地菩薩戒未淨故。
施亦未淨。
前就初地說檀度滿。
令更轉淨。
以離二垢說名離垢故。
故喻初地。
金但火煉以除外垢。
今此置礬石中。
兼内淨體明。
雲一切淨。
法合可知。
二别地行中。
以離語四過。
說愛語偏多。
二菩薩住此下攝報果。
先明在家。
後若欲下出家。
在家中二。
先上勝身即金輪王。
後能除下明上勝果。
三若以菩薩下願智果。
并如初地。
第三重頌中。
有十五頌分三。
初十頌位行。
于中有四。
初一頌頌十種直心。
二有二頌頌律儀戒。
三二頌半頌攝善戒。
四有四頌半頌攝衆生戒。
二有四頌頌位果。
三有一頌結歎所說。
二地竟
初句自體謂即生死故。
二将墜下障礙。
謂在之難出故。
三随順下明失。
謂住之失于出離善故。
今初自體。
謂由世間少善為根本故。
則人天報危故名險道。
二障礙者。
皆險道中事。
文有八句。
迷于苦集道滅。
如次各二。
一明有苦。
謂心雖求出而行順三塗。
如臨深淵故雲将墜。
二入惡見網中。
此明迷苦。
于苦果中妄生樂想。
為惡見網萦。
如世險道葛藟交加。
三為愚下迷于集因。
謂為愚癡所覆。
不知煩惱不覺業空。
若加深林不見危險。
四随逐下明其造集。
世寡正道學即随邪。
複起邪業為行颠倒行。
如險路多岐。
動入豺狼之徑。
雖疲行不已欲進返回。
五譬如盲人。
顯無道體無正慧眼。
但得果貪着愛欲所盲。
故法華雲。
着樂癡所盲。
即斯義也。
如無目涉險茫無所之。
六無有導師者。
明阙道緣。
導師者謂佛菩薩。
既離明導有二種失。
一當生惡道。
二今世後世。
雖處人天放逸障見。
故佛雖出世有不見聞。
如盲無導師。
若不陷深坑則坐而不進。
七非出要道。
謂為出要者。
正迷于滅希求涅槃。
而趣異處。
謂于梵天乃至自在。
依正之所以為涅槃。
推斯邪解以為正見。
如在險道以塞為通。
八入魔等者。
顯有滅障。
五種妙欲是魔境界。
貪着為入。
六塵劫善謂之惡賊被牽為攝。
三随順下二句明失。
初句依止怨。
故失離惡法。
後句遠善友。
故失進善法。
人法俱失。
後能治中拔出險道。
總離前惡住無畏城。
是能離之處。
若曠野遇城。
衆難何畏。
近對上文。
若無知動念。
則順魔心而遠佛意。
寂照雙運即出險難。
而入智城。
上來化欲求竟。
第三有二段化。
有求衆生。
初一道差别。
謂五趣流轉。
後一界差别。
三界系閉。
今初先過。
後治過中初句為總。
入欲下别。
總即沒在大河過。
六道漂溺如彼大河。
求有沒中所以是過。
然總中含下别義。
亦是賴耶瀑流七識波浪。
别中彼大瀑水波浪有三種相。
一自體漂流。
謂五趣因果。
二身見下為因起難。
謂處之多害。
三安六處下便成大失。
失出離道。
今初。
自體有五種相。
一深。
二流。
三名。
四漂。
五廣。
但有其一。
已為難度。
況具斯五。
漂沒何疑。
一深者。
即具足四流無量水故。
為煩惱河。
二生死洄澓者流也。
上總四流煩惱因深故。
此苦果常流無竭。
上二即漂溺處。
于此生死而漂溺故。
三愛河漂轉者名也。
前明四流。
雖無惑不攝愛潤生死。
由此漂溺偏受河名。
如愚堕河愛即難出。
四湍馳等者漂也。
此有二義。
一顯河急故雲湍馳奔激。
謂雖寶愛身欲令長久。
而念念不住。
是漂溺時。
二由急故不能如實知其過失。
亦複不見涅槃彼岸。
故雲不暇觀察。
是為如此漂溺。
五為欲覺等。
随逐者廣也。
謂随欲等覺遍覺五塵。
故名為廣。
依此漂溺。
涅槃則以欲等以為毒蟲。
第二起難有四。
一者執。
執着我我所窟宅。
不能動發。
故雲身見羅刹。
于中執取。
言于中者。
于陰窟之中。
執取之言亦含戒取。
二将其下轉還。
謂先舍欲已得生上界。
由身見執還生下界欲念之中。
若準涅槃。
愛見皆為羅刹。
論經雲。
愛見水中羅刹者。
譯者回文不盡。
三于所貪下。
中着。
謂于受用時求欲等樂着故。
四住我慢原阜者。
增慢。
謂于受用事時中。
我慢大慢憍慢自高輕彼故。
慢令心高故喻原阜。
上不停法雨下不見性水。
廣平曰原。
原自是高原上。
加阜。
則慢上過慢。
對涅槃岸以水為患。
對佛性水則原阜為非。
賢首雲。
四中初一見。
次二愛。
後一慢。
愛中一種子不滅故還來。
二現行深着故泥溺。
如人在河四事難出。
一被執住。
二被回流。
三為泥溺。
四滞枯洲不到彼岸。
合喻思之。
三明失中有三。
一善道無出意失。
安六處聚落故此無善因。
二惡道無救失。
此無救緣。
三無能度者異處去失。
謂離自善行生諸難處。
不值佛故。
此雙阙因緣通善惡道。
後能治中。
初起化心。
後以諸下成化行。
化行有六。
一與善因。
謂六度萬行以為船筏。
二作救緣。
三令無苦患。
四令離集染。
五證涅槃寂靜。
六令得菩提大智。
皆翻上三段思之。
雲何能得此益。
論雲以如實法。
雲何如實了生死實性本如。
即苦患而證涅槃。
見煩惱本源性離。
即集染而成大智。
如斯教者真與善因。
真能救也。
第二明界差别。
先過後治過中初句為總。
三界系縛猶如牢獄。
求有處之所以為過。
次多諸下别。
别明世獄有五過随逐。
一苦事二财盡三愛離四有縛五障礙。
三界之獄亦然。
此五示五種難差别。
一無病難。
無病是樂病則有苦。
與破為難下難義準之。
苦謂身諸病苦惱。
謂心病愁惱。
二常懷愛憎是資生難。
愛彼資生求而不得。
憎彼貧窮遠之強會。
三親難。
親愛别離故生憂怖。
四戒難。
雖生上界暫離犯戒。
不免戒行相違。
還為貪械所縛。
謂報盡起于欲惡。
明上二界非欲永滅故。
此貪欲通系三界五見難。
雖得世間八禅定智。
亦為無明所覆。
與正見相違。
後能治中。
若如實了知三界之相。
無有生死非實非虛。
則自無障礙果證圓寂。
第四有二段化。
梵行求衆生分二。
初段化邪梵行求。
令舍邪歸正後段化同法小乘。
令舍權歸實。
今初先明過中。
初句為總。
謂執着于我過。
然諸外道執見雖多以我為本。
斷常等見皆因此生。
次于諸蘊下别。
别有六句。
前三失道故。
遠第一義樂。
後三失滅故具足諸苦。
今初。
一于諸蘊窟宅不求出離者。
無始發方便。
謂彼外道衆生欲趣涅槃。
以有我故。
于五陰舍不能動發。
二所趣不真内入無我。
故名空聚。
我想妄計遍于六根。
故名為依。
三造行不正。
既求涅槃應行八正。
翻行邪道四颠倒行。
以彼計蘊。
身受心法為淨等故。
後三中。
一四大乖違苦。
謂老病死苦人皆欲遠。
由計我故四毒常侵。
二五陰随逐苦。
五蘊具諸結過。
常能害人善法故。
二怨賊六受無量苦者。
上不說者皆在其中。
亦總結前五也。
後能治中。
上由計我處處生着。
唯大涅槃是無著處。
雲何能得謂如實法。
如實法者略有三義。
一上怨賊等。
外道不知計我處之。
今菩薩教之觀過。
了無有人。
二假以世喻。
喻所不及。
則五陰等過于怨等。
三知其實性。
人法俱空皆是最勝無所著處餘如涅槃二十一說。
第二化同法小乘。
初起過中有三。
初不求大因過。
利生懈怠為陜。
佛法無量退沒不證為劣。
二不行下不願大果過。
三雖欲下明修行過不定聚衆生。
實有大乘出離之法。
而修行小乘。
後能治中廣大佛法。
即諸度萬行。
登地已上名為廣大。
皆佛因法。
廣大智慧通于因果。
翻前陜劣總名廣大。
上來廣明攝衆生竟。
第二佛子下結成攝生之戒。
護持于戒。
即前律儀及攝善法。
故能增長慈悲之心。
即益生戒。
第二位果唯無發趣三果同前故。
論雲有同者。
無者亦名果校量勝者。
三果皆勝初地故。
初調柔中三。
一調柔相。
二佛子此菩薩下别地行相。
三佛子是名下總結地名。
初中三。
謂法喻合。
法中三。
初見諸佛為練行緣。
二于諸佛下明能練行。
于中先供養。
後于諸佛下受法更受十善。
即學佛善也。
是戒地故。
三是菩薩下所練淨中。
對前勝者。
以離悭嫉破戒二種垢故。
初地菩薩戒未淨故。
施亦未淨。
前就初地說檀度滿。
令更轉淨。
以離二垢說名離垢故。
故喻初地。
金但火煉以除外垢。
今此置礬石中。
兼内淨體明。
雲一切淨。
法合可知。
二别地行中。
以離語四過。
說愛語偏多。
二菩薩住此下攝報果。
先明在家。
後若欲下出家。
在家中二。
先上勝身即金輪王。
後能除下明上勝果。
三若以菩薩下願智果。
并如初地。
第三重頌中。
有十五頌分三。
初十頌位行。
于中有四。
初一頌頌十種直心。
二有二頌頌律儀戒。
三二頌半頌攝善戒。
四有四頌半頌攝衆生戒。
二有四頌頌位果。
三有一頌結歎所說。
二地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