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五

關燈
四種義。

    顯上上事。

    前三屬佛。

    後一菩薩思齊。

    一者滅。

    謂不善業道共習氣滅故。

    種智清淨。

    二者舍。

    謂乃至證十力無畏不共之法。

    舍二乘故。

    三者方便。

    謂于菩薩乘一切佛法。

    皆善巧成就故。

    四菩薩求無厭足。

    故雲是故我今等行十善。

    上雖列五重十善。

    凡小但将化物。

    非己所行。

    菩薩十善先已安住故。

    唯要心等行佛善。

    佛善望己是餘殘未修。

    一切智中自在純熟方為具足。

    亦滅習氣故雲清淨。

    結勸可知。

    第三佛子十不善業道下。

    利益衆生戒。

    文分為二。

    初廣明攝生。

    後佛子菩薩如是護持于戒下。

    結成益生之戒。

    前中顯此戒增上有五種義。

    一者智。

    二者願。

    三行。

    四集。

    五集果。

    今初。

    謂善知衆生苦因果故。

    文分為三。

    初總明知因。

    二于中下别顯知果。

    三佛子下結成苦因。

    今初。

    總中果有三塗不同。

    因有三時階降。

    論名時差别。

    三時複二。

    一者約心。

    謂如殺生。

    欲殺正殺殺已。

    三時俱重。

    名為上者。

    随一時輕為中者。

    三時俱輕為下者。

    二約時。

    謂少時多時盡壽作等。

    餘有三品。

    如上十善中說。

    複應于一一塗中各有三品等。

    然依正法念經。

    三塗各有邊正。

    正者為重邊者為輕。

    正鬼望邊畜。

    則餓鬼罪重故。

    雜集等鬼次于獄。

    若正畜望邊鬼。

    則畜生罪重故。

    今雲下者餓鬼因。

    二别顯知果中。

    十不善中各有二果差别。

    一報果差别。

    所謂三塗異熟。

    二習氣果差别。

    即人中殘報。

    是正報之餘。

    經中若生人中得二種是。

    然雜集瑜伽等論。

    開習氣果以之為二。

    一約内報名等流果。

    即如經辨。

    二約外報感增上果。

    今經阙此。

    下依彼顯異熟報果。

    十惡攸同。

    今但解釋等流增上。

    然二等流多是前重後輕。

    輕即方便等流。

    重即正惡等流。

    十惡即分為十。

    初殺生中。

    殺令夭折不終天年。

    故得短命。

    即正惡等流。

    二未死受苦故獲多病。

    即方便等流。

    怖無精光。

    感外增上資具等物乏少光澤。

    二盜損彼财故獲貧窮。

    令其不得稱意受用故。

    共财不得自在。

    感外田苗霜雹損耗。

    三淫中令其妻不貞故。

    方便詃誘故。

    淫之穢污感外臭惡塵坌。

    四妄語等流。

    又诽謗約違境。

    被诳約違心。

    言無實故。

    外感農作事業多不諧偶。

    五兩舌中令他離間故。

    親友成怨故。

    由出不平之言。

    外多險阻。

    六惡口中。

    語體惡故語用惡故。

    言恒有诤違惱他人。

    外感荊棘砂鹵等事。

    七绮語言無人受。

    機不領故語不明了。

    自绮錯故。

    以言绮故。

    外感果物不應其時。

    八貪欲中。

    已得不足故未得欲求故。

    貪則念念欲多。

    感外增上日日減少。

    九嗔恚中二種等流。

    似前輕後重。

    見其不可意故求彼長短。

    二惱害彼故。

    嗔不順物之情。

    外感增上其味辛苦。

    又多惡獸毒蟲。

    十邪見還生邪見之家。

    若水之流濕。

    心見不正故多谄曲。

    總由不正故。

    外感上妙華果。

    悉皆隐沒。

    似淨不淨似安不安。

    是以觀果知因應當除斷。

    三結成苦因。

    無邊苦聚由此生故。

    第二是故菩薩下明願。

    依智起願。

    願為衆生自修善故。

    但離惡因惡果自亡。

    願修善因善果自至。

    問惡名殺等離即不殺。

    不殺即善。

    離惡住善。

    二相甯分。

    答此有二意。

    一離殺。

    謂離作犯。

    住善。

    謂住止持。

    體則不殊。

    約持犯分二。

    作持止犯反此可知。

    二離惡但是惡止。

    住善兼于善行。

    具有止作二持。

    止如前釋。

    作義雲何。

    前三聚初已略指陳。

    今當重釋。

    謂非唯不殺。

    護衆生命。

    如護己命。

    是第一善。

    守他财物如自己有。

    他妻亦然。

    實語軟語和合饒益。

    是語四善非直無貪。

    更能惠施。

    非唯不嗔慈悲和悅。

    何但無于邪見。

    乃成就正見。

    智慧深廣斯即作也。

    第三自住下明行依願。

    起行如誓修故。

    于中初依前願以起自行後亦勸下。

    依于自行正攝衆生。

    第四佛子下明集者。

    依增上悲念衆生故。

    生十種心。

    此十亦可俱通一切。

    論就别相為八種衆生。

    一于惡行衆生令住善行。

    故名利益。

    二為苦衆生令得安樂。

    三于怨憎衆生慈不加報。

    四于貧苦者悲欲拔之。

    五于樂衆生愍其放逸。

    六于外道攝令正信。

    七于同行者護令不退。

    八于攝一切菩提願衆生取如自己。

    以願同故。

    後之二心亦約此類。

    但後勝于前。

    九觀彼衆生乘大乘道。

    進趣之者敬之如師。

    十觀集具足功德者。

    敬如大師。

    第五作是念言下集果。

    依前悲心起勝上欲。

    欲拔濟故。

    文中救攝十類衆生。

    皆言又作。

    文各有二。

    先觀所化。

    後我當下。

    與濟拔心。

    前即所治。

    後即能治。

    前集之中欲顯差别。

    以其十心對八衆生。

    今十類中。

    一一生所容有如前十心救拔。

    十中初一解邪故。

    論雲。

    依增上颠倒為首。

    餘九行邪。

    論開為三。

    初五化欲求衆生。

    求外五欲故。

    次二化有求衆生。

    求三有中正報之果故。

    後二化梵行。

    求衆生求出道故。

    通上為四。

    然此所化。

    但攝集中前六而阙後二者。

    以集者益物之心。

    起心義寬。

    乃至緣于具德生師仰故。

    今此正論救拔故。

    後二并非所救。

    縱其同行退轉須化。

    亦無大乘之外别有安處。

    可雲拔出。

    今第一化颠倒衆生中。

    先所化中邪見為總。

    謂四颠倒。

    理外推求故名邪見。

    次惡慧惡欲此二是别。

    常樂二倒名為惡慧。

    專念分别方得行故。

    我淨二倒名為惡欲。

    不假專念即能行故。

    以性成故。

    由計我淨便欲名等。

    如涅槃說。

    後惡道稠林者。

    結其邪見為諸過因。

    惡道者非正道故。

    顯前颠倒為現行煩惱行處。

    稠林者亦為随眠之因。

    後結能治中。

    住于正見。

    通翻上邪行。

    于實道翻惡道稠林。

    第二化欲求衆生中。

    五段分二。

    初三化現得五欲受用生過。

    後二化未得五欲迫求時過。

    前中即分為三。

    一受不共财。

    二受無厭足财。

    三受貯積财。

    今初已得之物不與他共。

    于費用時生嗔過也。

    先明所治。

    互相破壞以為總句。

    破壞有二。

    一鬥诤于言中。

    二對怨于心中。

    即分别彼我。

    嗔恨已下結其增長。

    由嗔恨故思念作報。

    身心惡行熾然不息。

    能治之中慈能治嗔。

    如來之慈乃名無上。

    二化受無厭财。

    衆生求時無厭以生貪過。

    初所治中有二。

    一貪取無厭明内心難滿。

    二唯求财利者。

    形于身口邪命自活。

    結上三業。

    後三業正命以為能治。

    三化受貯積财。

    積而不散順生三毒。

    增煩惱過。

    初所治中。

    染着生貪散用生嗔。

    若積而能散。

    何有貪嗔癡迷上二。

    言種種煩惱因之熾然者。

    直觀經意。

    因上三毒更生煩惱。

    若準論意。

    因貯積财。

    積财即是煩惱因體。

    雲何熾然。

    謂寶玩受用。

    數為煩惱之所燒故。

    然癡有二過。

    一迷前二。

    亦複不知何者是火。

    雲何為失。

    二無求出意故雲不解出要。

    謂既迷火宅之為樂。

    甯有出心。

    後能治中。

    涅槃清涼煩惱火滅故。

    上三即起煩惱衆生。

    第二有二願化。

    未得五欲追求時過。

    即造業衆生。

    分二。

    初一明追求現報。

    造諸惡行。

    後一明追求後報。

    造有漏善業。

    今初。

    先所治中有四種過。

    一愚癡覆心過。

    于中愚癡是癡體。

    重闇是癡相。

    亦是癡過。

    餘皆癡過。

    一重闇者。

    迷現在苦不知是苦。

    二妄見者。

    于現下苦妄見樂故。

    如見空華。

    三厚瞙者。

    不見未來當受苦報。

    如眼厚瞙都無所見也。

    二入陰翳下增惡遠善過。

    初句增惡由迷異熟。

    愚順不善行增長結使。

    名入陰翳稠林。

    後失智慧光明者。

    此明遠善也。

    癡為善行障故。

    三行曠野險道。

    明受苦報過。

    生死長廣迥無所依。

    喻之曠野。

    多難障礙。

    複名險道。

    流轉稱行。

    四起諸惡見者。

    即無正對治過。

    論雲。

    謂多作罪因。

    于臨終時見惡報相。

    心生悔見者。

    或悔先所修或起惡見。

    故名悔見。

    而不能集正對治。

    所以名過。

    後能治中。

    先得淨慧眼是體。

    此眼有二能。

    一見如實相。

    二由見實相即不随他。

    具斯二義名真慧眼。

    以此二句總翻前過見。

    前皆實故。

    二化追求後報習善行者。

    随順險道過。

    謂以迷出世勝義愚。

    造福不動業。

    求未來報。

    則常在險道。

    前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