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忿。
謂和悅意中而發言故。
樂聞喜悅翻不樂不悅。
上說粗鄙故不悅樂。
今說順人天故生悅樂。
又悅意下三語展轉相釋。
善入人心翻如火燒。
心熱惱怨結。
上以忿心發言。
故如火燒等。
今以言順涅槃故。
令善入人心。
風雅典則卻翻上鄙惡庸賤。
前則街巷陋音。
今則言含經史。
故愛樂悅樂。
翻不可愛樂生三昧故。
身心踴悅。
翻壞自身他身生親善故。
第七言辭不正故雲绮語。
其猶绮文總離可知。
别中亦二。
先對治後果行。
前中八語初一為總。
故下結雲戲笑尚恒思審。
是以菩薩常樂。
三思而後言。
則無散亂矣。
下七語别。
時之一字亦總亦别。
總者上言思審者。
謂思合其時語默得中也雲何為時。
謂彼此無損自他成益時故。
論雲善知言說時。
依彼此語故時語有幾。
略說有三。
一教化時語。
謂見非善衆生。
勸發生信。
令舍惡就善即時字别義。
次二教授時語。
令其憶念實語者。
不颠倒故。
謂學承有本轉相教誨。
後二釋上雲何不倒。
以言含于義故稱行法故。
後三教誡時語。
令其修行。
地持教誡差别有五。
一制二聽。
三舉四折伏。
五令喜。
今三句攝之。
一謂有罪者制無罪者聽。
為順道理。
二于制聽有缺如法舉之。
數數毀犯折伏與念雲巧調伏。
三有實德者稱揚令喜。
故雲決定。
又此一句總結上四。
謂若制若聽若舉若折。
皆須适時。
二是菩薩下。
果行離中亦以輕況重。
第八離貪。
此下意三但有對治。
以貪等是業有之本。
更無所依故非果行。
以非果故不可對之更立異因故。
但有其一。
今初離貪。
謂離求欲心。
别中有三。
一事二體。
三差别。
于他财物。
是事他所攝故。
此揀于己。
他攝有二。
一己現攝用。
二己雖不在作攝護想。
二他所資用是體。
謂所貪物體。
然用含二義。
一所用事。
謂金等。
二資用事謂飲食等。
三不生貪下明差别。
正顯能治。
一始欲名求。
即他物想。
二希得屬己為願。
即是樂欲。
三終起奪想為貪。
此即方便及究竟。
并前他物。
即是五緣故。
意三中要具五緣。
若阙究竟但名煩惱。
今皆性離故。
以不不之。
第九離于忿怒含毒。
故名離嗔。
别中有三。
一别顯能治。
二永舍下總顯所治。
三常思下類通治益。
今初為六種衆生起六種治。
論攝為五。
一于冤生慈治于冤者。
欲加苦故。
二于惡行者生利益心。
治當危苦故。
三于貧及苦生哀愍歡喜二心。
以此二心有通有别。
通則可知故論合此。
别則貧窮者愍之。
憂苦者令其喜樂。
四于樂衆生生和潤心。
論名利潤。
治彼染着無利潤故。
五于發菩提心人起攝受心。
攝令成故。
二總離障中亦有六障。
通障前六非一一别對。
故雲總也。
于此六中。
攝為三對初二己對他用辨冤親。
生怨故嗔。
敗親故恨。
怨則未生已生令其生長。
親則未生已生令不生長。
次二唯約唯已善不善法。
以明生長。
障善名怨增惡名害。
皆有已生未生。
後二唯就于他愛不愛事。
明其生長。
忌勝名熱。
謂見他愛事苦他名惱。
謂見他不愛事。
皆有已生未生等。
瑜伽雲。
嗔恚方便究竟者謂于損害事期心決定。
正能成業。
今并不行故。
上雲永離。
三類通治益者。
謂前所說者亦常思慈祐。
第十離于乖理推求。
不言性離者蓋文略耳。
别中治七種邪見。
一住正道者治異乘見。
小乘對大非正道故。
二不行占蔔。
治虛妄分别見即是邪見。
夫吉兇悔吝由愛惡生。
故雲虛妄。
三不取惡戒治于戒取。
四心見正直治于見取。
五無诳者。
治覆藏見。
六無谄治詐現不實見。
七于佛下治非清淨見。
此所治七見。
釋有二門。
一約行二約人。
約行中。
初一願邪願小乘故。
次三解邪。
颠倒見故。
然邪見惡戒唯是外邪。
見取一種通于内邪。
謂學大乘者。
執語成見故。
次二行邪。
藏非詐善故。
後一信邪。
信世間故。
又于三寶決不信故。
故瑜伽邪見方便究竟者。
诽謗決定故。
二約人者。
初四是邪梵行求衆生。
于中初一同法小乘。
後三外道。
次二是欲求。
後一有求。
今性不求名離邪見。
第三佛子下結成增上者。
此有三義一遍護十善即不阙義。
二常無間即清淨義。
誤犯之垢不起間故。
三常無斷即常護義。
具斯三義得增上戒名。
第二複作是念下攝善法戒。
謂非唯律儀不阙不斷。
常攝善法亦無斷阙。
文中分三。
初略觀不善起攝善行。
次佛子下廣觀障治起攝善行。
三如是方便下總結勸修。
今初分二。
先明觀智。
後是故下明起願行。
今初堕惡道者。
有三種義。
一者乘惡行往故。
此即集因。
經雲皆以十不善業。
二者依止自身能生苦惱。
此即能堕一切衆生。
三常堕種種苦相處。
斯即所堕惡趣。
上二皆苦果。
業者因義。
道者通到義。
既要用不善方堕惡道。
則非無因所用。
唯是不善。
故非邪因。
後起願行者。
由念衆生惡因果故。
便起大悲要心二利。
于中先正修二利。
後何以下征以反釋。
第二廣觀障治明攝善法中。
謂觀五重善法。
于上上清淨佛善起增上心。
求學修行攝善法戒清淨行故。
若直就經文亦分二别。
先明觀智。
後是故下要心攝善。
今論将後段攝屬佛善故。
且分為二。
先觀不善唯是所治。
後十善業下觀于善法。
通能所治。
今初具有苦集。
此中為明攝善故。
略示其惡。
既果舉三塗。
則顯因亦三品。
如後攝衆生戒經文自具。
後攝觀十善具諸法門。
然通相而辨。
善皆能治。
以順理益物正反惡故。
若随相分人天之善。
猶為所治是苦集故。
文分五重。
今初人天十善。
以人天是世間之善故不分之。
實則亦具三品。
謂人善為下欲天為中。
色無色界為上。
言三品者。
或由三時之心。
或約境有勝劣。
或心有輕重。
或自作教他等。
細論其義多品不同。
略言三五耳。
為不善者反此可知。
瑜伽六十廣顯差别。
第二又此下辨聲聞善下。
三乘中各有三段。
初标所修善同。
次顯所用功異。
後結成自乘。
今聲聞中。
以智慧下明所用異。
于中初句對前彰勝。
以實相智修。
不同人天無智善故。
通觀上來善惡因果。
皆是苦集所觀境故。
次心陜劣下對後顯劣。
有五種相。
一因集由集小因故。
心陜劣陜謂修行少善。
劣謂但能自利。
二畏苦即怖三界故。
三舍心即阙大悲。
舍衆生故。
上三唯劣菩薩。
下二兼劣緣覺。
四依止。
即經從他。
謂必藉師教故。
五觀即聞聲解了。
謂聞人無我法聲心通達故。
三成聲聞乘。
結成自乘。
然能治十善及與智慧。
即是道谛惡因果滅。
善因果中使滅名為滅谛。
成聲聞乘義舍道滅。
第三緣覺善所用異中。
初句總明。
以能修習名修清淨。
未能圓修不名具足。
次不從下别顯有三種相。
一自覺謂異聲聞。
不從他聞顯依止勝。
二大悲下。
不能說法大悲不具。
無心起說方便不具。
力不堪說。
若有利物多但現通。
此劣菩薩。
三悟解已下即觀少境界。
少有二義。
一對前顯勝。
以是利根。
但觀苦集。
便悟甚深之觀。
勝于聲聞。
二對後彰劣。
但觀人無我法。
不同菩薩求佛大智等故。
上之二乘。
廣如瑜伽本地中說。
第四菩薩十善所用異中。
有四種相。
一因集二用。
三彼力四地。
四中初一行因。
次二行相。
後一行位。
言因集者。
宿習善根依之起行。
此又三義。
一依一切善根起行故。
即修治清淨具足。
具足即一切善義。
今經阙此二字。
則不能異上辟支。
此明自利。
二心廣者即利他心三無量者即大乘心。
是二利行體。
二具足悲愍是菩薩用。
三方便所攝。
即以四攝攝生。
是彼悲力。
四發生下皆顯地義。
地雖有十。
就三祇滿處略舉三地。
以攝餘七。
一發生大願。
即淨深心初地。
二不舍衆生。
即不退轉地。
雖得寂滅不舍衆生。
即八地。
三希求佛智等。
即受大位地。
是第十地。
此有三句。
一觀求行證智度滿故。
二盡淨諸地障故。
三盡淨諸度蔽故。
三成菩薩廣大行。
結成自乘。
第五佛善。
上上是總。
一切下别有
謂和悅意中而發言故。
樂聞喜悅翻不樂不悅。
上說粗鄙故不悅樂。
今說順人天故生悅樂。
又悅意下三語展轉相釋。
善入人心翻如火燒。
心熱惱怨結。
上以忿心發言。
故如火燒等。
今以言順涅槃故。
令善入人心。
風雅典則卻翻上鄙惡庸賤。
前則街巷陋音。
今則言含經史。
故愛樂悅樂。
翻不可愛樂生三昧故。
身心踴悅。
翻壞自身他身生親善故。
第七言辭不正故雲绮語。
其猶绮文總離可知。
别中亦二。
先對治後果行。
前中八語初一為總。
故下結雲戲笑尚恒思審。
是以菩薩常樂。
三思而後言。
則無散亂矣。
下七語别。
時之一字亦總亦别。
總者上言思審者。
謂思合其時語默得中也雲何為時。
謂彼此無損自他成益時故。
論雲善知言說時。
依彼此語故時語有幾。
略說有三。
一教化時語。
謂見非善衆生。
勸發生信。
令舍惡就善即時字别義。
次二教授時語。
令其憶念實語者。
不颠倒故。
謂學承有本轉相教誨。
後二釋上雲何不倒。
以言含于義故稱行法故。
後三教誡時語。
令其修行。
地持教誡差别有五。
一制二聽。
三舉四折伏。
五令喜。
今三句攝之。
一謂有罪者制無罪者聽。
為順道理。
二于制聽有缺如法舉之。
數數毀犯折伏與念雲巧調伏。
三有實德者稱揚令喜。
故雲決定。
又此一句總結上四。
謂若制若聽若舉若折。
皆須适時。
二是菩薩下。
果行離中亦以輕況重。
第八離貪。
此下意三但有對治。
以貪等是業有之本。
更無所依故非果行。
以非果故不可對之更立異因故。
但有其一。
今初離貪。
謂離求欲心。
别中有三。
一事二體。
三差别。
于他财物。
是事他所攝故。
此揀于己。
他攝有二。
一己現攝用。
二己雖不在作攝護想。
二他所資用是體。
謂所貪物體。
然用含二義。
一所用事。
謂金等。
二資用事謂飲食等。
三不生貪下明差别。
正顯能治。
一始欲名求。
即他物想。
二希得屬己為願。
即是樂欲。
三終起奪想為貪。
此即方便及究竟。
并前他物。
即是五緣故。
意三中要具五緣。
若阙究竟但名煩惱。
今皆性離故。
以不不之。
第九離于忿怒含毒。
故名離嗔。
别中有三。
一别顯能治。
二永舍下總顯所治。
三常思下類通治益。
今初為六種衆生起六種治。
論攝為五。
一于冤生慈治于冤者。
欲加苦故。
二于惡行者生利益心。
治當危苦故。
三于貧及苦生哀愍歡喜二心。
以此二心有通有别。
通則可知故論合此。
别則貧窮者愍之。
憂苦者令其喜樂。
四于樂衆生生和潤心。
論名利潤。
治彼染着無利潤故。
五于發菩提心人起攝受心。
攝令成故。
二總離障中亦有六障。
通障前六非一一别對。
故雲總也。
于此六中。
攝為三對初二己對他用辨冤親。
生怨故嗔。
敗親故恨。
怨則未生已生令其生長。
親則未生已生令不生長。
次二唯約唯已善不善法。
以明生長。
障善名怨增惡名害。
皆有已生未生。
後二唯就于他愛不愛事。
明其生長。
忌勝名熱。
謂見他愛事苦他名惱。
謂見他不愛事。
皆有已生未生等。
瑜伽雲。
嗔恚方便究竟者謂于損害事期心決定。
正能成業。
今并不行故。
上雲永離。
三類通治益者。
謂前所說者亦常思慈祐。
第十離于乖理推求。
不言性離者蓋文略耳。
别中治七種邪見。
一住正道者治異乘見。
小乘對大非正道故。
二不行占蔔。
治虛妄分别見即是邪見。
夫吉兇悔吝由愛惡生。
故雲虛妄。
三不取惡戒治于戒取。
四心見正直治于見取。
五無诳者。
治覆藏見。
六無谄治詐現不實見。
七于佛下治非清淨見。
此所治七見。
釋有二門。
一約行二約人。
約行中。
初一願邪願小乘故。
次三解邪。
颠倒見故。
然邪見惡戒唯是外邪。
見取一種通于内邪。
謂學大乘者。
執語成見故。
次二行邪。
藏非詐善故。
後一信邪。
信世間故。
又于三寶決不信故。
故瑜伽邪見方便究竟者。
诽謗決定故。
二約人者。
初四是邪梵行求衆生。
于中初一同法小乘。
後三外道。
次二是欲求。
後一有求。
今性不求名離邪見。
第三佛子下結成增上者。
此有三義一遍護十善即不阙義。
二常無間即清淨義。
誤犯之垢不起間故。
三常無斷即常護義。
具斯三義得增上戒名。
第二複作是念下攝善法戒。
謂非唯律儀不阙不斷。
常攝善法亦無斷阙。
文中分三。
初略觀不善起攝善行。
次佛子下廣觀障治起攝善行。
三如是方便下總結勸修。
今初分二。
先明觀智。
後是故下明起願行。
今初堕惡道者。
有三種義。
一者乘惡行往故。
此即集因。
經雲皆以十不善業。
二者依止自身能生苦惱。
此即能堕一切衆生。
三常堕種種苦相處。
斯即所堕惡趣。
上二皆苦果。
業者因義。
道者通到義。
既要用不善方堕惡道。
則非無因所用。
唯是不善。
故非邪因。
後起願行者。
由念衆生惡因果故。
便起大悲要心二利。
于中先正修二利。
後何以下征以反釋。
第二廣觀障治明攝善法中。
謂觀五重善法。
于上上清淨佛善起增上心。
求學修行攝善法戒清淨行故。
若直就經文亦分二别。
先明觀智。
後是故下要心攝善。
今論将後段攝屬佛善故。
且分為二。
先觀不善唯是所治。
後十善業下觀于善法。
通能所治。
今初具有苦集。
此中為明攝善故。
略示其惡。
既果舉三塗。
則顯因亦三品。
如後攝衆生戒經文自具。
後攝觀十善具諸法門。
然通相而辨。
善皆能治。
以順理益物正反惡故。
若随相分人天之善。
猶為所治是苦集故。
文分五重。
今初人天十善。
以人天是世間之善故不分之。
實則亦具三品。
謂人善為下欲天為中。
色無色界為上。
言三品者。
或由三時之心。
或約境有勝劣。
或心有輕重。
或自作教他等。
細論其義多品不同。
略言三五耳。
為不善者反此可知。
瑜伽六十廣顯差别。
第二又此下辨聲聞善下。
三乘中各有三段。
初标所修善同。
次顯所用功異。
後結成自乘。
今聲聞中。
以智慧下明所用異。
于中初句對前彰勝。
以實相智修。
不同人天無智善故。
通觀上來善惡因果。
皆是苦集所觀境故。
次心陜劣下對後顯劣。
有五種相。
一因集由集小因故。
心陜劣陜謂修行少善。
劣謂但能自利。
二畏苦即怖三界故。
三舍心即阙大悲。
舍衆生故。
上三唯劣菩薩。
下二兼劣緣覺。
四依止。
即經從他。
謂必藉師教故。
五觀即聞聲解了。
謂聞人無我法聲心通達故。
三成聲聞乘。
結成自乘。
然能治十善及與智慧。
即是道谛惡因果滅。
善因果中使滅名為滅谛。
成聲聞乘義舍道滅。
第三緣覺善所用異中。
初句總明。
以能修習名修清淨。
未能圓修不名具足。
次不從下别顯有三種相。
一自覺謂異聲聞。
不從他聞顯依止勝。
二大悲下。
不能說法大悲不具。
無心起說方便不具。
力不堪說。
若有利物多但現通。
此劣菩薩。
三悟解已下即觀少境界。
少有二義。
一對前顯勝。
以是利根。
但觀苦集。
便悟甚深之觀。
勝于聲聞。
二對後彰劣。
但觀人無我法。
不同菩薩求佛大智等故。
上之二乘。
廣如瑜伽本地中說。
第四菩薩十善所用異中。
有四種相。
一因集二用。
三彼力四地。
四中初一行因。
次二行相。
後一行位。
言因集者。
宿習善根依之起行。
此又三義。
一依一切善根起行故。
即修治清淨具足。
具足即一切善義。
今經阙此二字。
則不能異上辟支。
此明自利。
二心廣者即利他心三無量者即大乘心。
是二利行體。
二具足悲愍是菩薩用。
三方便所攝。
即以四攝攝生。
是彼悲力。
四發生下皆顯地義。
地雖有十。
就三祇滿處略舉三地。
以攝餘七。
一發生大願。
即淨深心初地。
二不舍衆生。
即不退轉地。
雖得寂滅不舍衆生。
即八地。
三希求佛智等。
即受大位地。
是第十地。
此有三句。
一觀求行證智度滿故。
二盡淨諸地障故。
三盡淨諸度蔽故。
三成菩薩廣大行。
結成自乘。
第五佛善。
上上是總。
一切下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