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五

關燈
薩同修自體。

    而複有四。

    一離現行。

    所謂地前。

    二除種子即是初地。

    三除誤犯。

    四顯性淨。

    此二當于此地。

    然性淨難彰寄除殺等。

    以顯彼淨。

    此通餘教。

    若依此經地體懸絕寄顯地勝。

    豈可地前位位皆深。

    今居地上方行十善。

    二别顯中有三種離。

    一因離。

    謂離殺因緣。

    二于一切下對治離。

    謂離殺法。

    三是菩薩下果行離。

    即離殺業。

    今初因離。

    複有二種。

    一離受畜因。

    謂不畜刀杖。

    此雖是緣從通名因。

    略舉此二。

    餘咒藥等皆是此因。

    二不懷下明離起因。

    此正是因。

    因即三毒不懷怨恨明離嗔因。

    殺父害母亦不加報。

    次有漸下明離貪因。

    貪有二種。

    一為貪财利故造諸惡業。

    乃至沒命心無恥悔。

    今有慚愧故能離之。

    二為貪衆生捕養籠系。

    令生苦惱。

    今有愍傷之仁。

    恕己為喻便能離之。

    然起殺之癡必是邪見。

    邪見難遣非對治不離。

    是故論主就對治中。

    明離于癡。

    此略不說。

    二對治離中亦有二種。

    一生利益心。

    是與衆生世出世間二種樂因。

    二生慈念心。

    謂念衆生得人天涅槃之果。

    既于如是因果不颠倒求。

    則離愚癡心。

    起于殺因殺生祭祠等。

    此中慈益約能對治即名為離。

    不同前後殺因殺果而為所離。

    若爾前有仁恕。

    故離起貪因。

    仁恕之心豈非能治。

    前約本有仁等不起貪等。

    非是發起仁恕之心。

    今約于物發生慈益之心。

    以為能治故不同也。

    三果行離者。

    攬因成殺名業為果。

    今不正殺故名果離。

    于中亦二。

    一微細。

    謂心念害。

    二粗重謂身行害。

    今經以細況粗。

    粗中成殺有五因緣。

    一身謂于他故。

    他是所殺之體。

    故名為身。

    此揀自身二事。

    謂衆生故。

    此揀非情。

    三想謂起衆生想揀作瓦木等想。

    四行謂故以重意。

    重意是思故名為行。

    此揀錯誤。

    五體謂身行加害斷命落究竟。

    正是殺業。

    故名為體。

    則揀前四以為方便。

    然雜集瑜伽。

    緣皆有五而合初二為事。

    複加煩惱。

    今以煩惱是前起因。

    故不重明。

    又境想輕重等非此全要。

    故略不明。

    第二離盜亦初句總。

    非理損财不與而取。

    故名為盜。

    别中亦三。

    一因離。

    二于他下對治離。

    三若物下果行離。

    因中止謂少欲。

    足謂知足。

    自之所有尚生止足。

    故無盜因。

    然止足有二義。

    一内心止足。

    即離起因。

    若廉貞之士。

    渴死不飲盜泉。

    二此地具無盡财。

    故離受畜因。

    然殺中殺具畜則為因。

    淫盜妻财以不足為因。

    二對治離中。

    由發起慈心恕己為喻。

    則于自資财尚舍而安彼。

    豈侵損他。

    然他有二。

    一他人二他世。

    不盜則不損當來資生。

    三果行離中亦有粗細。

    不取草葉為細。

    餘資生為粗。

    而文通為五緣。

    一者身。

    謂若物屬他。

    此揀于自。

    是他物體故名為身。

    二事。

    經阙此句。

    論經雲他所用事。

    三想。

    謂起他物想。

    四行。

    謂翻終不盜心。

    五體謂舉離本處。

    乃至下是以細況粗。

    殺淫于他正報成業。

    故以身心而分粗細。

    盜戒雖通依正。

    但約損财。

    故唯就外物以論粗細。

    又殺有多類唯人成重。

    故就粗中方說具緣。

    盜易成犯故總明具緣。

    若粗若細皆成盜體。

    第三離邪淫。

    乖禮曰邪染愛曰淫。

    别中亦三。

    一因離。

    謂自妻知足。

    此亦二意。

    一内心知足離于起因。

    二自足妻色。

    離受畜因故。

    晉譯論經皆雲自足妻色。

    足妻乃由寄報輪王。

    相同世間故得示有。

    知足約心亦不妨梵行。

    二對治離。

    謂不求他妻。

    現在梵行淨故。

    不求未來妻色。

    他人之妻蓋不在言。

    三于他妻下明果行離。

    亦有粗細。

    細約起心粗約從事。

    而文分二。

    初舉邪境。

    後尚不下以細況粗。

    初中邪境有三。

    一不正。

    二非時。

    三非處。

    非處一種在後況中。

    初不正中他守護女。

    此為總句。

    護有二種。

    一不共護。

    謂他妻妾唯夫護故。

    二者共護。

    謂親族媒定。

    親謂父母族即宗族。

    謂二親亡殁六親所護。

    夫亡子等所護。

    媒定謂已受禮聘。

    二非時者。

    即為法所護。

    然法有二。

    一王法。

    二佛法。

    佛法謂修梵行時。

    此複有二。

    一分謂八戒。

    二全謂具足等。

    然此非時準智論十五。

    及諸論中廣有其相。

    今之所列意在不起染心。

    故于自妻不委其事。

    二以細況粗中有二重況。

    一以染心況于正道從事。

    二以染心及正道。

    以況非道。

    非道即前非處。

    亦應以人況于餘類。

    以後後粗鄙于前前故。

    以其淫境無想疑。

    故論主于此不約具緣。

    經文不言作他女想。

    約邪淫說。

    亦有想疑。

    為顯此中自妻正境亦定無犯。

    故不說也。

    第四離妄語違想背心名之為妄。

    别中分二。

    初對治離。

    後乃至下果行離。

    今初對治即是因離。

    不别明因。

    何者有二義故。

    一無外事故。

    謂無刀杖妻财之外事。

    故無受畜因。

    二無異因故。

    謂但用诳他。

    思心即妄語因。

    無别貪等以為異因。

    異因即起因故離彼诳心。

    即成實語實語即是诳心對治故。

    對治離即是因離。

    不同身三故。

    身三各具三離。

    口四唯二。

    意三唯一。

    文中言實語者。

    随心想故。

    謂縱實不見而心謂見。

    而言見者亦名實語。

    真語者。

    審善思量如事真故。

    謂由心思與事相似。

    稱此而言。

    若唯稱事而不稱心。

    亦名妄語。

    故加善思量。

    言時語者。

    論雲知時語不起自身他身衰惱事故。

    謂心事雖實而回改見時。

    或令自他而有衰惱。

    今菩薩朝見言朝。

    暮見言暮。

    故曰知時。

    晉經名随亦順時義。

    二果行離中。

    亦以細況粗。

    夢中是細故犯是粗。

    此言覆藏之語者。

    論經雲不起覆見忍見。

    婆沙雲。

    覆相妄語名為覆見。

    覆心妄語名為忍見。

    謂實見事心謂見言不見。

    此謂覆。

    己所見事相此翻真語。

    若實不見心生見想。

    诳言不見。

    于事雖實于見有違。

    名為忍見。

    忍卻己所見故此翻實語。

    夢中眼見但是智見。

    第五言不乖離名離兩舌。

    離兩舌事成能令離間。

    别中亦二。

    初對治離。

    後未破下果行離。

    對治離者。

    即不破壞行。

    此唯約心。

    果行離者通心及事。

    即是差别。

    今初心者。

    謂傳說者。

    必于心中憶持惡言。

    欲将破壞方成離間故。

    文雲無離間心。

    論經雲無破壞心。

    及為破彼。

    故等。

    而論雲二種明心受。

    憶持者謂詐現親朋。

    如野幹詐親師子等。

    又狎密成疏曰離間。

    親舊成冤曰惱害。

    二果行離。

    差别有三。

    謂身心業各有二義。

    身壞二義者。

    謂已破未破是離間體。

    故名為身。

    二不喜下明心壞二義。

    一随喜他。

    二自心樂。

    三不作下業壞二義。

    謂若細若粗。

    細則實有惡言。

    粗則不實虛構。

    正傳離間之言。

    故名為業。

    今菩薩并離故皆雲不。

    第六言不粗鄙名離惡口。

    别中分二。

    初果行離。

    後常作下對治離。

    前後諸業治望果行。

    非全次第。

    故先顯治。

    後能離果。

    今此曆别相對先舉果行。

    一時彰離。

    後說能治次第翻前。

    文義便故先明果行。

    今果行中先列所離。

    後明能離。

    今初有十七語句。

    各一義。

    而其論意展轉相釋。

    于中有二。

    前四一重總顯惡言體用。

    後十三語重顯前四。

    今初四語次第相釋。

    初一總明語體。

    次雲何獨害。

    以粗惡犷戾故。

    雲何粗犷苦他故。

    如何苦他令他嗔恨故。

    此之四語義一名異。

    後重顯中。

    初有四語總釋前四。

    于中初二明其語時。

    謂前四有對面不對面故。

    後二明前語體不出二類。

    一鄙惡謂不遜故。

    二庸賤常無教訓故。

    後九别釋上苦他令嗔為損之相。

    于中複二。

    初二明說前粗鄙之言。

    自違于戒。

    何以違戒。

    以能苦他令他嗔故。

    雲何苦他不喜聞故。

    雲何令嗔聞不悅故。

    餘七語明自嗔忿心中發言。

    令他違戒起嗔生苦。

    初嗔忿語是自嗔語體。

    下能令他嗔。

    他嗔有二無饒益事。

    一初五語翻喜生嗔。

    謂聞而不愛如火燒心。

    憶時不樂故生怨結。

    熱惱者令心胸閉塞。

    二末後句違樂緻苦。

    謂己有同意樂事自身失壞。

    令他失壞失壞相知之樂故。

    後如是下明能離可知。

    第二對治中有十種語。

    翻前諸語而小不次。

    謂潤澤翻苦他令嗔二語。

    柔軟翻毒害粗犷。

    其現前不現前無别體故不翻。

    悅意語翻上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