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四

關燈
夫下具足諸苦觀。

    三然諸衆生下彼二颠倒觀。

    但失真樂已為可愍。

    況加妄苦。

    況複雙迷反本何日。

    由初觀故起慈。

    由次起悲。

    由後雙起。

    今初觀者。

    性淨深寂名第一義。

    不動為樂。

    随妄則離。

    文中先總标起念。

    後諸佛下顯所離樂。

    于中九句。

    初總餘别。

    總雲佛法者。

    唯佛教證所能顯故。

    具下諸義所以甚深。

    别有九種甚深。

    今經阙論第九難得。

    一寂靜甚深。

    謂法體離于妄計實有。

    故名寂靜。

    自是妄計。

    于中正取非本不寂中論雲。

    虛诳妄取者。

    是中何所取。

    此一約遮诠。

    二寂滅甚深。

    此約表诠。

    論雲法義定故。

    謂一心體寂故雲法定。

    二門亦寂即是義定。

    次三甚深對治三障。

    成三脫門觀。

    謂三治妄分别障。

    四治有相障。

    五治取真舍妄障。

    六明離雜染觀。

    謂真方便道。

    七不可算數思量生善根觀故。

    即是助道。

    八依自利利他增上智觀。

    故雲廣大。

    即不住道。

    九論雲。

    難得甚深。

    三僧祇劫證智觀故。

    即是證道。

    證性淨信故。

    今廣大攝之。

    大稱體故。

    與證義同。

    前二直就法體。

    後七約智顯深。

    故皆雲觀。

    第二具足諸苦觀。

    約十二緣明之。

    然十二緣具業惑苦。

    但雲苦觀者。

    業惑苦因故。

    又二流動當相即苦。

    動即有苦故。

    文分為二。

    先别明緣相。

    後如是衆生下結成妄苦。

    前中分二。

    初明前際三支。

    後于三界田下顯中後九支。

    故論主分前三支。

    一處解釋。

    後九及結一處解釋。

    欲顯前三是因。

    因是倒惑邪見義同故。

    識支約種是因義故。

    亦顯前二。

    前三與次七次八許異世故。

    約果結苦。

    苦義顯故。

    今初三支文有十句。

    初總餘别。

    總雲邪見者。

    前明正法理本無偏。

    今迷彼實義理外謬取。

    皆名邪見。

    通于業惑非獨撥無因果。

    涅槃亦雲。

    一切煩惱邪見攝盡。

    本在其中。

    雲何言堕。

    此有二義。

    一約始起一分。

    名之為堕。

    二約迷真随妄義說為堕。

    非有始也。

    真雖本有迷亦無初相。

    依無性故名為真。

    若定有真真還成妄。

    若爾真應同妄互相依故。

    妄必可斷真必可顯。

    斯則不同不空之真。

    非由妄故。

    但空妄執自見真源。

    後無明覆翳下。

    别有九種邪見。

    初五無明。

    次三是行。

    後一識支業及識種亦名邪見者。

    義如前說。

    又邪見俱故。

    邪見引故。

    所以無明具多句者。

    一切煩惱謝往過去。

    總名無明。

    故今委說。

    又顯一切煩惱皆能發潤。

    而發業位無明力增故名無明。

    今初五中有二。

    初三根本迷法義過。

    後二為末追求時過。

    今初。

    前一迷法。

    後二迷義。

    故論總雲。

    此三依法義妄計。

    如是次第。

    斯則妄計之言。

    通上法義。

    亦可妄計别對第三愛念邪見。

    初一句是蔽意邪見。

    此依迷法。

    謂無明住地迷覆法體。

    所言法者。

    謂衆生心名為蔽意故。

    此無明迷真之初。

    妄惑之本。

    次二迷義者。

    通四住惑。

    由前癡故。

    迷覆因緣無我之義。

    妄立諸法。

    所迷諸法有内有外。

    謂第二憍慢邪見。

    此依迷内妄立我法。

    自高陵物故。

    經雲立憍慢高幢。

    三入渴愛網中即愛念邪見。

    此依迷外妄謂我所及外境界。

    而生貪愛。

    如渴鹿馳焰魚為網纏。

    如今愛支。

    四行谄诳下。

    二種邪見追求時過。

    如今之取支故。

    俱舍雲。

    遍馳求名取。

    由上内計有我外見我所。

    以我對所便生三過。

    一初句于可得處。

    起谄诳邪見。

    谄诳屈曲虛而似實。

    故喻稠林不能自出。

    二于不可得處。

    則生忌嫉。

    三于已得處則生悭吝。

    上二即第五悭嫉邪見。

    經雲。

    心與悭嫉相應不舍。

    由嫉他身故生卑賤中。

    形貌鄙陋。

    由悭财故資生不足。

    故雲恒造諸趣受生因緣。

    次三明行中。

    初貪恚下集業邪見。

    由前追求。

    增長煩惱起業行過。

    此句。

    總明由惑造業。

    故六地。

    雲不正思惟起于妄行。

    亦是行俱無明正發業故。

    諸業非一是為橫集。

    日夜增長複顯豎集。

    然集業因。

    由于三毒。

    故雲貪恚愚癡三毒緣于三受。

    故論。

    雲受諸受時愛憎彼二。

    颠倒境界故。

    謂樂受生愛。

    苦受生嗔。

    癡從中容故雲彼二。

    颠倒之言通于上三。

    皆由無違順中妄謂有故然愚癡無明行相何别。

    愚即遲鈍多所封着。

    癡者迷闇不别是非。

    皆對現境不緣三世。

    緣三世境而不了達。

    乃名無明。

    不見未來發現業故。

    通義可知。

    次二别明行支中。

    初句明吹心識火熾然邪見。

    即内心思業。

    為煩惱風動。

    謂于怨恨時互相追念。

    名為忿恨。

    此思之始。

    欲起報惡業故雲熾然不息。

    此思之終。

    思通諸惡而殺業在初。

    故偏雲忿恨。

    下加害亦然。

    八起業邪見即兼動身口。

    故雲凡所作業。

    論雲。

    于作惡時疊相加害故。

    由倒造業業不離倒。

    故曰相應。

    三欲流下第九心意識邪見。

    明所引識支。

    以其識支通因果故。

    經欲具明故具顯因果。

    論欲分析故先明識種。

    心意識三名有通别。

    已如前釋。

    今此文中義含通别。

    别謂心是識種。

    意識通餘四種。

    種子之言揀異現行。

    謂五果種誰能起此。

    謂善惡業。

    無記非因故此不論。

    善業雲何複生苦種。

    以與欲等四流相應。

    今施戒等皆是有漏。

    非無念智無有斷期。

    若爾何不名為起業種子。

    理實俱通。

    望苦樂報業為正種。

    望生心體識為正種。

    以就本性一切生死皆心起故。

    如芽肥瘦由于水土。

    而生芽者正在谷子。

    故諸經論互說二種。

    上明前際三支竟。

    第二明中後九支。

    然論兼結文。

    總分三段。

    初明自相。

    二有生故下同相。

    三是中皆空下颠倒相。

    言自相者。

    現在名色等支體狀别故。

    言同相者。

    釋有二義。

    一未來二支亦同現在。

    有名色等故。

    二約果相顯緣起過患。

    通遍果位故名為同。

    猶如色等礙等為自相。

    苦等為共相。

    共即同也。

    是則現在亦有同相。

    未來非無自相。

    但隐顯耳。

    此釋順論。

    論雲。

    二同相。

    謂生老病死等過故。

    三颠倒者。

    緣體是空執有是倒。

    今初自相。

    複有三種。

    一者報相。

    二不離二字是因相。

    三此名色下彼果次第相。

    言報相者。

    即初受生異熟識。

    體共名色生故。

    論雲報相者。

    名色共阿賴耶識生。

    此含識支一半名色支全故。

    攝論雲。

    本識有三相。

    一自相。

    謂本識自體。

    二因相。

    謂種子識。

    三果相。

    謂異熟識。

    此意明為因義邊名種子識。

    即前約因。

    識支為果義邊名異熟識。

    即此報相名色所依。

    若不望因果直語自體。

    名為自相。

    今論因相。

    卻是彼中果相。

    立名雖殊并通因果。

    經雲于三界田中者。

    是所生處。

    下六地中約因位說。

    以業為田以識為種。

    今約果位故。

    以三界為田生前識種。

    複生苦芽者。

    标所生報。

    前三支因必依苦果而起。

    今更生苦所以稱複。

    此顯展轉無窮之義。

    所謂已下出苦芽體相。

    論雲名色共生者。

    名色共彼生故。

    謂名色共彼本識生也。

    恐人謬取名與色共。

    故有此言。

    名謂非色四蘊。

    色謂羯邏藍等。

    此二與識相依而住。

    如二束蘆更互為緣。

    恒時而轉不相舍離。

    二不離是因相者。

    即顯本識為名色因。

    謂是名色不離彼本識。

    依彼本識故。

    既依此釋。

    定知此段具于二支。

    謂識及名色。

    三彼果相者。

    是彼報相名色之果。

    由名色增長成餘八支。

    非别有體。

    初成六處者。

    名增成意處。

    色增成餘五。

    次六處增長成觸。

    言于中者。

    于六處中有根境故。

    餘因緣義廣如六地。

    二同相中生及老死。

    正顯同相。

    如是已下總結成苦。

    何處是苦。

    此有三重。

    一論将入同相中。

    則以生老死憂悲苦惱。

    明于苦聚。

    文義顯故。

    二近結于果。

    名色共生此明苦生。

    餘八苦長。

    三遠結十二。

    前二支半為能生長。

    後九支半為所生長。

    三颠倒相中。

    言是中者。

    是前十二緣中皆空已下明倒所以。

    由空謂有所以名倒。

    此有四重。

    一緣成無性所以言空。

    二離我我所釋成空義離我人空離所法空。

    三無知下釋無我所以。

    四以外事釋無知覺。

    三中四句通外及小。

    初約外道。

    外道雖衆。

    不出僧佉及與衛世。

    僧佉說覺以為神相。

    衛世說知以為神相。

    今無知覺。

    成上自體本無有我。

    作受二句。

    通于能所。

    能作能受故。

    是于我所作所受即是我所。

    在因名作在果名受。

    今但緣成故無作受。

    若約小乘就五蘊說。

    受蘊名覺三蘊名知。

    約六根說。

    身識名覺餘五名知。

    五陰造業故名作者。

    當陰招報名為受者。

    今并遣之。

    現有知覺雲何言無。

    随俗故有約真故無。

    又心法有四。

    一事二法。

    三理四實。

    謂随境分别見聞覺知。

    名之為事。

    論體唯是生滅法數。

    故名為法。

    窮之空寂說以為理。

    論其本性唯是真實如來藏法。

    故名為實。

    此四重中說。

    初即說知覺等名。

    若就後三即無知等。

    四如草下以彼外事喻。

    釋無知覺等。

    以諸衆生現見有于動止語言。

    雲何說言無知覺等。

    故以外物動不動事。

    示無知覺。

    草木則動石壁不動。

    皆無知覺故。

    内動止豈當有之。

    淨名雲。

    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

    言亦如影像者。

    顯從緣有似而非真。

    即雙喻二谛。

    若準論經無影像喻。

    而有如響。

    可喻言聲而無知覺。

    第三然諸下彼二颠倒觀。

    妄苦本空得而不覺。

    真樂本有失而不知。

    而遠樂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