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四

關燈
第九利益願。

    願于一切時恒作利益衆生事無有空過故。

    亦名三業不空。

    瑜伽雲。

    願所有一切無倒加行。

    皆不唐捐。

    行相中二。

    先總明。

    謂乘念不退。

    圓滿教輪三業皆益。

    又三業皆不唐捐。

    即是不退。

    摧障圓德所以名輪。

    後若暫下别顯有二不空。

    一作業必定不空。

    三業能安樂故。

    謂見身行行。

    知佛法真實故雲必定聞口說法能生智慧。

    念意實德諸惑不生。

    此從增勝故。

    說三業成益不同。

    實則互有。

    二得如大藥下利益不空。

    二喻皆喻拔苦故。

    一切衆生有二種苦。

    一種種諸苦。

    謂逼迫等。

    藥樹王身以為能治。

    二貧窮苦。

    如意寶身以為能拔。

    種種義兼身心若粗若細。

    貧窮通于世财法财。

    論主對前安樂。

    此為利益。

    故作此釋。

    實則前喻喻三業舍惡離苦。

    後喻喻三業進善得樂也。

    第十成正覺願。

    願與一切衆生同時得無上菩提。

    恒作佛事故。

    文四同前。

    而論總顯願相雲。

    第十大願起大乘行者。

    是果乘故。

    雖得佛道不舍菩薩利益。

    名起大行故。

    就行相中分為二别。

    初成菩提體。

    願自運已圓。

    後不離下菩提作業。

    即運他不息。

    今初。

    菩提亦是總相。

    一切世界即得菩提處。

    謂遍于十方同類異類一切諸刹。

    真則稱性。

    應則随機。

    故無不在。

    後菩提作業中有七種業。

    一從不離至入涅槃。

    是示正覺業。

    一切毛端是成佛處。

    上來平漫遍于十方雲一切世界。

    今明遍法界中一一毛端極小量處。

    皆于其中八相成道。

    以彼皆有可化衆生故。

    故離世間品雲。

    于一毛端量處有多衆生。

    況于法界。

    然複不離一毛端處。

    而于一切毛端處示現。

    則不動而遍。

    一多自在。

    二得佛境界下說實谛業。

    謂說四真谛令悟實故。

    初明能說。

    謂智慧力。

    力兼二義謂神通力。

    論經具之。

    此二力用唯是佛境。

    後顯力用。

    以神通力念念成佛。

    以智慧力随樂為說。

    令得寂滅。

    是說之益。

    謂能斷集修道。

    則得苦滅證于滅理。

    論釋成佛。

    雲除諸難處彼彼勝處生者。

    以佛生處必非五難處。

    亦無佛前後難故。

    雲除諸難處。

    三以一三菩提下證教化業。

    以一極無二之菩提。

    契差别之性淨涅槃。

    則不複更滅。

    說此證法令物生信。

    名教化業。

    四以一音下種種說法業。

    一音稱機故。

    五示入下不斷佛種業。

    涅槃常住動寂無二。

    雙林應盡增物戀情。

    故雲示入。

    既非永滅常作佛事故。

    佛種不斷此亦得果不舍因也。

    六示大智下明法輪複住業。

    大智慧地唯一事實。

    即是佛智能生萬物。

    終歸于此。

    故名為地。

    示物同歸。

    而智慧門随機萬差。

    名安立一切。

    前即涅槃能建大事。

    此即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對實施權故名複住。

    七以法智下自在業。

    于中初顯自在所依。

    所謂三通。

    法智通者。

    觀一切法無性相故。

    神足通者。

    自身現生住滅修短。

    随心自在故。

    幻通者。

    轉變外事無不随意。

    故此後二通。

    但内外為異。

    由法智通見理舍相。

    故不住世間。

    由後二通有自在事用故。

    不住涅槃成無住道。

    又依智論說有四通。

    前三同前。

    四以聖自在種種變化通。

    謂十八變三輪化等取此。

    則自在下當第四通。

    上來别顯十願竟。

    第三佛子下總結十願。

    不異前标。

    第四以此下明攝眷屬。

    若觀經文似此十之類有于百萬等。

    依論釋雲。

    此十大願。

    一一願中有百千萬阿僧祇大願。

    以為眷屬則此十願攝無不盡。

    如成正覺願。

    則攝藥師十二上願。

    如淨土願。

    則攝彌陀四十八願等。

    故此經他經。

    所有諸願不出此十。

    非唯攝願。

    亦攝一切菩提分法。

    如第七地辨。

    上明十願彰自勤行竟。

    第二佛子此大願下。

    以十盡句與衆生共。

    謂前十願皆為衆生。

    由十無盡成前大願。

    皆無盡也。

    文分為二。

    初總标舉。

    後何等下征以别顯。

    今初。

    晉經名為不可盡法。

    下釋亦雲皆不可盡。

    今言十盡句者。

    窮彼無盡皆無有餘。

    故名為盡。

    斯則盡無盡之衆生等也。

    故下論雲盡者。

    示現不斷盡。

    非念念盡。

    由此故。

    今前之十願得大願名。

    故雲此大誓願而得成就。

    二征顯中。

    先顯上十盡。

    後若衆生界下。

    顯前大願成就。

    今初。

    先征。

    後顯。

    顯中十句。

    初句為總。

    十願皆是為衆生故。

    餘九句别。

    别皆集成度生義故。

    一衆生于何處住。

    所謂世界故。

    二世界依何。

    謂盡虛空界故。

    三說何法化。

    謂法界故。

    四随所化生安置何處。

    謂涅槃故。

    五涅槃何用。

    謂佛出現故。

    六以何方便巧化。

    如來智故。

    七此智何知。

    謂知心所緣故。

    八此心所緣令随何境。

    謂佛智所入境故。

    即是真性。

    後三轉盡。

    略攝前九義含總别。

    雲何攝九。

    謂世間轉。

    攝前衆生界世界虛空界。

    其法轉攝前法界涅槃界佛出現界。

    其智轉者。

    攝前如來智。

    下三界而言轉者。

    世法及智。

    展轉攝前無窮盡故。

    轉亦是無盡義耳。

    又十中前四。

    為四種無量界。

    後六皆調伏方便無量界。

    十皆雲盡者。

    無斷盡故。

    第二顯大願成就中。

    先反顯。

    後而衆生界下順明無盡所以。

    十願同此十者。

    前之十願不出此十。

    故此十盡句增上力故。

    諸佛以此力。

    常為衆生作利益事。

    我願同然。

    上來願校量竟。

    第二佛子菩薩發如是大願已下修行勝。

    即行校量有十種行。

    就文分三。

    初明行所依心。

    二成淨信下顯所成行相。

    三佛子菩薩如是下結十名體。

    今初。

    由先大願熏心故。

    則得利益等十心。

    為起行依。

    于後十行起作自在。

    然有二意。

    一以十心通為十行之依。

    随釋易了。

    二以十心别對十行。

    以治十障。

    文皆次第。

    唯信行最初。

    而不濁居末者。

    以與釋文相接故也。

    一利益心者。

    利益拔苦即是悲心所依。

    治損害障能成悲行。

    二與樂柔軟即是慈心。

    治嗔恚犷強障。

    三随順所求。

    即是施心。

    治于身命财生顧戀障。

    四寂靜無求。

    方能求而無厭故。

    是無疲厭心。

    治希求報恩貪着利養不寂靜障。

    五三學調伏是知經論心。

    以經诠于定論诠于慧。

    經兼于律複是調伏。

    治無善巧求加行障。

    有則調伏故。

    六雖行世間妄惑不生。

    故雲寂滅。

    是解世法心。

    以治性不柔和。

    不于他心随順而轉不寂滅障。

    七高崇賢善拒惡不增。

    故名謙下。

    是慚愧心。

    治于放逸之高舉障。

    八能修出離以法潤澤。

    即堅固莊嚴。

    治于種種猛利無間無斷生死大苦。

    生怯弱障。

    九能如說行故心不動。

    即供養佛行。

    治于大師所猶豫疑惑障。

    十不濁心即第一信行。

    信以心淨為性。

    離不信濁故。

    此治全未發心全未受持菩薩學處障。

    由治十障故。

    經名淨治地法。

    地法通于教證。

    此所治障。

    具如瑜伽四十九說。

    第二别顯所成行相。

    略啟七門。

    一釋名先列。

    後釋。

    列者。

    一信行。

    二悲。

    三慈。

    四施。

    五無疲厭。

    六知經論。

    七了世法。

    八慚愧莊嚴。

    九堅固力。

    十供養佛。

    釋名随文可見。

    二辨體多同十藏。

    三明得處信位即修故。

    信進念等大同于此。

    三賢漸熟故。

    十藏品有信等藏。

    初地證得以淨治地障故。

    此偏明下。

    論雲。

    此信等十行。

    盡是障地淨法故。

    前将一行以對一障。

    四約修分别十行分二。

    前三是行意樂。

    故名為心。

    後七加行造修。

    故名為行。

    故論雲。

    此十種行顯二種勝成就。

    一深心成就。

    謂信悲慈。

    二修行成就。

    謂餘七故。

    瑜伽地持皆同此說。

    五約二利。

    前七别顯二利。

    信及無疲是自利行。

    餘五利他。

    後三通約二利。

    攝護前七故。

    于中前二護前七。

    謂慚愧治障護令離惡。

    能令信等成無著行。

    由堅固力護令住善。

    能令信等成不可動。

    後一攝前七。

    一攝令成行。

    二攝令得果。

    思之可知。

    六明次第者。

    先自證信因果。

    既自證信愍傷妄苦。

    誓與真樂為救他故。

    舍而無吝求法無倦。

    便能了知經論籌量世法。

    止惡慚愧進善堅固。

    能真供佛。

    七釋文者。

    十行分九。

    慈悲合故。

    今初。

    信行分二。

    一攝德成人。

    二能信下正顯信相。

    有十一句。

    文分三别。

    初句總信因果。

    次九别明因果。

    後一結略顯廣。

    今初。

    如來是果本行是因。

    所入通因果。

    因果皆有證入義故。

    二信成就下。

    别明因果中前二句因。

    初句行體。

    後句行能。

    餘七是果。

    句雖有七攝為五勝。

    合初三故。

    并結有六。

    五皆佛德故名為勝。

    五中前四智德。

    後一斷德。

    智中一對治勝。

    即寄對顯勝。

    謂十力降魔無畏制外。

    不共過小故雲對治。

    而經雲不壞者。

    為對二乘非究竟故。

    次三當相顯勝。

    二即不思議神通力。

    上勝所現絕圖度故。

    三不雜染勝。

    謂證真生智無中邊雜。

    是佛之境故。

    以即邊而中故無有邊。

    二邊既無中雲何有。

    四一切種智勝。

    證真了俗故雲随入無量差别。

    是種智境。

    五離勝。

    一切煩惱習常遠離故。

    經但雲果。

    而論判為斷德。

    以前四皆果。

    今複雲果。

    明是果果故。

    當涅槃三舉要下舉略顯廣。

    故總信一切因果。

    智地是證說即是教。

    力通上二。

    或謂威力。

    亦是三輪化益。

    第二雙辨慈悲二行。

    中二。

    先明三觀為方便。

    後菩薩見諸衆生下明所起之行相。

    前中三觀即為三段。

    第一遠離最上第一義樂觀。

    第二而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