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皆勇猛故。
三願遂行成。
雲如是大作用。
謂如供佛願便能供故。
餘例此知。
論雲。
菩薩住此地漸次久習起此三行。
非一時故。
是知此願亦即是行。
稱願行故。
非如凡夫空有要期。
是以總言能成就也。
以總該别十願皆有此三。
二别列中十願不同。
即為十段。
一一願中文各有四。
皆初四字總标起願。
次顯願行相。
三廣大下彰願德能。
四一切劫數下明願分齊。
初後二段文通義局。
第二行相文義俱局。
第三德能文義俱通。
十願無别故。
今初供養願。
準論願供養勝田師及法主。
此則通供。
經從勝故但雲供佛。
文中阙于總标。
以近前總如是大願故。
二三兩段各有三義。
通成六大。
顯初供養大願之義。
今初行相之中三大義者。
一心大。
即經生廣大清淨決定解。
謂增上敬重深稱佛境。
故雲廣大。
回向菩提決定信。
故名清淨決定解。
清淨解言信因果故。
此上論意局在初願。
若以義求通餘九願。
皆為菩提。
廣大無限無疑淨信而起願故。
二以一切供養之具。
即供具大。
此是行緣。
三恭敬下福田大。
于中令無有餘是總相。
無餘有三。
一一切佛無餘。
即是行境。
二一切供養無餘。
三一切恭敬無餘。
此二行體。
由上二義成上敬田。
上三皆雲一切者。
佛即三身亦兼十身。
供養有三。
一衣等利養。
二香等敬養。
三戒等行供養。
恭敬亦三。
一給侍恭敬。
二迎送恭敬。
三修行恭敬。
即敬順佛故。
上三各三豎論一切。
若橫論一切。
則佛該十方無盡等。
餘二準思。
二彰願德能。
言三大者。
一攝功德大。
如經廣大如法界。
一切餘善根中勝故。
二因大。
即究竟如虛空。
無常愛果無量因故。
三時大。
即盡未來際。
此因得涅槃常果故。
三明願分齊。
十願文同所作各異。
此應盡未來際行供養故第二受持願。
亦名護法願。
瑜伽雙雲攝受防護願。
行相之中文有四句。
皆通二利。
然若約能受等說。
受謂受領。
攝謂攝屬故。
勝鬘。
雲攝受正法。
護謂防護持即任持。
故勝鬘。
雲護持正法。
若約所受。
初教次果。
三行。
四理。
而受等言。
文雖互舉義實互通。
亦初教。
次證。
三雲。
護教而判為行者。
論經雲。
一切諸佛所教化法皆悉守護。
論雲。
謂修行法。
于修行時有諸障難攝護救濟故。
即攝護自行救濟于他。
上約始修願名受攝等。
若約終成名。
四成就故。
上總雲成就如是大誓願也。
一者法輪不斷成就。
二者證智成就。
三修行成就。
四入理成就。
第三轉法輪願。
亦名攝法上首願。
先攝後轉故。
行相中四。
一轉法處。
即一切世界佛應處故。
二從兜率下轉法時。
謂現八相時。
八相之義離世間品廣釋。
三皆悉下攝法方便。
于中初集功德方便。
後為衆上首下集智慧方便。
以此二種助菩提法。
故雲方便四于一切下明轉法頓周。
第四修行二利願。
若約成益名心增長。
論從此義故先标雲。
第四大願心得增長。
以何等行令心增長。
一切菩薩所行教化一切。
令其受行心增長故。
文中亦四。
第二行相中分二。
初明能增長行。
後明所增長心。
前中分四。
一明行相論名種種二行體。
三行業。
四行方便。
以此四種教化衆生。
令其受行。
初行相者。
世出世間各有多異。
故雲種種。
于中廣大無量是世間行。
意明俗智之行。
廣從初地乃至六地。
大者七地。
無量者八地已上。
不壞不雜是出世行。
法無我平等觀出世間智故。
謂不雜世間有漏法故。
不壞者冥同真性故。
若瑜伽通論雲地前名廣。
雖行一切但得名廣。
一一行故。
非大無量。
地上名大。
一一各以一切成故。
不動已上乃名無量。
一切行中具一切故。
不壞者。
于前六地。
各得成一不可破壞。
論主意明此地中之願故。
不取地前之行。
義不異前。
二攝諸波羅蜜。
即是行體。
廣大等相但辨此故。
三淨治諸地即是行業。
以十度行淨十地蔽。
助真如觀淨十障故。
四總相已下明行方便。
然有二種。
一自行方便。
謂以六相圓融巧相集成。
一具一切仍不壞相。
故名方便六相之義廣如别章。
略如前釋。
二皆如實下即化他方便。
不違實道而化物故。
二心得增長者。
即所增長心。
化他受行他心增長。
化他成自自心增長。
第五成熟衆生願。
成熟亦名教化。
就行相中文分二别。
初明所化衆生。
教如是等下彰化所為。
今初。
初句為總。
有色下别。
别有六種差别。
一粗細差别。
此明報相。
下二界有色為粗。
無色界為細。
于有色中有想天為粗。
無想天為細。
就無色中非有想為細。
謂第四空非無想為粗。
謂下三天此經文略。
論經。
雲非無想非想非非想。
謂非無想是粗。
餘即是細。
二卵生下生依止差别。
為報之所依托故。
餘三可依。
化生依何依業染生故。
然四生攝盡六趣。
而通局有異。
化生通六趣。
胎生不通地獄諸天。
濕卵唯局人畜。
又以六趣不攝中有化生故。
寬陜有異。
餘如别章。
三三界所系名淨不淨處差别。
欲界不淨上二界淨。
就果以明故名為處。
就因以說故名為系。
四入于六趣是苦樂差别。
受種種身故。
亦名受生差别。
粗相而說。
三塗為苦上天為樂。
人及修羅兼于苦樂。
五一切生處是自業差别。
此以因釋果。
由業異故生處不同。
謂于一趣中有多不同。
如于人中有中有邊。
貴賤家異等故。
六名色所攝是自體差别。
有體唯名謂無色界。
彼處有色非業果故。
有體唯色。
謂無想天。
彼所有想不可知故。
有體具二。
謂除前二。
二化所為中初句結前生後。
令入已下别明所為。
所為有三。
一為未信入者。
令信入佛法。
二已信入者。
令其離惡為涅槃因。
世間趣者謂業惑苦。
三令修菩提道道通因果。
第六承事願。
願往諸佛土常見諸佛。
恒敬事聽受故。
瑜伽。
雲願于一切世界中示現。
意明化生。
今經但雲知見者。
知生佛住處故。
就行相中分二。
初明所知後辨能知。
前中初句為總。
廣大下别。
别有三種相。
一一切相。
二真實義相。
三無量相。
今初。
界相不同故雲一切。
于中又三。
初明分量。
謂小中大千如次為廣大無量。
二粗細者明體質粗妙。
謂應報等殊。
論雲細者。
随何等世界意識身故。
粗者随何等世界。
意識色身故者。
謂随能依色心粗細。
世界粗細。
粗者雲色。
三亂住下安立不同。
亂則不依行伍。
倒即覆刹。
正即仰刹。
若入若行若去。
論無此文。
文含二意。
一成前安立。
謂前三類世界道路往來。
二者順後。
入即攝他入。
已去即為他所攝。
行即往來不住故。
如帝網正喻于此。
二如帝網差别即真實義相。
土土同體不守自性。
互相涉入如彼帝珠。
故名真實。
論雲如業幻作故者。
轉以喻顯。
如世幻者。
火處見水大處見小等。
業所作土亦同于幻故。
得涉入重重無盡。
三十方下無量相。
謂前二相周遍十方。
又上說不盡故。
結雲無量。
大菩薩藏經說。
虛空中世界重數。
多于大千所有微塵。
但由業異不相障礙。
一處重重尚爾。
況複橫周。
第二智皆明了下辨其能知。
若真實義相。
唯智能知。
餘一切相可現眼見。
第七淨土願。
願清淨自土安立正法。
及能修行衆生故。
于行相中總有七淨。
一同體淨以同法性故。
令一多互相即入。
二無量佛土普皆清淨者。
即自在淨。
如摩尼珠美惡斯現淨穢圓通。
故雲普皆清淨。
三光明衆具以為莊嚴者。
名莊嚴淨。
即相淨也。
四離一切下明受用淨。
謂受用此土離過成德故。
初句成斷德。
後句成行德。
如受用香飯身諸惑滅入正位等。
五無量智慧下住處衆生淨。
謂具德人居。
今略語智慧。
六普入下因淨。
淨因有二。
一者生因。
謂施戒等。
如淨名說。
二者依因。
此複有二。
一鏡智淨識為土所依。
二後智通慧為依。
如初第十地入佛國土體性三昧現淨土等。
此二皆是諸佛境界。
七随衆生下果淨。
因既有二果亦二種。
一所生果。
即前相淨。
二所示現果。
即臨機示現。
今依此義。
上七淨中。
前四當相明土。
次一就人顯勝。
後二舉因顯果。
就前四中初二土體。
第三土相。
後一土用。
就土體中初彰體同。
後明體淨故有七淨淨土義周。
第八不離願。
願于一切生處。
恒不離佛菩薩得同意行故。
亦名心行願。
願不離一乘故。
故論雲。
第八大願不念餘乘故。
行相中有十二句。
初總後結中十别明菩薩行。
今初。
同志一乘同修萬行故。
次無有怨嫉下别。
于中前五修行同。
後五德用同。
前中初二自分二嚴。
一福善同集。
二智觀齊均。
後常共下三句勝進。
于中初一攝法方便。
謂聚集解脫論佛法故。
後二依法起行。
初一利他故。
随意現身也。
後一自利。
謂忘緣照境不由他教。
雲任自心。
智契法身名知佛境。
威力外用智慧内明。
則兼報化分齊境也。
後五德用中。
一明通體。
如意所成無能退屈。
餘四通業。
于中前三如意通業。
一本身往餘世界。
二現多異身于一切佛會。
三示同類生名一切生處。
後一法智通業。
三修菩薩行一句總結上十。
三願遂行成。
雲如是大作用。
謂如供佛願便能供故。
餘例此知。
論雲。
菩薩住此地漸次久習起此三行。
非一時故。
是知此願亦即是行。
稱願行故。
非如凡夫空有要期。
是以總言能成就也。
以總該别十願皆有此三。
二别列中十願不同。
即為十段。
一一願中文各有四。
皆初四字總标起願。
次顯願行相。
三廣大下彰願德能。
四一切劫數下明願分齊。
初後二段文通義局。
第二行相文義俱局。
第三德能文義俱通。
十願無别故。
今初供養願。
準論願供養勝田師及法主。
此則通供。
經從勝故但雲供佛。
文中阙于總标。
以近前總如是大願故。
二三兩段各有三義。
通成六大。
顯初供養大願之義。
今初行相之中三大義者。
一心大。
即經生廣大清淨決定解。
謂增上敬重深稱佛境。
故雲廣大。
回向菩提決定信。
故名清淨決定解。
清淨解言信因果故。
此上論意局在初願。
若以義求通餘九願。
皆為菩提。
廣大無限無疑淨信而起願故。
二以一切供養之具。
即供具大。
此是行緣。
三恭敬下福田大。
于中令無有餘是總相。
無餘有三。
一一切佛無餘。
即是行境。
二一切供養無餘。
三一切恭敬無餘。
此二行體。
由上二義成上敬田。
上三皆雲一切者。
佛即三身亦兼十身。
供養有三。
一衣等利養。
二香等敬養。
三戒等行供養。
恭敬亦三。
一給侍恭敬。
二迎送恭敬。
三修行恭敬。
即敬順佛故。
上三各三豎論一切。
若橫論一切。
則佛該十方無盡等。
餘二準思。
二彰願德能。
言三大者。
一攝功德大。
如經廣大如法界。
一切餘善根中勝故。
二因大。
即究竟如虛空。
無常愛果無量因故。
三時大。
即盡未來際。
此因得涅槃常果故。
三明願分齊。
十願文同所作各異。
此應盡未來際行供養故第二受持願。
亦名護法願。
瑜伽雙雲攝受防護願。
行相之中文有四句。
皆通二利。
然若約能受等說。
受謂受領。
攝謂攝屬故。
勝鬘。
雲攝受正法。
護謂防護持即任持。
故勝鬘。
雲護持正法。
若約所受。
初教次果。
三行。
四理。
而受等言。
文雖互舉義實互通。
亦初教。
次證。
三雲。
護教而判為行者。
論經雲。
一切諸佛所教化法皆悉守護。
論雲。
謂修行法。
于修行時有諸障難攝護救濟故。
即攝護自行救濟于他。
上約始修願名受攝等。
若約終成名。
四成就故。
上總雲成就如是大誓願也。
一者法輪不斷成就。
二者證智成就。
三修行成就。
四入理成就。
第三轉法輪願。
亦名攝法上首願。
先攝後轉故。
行相中四。
一轉法處。
即一切世界佛應處故。
二從兜率下轉法時。
謂現八相時。
八相之義離世間品廣釋。
三皆悉下攝法方便。
于中初集功德方便。
後為衆上首下集智慧方便。
以此二種助菩提法。
故雲方便四于一切下明轉法頓周。
第四修行二利願。
若約成益名心增長。
論從此義故先标雲。
第四大願心得增長。
以何等行令心增長。
一切菩薩所行教化一切。
令其受行心增長故。
文中亦四。
第二行相中分二。
初明能增長行。
後明所增長心。
前中分四。
一明行相論名種種二行體。
三行業。
四行方便。
以此四種教化衆生。
令其受行。
初行相者。
世出世間各有多異。
故雲種種。
于中廣大無量是世間行。
意明俗智之行。
廣從初地乃至六地。
大者七地。
無量者八地已上。
不壞不雜是出世行。
法無我平等觀出世間智故。
謂不雜世間有漏法故。
不壞者冥同真性故。
若瑜伽通論雲地前名廣。
雖行一切但得名廣。
一一行故。
非大無量。
地上名大。
一一各以一切成故。
不動已上乃名無量。
一切行中具一切故。
不壞者。
于前六地。
各得成一不可破壞。
論主意明此地中之願故。
不取地前之行。
義不異前。
二攝諸波羅蜜。
即是行體。
廣大等相但辨此故。
三淨治諸地即是行業。
以十度行淨十地蔽。
助真如觀淨十障故。
四總相已下明行方便。
然有二種。
一自行方便。
謂以六相圓融巧相集成。
一具一切仍不壞相。
故名方便六相之義廣如别章。
略如前釋。
二皆如實下即化他方便。
不違實道而化物故。
二心得增長者。
即所增長心。
化他受行他心增長。
化他成自自心增長。
第五成熟衆生願。
成熟亦名教化。
就行相中文分二别。
初明所化衆生。
教如是等下彰化所為。
今初。
初句為總。
有色下别。
别有六種差别。
一粗細差别。
此明報相。
下二界有色為粗。
無色界為細。
于有色中有想天為粗。
無想天為細。
就無色中非有想為細。
謂第四空非無想為粗。
謂下三天此經文略。
論經。
雲非無想非想非非想。
謂非無想是粗。
餘即是細。
二卵生下生依止差别。
為報之所依托故。
餘三可依。
化生依何依業染生故。
然四生攝盡六趣。
而通局有異。
化生通六趣。
胎生不通地獄諸天。
濕卵唯局人畜。
又以六趣不攝中有化生故。
寬陜有異。
餘如别章。
三三界所系名淨不淨處差别。
欲界不淨上二界淨。
就果以明故名為處。
就因以說故名為系。
四入于六趣是苦樂差别。
受種種身故。
亦名受生差别。
粗相而說。
三塗為苦上天為樂。
人及修羅兼于苦樂。
五一切生處是自業差别。
此以因釋果。
由業異故生處不同。
謂于一趣中有多不同。
如于人中有中有邊。
貴賤家異等故。
六名色所攝是自體差别。
有體唯名謂無色界。
彼處有色非業果故。
有體唯色。
謂無想天。
彼所有想不可知故。
有體具二。
謂除前二。
二化所為中初句結前生後。
令入已下别明所為。
所為有三。
一為未信入者。
令信入佛法。
二已信入者。
令其離惡為涅槃因。
世間趣者謂業惑苦。
三令修菩提道道通因果。
第六承事願。
願往諸佛土常見諸佛。
恒敬事聽受故。
瑜伽。
雲願于一切世界中示現。
意明化生。
今經但雲知見者。
知生佛住處故。
就行相中分二。
初明所知後辨能知。
前中初句為總。
廣大下别。
别有三種相。
一一切相。
二真實義相。
三無量相。
今初。
界相不同故雲一切。
于中又三。
初明分量。
謂小中大千如次為廣大無量。
二粗細者明體質粗妙。
謂應報等殊。
論雲細者。
随何等世界意識身故。
粗者随何等世界。
意識色身故者。
謂随能依色心粗細。
世界粗細。
粗者雲色。
三亂住下安立不同。
亂則不依行伍。
倒即覆刹。
正即仰刹。
若入若行若去。
論無此文。
文含二意。
一成前安立。
謂前三類世界道路往來。
二者順後。
入即攝他入。
已去即為他所攝。
行即往來不住故。
如帝網正喻于此。
二如帝網差别即真實義相。
土土同體不守自性。
互相涉入如彼帝珠。
故名真實。
論雲如業幻作故者。
轉以喻顯。
如世幻者。
火處見水大處見小等。
業所作土亦同于幻故。
得涉入重重無盡。
三十方下無量相。
謂前二相周遍十方。
又上說不盡故。
結雲無量。
大菩薩藏經說。
虛空中世界重數。
多于大千所有微塵。
但由業異不相障礙。
一處重重尚爾。
況複橫周。
第二智皆明了下辨其能知。
若真實義相。
唯智能知。
餘一切相可現眼見。
第七淨土願。
願清淨自土安立正法。
及能修行衆生故。
于行相中總有七淨。
一同體淨以同法性故。
令一多互相即入。
二無量佛土普皆清淨者。
即自在淨。
如摩尼珠美惡斯現淨穢圓通。
故雲普皆清淨。
三光明衆具以為莊嚴者。
名莊嚴淨。
即相淨也。
四離一切下明受用淨。
謂受用此土離過成德故。
初句成斷德。
後句成行德。
如受用香飯身諸惑滅入正位等。
五無量智慧下住處衆生淨。
謂具德人居。
今略語智慧。
六普入下因淨。
淨因有二。
一者生因。
謂施戒等。
如淨名說。
二者依因。
此複有二。
一鏡智淨識為土所依。
二後智通慧為依。
如初第十地入佛國土體性三昧現淨土等。
此二皆是諸佛境界。
七随衆生下果淨。
因既有二果亦二種。
一所生果。
即前相淨。
二所示現果。
即臨機示現。
今依此義。
上七淨中。
前四當相明土。
次一就人顯勝。
後二舉因顯果。
就前四中初二土體。
第三土相。
後一土用。
就土體中初彰體同。
後明體淨故有七淨淨土義周。
第八不離願。
願于一切生處。
恒不離佛菩薩得同意行故。
亦名心行願。
願不離一乘故。
故論雲。
第八大願不念餘乘故。
行相中有十二句。
初總後結中十别明菩薩行。
今初。
同志一乘同修萬行故。
次無有怨嫉下别。
于中前五修行同。
後五德用同。
前中初二自分二嚴。
一福善同集。
二智觀齊均。
後常共下三句勝進。
于中初一攝法方便。
謂聚集解脫論佛法故。
後二依法起行。
初一利他故。
随意現身也。
後一自利。
謂忘緣照境不由他教。
雲任自心。
智契法身名知佛境。
威力外用智慧内明。
則兼報化分齊境也。
後五德用中。
一明通體。
如意所成無能退屈。
餘四通業。
于中前三如意通業。
一本身往餘世界。
二現多異身于一切佛會。
三示同類生名一切生處。
後一法智通業。
三修菩薩行一句總結上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