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三

關燈


    五得菩薩法即法體過。

    以同體大悲為菩薩體故。

    以化他事。

    即是自事。

    若無大悲法身不具。

    如揀異殘缺。

    瑜伽雲。

    設有問言。

    菩薩以何為體。

    應答以大悲為體。

    六住菩薩處者。

    處過。

    謂不住道是其住處。

    不同凡小。

    染世舍世以滞二邊。

    如世王子不處鄙陋。

    七入三世平等者。

    業過。

    謂證平等真如以資慧命。

    揀無滋味則壽命天促。

    不任紹繼故。

    是命相似法八于如來下。

    畢定過。

    佛種不斷顯因畢定。

    得無上道顯果畢定。

    如世王子。

    雖依正精勝。

    志氣不立所作不成。

    今志氣成立決定紹位。

    名成就相似法。

    論雲。

    如是示現凡夫生菩薩生不相似。

    有煩惱無煩惱故者。

    顯與地前不相似也。

    第二菩薩住下。

    結住入位。

    住如是法者。

    指上四段。

    名住歡喜地者。

    是初住地義。

    以不動相應故者釋成住義。

    一證真理不複失故。

    二乘異道不能動故。

    然不動有五。

    一種子不壞。

    名不動。

    即種性地已上。

    二起行不退名不動。

    即此初地已上。

    地持雲。

    初地已上如明分月日夜增長。

    善法不退亦複如是。

    三空有無間不動。

    即七地。

    四無功用不動。

    即八地已上。

    五究竟不動。

    即佛地也。

    大文第二釋名分中二。

    一總标。

    二成就下别顯。

    于中分二。

    初正明喜相。

    後佛子下。

    出喜所因。

    然其喜相對依何身。

    以深種善根得此位故。

    後喜因中有念。

    當得喜。

    對為何義。

    以所求果定當得故。

    有念現得喜對有何相。

    以現離凡得聖故。

    其第三以何因悲心恻怆喜義不顯。

    故不對之。

    今初正明喜相中十句。

    初總餘别。

    總有三喜雲多歡喜。

    一心喜。

    謂入觀之心适悅。

    二體喜出觀喜受相應。

    三根喜。

    由前心體歡喜内充外及五根輕安調暢故。

    此喜者亦名為樂。

    又内及觀心即無喜之喜。

    不同二禅浮動之喜。

    故梵本。

    他經多名極喜。

    喜之極故。

    别中九。

    一敬喜。

    證三寶體得不壞信增恭敬故。

    二愛喜。

    樂觀真如法故。

    上二即喜行之心即是心喜。

    次三正是喜之體相。

    三調柔喜。

    身心遍益皆适悅故。

    即諸根喜。

    四慶喜。

    自覺所證勝地前故。

    此句論當第三。

    前覺後悅義甚次第。

    五踴躍喜。

    身心遍益增上滿足故。

    增上過前是踴躍義。

    六勇猛喜。

    自知堪受菩提去果不遙。

    故雲勇猛。

    此一喜能。

    上六皆自行喜。

    下三化他離于喜障。

    七無鬥诤喜。

    自心調伏故。

    論義解脫時。

    不令自他心擾動故。

    八無惱喜。

    化攝衆生時。

    但以慈柔不惱他故。

    九不嗔恨喜。

    見不如說行當時不嗔。

    後無恨故。

    此句不為他惱。

    第二彰喜所因中二。

    先念當得故喜。

    後念現得故喜。

    各有十句。

    今初。

    初總餘别。

    總雲念諸佛者論雲。

    如佛所得。

    我亦當得故者。

    文中雖皆念他。

    并是以他類己。

    故判為念當得也。

    以總該别皆屬己。

    當别有九種。

    一念佛法。

    二念佛菩薩。

    三念佛行。

    四念佛淨。

    五念佛勝。

    六念佛不壞。

    七念佛教化。

    八念佛利益。

    九念佛入。

    以總該别皆名佛者。

    為成佛故。

    六相融故。

    若别顯義相統收十句。

    不出因果人法。

    一佛二法。

    是果中人法。

    論雲。

    初二念共者。

    佛及佛法二事通二乘念。

    故名為共。

    則顯餘八不共二乘。

    後八皆因。

    初一是人。

    謂二地已上。

    乃至普賢之位。

    餘七是法。

    于中更有總别。

    菩薩行為總。

    别中六句次第顯前菩薩行。

    一以何法為所顯。

    謂波羅蜜淨以是行體故。

    二彼之行體顯相雲何。

    謂一地去一垢淨一度。

    即菩薩地殊勝故。

    三何謂此行全顯。

    謂第十菩薩地盡去障盡故。

    則行不可壞。

    上三自利餘三利他。

    皆法雲之行。

    一能受諸佛法明為教化法。

    二能雲雨說法則衆生得利益。

    三受佛智職入大盡等。

    是一切智行。

    亦可後三通于諸地。

    又上十句。

    初佛次法餘皆是僧。

    僧中有人有德可知第二念現得中二。

    初正明所念。

    二何以故下。

    随難征釋。

    前中十句初總餘别。

    總雲。

    我轉離一切世間境界者。

    轉離一切凡夫取着事故。

    然事有粗細。

    粗則外六塵境。

    通是一切凡夫取着境故。

    細謂現前立少物。

    謂是唯識性。

    亦為地前凡夫取着境故。

    别有九種轉離。

    然此九種。

    對前有何相中總别九句。

    文雖不次法體全同。

    以是念前福利相故。

    故論二段之中。

    皆以相似不相似揀。

    謂與地前不相似故。

    九中一入轉離。

    經雲親近一切佛以了法如常見佛故。

    此顯事不相似。

    謂即前生如來家。

    以佛法為事。

    不似凡夫六塵事故。

    二遠轉離。

    三近至轉離。

    此二示自身不相似。

    謂初即過凡夫地識為身故。

    後即入菩薩位智為身故。

    四斷轉離。

    即行不相似。

    謂離世間趣行。

    行出世淨行故。

    五依止轉離。

    即疊相依止不相似。

    謂得菩薩法。

    大悲為體依衆生起。

    還與衆生為依。

    不同凡夫不起悲心。

    不為他依故。

    六近見轉離。

    是他力不相似。

    謂以大乘行成種性無過。

    見佛得助道力。

    不似凡夫非器不得故。

    七生轉離。

    即處不相似。

    謂不住道是佛境界。

    亦菩薩住處。

    依之起行名生其中。

    八平等轉離。

    即生業不相似。

    謂證三世平等之性。

    以資慧命而生智業。

    不同凡夫雜染業也。

    九舍轉離。

    即成就不相似。

    謂成就離障畢定勝位。

    舍約離障成約得位。

    即前第八畢定過。

    成就相似法故。

    由離怖畏決得無上菩提。

    前就行位此就斷位。

    言怖畏者。

    論雲。

    不愛疑慮憂想共心相應故。

    不愛是所畏事。

    不活等五令心憎惡故。

    疑慮憂想正是畏體。

    所畏不定便生疑慮。

    所畏決定便生憂想。

    由心畏故相現在身。

    名毛豎等。

    然此九句與有何相文同符契皆已義引不得異解。

    由上諸義不相似。

    故名為轉離。

    非唯離障名轉離也。

    第二随難征釋。

    由舍轉離文義廣。

    故重征釋之義。

    有四重。

    謂怖畏與離各有因果。

    而文分五節。

    一總征。

    二列名總答。

    三轉征。

    四舉因顯相。

    五菩薩如是下。

    結酬初征。

    今初征意雲何。

    以此中說離畏耶。

    二答意雲。

    以五怖畏是初地障。

    得初地時法爾離故。

    又離此即是此地利益翻畏名喜。

    此相最顯故。

    于釋名分中辨之。

    三轉征者。

    此之一。

    征文含四意。

    一雲。

    何以名為不活等畏耶。

    二雲。

    何因而有此五畏耶。

    此二是怖畏因果故。

    論上生起。

    雲何者是怖畏。

    雲何怖畏因。

    三何以名為得永離耶。

    四因何令此得永離耶。

    此二離畏因果。

    若得離因自然無果故。

    論上雲。

    遠離此因無怖畏故。

    四舉因顯相者。

    謂正舉離因顯離果相。

    反顯畏因及畏果相故。

    通有四意酬前四征。

    如不愛自身何況資财。

    是離不活因。

    則反顯愛身資财是不活畏因。

    若不畏不活。

    即是離畏果。

    則反顯畏于不活。

    是此畏果餘四例然。

    又此離因即是能治。

    其怖畏因即是所治。

    五怖畏果。

    不活與死二相何别。

    懼無資緣身不存于朝夕。

    名不活畏。

    懼其因盡正舍報時。

    名為死畏。

    大怖之極無過死故。

    又不活通于三業。

    死唯約身故。

    論雲。

    第一第二第五依身口意。

    第三第四依身。

    死約愛于善道懼舍身故。

    惡道畏者。

    憎于惡道。

    懼得彼身故。

    但說五者。

    打縛等畏皆五攝故。

    此怖畏因略有二種。

    一邪智妄取想見愛着故。

    二善根微少故。

    然此二因通五怖畏。

    善根少者。

    亦乏資财懼不活等故。

    有愛著者。

    未能忘懷畏大衆等故。

    若取相顯。

    初一為前三畏因。

    後一為後二畏因。

    邪智即是分别。

    身見取我乖理目之為邪。

    邪心決斷名之為智。

    由有此智妄取于我乃我所想。

    以成執見而起愛着故。

    我見為主我所随生。

    愛着于我則有死畏見有我身懼舍命故。

    愛着我所有前二畏。

    但着财利有不活畏着利兼名有惡名。

    畏但無我我所則三畏因亡。

    然不活因舉我況所。

    意但取所。

    後二因者。

    功德善少畏堕惡道。

    智慧善少畏于大衆。

    又過去善少今畏大衆。

    現在善少當畏惡道。

    今具福智兼二世善以為對治故。

    初三離因即二空智。

    後二離因即二莊嚴。

    五菩薩如是下結酬初征。

    前雲何以能離。

    今酬由上三段如是義故。

    所以能離意正如此。

    而論雲怖畏毛豎等事。

    何故二處說耶。

    前說身怖畏。

    後說異身怖畏者。

    意謂前第十句屬念現得。

    故但雲身。

    今通當報惡道等。

    故雲異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