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三

關燈


    是心境不能滿地智。

    翻顯真修。

    非心境方能滿地智故。

    次便引偈。

    雲偈言智滿如淨心故。

    次牒釋雲。

    如淨心者。

    如出世間清淨心能滿彼地智故。

    此明函蓋相稱。

    謂欲滿地智非餘心能。

    要真修慮寂之心。

    一如出世智心方能滿也。

    其所如出世之心。

    即是正證地智。

    此言真直。

    次觀修中是境界者。

    即真修之境難見者。

    非聞思能見。

    可知者。

    唯真修自心寂照方知。

    知即見也。

    故論經雲。

    難說自心。

    知釋雲。

    自心清淨可見。

    既難可見亦難可說。

    而随修以顯說大中收。

    不同果分但是深義第二彰己無過誡衆除失中二。

    初半偈總明。

    後二頌半别顯。

    今初由說聽者。

    各有二過。

    不能得證故。

    并彰離說二過者。

    一佛不随喜說。

    今雲佛力開演。

    則知佛已随喜。

    二不平等說。

    今雲。

    汝等應受則情無彼此。

    聽二過者。

    一見诤過。

    言我法是彼法非。

    如是執着種種諸見二于說法者。

    不生恭敬。

    今令敬受雙離二過。

    謂敬法故無見诤過。

    以敬人故無第二過。

    第二别顯中。

    上雖離四過事但有三。

    一承力。

    二開演。

    三敬受。

    今三段廣之。

    初一偈廣開演。

    次一偈顯敬受。

    後半偈顯承力。

    今初。

    上但雲開演未知廣略。

    今顯略而非廣。

    上半顯智入之行深玄廣說不盡。

    言智入行者。

    地法為所入證智為能入。

    行此智行則入地法。

    又智入是證智行是事行。

    下半今雖略說攝廣無遺。

    真實者。

    即智入行也。

    無餘者。

    若事若理無不具故。

    第二顯敬受者。

    即示恭敬相。

    初句正明三句出因。

    恭敬有二。

    一身正恭敬待。

    如威儀住堪受說法故。

    二心正恭敬待。

    如心決定堪能憶持故。

    心敬則身必恭故。

    偈但雲心也。

    下釋恭敬所因。

    謂由善說故令物敬待。

    初句對人彰己善說。

    說之一字論經名善說。

    善說者。

    對于當機無谄無憍慢故。

    承佛力者。

    示己無增上慢。

    不言齊佛故。

    次二句對法彰己善說。

    勝法二字即是所诠。

    次六字是能诠。

    其相應二字通能所诠。

    文雖三節義乃四重。

    一今之所诠示現何事。

    所謂勝上地法故雲勝法。

    二複征雲。

    所诠是地能诠多種。

    或以色香威儀進止皆為能诠。

    為用何法為能诠耶。

    故論雲以何事。

    答雲。

    我用八種梵響微妙音聲以為能诠。

    不用香等故。

    經雲。

    微妙音。

    三複征雲。

    用此音聲複有多種。

    為直爾用為喻類顯。

    故論。

    雲雲何事。

    答雲。

    非直爾顯寄喻類明。

    故雲譬喻。

    然喻有二種。

    一是譬事為喻。

    如下節節引金莊嚴具。

    大海珠寶等。

    二借法相事況出于理。

    曉喻時聽亦名為喻。

    今通此二。

    四複征雲。

    雖知喻顯喻亦多種。

    為依世間不善文字而為喻耶。

    為依出世善字喻耶。

    故論。

    雲依止何事。

    答雲。

    依于善字經阙善言。

    論經具有。

    雲何相應通能所诠。

    一以妙音聲與喻相應。

    是約能诠。

    二約善字與理相應。

    是通所诠。

    故論雲。

    善字有二種。

    一随方言音善随順故。

    二字句圓滿。

    不增不減與理相應故。

    又與能诠三事相應。

    則與理相應也。

    第三廣承力者。

    論雲。

    前言承佛神力。

    未說雲何力故說此也。

    無量佛者。

    略有三類。

    一是主佛。

    二是十方金剛藏佛。

    三是十方一切佛也。

    第三示說分齊者。

    但是說因耳。

    半偈之中下句。

    論經乃在說大。

    五偈之初雲我但說一分。

    正是分齊。

    或是譯者回文。

    或是梵本有異義旨不殊。

    前後何妨。

    于中上句牒前所請。

    兼結上來義說二大為此處也。

    難宣示義廣如上辨。

    下句許說少分。

    論上解雲。

    前言十地如是不可得說聞。

    今言我但說一分。

    此言有何義。

    是地所攝有二種。

    一因分二果分。

    說者謂解釋。

    一分者。

    是因分。

    以于果分為一分故。

    然因果二分古有多釋。

    全乖文旨者。

    今所不論。

    有可通者。

    正而用之。

    直望論意即指義大為果分。

    故不可說。

    說大為因分是則可說。

    更以義取略有二種。

    一唯就十地以明。

    以證智為果分。

    方便寄法等并為因分。

    此複二義。

    一以修證相對。

    則方便造修為因分。

    息修契實為果分。

    二以诠表相對。

    則以寄法顯地差别為因分。

    真實證智為果分。

    如初三地寄同世間。

    次三寄二乘及禅支道品等。

    令衆因此表解地義。

    為因所表。

    證智是此因之果。

    斯皆證智言所不及。

    故不可說。

    如彼鳥迹同于虛空。

    方便寄法可以言顯。

    故雲可說。

    如空中鳥迹約鳥說異。

    是以一迹通有二分。

    即可說不可說也。

    二約究竟佛果對普賢因。

    說義通一部。

    謂即此證智冥同究竟果海為果分。

    如迹處之空不異太空。

    地相之因同普賢因。

    以廣說則。

    有無量差别事殊勝願力。

    複過于此故。

    是則迹處之空随于空處之迹。

    亦有說義。

    地智亦可寄言标舉故。

    問上論雲。

    是地所攝有二。

    如何說為究竟果耶。

    答豈不向言冥同果海故。

    上論雲。

    此智是誰證偈言佛所行故。

    又上加分雲不思議佛法。

    又地影像分雲。

    彼十大山因大海得名大海。

    亦因十山得名菩薩。

    十地亦爾。

    同在一切智。

    因一切智得名。

    彼因果相順故。

    是知論主亦用究竟之果。

    為十地攝。

    有雲。

    彼說十山依海。

    不說大海即山者。

    大海十德豈離海耶。

    寶珠十義豈離珠耶。

    明知為此難者。

    不見地智之旨。

    又且依一相不可指陳等。

    雲不可說及與可說。

    若有因緣故果可寄言。

    即事入玄因亦叵說故雲說少分也。

    不可局執。

    自下大文第七明說分中。

    三門分别一來意。

    謂請儀既終已示分齊。

    彰其地實。

    地實難明寄顯在相。

    相即因分。

    從此已下。

    廣明地相。

    令尋相得實故有此來。

    又請分生其正解。

    此後顯其行修故次來也。

    二釋名。

    演暢宣陳十地差别。

    故名說分。

    以上請分通請十地。

    對請辨說理必宜通。

    為歡喜在初受斯總稱故。

    論雲。

    自此已後正說初地。

    既有初地說分。

    即知十地皆有說分。

    又初地中。

    皆應名說為分地滿異于初住故。

    十願下。

    更與異名名校量勝。

    又論家科文但舉大格。

    至于血脈殊不介懷。

    随時起盡不應執定。

    三釋文者。

    十地即為十段。

    就初地中七門分别。

    一來意。

    二釋名。

    三斷障。

    四證理。

    五成行。

    六得果。

    七釋文。

    初來意者。

    十地之中。

    最初斷障證理得聖性故。

    二釋名者。

    此論所釋已見本分。

    當經有釋備于下文。

    今引他部成立正義。

    唯識第九雲。

    初獲聖性具證二空。

    能益自他生大喜故。

    此有三義。

    一得位。

    二證理。

    三成行。

    由此三故名極歡喜。

    攝大乘論第七雲。

    由此最初得能成辦自他。

    義利勝功德故。

    此唯依第三成行義說。

    十住毗婆沙雲。

    始得法味生大歡喜故。

    此唯約證理義說。

    瑜伽七十八引深密經雲。

    成就大義。

    得未曾有出世間心生大歡喜故。

    此約二義。

    大義即是二利行成出世間心是得聖位此。

    同本論本分中釋。

    三所斷障者。

    唯識第九中。

    異生性障是此所斷。

    謂二障中分别起者。

    依彼種立異生性故。

    二乘見道現在前時唯斷一種名得聖性。

    菩薩見道現在前時。

    具斷二種名得聖性。

    此言異生即是凡夫。

    梁攝論中名凡夫性。

    此論本分中。

    名凡夫我相障。

    此障障于初地。

    上來就能起煩惱是根本故說斷二障若具說者。

    亦斷惡趣諸業果等。

    由斯初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

    一執着我法愚即異生障二惡趣雜染愚。

    即惡趣諸業果等。

    此業果等。

    雖非是愚愚品類故。

    下九地中愚皆準此。

    斷義如前分齊中說。

    四所證理者。

    由斷前障證遍行真如。

    謂此真如二空所顯。

    無有一法而不在故。

    梁攝論中名為遍滿。

    遍滿一切有為行故。

    意明無有一法非二空故。

    此地最初偏證遍滿。

    五所成行。

    略有四種。

    一約增勝修成施行。

    二約所成起十大願。

    三約修成。

    謂信等十行。

    四約實行。

    謂十度等行無不皆修。

    餘所修行釋文自顯。

    六所得果略有四種。

    一得當地滿時調柔等四果。

    二得檀行成大财果。

    三依攝論。

    通達障空得一切障滅果。

    四通論。

    得唯識三性三無性理智。

    及奢摩他毗缽舍那等果。

    然上諸門多依行布。

    若約圓融。

    一斷一切斷。

    一證一切證。

    一行一切行。

    一得一切得也。

    第七釋文分二。

    先長行後偈頌。

    前中若直就經文。

    應分為二。

    初明地法。

    後佛子菩薩住此地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