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三

關燈
此微智依常法身論。

    雲非如無常意識智依止無常因緣者。

    此揀未轉依時。

    今為所轉依也。

    無常意識智是彼能依。

    無常因緣即是所依。

    持種本識是無常因。

    所持染淨諸種子等。

    是無常緣。

    依此因緣起無常意識。

    今轉無常識成妙觀察智。

    轉無常意成平等性智。

    以為能依。

    依彼本識如來藏性真如法身。

    以為所依。

    論雲。

    如修多羅中決定說者。

    是了義故。

    涅槃經說。

    轉無常識獲常識故。

    諸大乘經其文非一。

    問所依本有可得是常。

    能依修起甯無生滅。

    若依唯識。

    所依常故能依亦說為常。

    非自性常是有為故。

    若起信等始覺同本。

    亦皆是常。

    勝鬘經雲。

    一切法常住故。

    三其相如虛空即解脫相。

    不同聲聞猶有智障。

    二障雙亡故。

    如空無礙。

    三德之義已見上文。

    然圓滿在佛。

    圓教十住即許開發。

    此中約因即言分得。

    所依果海等佛無差。

    轉依亦爾。

    從因門中是見修轉。

    就果辨者。

    究竟廣大轉也。

    此不同相。

    由得前同成斯不同。

    能顯前同。

    令離障清淨無别不同。

    如融金成像像非金外。

    論中結後五句雲。

    如是觀智如是斷煩惱。

    如是觀如。

    觀如如是依止。

    依止如是解脫得解脫。

    後三皆重言者。

    皆上牒前下是結成。

    謂如是觀而觀等也。

    偏此後三有重牒者。

    以前文後三對妄顯真故。

    須牒真就以結之。

    第二一偈類地行微。

    于中上半牒前地智離言。

    以為能類。

    下半正舉地行以為所類。

    初中謂彼前地智顯二涅槃。

    皆言不及。

    寂即同相性淨涅槃。

    自性寂故。

    滅即不同相方便淨涅槃。

    要智緣滅非約性滅故。

    此二涅槃是佛所行。

    故言不及。

    行者證也。

    言不及者。

    說聽皆難也。

    何不直說無言。

    而雲言所不及。

    若一向無言何由悟解。

    令尋言求理而知理圓言偏。

    故但雲不及。

    下半所類者。

    謂非唯證智如是深玄。

    而令智眷屬行亦難說受。

    論雲地者。

    境界。

    觀行者。

    智眷屬。

    智眷屬者。

    謂同行。

    同行者。

    謂檀等諸波羅蜜。

    言境界觀者。

    如為境界照達名觀。

    此即加行。

    設地是地體。

    意在舉地取行。

    故雲地行。

    将此地智修行檀等。

    故名同行。

    同彼事而行故。

    斯即後得為證智眷屬也。

    第三一偈寄對彰微者。

    對聞思等以顯微故。

    初句舉法體。

    智是所起地智。

    即前五偈所明根本之智。

    起者即加行後得二皆觀如。

    如即佛境并為能起故。

    論雲。

    以何觀以何同行。

    能起此智。

    此即前偈何觀者。

    前境界觀。

    何同行者。

    前檀等行。

    皆言何者。

    随何觀行是非一之言。

    以加行随地不同。

    後得緣境各别故。

    次二句明難說。

    于中初句非心數故難說。

    非念者非思慧境故。

    離心道者。

    非報生識智境故。

    報生識者。

    如上違請中辨。

    後句明不同。

    三科有色心根境。

    故不可說。

    論經。

    雲非陰界入說。

    論釋非說。

    雲離文字故。

    今經略無說字。

    門即是說故。

    法華中以說為智門。

    下句明不可聞。

    智知者。

    唯證智知故。

    意不及者。

    如聞取故。

    即依智不依識也。

    第四一偈喻顯地微。

    上半喻下半合。

    此中喻者。

    不唯取空。

    餘處虛空不為喻故。

    不唯取迹。

    砂土上迹不為喻故。

    正取空中鳥迹。

    論雲。

    鳥行空中迹處不可說相亦不可見者。

    總顯喻相也。

    處即迹處之空。

    相即空處之迹。

    不可示其長短大小令見不可說為有無等。

    此中迹處之空。

    以喻證智。

    空處之迹以喻阿含故。

    論合雲。

    如是鳥迹住處名句字身住處也。

    何以不可說。

    論雲。

    虛空處鳥迹相不可分别故。

    意雲。

    鳥足履沙則有迹及處。

    由履空故處迹難分。

    名句字身亦爾。

    菩薩證智所攝故。

    不可說聞。

    若說若聽心意不能了也。

    故以證攝教如空攝迹。

    令名句等非如聲性也。

    以是證智之名等故。

    上明粗相非有。

    順喻不可說聞。

    後明細相不無。

    以喻可證。

    論雲。

    非無虛空行迹故。

    謂迹處之空異于餘空。

    喻非無地智。

    空處之迹異于無迹。

    喻非無名句字身。

    以有鳥行必有迹故故。

    論雲。

    非無地智名句字身。

    即雙合也。

    謂有諸聖親證如故。

    證尚不無況于言教。

    又以空攝迹迹不可示。

    以迹攝空空亦非無。

    喻以證攝教教不可示。

    以教攝證證可寄言。

    喻意正爾。

    若欲開鳥異迹。

    則鳥喻言诠。

    迹喻差别地相則有三事。

    而迹處中以迹随于鳥。

    迹相非無。

    以迹随于空迹相非有。

    喻以差别随于诠。

    差别非無。

    地相随于證差别非有。

    若更開迹處之空異太空者。

    則迹空喻證智。

    太空喻果海。

    迹空随于迹地智可說。

    迹空随太空則地智離言。

    雖通此義在論無文。

    若以迹喻證智。

    如前風畫中辨。

    以斯鳥迹之喻。

    映下十地之文。

    則寄位淺深之言。

    施戒禅支之類。

    一文一句莫不深玄。

    豈謂地前為深地上為淺。

    故論總結雲。

    此中深故示義大踴悅。

    此中鳥迹亦雙喻教證。

    難說難聞何異請中風畫之喻。

    故論雲。

    雲何複說論。

    答雲。

    汝等不應如聲取義。

    此意雲。

    上喻及法。

    是顯默不說之意。

    此中喻及難說。

    誡衆舍着許為宣說。

    意不同也。

    若以着心随聲取義。

    有五過失。

    一不正信。

    以随言解不稱實故。

    二退勇猛。

    不能忘相趣實理故。

    三者诳他。

    以己謬解為人說故。

    四者謗佛。

    指己謬解是佛說故。

    五者輕法。

    以淺近解解深旨故。

    謂法如言不殷重故。

    意令大衆自知無此五過所以。

    明難說聞。

    今人以地上為淺者。

    并陷斯五失。

    故歎難說聞。

    則翻斯五失以成五德已。

    說深義令生正信。

    自下第二複顯說大令生正信。

    五偈分三。

    初一偈半正顯說大三成就義。

    二有三偈彰己無過誡衆除失。

    三有半偈示說分齊。

    但是說因。

    今初言三成就者。

    一因成就大。

    謂慈悲願力為起行本。

    故名為因。

    二因漸成就大。

    謂聞思慧等為出世智因。

    起之不頓故名為漸。

    三教說修成就大。

    謂即修慧真修。

    契實如于正證。

    可寄言诠故名教說。

    教說二字正揀義大。

    非如果分不可說故。

    前二不似正證體非玄妙。

    不假言揀但為出世智因。

    故并稱因。

    當分獲得三皆成就。

    此三地位為在何所。

    此有二意。

    一約初地則前二容在地前。

    地加行故。

    後一唯居地上。

    二約通說。

    地地之中加行修等慈悲願力。

    即是因成。

    聞思慧等即為因漸。

    正證後得皆教說修。

    問慈等聞等說十地中在文易了。

    正證之相何處是耶。

    答此有二意。

    一地體玄妙不可直彰。

    寄法顯示即是其相。

    謂如十善禅支道品諸谛等。

    二因滿入處即是正證。

    如初地雲。

    名住菩薩歡喜地。

    不動相應故。

    八地雲。

    入一切法如虛空性。

    成就此忍名入不動地等。

    即其文也。

    以真實正證不可說示故。

    此二類皆是說修。

    若爾上三漸次。

    何以諸佛教說證耶。

    彼從所表義大故名為證。

    今從可說但得雲說故。

    上論雲。

    因此說大能得彼義故。

    已知大意。

    次正釋文因成就大。

    即初二句。

    慈悲是利他願通二利。

    力通上三。

    以二利熏修不同二乘。

    故名為力。

    下句即二利之功。

    出生地行正是因義。

    二因漸成就大。

    即次第二字。

    論雲。

    說聞思慧等次第。

    乃至能成出世間智因故。

    此雲等者。

    通有二義。

    一者等上以其修慧是第三大。

    故不等之。

    二者等修。

    修有二種。

    一者緣修。

    屬此門攝。

    二者真修屬第三攝。

    由等義有含故但雲等。

    不爾何不但言聞思修。

    而以等替修。

    三圓滿下。

    明教說修成就大。

    此有二種。

    一滿足修即初八字。

    二者觀修即後兩句。

    真修位極世慮都寂。

    能滿地智名滿足。

    修真智内發寂照分明。

    名為觀修。

    初即稱性寂然。

    後即寂而能照。

    猶瑩明鏡垢無不淨。

    如滿足修鑒無不徹。

    如彼觀修。

    此二種修望于真證。

    猶彼等妙。

    等覺等于妙覺。

    而但是因圓。

    妙覺舍行方稱果滿。

    此亦然也。

    二修如于出世。

    但是因分之終。

    正證舍修方名果分。

    諸有智者。

    請鑒斯旨。

    文中慮即聞思。

    智即真修之智。

    心即真修心體。

    謂若無聞思緣慮之心。

    方名真修之心圓滿故。

    唯真修之智所能行耳。

    若準論經。

    心是所如出世之心故。

    論經雲。

    非心境智滿如淨心。

    論釋雲。

    滿足修者。

    偈言非心境故。

    非心境者。

    此句示聞思慧等心境界處。

    唯是智因能生出世間智。

    而此不能滿彼出世間智者。

    此明聞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