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二

關燈
結默。

    初中分二。

    前偈顯難說之法。

    後偈彰難說所以。

    今初偈末難字。

    即是總相。

    謂難得故。

    難得所以後偈明之。

    此難有二種。

    一最難。

    體出名相故。

    經雲第一。

    二未曾有難在相所無故。

    經雲希有。

    上二明難相。

    何者是難法體。

    即偈初二句。

    菩薩行者是出世間智。

    謂即是證道。

    證心涉境故名為行地。

    事者謂十地事行即是教道。

    相差别故。

    最上者。

    通說上二勝故。

    諸佛本者。

    釋上證智得菩薩行名所以行。

    是因義。

    覺于佛智所以名佛。

    今此證智亦覺佛智。

    故為彼本。

    本即因也。

    此之教證于何處成難。

    謂顯示分别說。

    證道亡心故難顯示。

    教道依證亦難分别。

    第二釋難所以者。

    彼前菩薩行事所以難者。

    由住微妙深義故。

    故論雲。

    彼菩薩行事義住不可如是說。

    偈中初二句對劣彰深。

    次句就勝顯妙。

    末句舉聞迷惑顯成難說。

    于中難者是總相。

    雲何難。

    難得難證故。

    難得有四。

    一微細難得。

    顯非聞慧境故。

    二難見難得。

    亦非思慧心眼見故。

    三離念難得。

    亦非世間修慧境故。

    以地智是于真修故。

    非地前心數分别緣修之境。

    四超心地難得。

    非唯非地前之境。

    亦非登地已上報生善得修道智境。

    謂變易所起異熟心識名為報生。

    生便能知無常等。

    故名善得修道智。

    以非照實之智故。

    亦不測地智。

    知無常等未忘心境名為心地。

    以七地已還皆容出觀故。

    又此善得修道智即加行。

    後得智非根本故。

    所以揀之。

    故瑜伽五十五修道位中。

    有出世斷道世出世斷道。

    既通于世故非其境。

    既非四心之境是誰境耶。

    即佛智境。

    何者是智見實義故。

    出生有二義。

    一生彼佛智故。

    二出離于生是無漏故。

    末句雲。

    所以難說者。

    聞者随聞取着悉迷惑故。

    第二一偈顯難聞者論雲。

    已辯難說複顯難聞。

    然偈中舉具德能聞。

    反顯難聞。

    兼欲使人學能聞故。

    于中三句舉德。

    末句結成能聞。

    初中初句為總。

    謂持聽法心堅如金剛。

    則能得聞。

    下二句别。

    堅有二種。

    一決定信堅。

    即第二句。

    若無此堅于他分法不能入故。

    二證得堅。

    即第三句。

    若無證堅于自分法不能入故。

    深信之相雲何。

    謂于佛智設心智不及。

    仰推佛智非我境界。

    是深信相。

    即勝鬘三種正智中仰推智也。

    所信是何。

    謂佛勝智慧。

    以此地智上同佛智故。

    佛智有二。

    一菩提智。

    是自行證法稱性無邊。

    二化生權智是利他教法。

    随機隐顯種種差别。

    即是法華諸佛智慧及智慧門。

    于此二深皆能信故。

    雲何證堅。

    此亦有二。

    一知是能證。

    二心地是所證。

    言無我者。

    通能所證。

    心地即二空真理。

    所依之事謂唯識相。

    論雲。

    随心所受三界中報。

    此即異熟識。

    又随心所行一切境界。

    亦名心地。

    此即前七轉識。

    及通八識相分内外諸境。

    于此二類。

    如實了知我法二空。

    成無我智。

    下句結成。

    既知難聞之義。

    如是具上二堅。

    方聞上來微細勝智。

    第三一偈喻難說聞中。

    上半喻下半法合。

    此中喻意不單取虛空以無畫處空不為喻故。

    亦不單取畫。

    以壁上畫不将喻故。

    正取空中之畫。

    風喻亦然。

    于中能依風畫以喻阿含。

    所依之空以喻證智。

    然空中風畫不可言無。

    謂若依樹壁則可見故。

    亦不可言有依空不住故。

    非有非無故不可說。

    文意正爾。

    論有三段。

    初釋喻相次釋合相。

    後揀喻不同。

    初中有三。

    初離釋二喻以明非有。

    次合釋二喻以明非無。

    三雙結二喻成不可說。

    前中畫喻有二。

    一正顯喻相雲。

    此偈示現如空中畫色如壁者。

    謂此空中畫色不異壁上畫色。

    故雲如壁。

    若爾。

    何以不見二顯其非有。

    論雲。

    是中不住故不可見。

    謂壁上之畫有壁可住。

    故可得見。

    空中之畫無可依住故不可見。

    下風喻亦有二段。

    一雲如空中風如樹葉。

    此正顯喻相。

    二雲。

    是中不住故不可得見。

    此顯非有。

    謂樹葉上風有葉可依故可得見。

    空中之風無可依住故不可見。

    二合釋二喻以辯非無。

    雲此動作者。

    非不空中有是二事。

    此論意。

    明但無可依故不得見。

    非風動畫作其體全無。

    三結成不可說義雲。

    是虛空處事不可得說。

    處者虛空處。

    是風畫所依之空。

    虛空事是空中風畫之相。

    由前義故不可說有。

    由後義故不可說無。

    故此空處及畫事風事。

    皆不可說其處所。

    第二釋合喻中。

    次第合上三段。

    而但雙合。

    初論雲是畫風如說者。

    此合上喻相。

    次論雲。

    以非自性不可得見是不住故以其客故者。

    合上非有。

    即以非自性合上不住。

    以其客故者。

    出名無性不住所以。

    謂名是實之賓。

    故無所住無自性也。

    二合前非無。

    雲非不于中有此言說。

    三合前結成不可說。

    雲如是佛智言說顯示地校量勝分别難見者。

    佛智即所分别。

    合上空處。

    言說顯示下。

    是能分别。

    合上空中事。

    以诠從旨故亦難見。

    合上不可說處。

    然論佛智即今經牟尼智。

    牟尼此雲寂默。

    以智相即智性故。

    此即地智而名佛智者。

    無二體故。

    亦是譯人見牟尼之言。

    謂是釋迦故耳。

    第三揀喻不同者。

    舉二喻者喻旨别故。

    論雲。

    畫者喻名字句依相說故。

    謂畫有相狀如名句之屈曲。

    能顯地相。

    風者以喻音聲。

    聲無屈曲如風之相。

    假實既殊故雙舉之。

    又假實相依阙一不可。

    故雲。

    又說者以此二事說。

    聽者以此二事聞。

    故舉二喻雙喻說聞。

    若将二喻喻所诠者。

    仍有兩重。

    一風畫喻地相所以不可見者。

    以同地智故。

    如風畫合空。

    二将風畫複喻地智。

    地智所以不可說者。

    以即同果分。

    離言說相故。

    如風畫合空。

    若以果從因則亦可說。

    以智從相地有差殊。

    以旨從诠可聞可說。

    是則無聞說之聞說也。

    第四一偈舉難結默者。

    若準上義。

    以二事說以二事聞。

    則可說可聞。

    但是難見如何不說。

    故有此偈。

    意雲。

    說聞本在證見。

    難見說之何益。

    況複加以難信故我默然。

    初句所證見法。

    次句難證。

    難中之難故雲最勝。

    次句難信。

    非地前證信故曰世間。

    上三句舉難後一句結默。

    第三解脫月歎衆堪聞。

    請前已歎竟。

    此複歎者。

    由聞上言證信難得。

    示現此衆有信有證有堪能故。

    先長行後偈頌。

    前中分二。

    先叙請。

    後佛子下。

    發言正請。

    于中三。

    初陳衆集。

    二善淨下。

    歎衆具德。

    三善哉下。

    結請。

    二中十句初總餘别。

    總謂善淨深心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