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二

關燈
證過。

    故名善淨。

    深心有二。

    一具修一切諸善行故。

    即下教淨。

    二與理相應故。

    即下證淨。

    下九别中。

    前五阿含淨。

    後四證淨。

    謂順教修行名阿含淨。

    證理起行名為證淨。

    教通地前證唯地上。

    今初五中。

    一善潔思念即欲淨。

    随所念阿含得方便念覺淨。

    謂得方便。

    即不取念相名為善潔。

    二善修諸行者求。

    淨三業敬順起求法行故三。

    善集助道即生得淨。

    願得益衆生處上上勝生。

    生而便得悲智勝念。

    以助正道故。

    四善能等即受持淨。

    親近多佛意在多聞憶持故。

    五成就善根即行淨。

    為求地上真證法故。

    習少欲頭陀等離着善根。

    後證淨四中。

    一舍離癡惑者得淨現智。

    善決定故。

    謂真見道中得無分别智。

    非比知故名為現智。

    相見道中以後得智審觀理智故決定無惑。

    亦可俱通相見道中。

    亦名現觀。

    真見道中決理無惑。

    皆破無明故雲舍離癡惑。

    二無有垢染即不行淨。

    修道中一切煩惱不行故。

    相見道後至金剛無間道中。

    皆是修道。

    複數修習無分别智故名修道。

    滅二粗重皆使不行。

    對見道中初斷所知。

    故雲垢染。

    成唯識第十雲。

    煩惱障中修所斷種。

    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一切頓斷。

    彼障現起地前漸伏。

    初地已上能頓伏盡。

    令永不行。

    如阿羅漢。

    由故意力。

    七地之中雖暫現起而不為失。

    八地已上畢竟不行等。

    煩惱即是垢染。

    不行即是無有。

    然見道中。

    非不斷惑見理義增。

    修道位中審慮重觀除障義勝。

    故此偏說。

    三深心信解即無厭足淨。

    不樂小乘。

    但于上勝佛德深心希欲。

    信解決定故。

    四于佛法下不随他教淨。

    趣菩薩地盡道中自正行故。

    上歎德竟。

    第三結請可知。

    二偈頌中。

    初偈直舉法請不頌前文。

    上半舉法請說。

    下半彰說有益。

    後偈頌前請可知。

    第四爾時下。

    不堪有損止中二。

    先長行中亦二。

    先領前所歎對下有損。

    所以言雖。

    後然有下。

    舉損違請。

    于中二。

    先舉損劣解之人。

    通凡小等。

    皆是迷法之器故。

    多生疑者。

    正行相違猶豫義故。

    惑者心迷于理能破壞善法遠離善法故。

    此明現損。

    于長夜下。

    明其當損。

    後我愍下。

    結默違請。

    偈中亦二。

    初偈頌前段。

    淨明有信餘皆有證。

    如山如海雙喻教證。

    後偈頌後段以取相故。

    但依于識不能依智。

    第五雙歎人法請中。

    複重請者。

    示彼疑惑應須斷之。

    豈可避之。

    避之不說有多過咎。

    何等過咎不得成就一切佛法。

    文中先長行。

    後偈頌。

    長行中三。

    初标請。

    次何以故下。

    釋請。

    後是故佛子下。

    結請。

    釋中二。

    先直征釋。

    後轉征釋。

    前中先征意雲。

    何以當得佛護而能信耶。

    釋雲。

    法應得護由得護故必能信受。

    二轉征釋中。

    先征後釋征。

    意雲。

    何以說十地時法應得佛護耶。

    下釋意雲。

    如來說法不離教證。

    最所要故。

    文中三。

    謂法喻合。

    法中最初所行者。

    依阿含行故。

    成就一切諸佛法者。

    是證智故。

    此即九種教證中。

    第四修成相對。

    二喻中以字母喻于地智。

    為諸法本。

    論雲。

    書者是字相。

    如嘶字師子形相等者。

    以書記字非正字體。

    言師子形者。

    謂[虱-(乏-之+蟲)+允]字如蹲踞形。

    有雲。

    如呼師子為[巢-果+七](詞孕)多故。

    [巢-果+七]字像形似師子頭尾者。

    全不似也。

    字者論雲惡阿等者。

    即十四音正是字體。

    字即文也。

    等餘十二。

    然有十四音。

    二音不入字母。

    謂裡梨二字。

    數者名句。

    此二是數義者。

    謂有二字多字名。

    必以多字成句故皆數也。

    說者是語言。

    皆以字母為本者。

    明末依本喻果依因。

    字母究竟者。

    明本能攝末。

    喻因無不攝。

    上二順明。

    無有少分離字母者。

    反成上二。

    言字母者。

    即迦佉等三十四字。

    以前十二音入此三十四字。

    則一一字中成十二字。

    複有二合三合乃至六合。

    展轉相從出一切字。

    故名為母。

    論經名為初章者。

    以梵章之中悉談字母最在初故。

    然五天口呼。

    則輕重有異。

    書之貝葉字體不殊。

    梵天之書千古無易。

    不同此土篆隸随時。

    故此為母。

    亦常楷定。

    三合中初合末依于本。

    後十地究竟合因無不攝。

    所以須此二者。

    若但言為本容非是末。

    如以百錢為本成多财貨等。

    今明如水為海本。

    無海非水故。

    雲究竟無有離者。

    又為本者非但因為果本。

    亦乃後為前本地前。

    望證修阿含故。

    初心即以智觀如故。

    第三結請可知。

    問若依上義。

    諸佛有力能令信者。

    何故今後衆生于彼法中亦有謗意。

    答有二種定。

    則不可加。

    一感報定。

    以先世今世造定業故。

    二作業定。

    宿惡熏心猛利纏起難曉喻故。

    上如釋種下如琉璃。

    頌中初偈頌标請。

    後偈頌釋請。

    略不頌結。

    頌釋中長行法中無究竟之言。

    而喻中有。

    今此反前欲顯具有。

    又法中明本能生末。

    合中明末依于本。

    皆影略耳。

    第二大衆同請者。

    上來衆首請說。

    顯衆堪聞樂聞。

    今大衆展誠自陳有根有欲。

    文中先叙請。

    後正偈請。

    于中二。

    前四偈半歎人堪能請。

    後一偈歎法成益請。

    今初亦二。

    前二頌歎說者。

    餘歎聽者。

    前中初五句歎說者。

    自成教證。

    後三句歎能令他入。

    今初。

    初四句歎證。

    後一句歎教。

    自分所成一切行位。

    通名為證。

    上受佛教說為阿含。

    即九種教證中第八門也。

    今初上者是總。

    然總有二義。

    一雙為教證之總。

    二唯顯證力辯才。

    對教名上。

    此中歎證辯才有三。

    一真實智為辯所依。

    即經初句無漏故無垢。

    過小故雲妙。

    二辯體性即第二句。

    謂堪能分别無邊法義故。

    三者辯果即下二句。

    依前起詞樂說故名為果。

    一诠表深旨字義成就。

    即下一句二滑利勝上字義成就。

    即宣暢句。

    二有一句歎阿含。

    謂念持于教得淨慧無疑名清淨行。

    三句歎能令他入者。

    初句令入證。

    謂已入地者令得佛十力。

    未入地者。

    令得入地。

    故雲集功德。

    集功德即論經淨心。

    淨心即初地。

    由集德成故。

    後二句令入阿含辯才分别說者。

    意令受持十地法故。

    說主既内具二力。

    外令他入。

    何故不說。

    二有二頌半歎聽者中二。

    初偈歎衆有根。

    後一偈半歎衆有欲。

    今初由有根故堪受教證。

    初句有治。

    次二句離所治。

    下句結請。

    結請惟願是總。

    惟願有二。

    一求阿含。

    二求正證。

    有二妄想不堪聞教。

    一我二慢。

    以我慢故于法法師不生恭敬。

    以定戒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