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二

關燈
第六爾時金剛藏菩薩說。

    此下請分中三。

    初說已默住。

    二是時下三家五請。

    三爾時金剛藏觀察下。

    許說分齊。

    所以默者。

    将欲演之必固默之。

    欲令大衆渴仰請說故。

    所以俟請者。

    略有二意。

    一增諸菩薩尊敬法故。

    二前本分中。

    舉地歎勝。

    為增樂。

    欲令此請中生正解故。

    雲何生解。

    謂由請故得說默之由。

    顯地體甚深離于言念。

    令衆先解。

    後聞說分不随聲取。

    離謬解故。

    即複由此故。

    有第三示說分齊。

    初默可知。

    第二請中三家請殊。

    即分三段。

    謂初解脫月請。

    二大衆請。

    三如來請。

    所以要三家者顯法深妙。

    令聞解故。

    衆首顯揚當機渴仰。

    化主加勸事方周故。

    道大兼亡法應請故。

    為順請主。

    此衆堪聞言不虛故。

    為成請者。

    如來護念而生信受言有征故。

    此約因請生請亦是次第。

    又佛請者即名為加。

    謂衆雖已請要假主佛威光。

    方堪說故亦名為教。

    如來教說顯剛藏說。

    傳佛教故。

    又前二家請。

    顯此地法因人修故。

    後一家請。

    顯此地法佛所證故。

    前之二請餘經容有。

    後之一請餘經所無。

    法華三請但是一家。

    良以地法甚深寄位難說故。

    又三請次第者。

    初解脫月者彼衆上首故。

    餘問則亂。

    何緣大衆不亂問耶。

    衆調伏故。

    由前二止三請抑揚時衆故。

    次衆請以表虔誠。

    然非争起。

    依前請儀同聲齊請。

    故亦不亂後。

    聽說理窮故如來勸說。

    今初衆首請中。

    總有三請。

    所以三者順世儀式。

    少不殷重多則繁亂。

    正得中故。

    以止有三。

    抑揚當時調伏機故。

    二家助成各唯一請。

    然依三請應分三段。

    若兼三止應分為六。

    以前默住之止。

    通為五請之本。

    不可唯屬于初故。

    止請相乘。

    且為五段。

    一怪默騰疑請。

    二法深難受止。

    三歎衆堪聞請。

    四不堪有損止。

    謂雖有堪者亦有不堪故。

    五雙歎人法請。

    謂不堪聞者以法深故。

    亦得佛護固應為說。

    于是剛藏理窮更無違請。

    就初請中分二。

    初明大衆睹默生疑。

    二解脫月下騰疑為請。

    今初言何因何緣者。

    疑怪之辭。

    為因說者不能說耶。

    為緣聽者不堪聞耶。

    金剛藏下出所疑事。

    二騰疑為請中二。

    初叙請因。

    謂領衆疑故。

    二以頌正請。

    文有五偈顯說聽無過。

    是以應說。

    即分為二。

    初偈說者無過。

    亦遣大衆何因之疑。

    後四聽者無過。

    亦遣大衆何緣之疑。

    雖似初二征默所由。

    為拂衆疑。

    後三請說為遂衆欲。

    文彰略耳。

    非不互通故依前判。

    今初歎說者淨覺無過。

    偈初二字偈末三字。

    合為征問之詞。

    謂有中間淨覺無過。

    何故不解釋耶。

    聖德雖多偏歎淨覺者。

    是說因故。

    覺即覺觀。

    由此得為口加行故。

    具能所治無思發言故雲淨覺。

    淨覺之人名淨覺人。

    三字為總。

    餘皆是别。

    别歎淨覺有二勝能。

    一攝對治。

    謂念智具。

    念謂四念智謂如智。

    二離諸過謂餘十字。

    具字兩用。

    初中由有能治。

    所治不生。

    所治有二。

    一者雜覺。

    謂凡夫尋伺與四倒相應。

    即迷事倒。

    以四念為治。

    二雜覺因憶想分别。

    謂随名相轉即迷理倒。

    以真如智為治。

    前唯凡夫。

    後通凡小。

    言離過者離三種過。

    一由無嗔等功德具故。

    離悭嫉過。

    謂無嗔治嫉等取無貪。

    無貪治悭不等無癡。

    無癡即前念智攝故。

    二由前已說上妙地故。

    無說法懈怠過。

    三由有樂說辯力無不樂說過。

    然念智正為治雜覺等。

    故受治名。

    而無嗔等本意不為治于嫉等。

    有此任運自無彼故但名離過。

    第二歎聽者無過中四。

    偈分三。

    初二歎同生衆。

    論雲。

    同法決定故。

    有樂聞故。

    次一偈歎異生衆。

    論雲。

    複示餘者心淨故。

    後一偈雙歎。

    論雲。

    又顯此衆皆堪聞法故。

    今初二偈前偈歎根。

    故雲決定。

    後偈歎欲故雲欲聞。

    若有欲無根雖聞不解。

    有根無欲設聞不受。

    故須雙歎。

    今初同法即是同生。

    揀後異生。

    決定即是根器。

    揀後樂欲。

    初句為總。

    論雲。

    決定者黠慧明了故。

    黠慧即根黠能知教。

    慧能入證故。

    次二句别。

    論雲。

    決定有三。

    一上決定願大菩提。

    故雲勇猛。

    二名聞決定。

    他善敬重故雲無怯弱。

    由内無怯弱外着大名。

    三攝受決定。

    謂彼說者善知故。

    即經說地名由堪攝受方為說耳。

    下句征默可知。

    後偈歎欲中。

    初句所欲之法。

    次二句正明有欲。

    後句結請。

    論雲。

    是中若但有阿含決定。

    無證決定。

    但有非現前決定。

    無現前決定。

    如是決定法器不滿足故。

    不能聽受者。

    現前是欲現見起故。

    非現前是根。

    但冥具故。

    此中意明。

    但有根而無欲不堪聞法。

    今前偈于教決解于理決證。

    具二決定。

    為非現前之根。

    複有今偈現前之欲教證決定。

    則具足決定故堪受也。

    其心無怯弱者。

    論經雲。

    佛子智無畏。

    無畏即無怯弱。

    契理之心。

    即名為智然智有二種一證法。

    故此屬前根。

    二現受故此屬今欲。

    欲亦須智。

    故于樂聞心無怯弱。

    總前二偈根欲。

    雙具諸地妙義。

    願為說之。

    第二一偈歎異生衆。

    但雲衆會故雙歎根欲。

    初句為總心無濁故。

    名為清淨。

    三句為别。

    别離六濁。

    一不欲濁。

    謂無心餐采故。

    離懈怠治之。

    二威儀濁。

    不恭肅故。

    嚴整治之。

    三五蓋濁。

    貪名等故。

    潔淨治之。

    四異想濁。

    謂貢高雜染輕慢雜染等。

    皆名異想。

    今說行堅固不動治之。

    五不足功德濁。

    善根微少故。

    于彼說中心不樂住。

    具功德治之。

    六愚癡濁。

    謂愚闇不了故。

    智慧治之。

    第三一偈雙歎二衆。

    雲一切故。

    相視為總。

    論雲。

    疊相共瞻者示無雜染故。

    餘皆是别。

    鹹恭敬等無輕慢雜染。

    下半喻顯敬法轉深。

    何有雜染。

    論經雲。

    如蜂欲熟蜜。

    古釋雲。

    齊心趣證如蜂熟蜜專意。

    求教如渴思甘露。

    今即但。

    雲念蜜則二句皆通教證。

    然蜂之念蜜渴之思漿。

    喻希法喜解脫之味更言好蜜複思甘露。

    顯法之妙思渴情深。

    第二爾時大智下法深難受止。

    文中二。

    先叙意。

    後偈酬前中令衆歡喜。

    是總酬答相。

    謂說偈本為除前疑惱得心喜故。

    酬答有二。

    一堪酬答。

    自有大智故。

    二不怯弱酬答。

    不畏大衆之不堪故。

    論雲。

    此二示現自他無過故。

    故後偈意明法難說。

    非己無智而不能說。

    但言難聞。

    非斥大衆全不堪聞。

    偈中五偈分四。

    初二頌明法難說。

    遣上何因之疑。

    成上有智。

    次頌顯法難聞。

    遣上何緣之疑。

    成前無畏。

    三一偈喻難說聞。

    後一偈舉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