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一

關燈
第八名為校量勝分。

    文之分齊至下明顯。

    今初序分。

    論經别行具六成就。

    今攝在大部故阙信聞。

    但有餘四。

    謂一時二主。

    三處四衆。

    雖有四事。

    而論但雲時處等。

    校量顯示勝故。

    此法勝故。

    在于初時及勝處說。

    而不言主衆勝者。

    意明主衆餘經容有故。

    若以相從主既十身。

    衆不可說亦得名勝故。

    論有等言。

    今初爾時者時勝。

    以是初時得名為勝故。

    論雲。

    婆伽婆成道未久第二七日故。

    論經别行故标二七。

    今經攝在大部。

    但雲爾時。

    即是初會始成正覺時也。

    且依論明。

    若以初表勝。

    初七最初何故不說。

    論雲。

    思惟行因緣行故。

    因者能說之智。

    緣者所化之機。

    欲将所得妙法。

    以逗物機故雲思惟行行。

    故法華雲。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思惟因也。

    衆生諸根鈍等。

    思惟緣也。

    論雲。

    本為利他成道。

    何故七日思惟不說。

    顯示自樂大法樂故。

    此問意雲。

    在法身地見機堪化。

    方應成佛何用更思。

    今答意雲。

    非是思而後知。

    自為受法樂故。

    大法樂者。

    即所得智慧寂靜樂也。

    論雲。

    何故顯己法樂。

    為令衆生于如來所。

    增長愛敬心故。

    複舍如是妙樂。

    悲愍衆生為說法故。

    何故惟行因緣行耶。

    顯示不共法故。

    謂窮智究竟照機無遺。

    除佛一人無能及者。

    名不共法。

    又因緣亦即所證深理。

    唯佛窮故。

    二世尊者主勝義如前釋。

    三在他化下處勝。

    論雲。

    此處宮殿勝故。

    宮即自在天宮勝下五天故。

    殿即摩尼寶藏純寶所成。

    勝寶嚴故。

    他化天宮。

    既表地智無心而成化事。

    摩尼寶殿。

    亦表慈覆無心出用無盡。

    若以欲頂為表勝者。

    色界尤勝何不彼說。

    論雲。

    此處感果故。

    謂機感在此故。

    又色界為長壽天難不能感果。

    能感勝果必是欲界之身故。

    密嚴中明。

    此處十地菩薩常所遊履。

    大乘同性經雲。

    此處有報佛淨土故。

    于此處說。

    若唯約機感失所表義。

    四與大下衆勝。

    文分為五。

    一揀定衆類。

    二住一切下歎其勝德。

    三其名下依德列名。

    四如是下結數難測。

    五金剛藏下标說法主。

    今初又三。

    一揀大異小同菩薩故。

    二其諸下揀尊異卑。

    謂八地已上念不退轉故。

    彌勒問經雲。

    自分堅固名不退。

    勝進不壞名不轉。

    若準論經又雲。

    皆一生得無上菩提。

    則皆等覺。

    等覺亦通念不退故。

    又仁王經。

    一生正得下寂滅忍。

    言不退者不複退入無生忍故。

    顯文雖爾本迹難量。

    多是諸佛之所化故。

    三悉從下揀新異舊。

    他方集故。

    二歎德中有二十句。

    初二略明後二總結。

    中間廣歎。

    今初略中。

    初句自分行滿。

    謂權實無礙智住真俗雙融境。

    境智一如無住住故。

    後句勝進行滿證佛所證。

    則是如來勤行不息。

    故名菩薩。

    二善能下廣歎有十六句分二。

    前十三句廣自分。

    後三廣勝進。

    前中亦二。

    初三明行修具足。

    一神用善巧。

    二調化應時。

    三行願遍于時處。

    餘十句德用圓備。

    四福智益而不竭。

    五權實知慧雖已究竟。

    六以無住道不舍修行。

    七内證定智通明。

    八外用施為自在。

    七中若順三乘法相。

    禅即四禅定即四無色定。

    解脫謂八解脫。

    三昧者此雲等持。

    平等持心趣一境故。

    即三三昧諸有心定。

    三摩缽底此雲等至。

    由離沉掉至一境故。

    局在定地通無心定。

    謂無想滅定等。

    神通明智。

    即通目一切有心無心定地所引功德。

    今此菩薩皆能善入善引。

    若就一乘釋者。

    禅定即十禅定。

    解脫即不思議等三昧。

    等至各有無量百千通明及智。

    皆各有十。

    十十無盡是普賢位菩薩所得。

    九内獲自在幹能。

    十外能一念周遍請法。

    十一護法。

    十二供養。

    十三二利勤修。

    後三廣勝進。

    即三業廣大。

    及下結文并顯可知。

    三列名中。

    前三十八同名藏者。

    表于地法有含攝衆德出生果用故。

    後一名解脫月者。

    即請法上首脫衆疑闇使得清涼。

    如夜月故。

    又藏表根本智包含出生。

    月表後得清涼益物。

    蘇利耶者此雲月也。

    俱蘇摩者悅意也。

    即是華名。

    餘之别名可随義釋。

    四結數可知。

    五标法主。

    論雲。

    何故菩薩說此法門。

    為令增長諸菩薩力故。

    謂彼同類而能爾故。

    菩薩衆多。

    何故唯金剛藏說。

    論答雲。

    一切煩惱難壞此法能破。

    善根堅實猶如金剛故。

    不異名說。

    此釋金剛。

    謂表地智有堅利二義。

    如金剛故。

    能壞煩惱即是利義。

    下釋藏義。

    論先問雲。

    何故名金剛藏。

    此問意雲。

    為以藏攝金剛名金剛藏。

    為以金剛而為藏耶。

    上即有财下即持業。

    而論雙順二句。

    順後句雲。

    藏即名堅其猶樹藏。

    謂如樹心堅密能生長枝葉華實。

    地智亦爾能生因果。

    此就能藏名藏。

    次順上句雲。

    又如懷孕在藏。

    是故堅如金剛。

    如金剛藏。

    此謂子孕在胎藏中。

    善業所持堅不可壞。

    而得生長。

    此就所藏名藏。

    二喻俱有生長之義。

    論下廣合雲。

    是諸善根一切餘善根中其力最上。

    猶如金剛。

    亦能生成人天道行。

    諸餘善根所不能壞。

    故名金剛藏。

    此之一合通上二喻。

    是諸善根。

    謂無漏善。

    餘諸善根即二乘地前。

    今無漏善于餘善中如孕在于胎藏其力最上。

    雙合二喻堅義。

    亦能生成通合二喻生長之義。

    其力最上猶如金剛。

    當體名堅。

    餘不能壞對他名堅。

    等二爾時下明三昧分。

    爾時者衆已集時。

    金剛藏菩薩者标入定人。

    為衆首故承佛神力者。

    辯入所依。

    顯定深玄唯佛窮究故。

    推功有在無我慢故。

    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者。

    顯所入定名。

    三昧通稱餘皆别名。

    智慧是體光明就用。

    照二無我。

    證如名慧照事名智。

    此二無礙能破見惑及無明。

    故名曰光明。

    大有二義。

    一揀異凡小。

    二能斷大惑能證大理。

    成大果故。

    彰非果定故雲菩薩。

    即照之寂故雲三昧。

    智與理冥故稱為入。

    論經名為大乘光明三昧。

    則光明即智。

    此與唯識第九四定初定名同。

    然其體性不出三種。

    一定。

    二慧。

    三所證如。

    以具能所證兼寂照故。

    所以入者。

    意略有六。

    論但有二。

    一謂表深。

    論雲。

    顯示此法非思量境界故。

    二即以此義顯非證不說故。

    餘四如十住品。

    第三入是下加分有六。

    一辯加所因。

    二即時下能加佛現。

    三作如是下贊其得定。

    四善男子此是下。

    雙辯加定因緣。

    五欲今汝下辯加所為。

    六善男子下别顯加相。

    今初。

    入是三昧已者。

    若未入定佛不加故。

    故下論雲。

    所以偏加金剛藏者。

    得此三昧故。

    十住會雲。

    以三昧力故。

    二能加佛現中有五。

    一佛現時。

    謂正入定時。

    二十方下來處遠近。

    三各有下能加佛數。

    四同名金剛藏。

    顯名同所加。

    五而現其前現身生信。

    上二三中。

    意明多數勝前位故。

    若爾何以不言無量世界。

    而雲十億刹塵界耶。

    論雲。

    方便顯多佛故。

    謂無量雖多。

    其言猶漫人不謂多。

    今假以刹塵。

    一塵一刹一刹一佛。

    便謂細而叵測。

    若爾但趣舉刹塵即已顯多。

    何要定言十億。

    有二意故。

    一為說十地故。

    二此經如是多說十數。

    顯無盡故。

    即由此義不雲無量。

    無量不得顯無盡故。

    何要顯此多佛加耶。

    論雲。

    顯于法及法師增長恭敬心故。

    又表諸佛皆同說故。

    何要同名加。

    論有二意。

    一雲本願力故。

    何故如來作如是願。

    顯示多佛故。

    此三昧是法體。

    本行菩薩時皆名金剛藏。

    同說此法。

    今成正覺亦名金剛藏。

    故不異名加。

    此中論意雲。

    諸佛因中得定名金剛藏。

    遂發願言。

    我成佛時亦同其名。

    所為同者。

    為顯菩薩所得法體同于多佛。

    明人異道同故。

    論意正爾。

    若以義取亦通遮那本願。

    以佛因中得定說法。

    能加所加同名法爾。

    亦發斯願。

    以顯道同故。

    下經雲。

    亦是毗盧遮那如來本願力故。

    第二意論雲。

    又是菩薩聞諸如來同己名已。

    增勇悅故。

    前就法理此就化儀。

    第三同贊得定顯有加因。

    第四雙辯加定因緣中。

    有四因緣。

    一伴佛同加故。

    二主佛本願故。

    三主佛現威故。

    四定者智力故。

    初之一事唯得定因。

    先由佛加方能入故。

    故論雲。

    彼佛先作是願。

    今複自加。

    後之三事通于二因。

    由此能入定由此得加故。

    非正加相故。

    論雲。

    後餘佛加故。

    言盧舍那佛本願力故加。

    此論意雲。

    後文方顯諸佛加相。

    即由此中本願力耳。

    則此是加因。

    若約得定。

    由主佛加則此中願等已顯加相。

    但意冥加故。

    即前承佛神力耳。

    是則定因有四加因亦四。

    雖阙伴佛加因。

    而有得定一因。

    故有四也。

    所以第三會中。

    後三因初有又是之言。

    四五兩會同雲亦是。

    故不可将前一因為正作加。

    若此已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