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

關燈
門。

    總顯回向之意。

    故初不雲複以善根。

    但雲以彼善根回向時。

    居然揀别四門即為四别。

    初一門明應向實際。

    及向衆生。

    第二門明應向菩提。

    第三門明應離過。

    第四門明有成益。

    初門為二。

    初明應向實際。

    後又為令下明應向衆生。

    今初本性即不變性。

    法性即随緣性。

    衆生是人即無分量。

    無诤是法理事不乖自性。

    則起無所起。

    諸法則橫該本寂。

    三世則豎入無差。

    以知法性為緣。

    則生起佛種。

    依性依用無退失時。

    照斯實際實智行立。

    後應向衆生中。

    有二十所為。

    七雲十力輪者。

    圓滿摧伏故。

    十四雲無畏菩提心者。

    不畏生死長遠衆生難度。

    轉依難證萬行難修。

    菩提曠遠故。

    第二應向菩提者。

    有二十二回向。

    前三無為字欲成二十。

    故于中前二十回向。

    明因圓果滿。

    後二明得果不舍因。

    窮未來際以化物。

    第三明應離過中有标征釋。

    及第四成益。

    文并易知。

    大文第三有八門。

    更以異門别明回向。

    即是勝進。

    文分四别。

    第一二門回向衆生。

    二有三門回向菩提。

    三有二門總顯所為。

    四有一門回向實際。

    今初分二。

    前門願得圓音。

    後門總令具德。

    今初以法師位故。

    欲令物同得圓音演法要故。

    有四十五種音聲。

    即密迹經中六十種音。

    但數不足。

    次多不同名或小異。

    彼第一名吉祥。

    與此淨妙義同名異。

    二名柔軟次第與名全同。

    三可樂即此第五。

    四悅意。

    即此第二十一歡喜音。

    五清淨即此第六。

    六離垢即此二十三遠離癡翳。

    七顯耀。

    即此第三十一一切法光明照耀音。

    乃至第六十宣諸德音。

    即此第二十九能說不可說字句差别智藏音。

    然彼無天鼓。

    今此缺彼師子龍鳴。

    好雨海雷龍王。

    真陀羅伎哀鸾。

    鷹暢鶴鳴等。

    以從喻說。

    此略不論。

    又此所明顯德廣大。

    如彼但雲普入衆會音。

    此則雲普至法界無量衆會道場等。

    法有所本不可不知。

    名言不同無俟全會。

    中間雲音聲智者。

    在心為智宣吐稱音。

    皆應具二影略而說。

    第八。

    雲不可說功德莊嚴者。

    大悲芬陀利經說。

    以三千界衆生功德為一聚。

    更增十倍不及如來一毛功德。

    展轉乃至無見頂。

    前一切功德總為一聚。

    更增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倍。

    不及如來胸中。

    大種所發音聲一聲功德。

    彼約總說即此别明。

    然六十種中不出有二。

    一約具德如柔軟等。

    二約無失。

    如不下劣等故。

    不下劣初。

    有又以此善根之言。

    通言音聲者。

    聲謂四聲為音之依。

    音謂五音。

    依五行别。

    木聲壅其音角。

    火聲熾其音征。

    土聲寬其音宮。

    金聲清其音商。

    水聲濁其音羽。

    若一音之義廣在下文。

    第二總令衆生具德中十句。

    前五果滿後五因圓。

    第二三門回向菩提分三。

    初一門得正果。

    次一二果因圓。

    後一依報果滿。

    今初。

    然上衆生得果有其十句。

    各應有多。

    今但廣初一身則餘可例取。

    文中三。

    初明得身。

    次顯身用後總結所成。

    前中初總相。

    所謂下别相。

    身是同相餘是異相。

    成壞可知。

    然此十身通法通智。

    一光明者。

    身光智光無不照故。

    二體無闇障。

    能鑒徹故。

    三體不受染。

    若彼潤玉涅而不缁。

    四淨德内充如玉無瑕翳。

    五非暫時淨揀異下流。

    上三就體辨。

    次三對境以明。

    六不為塵坌對上清淨。

    七極微不着對極清淨。

    八垢穢無污對上不染。

    若就内德即煩惱障盡。

    名為離塵。

    習氣亦亡名極離塵。

    所知不住名離心垢。

    九具相具德。

    十形充法界智遍十方。

    山河事理不能障礙。

    二于一切下依身起用。

    前四色身用。

    前三羅一身于法界。

    後一收萬像于一身。

    次示諸下五句智身用。

    後示菩薩行願下。

    通二身用。

    後菩薩下總結所成。

    第二門願二果因圓中二。

    初即理起用行。

    後入一切下即事入玄行。

    今初。

    初成行緣身随住故次衆生見下利他不空。

    後于善知識下兼通二利。

    後入玄中智契名入。

    無邊法界通身智入(從此已下入第三十三經)第三門願成依果。

    文分為二。

    先總明。

    後其一一下别顯。

    今初十句初牒前起後。

    後九正顯願相。

    一願清淨。

    二願莊嚴。

    三分量普周。

    四純善。

    五無障礙。

    六具淨光。

    七有佛現。

    八融攝。

    九舉一例餘。

    一刹之展量同法界。

    一刹之卷顯現無餘。

    展卷無礙。

    是一佛刹。

    如一佛刹刹刹皆然。

    準上華藏。

    及後人嚴塵塵尚然。

    況複刹刹。

    第二别顯中分二。

    先顯寶嚴。

    後如寶莊嚴下類顯餘嚴。

    今初分三初總标次所謂下别顯。

    三是為菩薩下總結。

    二中複二。

    先通顯寶嚴。

    後佛子下别明人寶嚴。

    前中以阿僧祇數。

    但有九十四數。

    以晉經皆雲無量阿僧祇。

    初有數事。

    但雲無量則阿僧祇言。

    非是數中之一。

    但是無數之言。

    若定是數便為限局。

    今就九十四内。

    寶樹之中有無量妙寶。

    以為華果為一。

    宮殿中有無量菩薩為二。

    初段顯因之後。

    有無數寶藏為三。

    一一璎珞中百千菩薩上妙莊嚴為四。

    下寶枝中有不思議鳥為五。

    寶華中有無量菩薩為六。

    足滿百數。

    文中分二。

    初十八事略明顯勝。

    初略明。

    如是一切下舉因顯勝。

    後複有下八十二事廣顯。

    于中分五。

    第一二十四事。

    唯以外寶為嚴。

    其間三兩。

    亦标以事名釋以法門。

    且從多判。

    二複有阿僧祇寶光明下。

    有十五事。

    标以事名釋以法門。

    欲顯即事成法門故。

    三寶修習下三事。

    唯約法門。

    顯即法可貴非要托事。

    四寶座下二十二事。

    約于事寶能成法門。

    或顯依中有正明雜莊嚴。

    五寶衆生下十八事。

    顯于内身六根三業。

    皆名為寶。

    并圓明可貴故。

    此上諸事。

    或純或雜或依正無礙。

    皆以事事無礙法門因所感故。

    若将一因各對一事。

    如以寂忍為因所感寶衣等。

    恐繁不顯觀者思之。

    複将一因成一切果。

    四句融通義如常說。

    二人寶嚴者。

    法華雲。

    彼國何故名曰大寶莊嚴。

    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

    所以楚魏之朝。

    亦不以金玉為珍。

    而以賢臣為寶。

    遍法界微塵之處。

    有多菩薩。

    可謂大心嚴刹也。

    三結成寶嚴可知。

    二類顯餘嚴。

    有十一事。

    一一皆有上之百事。

    并前一百則一千二百。

    言次第乃至過此百倍者。

    若言嚴事過者。

    則不應言皆如寶嚴。

    若準晉經雲衣蓋幢旛乃至百事莊嚴。

    即以香等為百。

    過此倍之三字譯者不妙。

    若别理通者。

    以前寶嚴但列百事。

    非止唯百。

    應過百倍則百百為萬。

    表圓融萬行。

    則應回文雲摩尼寶嚴皆如寶莊嚴。

    如是廣說。

    次第乃至過此百倍。

    理則無違。

    第三二門回向所為中。

    初一門應為衆生。

    後門應為菩提。

    今初有二十三句初之二句文。

    雖在初義通二處。

    第三成就衆生是為總句。

    下皆是别。

    始自信心終成種智。

    其文并顯。

    二應向菩提中。

    明因圓果滿大用無盡。

    亦顯可知。

    第四回向實際。

    有二十九句。

    皆雲法界者。

    理事無礙法界也。

    皆雲住者。

    智契即事之理無所住故。

    住即入義以安住故。

    法界無二即是等義。

    初雲無量住者。

    一切善根皆是所住。

    今以無住之住。

    便同法界無量。

    他皆仿此。

    第三回向成益文有十句。

    皆言安住者。

    由上智契故能得安也。

    身等即差别事法。

    今即平等清淨。

    平等清淨即是法界無盡。

    法界清淨即是所得。

    智能安住全同法界。

    由八安住成後二用。

    一一音普斷物疑。

    二上住佛德。

    佛德雖多略舉其四。

    謂十力四無畏。

    十自在六神通名廣大德。

    對上種智為佛二嚴。

    是出離法。

    三佛子下依釋結名。

    大文第二菩薩下位果分三。

    初标得因。

    次成滿下列其所得。

    三如是等下結得之相。

    二中略顯三種果滿。

    一因果利益滿。

    二于念念下見佛自在滿。

    初總标。

    後所謂下别顯。

    皆以體用理量但無障礙。

    是佛自在。

    三又得下清淨果滿。

    由淨惑障見性淨故。

    亦先标。

    所謂下列文顯可知。

    三結能得之相。

    平等者離能所知故。

    餘并易了。

    長行已竟。

    偈文在下。

    大文第六從爾時佛神力下。

    瑞應分于中二。

    先動地生信。

    後佛神力故下。

    興供表行于中三。

    一供因。

    二外事供。

    三阿僧祇下内事三業供。

    大文第七如于此世界下。

    結通十方。

    以是通方之說故。

    準上諸會或結瑞應。

    今此結說故别開章。

    大文第八爾時複。

    以佛神力下。

    證成分。

    雲百萬者位過前故。

    大文第九爾時金剛下偈贊勸修分。

    于中二先序意。

    後正說偈。

    于中亦二。

    先明第十回向偈後歎勝勸修。

    前中三十六偈分三。

    初九偈頌所回善根。

    次七偈頌回向行。

    後二十偈頌位果。

    二中分三。

    初二偈總頌前文九段回向。

    次一偈頌回向嚴刹。

    後四偈頌二段中回向所為。

    三菩薩具足下。

    頌位果中三。

    初一偈頌見佛自在。

    由己自在方見佛自在。

    次十七偈頌得清淨中。

    一念中普入三世一切諸佛衆會道場智清淨。

    上雲八者必在供養故。

    此廣顯。

    此是力能。

    不可頌前願成所為。

    後過去下二偈總結第十回向。

    然上且依粗相而分。

    菩薩縱任辯才體勢包攝大旨無異。

    故不委論第二此是下。

    歎勝勸修通于十向。

    于中九偈分二先六偈舉人就行以歎勝。

    謂是菩薩所行如來所說。

    六度随相等行法界離相。

    等行故是超勝。

    後智者所有下。

    三偈結歎勸修大文第十末。

    後二偈校量功德。

    德既無限宜可修行。

    然此顯德。

    深勝高遠者。

    一圓融教故。

    二約殊勝願力故。

    登地已上寄位階差故。

    每結雲若以殊勝願力複過于此不可數知。

    勿謂此深便言地劣。

    第五會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