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

關燈
極故。

    标法界之名。

    當法受稱。

    等何法界。

    此通四義。

    一等理法界故。

    經雲。

    如法界一性如法界自性清淨。

    善根回向亦複如是。

    其文非一。

    二等事法界。

    經雲欲見等法界無量諸佛。

    調伏等法界無量衆生。

    或願起等法界無量行。

    或願成等法界無量德。

    或願得等法界無量果。

    皆即理之事也。

    三等理事無礙法界。

    經雲。

    願一切衆生。

    作修行無相道法師。

    以諸妙相而自莊嚴。

    則相無相無礙。

    皆其類也。

    四等事事無礙法界故。

    經雲一佛刹中現一切佛刹等。

    然其四事全等四種法界。

    融而無二故。

    此能等即是所等。

    非有二物。

    而可依之故。

    上稱入入無所入。

    本業但雲法界無等入言。

    即斯意也。

    彼釋雲。

    覺一切法第一義谛中道無相。

    一切法皆一相照故。

    第一中道即是所入。

    皆一相照即是能入。

    此二無二即是法界。

    故不可但以事法界為名。

    言無量者。

    亦有二義。

    一無分量即理法界。

    二無數量即事法界。

    前回向明依體起用。

    此明體用無礙圓極自在。

    即以法施及諸相。

    應普賢自在大善巧德。

    為其位體。

    第二佛子已下依征廣釋。

    文分為三。

    初明所回善根。

    二以此善根下攝将回向。

    三佛子菩薩摩诃薩如是回向時安住下。

    回向成德。

    初中二。

    先明行依身位。

    第二廣行下依位起行。

    今初。

    如第十地得離垢三昧。

    受智職位。

    内得此定灌心首故。

    外示表彰白缯系頂。

    法從喻稱名離垢缯。

    但有此相知得彼定。

    表位成滿方能雲雨說法。

    以益群生。

    名法師位。

    然斯位滿總有五重。

    一約信滿如賢首品說便得灌頂而升位等。

    二約解滿如灌頂住。

    及海幢處說三約行滿。

    如第十行入因陀羅網法界等。

    四善巧願滿。

    如此位辨。

    五約證滿如十地說。

    此五重内。

    随一成處必具理行。

    内相應故皆名位滿。

    然信解等殊故不相濫。

    若約圓融。

    但一位滿即因究竟。

    更不待餘。

    又若得一即得餘位。

    總一法界受職之位。

    随門差别五位不同。

    法體融通全攝無礙。

    不同餘教。

    二依位起行中二。

    先明起行。

    後佛子下顯其行成。

    又前即利他。

    後明自利。

    又前明自分。

    後顯勝進。

    今初十一句。

    初總餘别。

    别謂慈等皆是法施。

    夫法施者。

    生解之妙方。

    起行之根本。

    入聖道之階漸。

    越苦海之津梁。

    古德雲。

    此經中托人以弘道。

    多歎法師之勝德。

    寄行以表法。

    每引普賢為末篇。

    故知法施之功。

    過财施之難喻。

    于中十句。

    一慈悲安物于菩提心。

    二益物無息。

    上二即廣大心。

    三大心長善揀非餘為。

    四究竟調禦禦以佛道。

    上二即第一心。

    五法日普照。

    六等勸修善。

    晉經雲。

    欲使衆生修諸善根。

    上二即常心常愛衆生。

    同于己故名為平等。

    七心淨無礙。

    即不颠倒心。

    颠倒有二。

    一心染能所之化。

    今不生于化。

    其化大焉名智自在。

    二見無能所便趣寂滅。

    今不舍善業無滞事理。

    八示果寶渚故雲商主。

    安隐正道俱通因果。

    果即涅槃菩提。

    因即八正萬行。

    九導以萬行之因。

    上二即作義利。

    亦第一心也。

    十增長不壞為護念也。

    初令發心終令成就。

    有始有卒其唯聖人。

    然廣等四心。

    般若雖當發心住中。

    位位皆用。

    第二行成中二。

    初牒前。

    晉經。

    雲菩薩行法施等一切善法。

    後攝受下正顯成相。

    文顯可知。

    第二攝将回向。

    文小異前。

    諸段通下總有二十一門。

    若通将上十句法施善根。

    共成諸段。

    理無間然。

    今且分三。

    初九門别對十一句善根以明回向。

    即自分回向。

    次四門通顯回向之意。

    三有八門。

    更以異門别明回向。

    即勝進回向。

    今初即為九段。

    第一願聞法見佛修二利行。

    對前二句。

    于中二。

    初一願總明餘皆别顯。

    今初初句牒前起後。

    願得已下正顯願辭。

    一切境者。

    文局初段。

    義總該于二十一段。

    回向皆一切境。

    此一切境廣大如法界。

    理事事事皆無障礙。

    如此之境皆得增長成就。

    後别顯中二。

    初願聞法受持。

    即成上文廣行法施之義。

    二願念佛修行。

    成上饒益無休。

    于中亦二。

    初正明念佛之行。

    次又願下。

    回念佛善成二利行。

    于中亦二。

    先總為一切。

    遍于時處修菩薩行。

    後一切諸佛下别。

    明修行。

    梵行為萬行之本。

    故偏明之。

    于中三。

    初總舉所願。

    二所謂下列所修之行。

    三佛子下通難釋成。

    二中有二十梵行。

    與智論所列十戒多同。

    所謂不缺不破。

    不穿不雜。

    随道無著智所贊。

    自在随定具足。

    通用性戒而為根本。

    今開為二十一。

    不破在初者。

    謂持四重十重。

    若犯此者猶破器無用故。

    二不缺者。

    謂持僧殘。

    殘如器缺猶可修補。

    三持方便。

    若念破戒事。

    染心共語。

    聞環钏聲皆名為雜。

    四持波逸提如白圭之玷。

    雖則可磨亦不為也。

    五定心相應乃至吉羅。

    亦不誤失。

    六緣不能壞上三。

    皆不穿戒。

    穿如漏器不堪受道。

    前六皆律儀。

    七即智所贊。

    謂事理無違契聖心故。

    八不依名利果報九不得能持所持。

    由有此二雖秉禦自他。

    于世間中得自在也。

    次三皆随道戒。

    十揀小道。

    十一顯是佛行。

    十二兼能通達非道。

    故雲無礙。

    皆随中道也。

    十三無著即見真成聖。

    次四即具足戒。

    謂觀中道具事理故。

    一事理無違。

    二順理而行則常不滅。

    三心能詣理。

    四對餘超勝。

    無動已下皆随定戒。

    謂随首楞嚴定。

    不起滅定。

    現諸威儀。

    雖示十法界像。

    無戒不行。

    而寂然不動。

    順境不能亂違境而無恚。

    又安住無比。

    即住大慈悲。

    無動無亂即舍心常現。

    無恚即喜是四等心。

    亦名梵行。

    第三通難釋成者。

    有伏難雲。

    菩薩期心先人後己。

    今先自行豈不相違。

    故下釋雲。

    但自修行便能益物。

    此亦成上安立衆生于菩提心。

    及以菩提心長養善根。

    文中分二。

    初正明二重征釋。

    今初先總明。

    後令一切下别顯。

    有十二句。

    總顯持犯。

    前六明有持德。

    安住者。

    通住諸戒。

    開曉者明閑持犯。

    三善行。

    四惡止。

    五心無垢。

    六智能照。

    後六明無犯過。

    一不起心過故無塵染。

    二不犯身口故無業報障。

    照明開曉不翳于理。

    三由不犯則二世清涼。

    四離無慚及悔纏所縛。

    五離惡因惡果。

    六不自惱惱他成波羅蜜。

    二征釋中二。

    初正征反釋。

    後重征順釋。

    今初征意雲。

    自他行異。

    如何自行便是為他。

    釋意雲。

    自身不正其令不從。

    故上自行便為為物。

    淨名雲。

    若自有縛能解彼縛。

    無有是處。

    攝論雲。

    若自住邪行。

    設欲正他非。

    是人終不能制止他過失。

    文有十句。

    例上可知。

    二重征意雲。

    石雖不利而能利刀。

    自雖不行何妨化物。

    今雲不能益者。

    其故何耶。

    釋意雲。

    若自犯教他便成颠倒。

    菩薩無倒。

    必言行相符故。

    要如說而行方能如行而說。

    文中先總明後菩薩下别顯。

    初門竟。

    第二複次願得法廣演以益自他。

    亦成上文為調禦師。

    示一切智道。

    文分為三。

    初牒前起後。

    次所謂下正明。

    三是為下總結。

    二中二願。

    初一願總明得法。

    文有四節。

    一得法。

    二解說。

    三益機。

    四摧滅下成自德二。

    一願别明演法。

    釋前四段故。

    晉經異論之下。

    無願我之言。

    文分為五。

    初總明。

    二于一一下明得法。

    三獲無所畏下能演。

    四為欲令下明所為機并可知。

    五作是念言下。

    自修成德即為物勤修。

    自成已德成十種德。

    初二雲遍。

    遍于事理。

    餘八雲等兼等無礙。

    影略其文。

    其中雲住者即聖天梵等。

    第三總結中。

    上成自德亦為攝生故。

    複重。

    雲為令衆生成一切智。

    第三複次願得二利行圓。

    成上作法藏日獲智見佛等皆普照故。

    文中二。

    先通二利。

    後又願下别明二利。

    即成上文。

    于諸衆生其心平等。

    初以自等于理。

    後如我所得下令物等自。

    第四複次願行稱法界。

    成上心淨無染及智慧自在。

    以動合法界故無所染。

    是以末雲。

    永不失壞諸清淨行。

    此章多同理法界也。

    如智因理發故同法界。

    餘皆準之。

    即向實際意也。

    第五複次有十四願。

    願得見佛解法。

    成上大智商主。

    初三自成智性是商主德。

    餘為衆生是商主事。

    第六複次願解法界。

    即理法界。

    豈以此文而名随相。

    然此中雲如晉經雲解。

    解契于理故名為如。

    即是成前安隐正道。

    文有十句。

    一不随緣變。

    二不守自性故為法本。

    三如亦複如是其自體故。

    晉經中名為如如。

    四非是能依。

    五不暫離如六随緣無性即是如性。

    七無性。

    亦無本來寂靜。

    八無二性離能所故。

    九不随三世。

    十一味平等。

    第七複次願衆生成法師。

    即成上而作導首。

    導首即是法師。

    上為他作今令他作。

    仁王經說十三法師。

    如來滅後流化不絕。

    亦名法師。

    如法華菩薩藏經。

    各有其品。

    今此多就極勝而說。

    于中有二十法師。

    七雲如眼者。

    現證非聞見故。

    九無相之相是妙相故。

    二十唯有說法能安世間。

    第八複次不取着回向。

    即向實際。

    此及第九。

    成上作不可壞堅固善友。

    此之一段明堅固緣文顯可知。

    第九離過成德回向。

    先十七句離過。

    即離可壞緣。

    後但為下成德。

    明其所為。

    為不可壞堅固善友。

    今初前十五事護煩惱行。

    于中初二不耽現境。

    次一不求當報。

    餘通二世。

    後一護小乘行。

    其第十六。

    若解脫三昧唯小乘因。

    諸禅三昧通生死因。

    未得不求已得不着。

    誰複求死。

    所謂求生生必死故。

    求和合者除涅槃樂。

    皆有合故。

    沙彌求龍是懷毒回向。

    願為魔王即壞善回向。

    後顯成德亦是所求。

    在文易了。

    大文第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