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
關燈
小
中
大
第八真如相回向長行中二。
先廣明後結示。
前中亦二。
先明位行後辨位果。
前中亦三。
今初标名。
善根合如以成回向。
從所依立名義通能所。
故本業雲。
常照有無二谛。
一切法一合相故。
若梵本中。
具名真如相自性回向。
相即德相性即體性。
以二非即離。
所以雙舉多說德相。
唐本單名。
即以法界印為其性。
此與前後異者。
謂第七明會事向理。
故雲平等。
此明事盡理現故。
行等同如。
第九明從體起用。
第十明用同體。
同體而用。
餘如第四回向會釋。
第二依征廣釋中三。
初明随相回向。
二佛子菩薩摩诃薩以此善根下。
離相回向。
三佛子此菩薩摩诃薩如是回向時得一切下。
回向成益。
初中分二。
先積善回向。
後佛子菩薩摩诃薩若見下。
觸境回向。
前中亦二。
先明所回行體。
後菩薩爾時慧眼下。
攝将回向。
前中亦二。
先積集資糧。
後成就無量下結德成就。
今初文有十句。
初一為總。
謂正念堅明下。
九為别文有三節。
初三正念菩提。
一遠離迷惑是明了義。
專意修行即為正念。
正念是定明了是慧。
定慧雙運為道之源。
二契理不動故曰深心。
緣不能沮成不壞業。
即自分堅住。
三求佛不退即勝進堅住。
次四句正念化生。
初句為總勇求兼濟。
為大法故下三句别。
一悲智雙運為明了。
般若為衆德之本故。
二進善去漏為正念。
三悲增智圓為堅住。
後三正念三寶。
一念佛。
二護法。
三信增。
上有正念下句堅固。
影略該攝。
二結德成就。
文有四句。
前三結前。
一非止上十故雲無量。
二三統而收之。
不出福智大悲。
末句生後回向。
第二攝将回向中二。
先觀察善根本期回向。
二以諸善根下正明回向。
今初有三。
初總标。
次其諸善下别顯。
三如是下總結。
于中二先結種類多門有十句。
謂随前求緣等有多差别。
一通遊非一故。
如一趣入。
為用有門為用空門。
乃至無量故。
慈行童女雲諸佛各以異門令我入此普莊嚴門。
二随其一門緣何為境為佛為法等。
三随一境上相貌不同。
四相所依事。
謂色心等。
五随一事上有多分位。
六施等萬行。
七能诠名字。
八分别決擇。
九生多知見。
十若定若慧上中下修。
後其中下結修本意。
本意既然甯不回向。
第二正明回向分二。
初向菩提。
二佛子菩薩摩诃薩如為己身。
下回向衆生。
前中有二十願分三。
初十願願成智行。
即菩提因果。
二得三昧下四。
願周遍利生即化用因果。
一化所依。
二化時處。
三知藥治。
四識病宜。
三得自在下六。
願普嚴佛刹即淨土因果。
一神通智嚴淨事土。
二入理。
智嚴法性土。
亦非嚴嚴故。
三事理無礙智嚴帝網土。
四以前三嚴用化衆生。
上四因圓後二果滿。
第二回向衆生文三。
初牒前起後。
即從後倒牒前之三段。
二所謂下。
正顯回向文有八句。
初二願離三障。
障礙之言義兼煩惱。
次四成四智。
後二結二果。
謂菩提涅槃。
菩提不唯四智故雲無量。
三佛子下總結所為。
第二觸境回向。
大同淨行對境發願。
于中五。
一列所見境。
二見是事下睹境成德。
謂增悲智。
三以佛善根下總明回向。
亦是回向之德。
四菩薩爾時下别明回向。
五佛子下回向成益。
前三可知。
四中初句總标。
标将說别。
上起行中雲。
以諸善根方便回向。
未知回向其相雲何。
故雲爾時如是回向。
後所謂下别顯。
顯如是言。
三十一願皆言令得可愛樂者。
由見可愛樂境。
起可愛樂善故。
願成可愛樂德。
釋此諸願通有二意。
一橫對上境發等流願。
二豎配地位以彰總願。
總者随見一境即發多願。
該因果故。
言橫對者。
初之十願對上國土。
一若見國土當願衆生見法性土。
二土之供具。
三通受用變化淨土。
餘皆土中之事可以意得。
對此一境發十願者。
以一例諸皆應有多。
不欲繁文。
下漸從略。
次得無畏下三願。
對上園林。
無漏法林無所畏故。
總持三昧為園苑故。
次一願對上草木。
善觀五乘。
三草二木智差别故。
次三對華。
神通等法如華開敷。
處衆開演皆華敷故。
果之一種留在後明。
從發大悲下一願以對一境。
謂大悲熏心以對上香。
令根喜悅如彼上服。
生如來家得珍寶分。
以調伏行為聖财物。
無礙辯說為莊嚴具。
可樂世界猶如于村。
悟入多門等彼城邑。
無礙無本如彼聚落。
畢竟無二若國無二王。
證離欲際方得自在。
無戲論法為離諠雜。
後之三句即對前果。
二豎配地位者。
文分為二前顯因圓。
後三果滿。
前中分三。
初七未入法者令得入法。
即是地前。
一最初發心同佛見理。
二行法供養。
此二十信。
三生諸佛前。
四解心見法。
此二十住。
五如說行即是十行。
六同善友見。
七觸境無違。
此二十向。
二證得下十七願。
已入法者令得入地。
初三初地。
一證如理。
二得教光。
三成施行。
次一二地行不慮誤犯故無所畏。
愛語偏多故能說法。
次二三地行。
習諸禅定求多聞故。
次有三願如次三地。
謂焰慧觀道品。
難勝具神通。
現前深般若。
次方便下二願七地行。
謂方便偏多故。
雖善修空無相。
而慈悲不舍衆生。
故雲平等大悲。
次二八地行。
謂諸佛勸起利他大心。
無間現前常悅豫故。
得無生忍真生家故。
次二九地行。
善知稠林能調伏故。
四十無礙辯善說法故。
次二十地行。
得入劫智入微塵世界等。
廣利樂故。
能受如來大法雨故。
三有四願。
已入地者成普賢位。
一一切境中得無礙見。
覺法本源無根本故二得無二住斷二障故。
三住真實際等如來故。
四得寂滅忍無戲論故。
第二三願明果滿者。
即是三德。
亦初金剛智而為能斷。
次離二礙以為所斷。
此二為無間道。
後一解脫道。
證成出現智周法界故。
用前二釋文旨有據。
次第無差。
金剛幢之。
巧談非說者之阱鑿也。
第五回向成益中。
先明得時。
後得智下正顯十句。
攝為五對。
一以因感緣。
由智内明外為友攝。
二以緣感因。
外蒙慧照内滅癡冥。
此除障益。
三由勤修入三慧業。
此明學益。
四上學證智自善普充。
此證入益。
五盡善福源。
入實智海。
此成二嚴益。
即為向實際之本。
以智窮入故。
第二離相回向。
即向實際。
此與前諸回向小異。
前多攝相歸性。
少有依性起相。
今此多顯性相無礙。
以為如相故。
上諸标文。
皆蹑前随相之時。
今不要對前以成無礙。
故無時字。
文分為二。
初直明回向。
後譬如下對如廣辯。
今初分二。
初順如之行。
二于諸佛法下。
順如之益。
前中亦二。
先約心明則止觀雙運。
不著有無。
後雖善下别約行明。
則權實雙行。
不違性相。
今初複二。
一止寂妄取不違體用。
二等觀下觀達空有信智雙圓。
前中初二句标。
次其心下二句釋上句。
無所取故。
下句離能取故。
不舍下明其不違。
一不違因。
二不違法。
三不違果。
所以不違者不着無故。
觀中初觀真空。
善順下觀其妙有。
二權實雙行中。
初句立宗。
以無礙為宗。
次句同喻。
如幻相有體即虛故。
後知一切下合及出所因。
一法無性故。
二觀一切下觀無著故。
上二順于空如。
三知如實下知一實故。
則順不空如。
四知諸法下結成無違。
五與諸下結成所作。
謂能橫入一道豎入一門。
二順如益中十句五對。
令四心彌固。
一上安深法下淨衆生。
即廣大心。
二二我不生世見斯絕。
即不颠倒心。
三于境無染出世勤修。
四不依世間。
正道唯固。
上二即第一心。
無住涅槃為第一故。
五妄見斯寂。
了實體同即常心。
常不舍離同體悲故。
第二對如廣辯如相回向。
生此段文略以五門分别。
一釋名。
真謂真實顯非虛妄。
如謂如常表無變易。
此法相宗。
若法性宗雲不變為真。
順緣曰如。
由不變故。
與有為法有非一義。
由順緣故。
與有為法有非異義。
而起信雲。
無遣曰真無立曰如。
唯就遮诠頓彰真理。
二明種類。
或唯一味無有差别。
或分為二。
即生空真如法空真如。
又安立非安立二。
又空不空二。
并如常釋。
或分為三。
約三性辨如瑜伽等。
或分為七。
謂一流轉真如。
即諸行流轉實性。
二實相真如。
謂思惟諸法無二我性。
三唯識真如。
即唯識性。
四安立。
五邪行。
六清淨。
七正行。
上四即如次四谛體性。
如顯揚說。
或分為十。
十地當明。
或有百門十十無盡。
如今經辨。
則上來所列皆是其中一義。
設言通一切法亦一義耳。
三辨德用。
一成依持用。
與一切法而為所依。
此能持故。
二成觀境。
謂為賢聖證觀境故。
亦是百門之一德耳。
起信說有三大。
一者體大。
謂真如平等不增減故。
二相大。
謂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三用大。
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
然彼依心說于三大。
真如乃是其一。
以一統二。
二皆屬如。
然違真名惡契如則滅。
順真為善稱如則大。
約善順義故說如為善因。
然違順雖殊離如則無可違故。
惡亦以如為體若會此經。
百門之内。
或體或相或用或兼實。
則一一皆通體等。
故為百門融通理事。
使重重無盡猶如帝網。
四約教不同可以思準。
五釋文者。
然此百門古釋非一。
一英法師十十分之。
如次配于十位中如。
一賢首位。
二十住。
三十行。
四十向。
五淨心地。
六行迹地。
七決定地。
八究竟地。
九等覺地。
十佛地更有諸德各分十門。
賢首并皆不許。
遠公分三。
初十配
先廣明後結示。
前中亦二。
先明位行後辨位果。
前中亦三。
今初标名。
善根合如以成回向。
從所依立名義通能所。
故本業雲。
常照有無二谛。
一切法一合相故。
若梵本中。
具名真如相自性回向。
相即德相性即體性。
以二非即離。
所以雙舉多說德相。
唐本單名。
即以法界印為其性。
此與前後異者。
謂第七明會事向理。
故雲平等。
此明事盡理現故。
行等同如。
第九明從體起用。
第十明用同體。
同體而用。
餘如第四回向會釋。
第二依征廣釋中三。
初明随相回向。
二佛子菩薩摩诃薩以此善根下。
離相回向。
三佛子此菩薩摩诃薩如是回向時得一切下。
回向成益。
初中分二。
先積善回向。
後佛子菩薩摩诃薩若見下。
觸境回向。
前中亦二。
先明所回行體。
後菩薩爾時慧眼下。
攝将回向。
前中亦二。
先積集資糧。
後成就無量下結德成就。
今初文有十句。
初一為總。
謂正念堅明下。
九為别文有三節。
初三正念菩提。
一遠離迷惑是明了義。
專意修行即為正念。
正念是定明了是慧。
定慧雙運為道之源。
二契理不動故曰深心。
緣不能沮成不壞業。
即自分堅住。
三求佛不退即勝進堅住。
次四句正念化生。
初句為總勇求兼濟。
為大法故下三句别。
一悲智雙運為明了。
般若為衆德之本故。
二進善去漏為正念。
三悲增智圓為堅住。
後三正念三寶。
一念佛。
二護法。
三信增。
上有正念下句堅固。
影略該攝。
二結德成就。
文有四句。
前三結前。
一非止上十故雲無量。
二三統而收之。
不出福智大悲。
末句生後回向。
第二攝将回向中二。
先觀察善根本期回向。
二以諸善根下正明回向。
今初有三。
初總标。
次其諸善下别顯。
三如是下總結。
于中二先結種類多門有十句。
謂随前求緣等有多差别。
一通遊非一故。
如一趣入。
為用有門為用空門。
乃至無量故。
慈行童女雲諸佛各以異門令我入此普莊嚴門。
二随其一門緣何為境為佛為法等。
三随一境上相貌不同。
四相所依事。
謂色心等。
五随一事上有多分位。
六施等萬行。
七能诠名字。
八分别決擇。
九生多知見。
十若定若慧上中下修。
後其中下結修本意。
本意既然甯不回向。
第二正明回向分二。
初向菩提。
二佛子菩薩摩诃薩如為己身。
下回向衆生。
前中有二十願分三。
初十願願成智行。
即菩提因果。
二得三昧下四。
願周遍利生即化用因果。
一化所依。
二化時處。
三知藥治。
四識病宜。
三得自在下六。
願普嚴佛刹即淨土因果。
一神通智嚴淨事土。
二入理。
智嚴法性土。
亦非嚴嚴故。
三事理無礙智嚴帝網土。
四以前三嚴用化衆生。
上四因圓後二果滿。
第二回向衆生文三。
初牒前起後。
即從後倒牒前之三段。
二所謂下。
正顯回向文有八句。
初二願離三障。
障礙之言義兼煩惱。
次四成四智。
後二結二果。
謂菩提涅槃。
菩提不唯四智故雲無量。
三佛子下總結所為。
第二觸境回向。
大同淨行對境發願。
于中五。
一列所見境。
二見是事下睹境成德。
謂增悲智。
三以佛善根下總明回向。
亦是回向之德。
四菩薩爾時下别明回向。
五佛子下回向成益。
前三可知。
四中初句總标。
标将說别。
上起行中雲。
以諸善根方便回向。
未知回向其相雲何。
故雲爾時如是回向。
後所謂下别顯。
顯如是言。
三十一願皆言令得可愛樂者。
由見可愛樂境。
起可愛樂善故。
願成可愛樂德。
釋此諸願通有二意。
一橫對上境發等流願。
二豎配地位以彰總願。
總者随見一境即發多願。
該因果故。
言橫對者。
初之十願對上國土。
一若見國土當願衆生見法性土。
二土之供具。
三通受用變化淨土。
餘皆土中之事可以意得。
對此一境發十願者。
以一例諸皆應有多。
不欲繁文。
下漸從略。
次得無畏下三願。
對上園林。
無漏法林無所畏故。
總持三昧為園苑故。
次一願對上草木。
善觀五乘。
三草二木智差别故。
次三對華。
神通等法如華開敷。
處衆開演皆華敷故。
果之一種留在後明。
從發大悲下一願以對一境。
謂大悲熏心以對上香。
令根喜悅如彼上服。
生如來家得珍寶分。
以調伏行為聖财物。
無礙辯說為莊嚴具。
可樂世界猶如于村。
悟入多門等彼城邑。
無礙無本如彼聚落。
畢竟無二若國無二王。
證離欲際方得自在。
無戲論法為離諠雜。
後之三句即對前果。
二豎配地位者。
文分為二前顯因圓。
後三果滿。
前中分三。
初七未入法者令得入法。
即是地前。
一最初發心同佛見理。
二行法供養。
此二十信。
三生諸佛前。
四解心見法。
此二十住。
五如說行即是十行。
六同善友見。
七觸境無違。
此二十向。
二證得下十七願。
已入法者令得入地。
初三初地。
一證如理。
二得教光。
三成施行。
次一二地行不慮誤犯故無所畏。
愛語偏多故能說法。
次二三地行。
習諸禅定求多聞故。
次有三願如次三地。
謂焰慧觀道品。
難勝具神通。
現前深般若。
次方便下二願七地行。
謂方便偏多故。
雖善修空無相。
而慈悲不舍衆生。
故雲平等大悲。
次二八地行。
謂諸佛勸起利他大心。
無間現前常悅豫故。
得無生忍真生家故。
次二九地行。
善知稠林能調伏故。
四十無礙辯善說法故。
次二十地行。
得入劫智入微塵世界等。
廣利樂故。
能受如來大法雨故。
三有四願。
已入地者成普賢位。
一一切境中得無礙見。
覺法本源無根本故二得無二住斷二障故。
三住真實際等如來故。
四得寂滅忍無戲論故。
第二三願明果滿者。
即是三德。
亦初金剛智而為能斷。
次離二礙以為所斷。
此二為無間道。
後一解脫道。
證成出現智周法界故。
用前二釋文旨有據。
次第無差。
金剛幢之。
巧談非說者之阱鑿也。
第五回向成益中。
先明得時。
後得智下正顯十句。
攝為五對。
一以因感緣。
由智内明外為友攝。
二以緣感因。
外蒙慧照内滅癡冥。
此除障益。
三由勤修入三慧業。
此明學益。
四上學證智自善普充。
此證入益。
五盡善福源。
入實智海。
此成二嚴益。
即為向實際之本。
以智窮入故。
第二離相回向。
即向實際。
此與前諸回向小異。
前多攝相歸性。
少有依性起相。
今此多顯性相無礙。
以為如相故。
上諸标文。
皆蹑前随相之時。
今不要對前以成無礙。
故無時字。
文分為二。
初直明回向。
後譬如下對如廣辯。
今初分二。
初順如之行。
二于諸佛法下。
順如之益。
前中亦二。
先約心明則止觀雙運。
不著有無。
後雖善下别約行明。
則權實雙行。
不違性相。
今初複二。
一止寂妄取不違體用。
二等觀下觀達空有信智雙圓。
前中初二句标。
次其心下二句釋上句。
無所取故。
下句離能取故。
不舍下明其不違。
一不違因。
二不違法。
三不違果。
所以不違者不着無故。
觀中初觀真空。
善順下觀其妙有。
二權實雙行中。
初句立宗。
以無礙為宗。
次句同喻。
如幻相有體即虛故。
後知一切下合及出所因。
一法無性故。
二觀一切下觀無著故。
上二順于空如。
三知如實下知一實故。
則順不空如。
四知諸法下結成無違。
五與諸下結成所作。
謂能橫入一道豎入一門。
二順如益中十句五對。
令四心彌固。
一上安深法下淨衆生。
即廣大心。
二二我不生世見斯絕。
即不颠倒心。
三于境無染出世勤修。
四不依世間。
正道唯固。
上二即第一心。
無住涅槃為第一故。
五妄見斯寂。
了實體同即常心。
常不舍離同體悲故。
第二對如廣辯如相回向。
生此段文略以五門分别。
一釋名。
真謂真實顯非虛妄。
如謂如常表無變易。
此法相宗。
若法性宗雲不變為真。
順緣曰如。
由不變故。
與有為法有非一義。
由順緣故。
與有為法有非異義。
而起信雲。
無遣曰真無立曰如。
唯就遮诠頓彰真理。
二明種類。
或唯一味無有差别。
或分為二。
即生空真如法空真如。
又安立非安立二。
又空不空二。
并如常釋。
或分為三。
約三性辨如瑜伽等。
或分為七。
謂一流轉真如。
即諸行流轉實性。
二實相真如。
謂思惟諸法無二我性。
三唯識真如。
即唯識性。
四安立。
五邪行。
六清淨。
七正行。
上四即如次四谛體性。
如顯揚說。
或分為十。
十地當明。
或有百門十十無盡。
如今經辨。
則上來所列皆是其中一義。
設言通一切法亦一義耳。
三辨德用。
一成依持用。
與一切法而為所依。
此能持故。
二成觀境。
謂為賢聖證觀境故。
亦是百門之一德耳。
起信說有三大。
一者體大。
謂真如平等不增減故。
二相大。
謂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三用大。
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
然彼依心說于三大。
真如乃是其一。
以一統二。
二皆屬如。
然違真名惡契如則滅。
順真為善稱如則大。
約善順義故說如為善因。
然違順雖殊離如則無可違故。
惡亦以如為體若會此經。
百門之内。
或體或相或用或兼實。
則一一皆通體等。
故為百門融通理事。
使重重無盡猶如帝網。
四約教不同可以思準。
五釋文者。
然此百門古釋非一。
一英法師十十分之。
如次配于十位中如。
一賢首位。
二十住。
三十行。
四十向。
五淨心地。
六行迹地。
七決定地。
八究竟地。
九等覺地。
十佛地更有諸德各分十門。
賢首并皆不許。
遠公分三。
初十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