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九

關燈
四十六歎佛出世。

    如上大威光童子偈聲是告等。

    初施行者。

    即法施行。

    于中三。

    一見佛興世。

    二以大下法施益生。

    三爾時下結所成益。

    二中四。

    初令聞名離惑益。

    二複更下見身起行益。

    三複為下贊希增敬益。

    四複于下展轉增長益。

    結益可知。

    二回向可知。

    四十七施大地中但通相言也。

    初施行中略列諸田。

    實通一切。

    言别人者。

    有資财人非敬非悲故。

    菩薩通于一切善知識。

    要在益我。

    于中佛塔菩薩知識。

    父母是恩田亦敬田。

    衆僧二乘是德田亦敬田。

    貧孤是悲田亦苦田。

    此等皆能生福如世之田。

    若敬田有病。

    則亦敬亦悲。

    乃成四句。

    故智論十四雲。

    一憐愍施。

    謂于貧窮下賤及畜生。

    二恭敬施。

    謂于佛及法身菩薩等。

    三憐愍恭敬施。

    謂于老病貧窮阿羅漢辟支佛等。

    總收為二。

    謂悲與敬。

    其非敬非悲亦悲田攝。

    無德可敬故。

    然此二田以理禦心則等無優劣故。

    淨名雲。

    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無異。

    無所分别等于大悲。

    若直就境論。

    則敬強悲劣。

    以恩深德厚故。

    如校量功德經說。

    若就于心即悲田為勝。

    親引悲故。

    故敬則田強而悲心弱。

    悲則田弱而悲心強。

    各有其美俱為良田。

    若等是敬田恩則勝德故。

    校量經雲。

    供百羅漢不及一生身父母阿含中。

    說供養父母共一生補處功德齊等。

    若同是恩田。

    在家人則父母恩勝。

    出家則師僧恩勝。

    如舍利弗請問經說。

    或約生色身及生法身。

    則優劣可知矣。

    等是德田别不如普故。

    梵網經說。

    别請五百羅漢菩薩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

    又由主财田異。

    感報勝劣種種不同。

    恐繁不載。

    然今此中菩薩施心。

    悲智齊于虛空。

    事物窮乎法界。

    施田凡聖盡于十方故。

    三事性空深無底。

    三事殊特勝無比三事廣大遍無涯。

    三事相融俱無礙。

    二回向行中初一果地。

    餘九因地各相似義。

    如理應思。

    四十八施僮仆。

    少美曰僮以拟瞻侍。

    執守曰仆以備勞役。

    然不放之。

    從良而施與人。

    還令成仆者。

    以菩薩行海無善不修。

    若唯放從良有三義缺。

    一行海不具。

    二彼仆本願不滿。

    三佛果。

    缺此應機之德餘可知。

    四十九施自身為給侍。

    二回向行中有二十願。

    前十進善後十住持。

    五十聞法喜悅舍身供佛。

    初施行者。

    即财法二供。

    文中三。

    初标行體。

    二欣樂下别顯行相。

    初自利行。

    後能以如下利他行。

    三佛子下結行成益。

    五十一以身普施一切衆生。

    施行中亦具事法二施初總标。

    後菩薩下别顯。

    若約事則身為日月光明河池井泉。

    以施于物。

    以三種世間身得自在故。

    若約法施。

    則法燈照耀法日利益等。

    文中或法或事。

    而義實兩兼。

    二回向行中。

    上之施行。

    以身就生等翻願衆生以身近佛等。

    随義思之。

    五十二施身給侍諸佛。

    初施行亦有身侍心侍。

    二回向行亦依二侍立願。

    五十三施國所有乃至王位。

    初施行中先明事舍。

    後于諸下明其心舍自在是總。

    下十句别現棄萬乘。

    猶如脫屣何系縛哉。

    餘義見十藏品。

    五十四施王都城可知。

    五十五施内宮眷屬。

    初施行中二。

    一女麗具德。

    二而于下明施心清淨。

    二菩薩爾時下明回向行。

    文分為二。

    初回向意。

    二正顯回向。

    今初以曆事将終文勢稍展。

    此一段文貫于前後。

    然晉經回向二字皆在句初。

    則是回向菩提意也。

    今經在于句末。

    則是回向之意。

    然回向意與回向所為。

    大同小異。

    小異雲何。

    謂有此意故所以回向。

    今回向者為成此故。

    又意則多通諸行。

    所為别約施行。

    言大同者意為此故。

    就文又二。

    初正顯回向之意。

    文有十句。

    後佛子下重牒前意欲将回向。

    初句總指上意故。

    雲住如是法。

    生如來家下從後倒牒。

    亦有十句。

    一牒入佛家。

    二勝因即出世善。

    次五可知。

    八善巧者謂不堅易堅。

    九修習者是得法喜。

    十常攝善根為令出離。

    西域文勢義多如此。

    反騰前辭。

    二菩薩爾時下正明回向。

    文有十願。

    随一一願具前十意。

    十願皆雲三昧者。

    禅定輕安身心柔軟猶彼女故。

    故善财偈雲。

    定女常供侍。

    三結四所為并可知。

    五十六施妻子二事合願。

    初施行中二。

    先标章引例。

    須達拏者此雲善愛。

    或雲好愛事。

    如彼經。

    現莊嚴王如大莊嚴經說。

    又如菩薩本緣經說。

    一切持王子施二子等。

    二菩薩爾時下明能施心。

    于中初自分所依。

    後菩薩摩诃薩下勝進所為。

    初結前生後。

    次自觀下觀身不堅。

    況于妻子。

    後又以下而修堅固二利之法。

    二佛子下明回向行。

    有十一願。

    初一依于施心欲令普遍故。

    次二依妻立願。

    次三及後一依子立願。

    生自己心。

    如己骨肉等故。

    餘通依上三立願。

    然所施化實應成四句。

    一乞者是化所施為實。

    如賢愚經說。

    毗沙門化作夜叉從王乞子等。

    此破菩薩執故。

    二乞者是實所施是化。

    如攝論說毗荀陀王舍子與婆羅門。

    是化無惱。

    以菩薩方便滿乞意故。

    三者俱化旁警衆生。

    四者俱實。

    複有二種。

    一始行者。

    欲将施時再三本問故。

    瑜伽三十九說。

    施妻子時先當曉喻令喜。

    終不強逼令其憂惱。

    于來乞者。

    雖以正言曉喻不施怨家等。

    二根熟者。

    其所施人。

    多與菩薩同結志願。

    互為主伴。

    今将為施遂本所祈故。

    下經。

    雲生生行施處願常以我施。

    五十七施宅舍可知。

    五十八施園林等。

    施行中二。

    先标起念。

    後佛子下離過成德餘可知。

    五十九設大施會。

    初施行中初總标。

    次一切下離過成德。

    擇薪而爨濾水而用。

    不強乞求名不惱衆生。

    今多反此豈成大益。

    次開置下略顯儀式。

    次發甚難得下顯施所依心成波羅蜜。

    六十施資具者以别說諸門不可盡故。

    末後總說一切資具。

    文但有二。

    一施行。

    二回向行。

    以鄰後都結故缺後二。

    今初有四。

    一施時離過。

    二善思惟下辨施所依。

    三随諸衆生下正明施行。

    四行此施下顯所成德。

    二佛子下明回向行中二。

    先牒前起後。

    後願一切下正顯顯中十願。

    資生多種願亦類别。

    一施洗滌資具願。

    二施掃拭資具願。

    餘可準思。

    又資具總明願亦總發。

    未必别配。

    上來依标别顯善根回向竟。

    第三從佛子菩薩摩诃薩随諸衆生下。

    總結多門善根回向。

    别不可盡故。

    此總明文分二别。

    先結善根即前施行。

    後佛子下結前回向。

    今初分三。

    一結施物。

    謂菩薩所施非止六十。

    故等以僧祇。

    二為令下結施所為。

    三時十方下結能施心。

    二中文含二意。

    以初貫後即是所為。

    若依大悲等而行布施。

    是施所依。

    所為即通為自他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