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九

關燈
大信解。

    揀異邪小。

    二永離三毒障。

    翳即癡濁即是貪。

    亦兼餘障故緻諸言。

    三其心下即離毒之德。

    初句為總。

    質直下别。

    由離嗔故質直柔軟。

    由離貪故無有谄曲。

    由離癡翳故無有迷惑愚癡。

    四修真定慧為出離道。

    五運同體悲為平等心。

    六入無漏因為白淨法。

    七由離前過不惱衆生。

    自行無失兼能回向。

    八自他兼利。

    九滅除惡因。

    十修行善本。

    第二勸物回向中二。

    先令悲智雙行而成回向。

    後為令下明回向意。

    意通能所。

    約能菩薩為此故教。

    約所教其當如是為。

    文有六句。

    二中性即體性義。

    即所以通于理事。

    第三又以下究竟回向。

    上來展轉回向以随宜故。

    或通因果世及出世。

    今回向既終惟願得成究竟之果。

    安隐者無障惱故。

    安樂者唯寂滅故。

    第二回向實際中。

    先牒前随相。

    後不着下正顯離相。

    十句五對。

    一已業因果。

    二自己身财。

    三起行方處。

    四所化衆生。

    五所回行法。

    亦通一切。

    不着一切法者。

    了法空故。

    不着無一切者。

    空亦空故。

    第三佛子已下。

    總結三種回向。

    近仍前起。

    謂即上離相不礙随相。

    遠結上文。

    普施世間即向衆生。

    願生成佛即向菩提。

    得清淨心下即向實際。

    成就三世佛種即總結三種回向之能。

    大文第二回向成益即此行所成廣大之德。

    有四佛子即為四段。

    第一佛子成因位廣大德。

    二一佛子果位清淨德。

    三會違自在德。

    四相盡平等德。

    前之二段即随相益。

    後之二段即離相益。

    又初一現成德。

    次一當成德。

    此二因果一對三。

    是會相德四。

    是得實德。

    此二會違攝法對。

    今初先牒成益之時。

    顯正修時即成此益。

    後超出下正顯。

    顯有十二句。

    初二為總。

    初句顯深無能過故。

    後句顯廣歎不盡故。

    後十句别攝為五對。

    初二所行所見。

    對行中初行行。

    後詣刹所見中。

    初見果後見因。

    二說法深廣對。

    事理善巧故。

    法義甚深總持廣包。

    辭辯無斷。

    三為衆生下現身嚴刹對。

    于嚴刹中先果後因。

    四念念令下成就攝生對。

    初成就。

    後于彼下攝取。

    五得無礙下遠聽速往對。

    初明遠聽聽必修行。

    後住無得下。

    速往往皆無得。

    不假靜慮故曰無依。

    不起加行故雲無作。

    不染通境故雲無著。

    依此無依故能刹那頓現等。

    同一見者詣刹雖多道風無異。

    第二果德清淨文分為二。

    一牒現況當。

    謂結前因德尚爾無盡。

    況當成果德。

    豈可量耶。

    二一切佛刹下。

    懸解當相。

    謂成果之狀略舉此十。

    前六果相圓備。

    後四舉因顯果。

    謂此果滿由因圓故。

    皆言清淨者。

    無染不盡。

    雲平等者無理不證。

    染淨皆虛故雲平等淨符乎理但雲清淨。

    此上因果德用。

    若非圓教諸位相攝。

    何容地前得斯無礙。

    第三會違自在德中二。

    初結前生後。

    此結有二。

    一近結上果德。

    果德無邊上言不盡。

    故雲一切功德清淨。

    二通結因果。

    以随相益。

    竟欲明得随相益。

    即有離相故。

    總結雲得一切功德。

    乃至圓滿莊嚴。

    由此故有不違等也。

    二如是回向時下。

    正顯會違之益。

    有十五對。

    大分為四。

    初十一對。

    法法相望無違。

    次二對世世無違。

    次一對世法無違。

    後一因果無違。

    即是總結。

    前中分三。

    初六對事事無違。

    次法性下。

    二對事理無違。

    三刹平等下三對。

    理理無違。

    今初。

    一依正。

    二業果。

    三王所。

    四心境。

    五業報。

    二是引業。

    此是滿業。

    六正助無違。

    行前之思方便造業。

    但名為業。

    思之所起身口意行。

    名為業道。

    以是思之所遊履故。

    晉經名業迹迹即道也。

    此之事事所以無違者随性融故。

    緣起相由故。

    同一緣起義故。

    亦由後二段令此無違。

    次二對理事無違者。

    初對約所相之法。

    論性相無違。

    後對約能相四相。

    辨性相無違。

    略舉一生耳。

    性不違相者理能成事故。

    相不違性者。

    事能顯理故。

    不動真際建立諸法故。

    不壞假名說實相故。

    三理理無違。

    三對。

    一依正。

    二人法。

    三能所。

    證離欲際即所證理。

    衆生安住即能證智智。

    冥于理故二無違。

    然上三段無違。

    初後二段唯約異類相望。

    由後段中。

    以事取理有多平等故。

    中間事理無違。

    則有二義。

    一自類相望。

    如刹望刹平等。

    二異類相望。

    如刹望衆生平等。

    平等即無性之理也。

    開此則有四句。

    若細論則有五重四句。

    第一四句者。

    一刹二衆生。

    三刹無性理。

    四衆生無性理。

    此四為本。

    第二四者。

    一刹即刹無性。

    以事不存故。

    二不即以不壞事故。

    三刹無性即刹以不守自性故。

    四不即刹以性不變故。

    第三四者。

    衆生與無性亦同刹。

    說上二四句。

    各初及第三。

    是第二段性相無違中。

    自類相望。

    各二及四。

    雖非無礙亦不相違義如上說。

    第四四者。

    一刹無性即衆生無性。

    以無二故。

    二不即以無可即故。

    三刹即衆生。

    以無性是衆生。

    刹既無性即衆生故。

    四刹不即衆生。

    以不礙兩存故。

    此中初二句。

    是第三段理理無違。

    以無可即亦無可違故。

    第三句。

    是第一段事事無違。

    第四句雖非無礙亦不相違。

    第五四句者。

    一刹即衆生無性。

    二不即。

    三衆生即刹無性。

    四不即。

    此中初及第三句是。

    第二段理事無違中。

    異類事理相望。

    二四兩句雖不壞性相亦不相違。

    然為門不同有多差别。

    理實諸句無不融通。

    二約世世。

    三約世法。

    四約因果文并可知。

    第四相盡平等德。

    文分為二。

    初得平等離相益。

    二得承事一切佛下。

    明得不壞諸相益。

    第三依釋結名可知。

    大文第二辨位果與益異者。

    成益約于位中得果。

    就其位滿。

    有二十一句。

    初一牒前。

    後一總結。

    中間十九攝為九果。

    一斷染果降魔冤。

    謂止惡緣拔欲刺。

    斷惡因也。

    二入證果。

    得出離樂正證住無二性證因。

    三益生果。

    具大威德即護生之因。

    四内外超勝果。

    謂内德外用。

    五往一切下寂用無礙果。

    六具一切下行願廣大果。

    七分别下智通殊勝果。

    八得無礙下見聞自在果。

    九于一切境下修行具足果。

    初成就後無得。

    第二重頌。

    二十一偈分三。

    初十一偈頌回向。

    次九偈頌成益。

    後一偈結贊。

    今初分二。

    初半偈頌所回善根。

    餘頌攝将回向。

    于中三。

    初三偈半。

    頌回己修善願成資具。

    以施衆生。

    次菩薩為度下五偈。

    頌複回此施願令衆生具足财法。

    三菩薩言詞下二偈。

    頌回向實際。

    二知諸世間下頌成益中三。

    初二頌因德廣大。

    次五頌果德清淨。

    後二頌相盡平等。

    略不頌會違。

    上已委具。

    然頌三段勢少異前。

    前直語益。

    今兼顯回向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