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三等一切佛回向。
長行亦二。
先位行後位果。
前中亦三。
初标名者。
若準次文。
但等三世諸佛回向之道準下亦等善根。
故文雲如過去佛所行一切善根。
我亦如是故。
本業亦。
雲三世諸佛法一切時行。
兼顯無間故。
下文雲。
與妻子俱未曾暫舍菩提之心。
此從所等立名。
即等一切佛之回向。
以深入法性行普門善。
而為其性。
二依征廣釋中二。
先總标舉即釋名也。
後如是下。
廣釋亦二。
先顯回向。
後明成益。
前中又二。
先等随相後等離相。
前中複二。
先明對境善根。
以将回向。
後總攝萬善以将回向。
前中又二。
初所回善根。
後佛子下。
正顯回向。
今初。
謂學佛修時。
于六境違順成四淨心。
一于順違成就行舍。
不為境牽名心自在。
二異于凡小。
以悲智廣大淨諸惑故。
三離憂過故。
有喜樂舍無憂苦惱。
四禅定輕安故心意柔軟。
不妄取境故諸根清涼。
第二正回向中。
回向五乘之境。
文分五段。
一佛。
二菩薩。
三有善衆生。
四二乘。
五有惡衆生。
初中二。
先牒前起後。
後願以我下。
正顯所願。
初總願樂增。
然佛德已圓。
今願增者。
尊重荷恩展誠敬故。
亦猶獻芹于上。
香華奉佛非彼須待。
所謂下。
别文有十句。
初句望九亦是總句。
具下諸住故。
由此名不思議。
二即天住謂海印等。
三即梵住。
四即聖住。
謂無邊解脫等。
五種類俱生無作行通。
六十自在樂。
或八自在我。
七智用無邊。
八離覺圓寂。
九大用恒湛。
十二行永亡。
二佛子下。
回向菩薩亦二。
初結前生後。
後所謂下。
正顯有十。
前六自行後四利他。
前中通有三義。
一通相辨随願行等而滿故。
二究竟滿故。
三從次滿。
初信中随緣之願。
如淨行品。
二淨十住解心故。
晉經。
雲未淨直心者。
三成十行。
四成十向故。
菩薩戒名十金剛。
五得初地已上證不退故。
六得八地已上無功用行。
名大精進。
任運了一切法。
名護菩提門善根。
後四利他中。
初令證發心離二我故。
二遍安諸地。
三通得地中之德。
四令證佛果。
三佛子下。
回向有善衆生。
亦是迷真實義。
愚衆生有于少善。
但為求有處人天乘。
今令住佛乘。
以成十益。
初三令念三寶。
次三念己成德。
後三由德成益。
各如次配佛法僧寶。
念佛三昧能發通故。
四如為下。
回向二乘。
然衆生于佛法易反複故。
先回向之。
二乘終竟回心故亦不舍。
例前成益。
五又願下。
為于有惡。
謂不遺闡提。
亦是迷異熟愚衆生。
不見苦果故。
初令離苦果成善因。
後永不下。
令離惡因成當果。
上來五段。
初一回向菩提。
餘四回向衆生。
第二佛子菩薩摩诃薩所有善根下。
總攝萬善回向中二。
先總顯其相。
後佛子下。
曆事别陳。
今初。
所有善根即所發起等也。
皆以大願即能發起等也。
别有三句。
一未生善根。
以大願方便發起令生故晉經以發起為行。
二亦以大願積集令多。
三随已生善一一增勝令充佛地。
而皆有重句。
雲正發起等者。
謂随發起積集增進。
必向三處不餘趣求。
離諸過失名之為正。
悉令已下。
總結成益。
由正發等故。
令稱悲智故名廣大。
由發起積集故諸善具足。
由增長故一一充滿法界。
等于如來。
無善不爾故雲悉令。
而晉經譯正為等。
以梵本雲。
三通正及等。
然等有二義。
一者等佛。
謂以菩薩之行等佛之行。
二者等餘。
謂以一行等餘諸行。
然古德将為結上。
雖穿鑿非一并未會下文。
若以等為平等與正相近。
亦攝義不周。
并非今用。
第二曆事别陳。
諸善非一略舉一兩。
以顯随緣攝善皆成回向。
文中二。
初顯增長回向。
後佛子菩薩爾時下。
明積集回向。
其發起回向通在二處。
前段亦是大悲随順。
後段以明大悲深重。
此約善根。
若據回向。
前明回向菩提。
為衆生故。
後回向衆生令得菩提。
皆是绮互。
欲顯一時回向三處耳。
今初。
增長中分二。
先别明。
後菩薩如是下總。
結前中三。
初明随染無污回向。
以慈故随染。
以智故居清淨道念薩婆若。
二菩薩摩诃薩下。
動與道合回向遍而無間。
三為欲下。
總顯回向之相。
正顯前文大願發起增長之義。
文中二。
先總明。
初句标意。
安住下。
即能發起願。
攝取下。
所起所增。
善根普救一切即結成正義。
二永離下。
别顯文有十句。
一離惑故。
二正趣向故。
三不取餘道故。
四正觀故。
五舍雜染故。
六具修因故。
七于菩提因舍二障故。
八持誦智地。
九以智集善。
十不染世行受出世法。
十皆自德能向菩提。
若以上普救一切貫之。
則十皆為生令得此善。
二總結中。
以此文。
證釋增長義理甚分明。
第二明積集回向中二。
初别明。
後菩薩摩诃薩如是下總結前。
中二。
初明微細積集。
後菩薩初發下。
長時積集。
前中亦二。
先明所積善根。
下至一抟一粒。
其福至微施與畜生其田至劣。
積此微善。
亦以大願令正發起。
成回向行。
二鹹作下。
明回向行。
先總明離苦得樂。
次永度已下。
别彰離苦。
文有九句。
初總顯深廣。
次八别明苦相。
受即苦之自性。
蘊即苦依。
謂五盛陰。
苦覺謂苦相。
亦攝怨會愛離等覺。
聚謂生老病死三苦八苦。
行即罪業因即諸惑。
本即貪欲處即三塗。
乃至變易所依。
皆得舍離。
通後五句。
後菩薩如是下。
總結令得菩提。
第二長時積集者。
從初發心即積集故。
文中二。
先總标善根回向。
後欲令下。
明回向意。
即是回向之相。
以欲令之言是心願故。
文有十三句。
前十二為六對。
得随相益。
後一句入平等理益。
前中一離苦果得滅樂。
二出集因修正道。
三具悲智成上修道。
四護善近佛則出煩惱海。
餘二對共成初對。
第二總結中。
一抟一粒等即現集也。
初發心來即已集也。
當集之善。
雖則未起願力逆要。
起必任運注向三處。
況依此教九世圓融。
第二複作是念如過去下。
等佛離相回向者。
即向實際。
統于前二。
說有前後行在一心。
文中二。
初等過去。
後佛子下。
等于現未前中二先舉所等。
後如彼下。
顯于能等。
前中三。
初标随相即有離相。
故末句雲而無所著。
次所謂下。
别顯離相之相。
三如是深入下。
結其無礙。
二中先離妄契止。
初蘊次處。
不住世法即十八界。
有根境識是世間故。
不依不着即是出世。
次知一切下。
釋前不着所以。
不著者。
由見實成觀故。
初句是喻。
無所從下。
文含法喻。
但觀所喻能喻可知。
皆由從緣無性故無來等。
五句展轉相釋故。
上文雲。
一切法無來。
是故無有生等。
遠離已下。
結其成觀。
心無分别故寂然不動。
外緣不轉
長行亦二。
先位行後位果。
前中亦三。
初标名者。
若準次文。
但等三世諸佛回向之道準下亦等善根。
故文雲如過去佛所行一切善根。
我亦如是故。
本業亦。
雲三世諸佛法一切時行。
兼顯無間故。
下文雲。
與妻子俱未曾暫舍菩提之心。
此從所等立名。
即等一切佛之回向。
以深入法性行普門善。
而為其性。
二依征廣釋中二。
先總标舉即釋名也。
後如是下。
廣釋亦二。
先顯回向。
後明成益。
前中又二。
先等随相後等離相。
前中複二。
先明對境善根。
以将回向。
後總攝萬善以将回向。
前中又二。
初所回善根。
後佛子下。
正顯回向。
今初。
謂學佛修時。
于六境違順成四淨心。
一于順違成就行舍。
不為境牽名心自在。
二異于凡小。
以悲智廣大淨諸惑故。
三離憂過故。
有喜樂舍無憂苦惱。
四禅定輕安故心意柔軟。
不妄取境故諸根清涼。
第二正回向中。
回向五乘之境。
文分五段。
一佛。
二菩薩。
三有善衆生。
四二乘。
五有惡衆生。
初中二。
先牒前起後。
後願以我下。
正顯所願。
初總願樂增。
然佛德已圓。
今願增者。
尊重荷恩展誠敬故。
亦猶獻芹于上。
香華奉佛非彼須待。
所謂下。
别文有十句。
初句望九亦是總句。
具下諸住故。
由此名不思議。
二即天住謂海印等。
三即梵住。
四即聖住。
謂無邊解脫等。
五種類俱生無作行通。
六十自在樂。
或八自在我。
七智用無邊。
八離覺圓寂。
九大用恒湛。
十二行永亡。
二佛子下。
回向菩薩亦二。
初結前生後。
後所謂下。
正顯有十。
前六自行後四利他。
前中通有三義。
一通相辨随願行等而滿故。
二究竟滿故。
三從次滿。
初信中随緣之願。
如淨行品。
二淨十住解心故。
晉經。
雲未淨直心者。
三成十行。
四成十向故。
菩薩戒名十金剛。
五得初地已上證不退故。
六得八地已上無功用行。
名大精進。
任運了一切法。
名護菩提門善根。
後四利他中。
初令證發心離二我故。
二遍安諸地。
三通得地中之德。
四令證佛果。
三佛子下。
回向有善衆生。
亦是迷真實義。
愚衆生有于少善。
但為求有處人天乘。
今令住佛乘。
以成十益。
初三令念三寶。
次三念己成德。
後三由德成益。
各如次配佛法僧寶。
念佛三昧能發通故。
四如為下。
回向二乘。
然衆生于佛法易反複故。
先回向之。
二乘終竟回心故亦不舍。
例前成益。
五又願下。
為于有惡。
謂不遺闡提。
亦是迷異熟愚衆生。
不見苦果故。
初令離苦果成善因。
後永不下。
令離惡因成當果。
上來五段。
初一回向菩提。
餘四回向衆生。
第二佛子菩薩摩诃薩所有善根下。
總攝萬善回向中二。
先總顯其相。
後佛子下。
曆事别陳。
今初。
所有善根即所發起等也。
皆以大願即能發起等也。
别有三句。
一未生善根。
以大願方便發起令生故晉經以發起為行。
二亦以大願積集令多。
三随已生善一一增勝令充佛地。
而皆有重句。
雲正發起等者。
謂随發起積集增進。
必向三處不餘趣求。
離諸過失名之為正。
悉令已下。
總結成益。
由正發等故。
令稱悲智故名廣大。
由發起積集故諸善具足。
由增長故一一充滿法界。
等于如來。
無善不爾故雲悉令。
而晉經譯正為等。
以梵本雲。
三通正及等。
然等有二義。
一者等佛。
謂以菩薩之行等佛之行。
二者等餘。
謂以一行等餘諸行。
然古德将為結上。
雖穿鑿非一并未會下文。
若以等為平等與正相近。
亦攝義不周。
并非今用。
第二曆事别陳。
諸善非一略舉一兩。
以顯随緣攝善皆成回向。
文中二。
初顯增長回向。
後佛子菩薩爾時下。
明積集回向。
其發起回向通在二處。
前段亦是大悲随順。
後段以明大悲深重。
此約善根。
若據回向。
前明回向菩提。
為衆生故。
後回向衆生令得菩提。
皆是绮互。
欲顯一時回向三處耳。
今初。
增長中分二。
先别明。
後菩薩如是下總。
結前中三。
初明随染無污回向。
以慈故随染。
以智故居清淨道念薩婆若。
二菩薩摩诃薩下。
動與道合回向遍而無間。
三為欲下。
總顯回向之相。
正顯前文大願發起增長之義。
文中二。
先總明。
初句标意。
安住下。
即能發起願。
攝取下。
所起所增。
善根普救一切即結成正義。
二永離下。
别顯文有十句。
一離惑故。
二正趣向故。
三不取餘道故。
四正觀故。
五舍雜染故。
六具修因故。
七于菩提因舍二障故。
八持誦智地。
九以智集善。
十不染世行受出世法。
十皆自德能向菩提。
若以上普救一切貫之。
則十皆為生令得此善。
二總結中。
以此文。
證釋增長義理甚分明。
第二明積集回向中二。
初别明。
後菩薩摩诃薩如是下總結前。
中二。
初明微細積集。
後菩薩初發下。
長時積集。
前中亦二。
先明所積善根。
下至一抟一粒。
其福至微施與畜生其田至劣。
積此微善。
亦以大願令正發起。
成回向行。
二鹹作下。
明回向行。
先總明離苦得樂。
次永度已下。
别彰離苦。
文有九句。
初總顯深廣。
次八别明苦相。
受即苦之自性。
蘊即苦依。
謂五盛陰。
苦覺謂苦相。
亦攝怨會愛離等覺。
聚謂生老病死三苦八苦。
行即罪業因即諸惑。
本即貪欲處即三塗。
乃至變易所依。
皆得舍離。
通後五句。
後菩薩如是下。
總結令得菩提。
第二長時積集者。
從初發心即積集故。
文中二。
先總标善根回向。
後欲令下。
明回向意。
即是回向之相。
以欲令之言是心願故。
文有十三句。
前十二為六對。
得随相益。
後一句入平等理益。
前中一離苦果得滅樂。
二出集因修正道。
三具悲智成上修道。
四護善近佛則出煩惱海。
餘二對共成初對。
第二總結中。
一抟一粒等即現集也。
初發心來即已集也。
當集之善。
雖則未起願力逆要。
起必任運注向三處。
況依此教九世圓融。
第二複作是念如過去下。
等佛離相回向者。
即向實際。
統于前二。
說有前後行在一心。
文中二。
初等過去。
後佛子下。
等于現未前中二先舉所等。
後如彼下。
顯于能等。
前中三。
初标随相即有離相。
故末句雲而無所著。
次所謂下。
别顯離相之相。
三如是深入下。
結其無礙。
二中先離妄契止。
初蘊次處。
不住世法即十八界。
有根境識是世間故。
不依不着即是出世。
次知一切下。
釋前不着所以。
不著者。
由見實成觀故。
初句是喻。
無所從下。
文含法喻。
但觀所喻能喻可知。
皆由從緣無性故無來等。
五句展轉相釋故。
上文雲。
一切法無來。
是故無有生等。
遠離已下。
結其成觀。
心無分别故寂然不動。
外緣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