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接引二乘拟議彼立四善根故。
有說三賢總為趣聖方便。
不分資糧加行遠近。
此據終說。
有言。
一切行位都不可說。
此約頓顯真性而說。
若依當部。
一位之中頓攝諸位不礙前後。
而位滿處即是因圓。
約圓教說然與前教相參應成四句。
一唯約相如前諸教。
二唯約自體如前頓說。
三以體從相。
四以性融相。
此二即當今文。
謂以性随相性不差而位曆然以性融相相不壞而常相即故。
下一一位中。
具一切位。
非但融因亦常融果。
融果之因方是真因。
第五行法差别者。
行随位别。
亦有圓融及寄法差别。
若對前教亦成四句。
準位應知。
有以十向配于十度。
随勝受名。
雖位位所回皆具諸度。
以名收之亦有理在。
四結數引證可知。
第五佛子雲何下說分。
說十回向即為十段。
一一段中皆先長行。
後明偈頌。
長行中各二。
初位行後位果。
有不具者。
至文當知。
位行中各三。
初牒名征起。
二依征廣釋。
三依釋結名。
文處可見。
今初。
回向文缺位果。
于位行中先牒名者。
具如本分。
又本業雲。
常以無相心中。
常行六道而入果報。
不受而受諸受。
回易轉化故名救護等。
二廣釋中二。
先明所回善根。
後修善根時下。
正明回向。
今初古人名此以為行體。
若順前名救護衆生是悲離衆生相為智。
則以悲智為其行體。
以是初行故。
将總體以為别體。
若以為欲回向故修諸善根。
即彼善根亦得稱體。
古義依此。
後正明回向中二。
先明随相回向。
後我應如日下。
明離相回向。
前即回向衆生及與菩提。
釋救護衆生。
後即回向實際釋離衆生相。
前中二先總明令物離苦。
至究竟菩提。
即雙明慈悲及二回向。
後菩薩摩诃薩下。
别顯文分為四。
一利樂救護。
二佛子菩薩于非親友下。
受惱救護。
三佛子菩薩見諸衆生下。
代苦救護。
四佛子菩薩以諸善根正回向下。
迥拔救護。
初中三。
一總标。
二我當下别顯。
三佛子下。
總結。
今初。
晉無菩薩等言。
而有複作是念之語。
彌顯前已回向。
别顯中文有十句。
初離苦果。
二離苦因。
三通因果。
五怖畏中含三道故。
上三通于深淺。
後七唯約究竟。
四得菩提。
五得涅槃。
六滅煩惱之源。
根本不覺若滅此者。
如天之大明。
七滅所知之闇。
故雲一切無明。
即觸事不了者。
若滅于此。
如人執炬委悉而照。
八令得解脫故。
涅槃雲澄渟清淨即真解脫。
已脫重昏故雲燈也。
九令證法身故言真法。
十令成般若無二礙智亦是權實無礙之智。
三結中以前十句有通淺深故。
令究竟得一大事。
第二受惱救護中二。
先明受惱之相。
後佛子菩薩摩诃薩以諸佛法下。
明回向之相。
前中亦二。
先法後喻。
法中有标征釋可知。
後喻中有二喻。
先大海不變喻。
喻遇惡緣不變本心海。
喻菩薩器量大故。
衆毒喻惡衆生。
不變喻菩薩不亂。
二日輪普照喻。
喻遇惡不息利益。
于中三 初喻次合後征釋喻中略有其二。
先日輪具德。
後遇緣不息。
有十一惡緣合中具合。
先合具德舉其十德。
以合于日影。
顯于日亦具十德。
一福德之輪已圓。
二智用深廣難測。
三正念遊空無有高下。
四慈風運用不退不疲。
五圓福智輪顯照空法。
六三乘山谷普照無私。
七使目睹萬像。
了真俗之義。
八使居自乘業以智成辦。
九常為利益晝夜無休。
十無器生盲亦不語舍。
後不以衆生下合。
非緣不阻于中有四。
不以具合十一事。
初一不以通合生盲。
先正合。
後但以下反合。
故出現品雲。
無信無解毀戒毀見等。
皆名生盲。
若别合者。
弊惡合生盲。
邪見合幹城。
令人妄謂為實故。
嗔濁合修羅手。
日為帝釋先鋒。
彼嗔故覆障。
次不知思。
合閻浮樹崇岩邃谷。
次不以凡愚下。
合前塵霧煙雲。
以彼能遍空。
猶彼凡愚同一處住。
後不以衆生數起下。
合前時節改變。
謂頻起過惑乍善乍惡。
如彼晝夜陰陽失度等。
三何以下征。
釋中先征。
意雲何以惡不厭舍。
釋意雲。
悲智均故。
文中二。
初喻後合。
合中二初總合。
後不但下。
别合。
于中二。
初以大悲合日惡是其境。
本為一切豈獨揀于惡人。
如日普益甯複棄于槁木。
二如是已下。
以智合日善惡均照故。
第二明回向之相中二。
先辨回向之心。
後佛子下。
辨回向之願。
前中依悲智心行回向故。
于中二。
先緣境廣大上等佛心。
即以圓覺因果之法為所緣境。
圓明可貴所以稱寶。
後菩薩如是下。
悲成利樂下救物心。
于中先牒前起。
後生二種心。
一于上等佛得淨信心。
二下與衆生同。
大悲體由依此二。
成甚深等十心。
一契理故。
二自慶慶他故。
三離過故。
四超二乘故。
五定樂相應故。
餘五可知。
普為已下。
結其所用。
心順口故名為真實。
第二正辨回向之願。
文中二。
先願衆生令成法器。
二又作下。
令得法圓滿。
于中四。
一總舉遇緣得法。
二于諸佛下。
成自分德滿。
七财者。
即十藏前七。
三于諸佛所常随下。
勝進德圓。
四令一切下。
明得果滿。
先标佛樂下。
二句釋故。
第三回向略明十種樂。
謂不可思議佛所住樂等。
又不思議法品。
略明十種無量住。
謂常住大悲等。
第三代苦救護中。
文分為三。
初總明代苦回向。
二複作是念我所修行下。
别明回向之心。
三佛子菩薩摩诃薩以諸善根如是回向所謂随宜下。
總結成益。
今初分二。
初明先救重苦。
後菩薩爾時作是念言下。
念遍救諸苦。
今初有二。
先見苦興悲心堅不退。
堅有七相。
謂不舍所行。
不避苦事。
不驚忽至。
不怖迷倒。
不退大悲。
多苦不怯。
長苦無厭。
二何以下。
征以釋成。
征有二意。
一雲生自造苦何幹菩薩。
而欲代之。
二雲劇苦難堪何為不厭。
釋意雲。
本願荷故。
逢苦若厭焉能荷負。
二念遍救諸苦中二。
先救八苦八難等苦故。
有諸言。
随業流轉是業系苦。
邪見無智是愚癡苦。
我應已下。
起救之心二又諸衆生下。
救迷四谛苦。
文中分二。
初念苦境。
二菩薩見下。
正興悲救。
今初。
于中先不知集。
謂癡愛為本是煩惱道。
染着已下。
明其業道。
為有造行故名染着。
随業入苦如彼鳥獸因食愛故入于籠檻。
作魔業行明有惡業。
福智都盡明無善業。
次常懷疑惑。
無生道見滅之因。
故不見安隐圓寂。
不知出離道谛。
在于生死苦谛。
二興悲救中起大悲心者。
令脫苦集故。
大饒益心者。
令得清淨滅道故。
故用善根回向。
大回向經者。
賢首雲。
如圓教所說普賢回向故。
然藏内有大回向經。
此教最初不應指彼。
若結集從簡于理可然。
第二别明代苦回向之心。
中有五複念。
前三明代苦之心 後二明回向之心。
今初。
即分為三。
初明一向普救無自為心。
次衆苦備受無懈怠心。
三決志保護無虛妄心。
初文可知。
有說三賢總為趣聖方便。
不分資糧加行遠近。
此據終說。
有言。
一切行位都不可說。
此約頓顯真性而說。
若依當部。
一位之中頓攝諸位不礙前後。
而位滿處即是因圓。
約圓教說然與前教相參應成四句。
一唯約相如前諸教。
二唯約自體如前頓說。
三以體從相。
四以性融相。
此二即當今文。
謂以性随相性不差而位曆然以性融相相不壞而常相即故。
下一一位中。
具一切位。
非但融因亦常融果。
融果之因方是真因。
第五行法差别者。
行随位别。
亦有圓融及寄法差别。
若對前教亦成四句。
準位應知。
有以十向配于十度。
随勝受名。
雖位位所回皆具諸度。
以名收之亦有理在。
四結數引證可知。
第五佛子雲何下說分。
說十回向即為十段。
一一段中皆先長行。
後明偈頌。
長行中各二。
初位行後位果。
有不具者。
至文當知。
位行中各三。
初牒名征起。
二依征廣釋。
三依釋結名。
文處可見。
今初。
回向文缺位果。
于位行中先牒名者。
具如本分。
又本業雲。
常以無相心中。
常行六道而入果報。
不受而受諸受。
回易轉化故名救護等。
二廣釋中二。
先明所回善根。
後修善根時下。
正明回向。
今初古人名此以為行體。
若順前名救護衆生是悲離衆生相為智。
則以悲智為其行體。
以是初行故。
将總體以為别體。
若以為欲回向故修諸善根。
即彼善根亦得稱體。
古義依此。
後正明回向中二。
先明随相回向。
後我應如日下。
明離相回向。
前即回向衆生及與菩提。
釋救護衆生。
後即回向實際釋離衆生相。
前中二先總明令物離苦。
至究竟菩提。
即雙明慈悲及二回向。
後菩薩摩诃薩下。
别顯文分為四。
一利樂救護。
二佛子菩薩于非親友下。
受惱救護。
三佛子菩薩見諸衆生下。
代苦救護。
四佛子菩薩以諸善根正回向下。
迥拔救護。
初中三。
一總标。
二我當下别顯。
三佛子下。
總結。
今初。
晉無菩薩等言。
而有複作是念之語。
彌顯前已回向。
别顯中文有十句。
初離苦果。
二離苦因。
三通因果。
五怖畏中含三道故。
上三通于深淺。
後七唯約究竟。
四得菩提。
五得涅槃。
六滅煩惱之源。
根本不覺若滅此者。
如天之大明。
七滅所知之闇。
故雲一切無明。
即觸事不了者。
若滅于此。
如人執炬委悉而照。
八令得解脫故。
涅槃雲澄渟清淨即真解脫。
已脫重昏故雲燈也。
九令證法身故言真法。
十令成般若無二礙智亦是權實無礙之智。
三結中以前十句有通淺深故。
令究竟得一大事。
第二受惱救護中二。
先明受惱之相。
後佛子菩薩摩诃薩以諸佛法下。
明回向之相。
前中亦二。
先法後喻。
法中有标征釋可知。
後喻中有二喻。
先大海不變喻。
喻遇惡緣不變本心海。
喻菩薩器量大故。
衆毒喻惡衆生。
不變喻菩薩不亂。
二日輪普照喻。
喻遇惡不息利益。
于中三 初喻次合後征釋喻中略有其二。
先日輪具德。
後遇緣不息。
有十一惡緣合中具合。
先合具德舉其十德。
以合于日影。
顯于日亦具十德。
一福德之輪已圓。
二智用深廣難測。
三正念遊空無有高下。
四慈風運用不退不疲。
五圓福智輪顯照空法。
六三乘山谷普照無私。
七使目睹萬像。
了真俗之義。
八使居自乘業以智成辦。
九常為利益晝夜無休。
十無器生盲亦不語舍。
後不以衆生下合。
非緣不阻于中有四。
不以具合十一事。
初一不以通合生盲。
先正合。
後但以下反合。
故出現品雲。
無信無解毀戒毀見等。
皆名生盲。
若别合者。
弊惡合生盲。
邪見合幹城。
令人妄謂為實故。
嗔濁合修羅手。
日為帝釋先鋒。
彼嗔故覆障。
次不知思。
合閻浮樹崇岩邃谷。
次不以凡愚下。
合前塵霧煙雲。
以彼能遍空。
猶彼凡愚同一處住。
後不以衆生數起下。
合前時節改變。
謂頻起過惑乍善乍惡。
如彼晝夜陰陽失度等。
三何以下征。
釋中先征。
意雲何以惡不厭舍。
釋意雲。
悲智均故。
文中二。
初喻後合。
合中二初總合。
後不但下。
别合。
于中二。
初以大悲合日惡是其境。
本為一切豈獨揀于惡人。
如日普益甯複棄于槁木。
二如是已下。
以智合日善惡均照故。
第二明回向之相中二。
先辨回向之心。
後佛子下。
辨回向之願。
前中依悲智心行回向故。
于中二。
先緣境廣大上等佛心。
即以圓覺因果之法為所緣境。
圓明可貴所以稱寶。
後菩薩如是下。
悲成利樂下救物心。
于中先牒前起。
後生二種心。
一于上等佛得淨信心。
二下與衆生同。
大悲體由依此二。
成甚深等十心。
一契理故。
二自慶慶他故。
三離過故。
四超二乘故。
五定樂相應故。
餘五可知。
普為已下。
結其所用。
心順口故名為真實。
第二正辨回向之願。
文中二。
先願衆生令成法器。
二又作下。
令得法圓滿。
于中四。
一總舉遇緣得法。
二于諸佛下。
成自分德滿。
七财者。
即十藏前七。
三于諸佛所常随下。
勝進德圓。
四令一切下。
明得果滿。
先标佛樂下。
二句釋故。
第三回向略明十種樂。
謂不可思議佛所住樂等。
又不思議法品。
略明十種無量住。
謂常住大悲等。
第三代苦救護中。
文分為三。
初總明代苦回向。
二複作是念我所修行下。
别明回向之心。
三佛子菩薩摩诃薩以諸善根如是回向所謂随宜下。
總結成益。
今初分二。
初明先救重苦。
後菩薩爾時作是念言下。
念遍救諸苦。
今初有二。
先見苦興悲心堅不退。
堅有七相。
謂不舍所行。
不避苦事。
不驚忽至。
不怖迷倒。
不退大悲。
多苦不怯。
長苦無厭。
二何以下。
征以釋成。
征有二意。
一雲生自造苦何幹菩薩。
而欲代之。
二雲劇苦難堪何為不厭。
釋意雲。
本願荷故。
逢苦若厭焉能荷負。
二念遍救諸苦中二。
先救八苦八難等苦故。
有諸言。
随業流轉是業系苦。
邪見無智是愚癡苦。
我應已下。
起救之心二又諸衆生下。
救迷四谛苦。
文中分二。
初念苦境。
二菩薩見下。
正興悲救。
今初。
于中先不知集。
謂癡愛為本是煩惱道。
染着已下。
明其業道。
為有造行故名染着。
随業入苦如彼鳥獸因食愛故入于籠檻。
作魔業行明有惡業。
福智都盡明無善業。
次常懷疑惑。
無生道見滅之因。
故不見安隐圓寂。
不知出離道谛。
在于生死苦谛。
二興悲救中起大悲心者。
令脫苦集故。
大饒益心者。
令得清淨滅道故。
故用善根回向。
大回向經者。
賢首雲。
如圓教所說普賢回向故。
然藏内有大回向經。
此教最初不應指彼。
若結集從簡于理可然。
第二别明代苦回向之心。
中有五複念。
前三明代苦之心 後二明回向之心。
今初。
即分為三。
初明一向普救無自為心。
次衆苦備受無懈怠心。
三決志保護無虛妄心。
初文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