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五

關燈
色為見之境。

    如人入闇則無所見。

    斯則獨因不見也。

    如明淨日瞽者莫見。

    獨緣不見也。

    此辨因緣和合方能見也。

    後偈偏舉于感。

    以因奪緣。

    如出現品雲。

    此非如來威神之力等。

    後聞法中四偈分三。

    初偈顯因能生法。

    次二顯得法之益。

    前偈得權智能離所知心垢。

    後偈有根本智。

    能除煩惱之患。

    三一偈顯緣令聞法故。

    上文雲。

    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

    後四令舍僞求真中二。

    前一示僞令舍住相施故。

    以色見佛行邪道故。

    後三顯真令求。

    初二偈顯真佛。

    前偈即相非相故非色能見。

    後偈即寂而應故不可以寂取。

    末偈顯真法。

    真法無生亦無滅故。

    第四北方菩薩。

    以大悲力運智慧光。

    朗彼重昏無所不至。

    名光明幢。

    又以智慧令諸善根無所不至故。

    此頌中。

    多顯如來即體化用周普之德。

    十頌分三。

    初一化用廣。

    亦明化處。

    次七化用深。

    亦明化依。

    後二雙結釋化依中分四。

    初四雙明能所依。

    次一拂其能化心。

    次一拂其所依體。

    後一雙融自在。

    亦拂能依。

    今初初偈總明一多無礙。

    依一總心變多王所。

    于一實佛應化多端。

    故無礙也。

    次一相二無礙。

    無相現相無二現二。

    體絕能所故雲無二。

    相依身有是即二也。

    然相二相對應成四句略舉其一。

    無二現二即于一現多。

    乃至百千亦名二故。

    次偈顯依性起。

    起不異性故。

    如幻無盡。

    後偈從法身流。

    舉三世佛以顯道同。

    二拂能化心中。

    謂如摩尼珠無私成事故。

    三一偈拂所依。

    謂上無二無相法性法身。

    即是法界。

    法界本自無差。

    亦無定有為化依止由無依無别故為依為别故。

    下文雲。

    虛空雖無所依能令三千世界而得安住。

    如空無色而能顯現一切諸色。

    四一偈雙融自在。

    言非非化者。

    此有二義。

    一假非化以遣化。

    非謂是非化則上半約體絕待。

    下半依體起用。

    二不礙化故。

    然真化無二融為一身。

    不壞體用名依真起。

    依真起者則報亦依真。

    非謂三身獨一是化。

    且依真起化略有二門。

    一開義二融合。

    初中真應各有二義。

    真中一不變義。

    謂雖化而常湛然。

    初句顯之。

    二随緣義。

    謂不守自性無不現故。

    故雲亦複非非化。

    二約化中。

    一無體即空義。

    謂攬緣無性故雲于無化法中。

    二從緣幻有義。

    故雲示有變化形。

    二融合中亦二義。

    一真化别合。

    二真化融通。

    初中由真中随緣即不變故。

    是故亦真亦非真。

    非真非不真名真法身。

    化中體空即幻有故。

    是故亦化亦非化。

    非化非不化名為佛化身。

    二融通者。

    謂由真不變顯化體空。

    此真不無化不有。

    以為法身。

    而不無化用以有化中空義故。

    又由真随緣顯化幻有。

    此是化不無真不有。

    以為化身。

    而不無真理。

    以有真中随緣義故。

    又由随緣幻有。

    不異不變體空故。

    是故現化紛然。

    未嘗不寂。

    真性湛然未曾不化。

    真化镕融為一無礙清淨法界宜審思之。

    第三二偈雙結釋中。

    前偈結歸于體。

    謂智冥真境等法界故。

    深無底等虛空故。

    廣無涯皆絕言道為不可量。

    後偈舉因釋成。

    所以法界無礙者。

    智行遍故。

    第五東北方。

    于佛寂用之境決斷無礙故。

    又智導萬行出生無盡故。

    名智幢故。

    頌中多歎如來應現出生無盡無礙之德。

    十頌分二。

    初一标章勸信。

    信有修行之益。

    後九所信勝德。

    于中分二。

    初一總餘八别。

    總中上半用而無盡。

    下半寂而無住。

    不着應處不住法體。

    即本末雙寂也。

    通為寂用無礙。

    别中二。

    初二明無盡。

    一一衆生前能現無盡身故。

    衆生可知。

    佛不可數。

    後六明無礙。

    于中三。

    初四一異無礙。

    亦是本末無礙。

    一法。

    二喻。

    三合。

    四釋。

    次一偈延促無礙。

    後一偈性相無礙。

    第六東南方菩薩。

    以圓淨智照平等理。

    不礙應現。

    随順一切如摩尼寶。

    故名寶幢。

    頌中多顯平等超世之德。

    十頌分二。

    前五總顯難思。

    後五迥超時數。

    前中初二正明。

    前一超量現量。

    後一超處遍處故。

    出現品雲。

    譬如虛空遍至一切色非色處等。

    如是難思雙結上二。

    後三展轉釋成。

    初雲何以難思。

    若身若處非生滅心行之境故。

    何以非心境。

    佛自不起心故。

    何以不起體無生滅故。

    若爾何以現見。

    次偈釋雲。

    病眼所睹。

    取色分齊勿謂為實。

    次疑雲。

    若爾豈無如來出現世耶。

    次偈釋雲自機見耳。

    上三句以應就感。

    衆生謂出。

    末句既因物感出即非出。

    名實不出故。

    諸法無行經雲。

    如來不出世。

    亦不度衆生。

    衆生強分别作佛度衆生。

    既無有出安有沒耶。

    上三亦初一超心行。

    次一超内外。

    後一超出沒。

    後五偈迥超時數而現時數于中初一偈結前标。

    後國土結前處故。

    後四别顯超時。

    初偈立宗。

    上半牒妄情。

    下半正立菩提是有法。

    定不系時是宗法。

    次偈立三因。

    一智無分别故。

    二三世不遷故。

    三體非有為之數故。

    次偈舉同喻。

    謂日體常明故不合昏夜。

    後偈合結。

    上半合下半結。

    合中語倒。

    若順應雲一切諸如來不與三世合。

    又若以超時現時為宗者。

    則上宗中四句皆宗。

    應雲菩提是有法。

    定不系日随機說日是宗法。

    因雲。

    體非三世等。

    不礙三世等故。

    同喻雲。

    如日輪不合昏夜。

    以山映故說有日夜。

    合雲佛無三世。

    以不應見機之所映。

    故而說三世。

    是則上三句皆合。

    下一句結。

    第七西南方。

    勤觀如來真應皆同故。

    能平等随順一切衆生。

    名精進幢。

    十頌顯此同義。

    文分為二。

    初一總标餘九别釋。

    前中上半正标。

    下半略顯同相。

    言身同者。

    三身十身皆悉同故。

    義亦然者此含多意。

    一且約三身體依聚義。

    無不同故。

    所覺能覺覺他同故。

    又義名所以。

    所以得名佛者。

    正覺真智力無畏等。

    無不具故。

    得名為佛。

    佛佛皆然故義同也。

    又應用利樂無不同故。

    故攝論第十雲。

    諸佛法身。

    應知恒時能作五業等。

    二十一種功德之中。

    名為逮得一切佛平等性。

    所依意樂作業無差别故。

    二約十身釋義同者。

    皆通三世間。

    彼此互望無差别故。

    種種利樂居然是同。

    此有三因。

    一行海齊滿。

    二大願齊具。

    三同一法性故。

    非唯相似。

    亦一即一切互相融故。

    餘如問明品說下平同相略舉應用同。

    以應即真故。

    非應之外别明法身是同。

    然普有二義。

    一約諸佛。

    謂無有佛不遍十方故。

    二約一佛。

    謂無一方而不現故。

    後九别釋中分二。

    先四頌正釋。

    後五頌轉釋。

    前中初偈。

    釋前普于十力無餘二義。

    一無處不遍故。

    二一切皆佛身故。

    諸佛本師二頌影略。

    次偈釋前現義。

    謂有感方現故。

    雲非内神力能現故雲非外。

    次偈釋前随應種種義。

    一随物類。

    則十法界等萬類殊應。

    二于一類中。

    随其先業各見不同。

    如金色塗灰等。

    後偈釋前身同之義。

    結成難思。

    佛身皆同無數量故。

    唯除大覺者佛佛同證故。

    後五轉釋中。

    從後向前釋上四偈。

    前四兼喻後一唯法。

    于中初二釋第四無能思義。

    一以我為喻。

    謂如妄計之我本無所有故。

    不可思。

    此以妄計情有理無。

    非聖智境。

    以況法身理有情無。

    非下位測。

    後偈以刹為喻。

    喻雖絕相難思而不礙相。

    次一偈釋第三随業異現。

    所以要随業者。

    同一切法必假緣故。

    此以總喻别。

    次一偈釋第二非内外義。

    如珠現物。

    雖非内外能滿物心。

    後偈釋充滿法界義。

    所以能滿者。

    本願普周故。

    第八西北方菩薩。

    真如體淨能成白法。

    複淨世間故名離垢。

    十頌多歎如來淨德。

    前六淨他後四自淨。

    前中前二總明。

    後四别釋。

    今初前偈智淨妄惑既寂。

    真智不無。

    開示無我知見性相。

    故名為法。

    後偈身淨謂拂應顯真。

    後别釋中前二釋第二偈。

    後二釋初偈。

    前中初偈。

    正明欲見諸佛應專佛境。

    随念随現故名心等。

    又了心境即佛真性。

    迷則不知念則便現。

    次偈轉釋專念之義。

    無漏具德故能專念。

    後二中前偈釋普淨世間。

    說法現身而能淨故。

    後偈釋開示佛法。

    示其所悟二無我故。

    後四自淨中初一已淨差别之用。

    後三内淨三德。

    一見性成佛。

    自開法身稱性現應。

    次偈無得成佛。

    自開般若。

    佛法所覺菩提能覺。

    必能所相因故俱叵得。

    無所得者則得菩提。

    後偈離妄成佛。

    自開解脫。

    不動無住故。

    妄倒斯寂名真解脫。

    第九下方菩薩。

    解佛遍應法界之身而不離法性。

    若彼星宿粲然羅空不可縛着。

    故以為名十頌。

    顯佛此德分為三别。

    初三總顯即體之應。

    次六别釋體應自在。

    後一拂去自在之迹。

    前中初偈約處顯身之遍。

    謂法性身則無所住。

    約自受用則無所不住。

    名為普住。

    約他受用及變化身。

    有感則往故雲一切土皆往。

    若約十身無處非佛。

    故雲一切處鹹見。

    次偈約機顯身之多。

    故雲一切。

    及八相事皆由物感。

    後偈結歎難思。

    初句總标。

    下三句顯相。

    二句約感不能思。

    思惟約心見通心眼。

    下句約應難思。

    雲誰能現。

    次六别釋中。

    初三順釋。

    後三反釋今初。

    初偈釋前誰能現義。

    謂現即同如無生滅故。

    次偈釋前誰能思義。

    謂起心而思是妄分别。

    有依有正。

    法性之中能所斯寂。

    後偈釋前誰能見義。

    謂能應随緣體本自無。

    能感之機竟何所見。

    後三反釋中。

    謂由無思見等方能思等。

    則反顯前有思見等。

    不了佛境。

    于中初偈無思思。

    要無著無礙故。

    次偈無現現。

    神力之現體即虛故。

    後偈明無見見。

    蹑前無所有為見。

    則稱實之見非唯見佛。

    亦得疾成。

    三一偈拂自在之迹者。

    上明自在尚假言诠。

    正覺超言故拂言迹。

    超言亦假應忘言契之。

    第十上方菩薩。

    知真實之法普入法界。

    則所修行皆無分量。

    故名法幢。

    知法名佛故。

    先贊見佛之益。

    十頌雙顯佛法難聞。

    于中分二。

    前四贊佛勸人聞見。

    後六贊法勸物聞求。

    前中初一正令甘苦近佛。

    後三釋其所以。

    略舉三事。

    初偈聞名益。

    次偈發心益。

    後偈生信益。

    既受苦得聞成斯勝益。

    受樂不睹不免長淪故。

    應甘苦而近佛也。

    後六中已遇良醫複須法藥。

    于中初二由聞實法能成行法。

    前反後順。

    次二由聞理智成于果法。

    前順後反。

    後二以感應釋成。

    前偈佛興由生迷實。

    後偈說法示于真實。

    不動真際建立諸法。

    則性不可壞。

    不壞假名而說實相。

    則相不可壞。

    斯則天魔外道等皆法印故。

    無能壞。

    餘如十藏品。

    上十菩薩之偈應以六相圓融。

    所以偈後無結通者。

    為顯法界兜率贊德異故。

    猶彼處處文殊偈偈各别。

    顯佛德無盡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