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五

關燈
僧祇積福證理出生。

    名福藏力。

    四發歡喜心。

    是此位名入見道。

    故名無疑地。

    離惡清淨是第二地。

    依一切智見法不動。

    是三四地。

    得入一切菩薩衆會。

    是五六七地。

    常生佛家八地已上。

    念無有間故曰常生。

    若約圓融。

    初之五句信中攝位。

    句各一位如理思之。

    從觀甚深下義通諸位。

    以圓教中位位攝德故。

    二辨現因。

    既積善所成故。

    為益深大。

    為欲調伏諸衆生故一句。

    文含二勢。

    一結前謂結因所屬。

    二生後。

    生後開示亦是為生。

    第二明上弘佛道中分二。

    先别彰所為。

    二自在已下舉因結歎。

    前中有十七句。

    為欲顯前二十一種殊勝功德。

    初句為總餘皆是别。

    于中前五各攝二德。

    餘句各一。

    第一照明無礙智慧藏句。

    顯二德者。

    一顯不二現行故雲無礙。

    無二礙故。

    二顯趣無相法故。

    雲照智慧藏。

    慧為能照藏即所照。

    無相真如照明趣達眼目殊稱。

    第二句。

    一顯住于佛住。

    謂住空大悲任運利樂無休息時。

    名曰熾然。

    二顯逮得一切佛平等住。

    謂依清淨智起利樂意。

    作二身業皆熾然故。

    第三句一顯到無障處。

    二顯不可轉法。

    謂此二是降魔伏外功德。

    前由有對治則不為他動。

    今由有神變乃能轉他。

    第四句。

    一為顯所行無礙。

    今遍趣現身即是所行有漏。

    盡通八風不染。

    又神通力即能遍因。

    二顯其所安立不可思議。

    謂佛威神所建立故。

    第五句。

    初顯遊于三世平等法性。

    約記三世事。

    亦是神通無邊際言。

    即平等性。

    二顯其身流布一切世間。

    此言甚顯。

    下皆各攝一德。

    六顯于一切法智無疑滞。

    本願已滿故。

    七顯于一切行成最正覺。

    名智遍往。

    八顯于諸法智無有疑惑。

    名于法自在。

    九顯一切菩薩等所求智。

    十顯凡所現身不可分别。

    十一為顯得佛無二住勝彼岸。

    彼岸已圓十身殊妙故。

    十二顯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

    究竟功德。

    又諸佛平等皆遍而不相雜故。

    十三顯證無中邊佛平等地。

    平等之地即清淨藏。

    十四顯極同法界。

    故雲上妙。

    十五有十力故能盡虛空。

    見者無厭。

    十六窮未來際故照三世。

    第二舉因結歎。

    前舉積因後歎無盡。

    第六爾時兜率下。

    天王請佛處殿。

    亦稱五号并曰善來。

    及下文意皆如第三會說。

    第七爾時世尊下。

    如來受請分二。

    先受請入殿。

    二爾時一切下入已現嚴。

    前中先明此界後辨結通。

    前中初一句明能應之德。

    次明所為之意。

    三正受請并顯可知。

    第二現嚴顯是佛力故。

    出過諸天。

    第八時兜率宮下。

    天王獲益。

    文中初得定益。

    往昔已下是進善益。

    佛神力言通此二益。

    十住位劣攝散歸靜。

    故樂音止息。

    此位超勝得動實性故。

    動寂無二。

    熾然音樂心不動也。

    第九爾時下承力偈贊。

    然憶念昔因亦是益相取文便故為說偈依。

    文中二。

    先明此處偈贊。

    後結通十方。

    前中先說偈所依。

    後正陳偈贊。

    十頌頌各一佛佛名有異。

    略無别德餘同前會。

    此佛即前會十佛。

    次前十佛寄位漸深。

    憶念漸遠耳。

    第十爾時世尊下如來就座。

    文分四别。

    一明就座。

    二法身下顯德亦大。

    同前二十一德。

    恐厭繁文不能具釋。

    三不可說下。

    衆集即眷屬圓滿。

    然後品衆集有所表故。

    但雲一萬。

    理實遍集故此但雲不可說衆。

    未必但是後品之人。

    四坐此座下現嚴。

    初此界後結通。

    有雲。

    此升座一段。

    宜置入殿之後。

    歎處之前。

    回文不曉者未必然也。

    謂初請入殿贊為請坐于理何違 兜率宮中偈贊品第二十四(已下入第二十三經) 初來意者前明化主赴感。

    今明助化贊揚。

    及顯位體所依故次來也。

    二釋名者。

    謂十方菩薩于此宮中贊佛實德故受斯名。

    通二種釋如第三會。

    三宗趣者。

    集衆放光偈贊為宗。

    為說回向為趣。

    四釋文亦三。

    初集衆二放光三偈贊。

    初中二。

    先明集因謂佛神力。

    二十方下衆集。

    于中文二。

    先明此會。

    後如此世界下結通。

    今初長分十段。

    一總舉上首。

    二眷屬數。

    三來處遠近。

    位增數增故各一萬。

    四主菩薩。

    名同名幢者略有五義。

    一高出義。

    表三賢位極故。

    二建立義大悲大智建立衆生及菩提故。

    三歸向義。

    謂大悲攝生智願攝善。

    歸向菩提及實際故。

    四摧殄義。

    如猛将幢降伏一切諸魔軍故。

    五滅怖畏義。

    如帝釋幢不怖惑業故。

    異名即表十向行體。

    至偈當明。

    五所從來刹皆稱妙者。

    回向之力微善彌于法界故。

    其别名即表十向所修法門。

    一救護衆生離衆生相。

    最可貴故。

    二得不壞信常樂因故。

    三等佛白淨故。

    四如金遍至諸色像故。

    五出用無盡如摩尼故。

    六善根堅固如金剛故。

    七随順衆生不染塵故。

    八真如之因如水生華最為勝故。

    九如白栴檀。

    能去熱惱之縛着故。

    十如彼香氣能普周故。

    故下文慈氏座前燒一丸香彌滿法界。

    即其事也。

    六本所事佛同名幢。

    義不異菩薩。

    别名即表修十向智。

    亦表當位之果。

    謂一救護之心不可盡。

    故成無盡佛。

    二如空中風不住不壞故。

    三等佛解脫故。

    四四威儀中無不至故。

    五明了功德相故。

    六常能随順善根故。

    七随順衆生善最勝故。

    八同于真如得自在故。

    九淨無垢染不縛着故。

    十觀察即是入法界故。

    七其諸已下至已修敬。

    八以佛神力下。

    善住威儀。

    座體雲妙寶者。

    十住以慧光遍照故。

    以毗盧遮那藏為體。

    十行以行淨離垢故。

    以摩尼藏為體。

    今十向大悲處于生死。

    普該萬法不拘乎一故。

    座體直雲妙寶。

    不限色類。

    以教行遍周籠攝衆生。

    如以寶網彌覆其上。

    九其身悉放下放光利物。

    此位多辨悲智救物故。

    複辨此于中。

    初光體。

    次此無量下辨光因。

    即圓淨回向心。

    後顯示下略示光業。

    一智敬上業。

    二悲救下業。

    十其菩薩衆下略贊勝德。

    有十一句。

    初總餘别。

    别中十門。

    一神通門。

    二入證門。

    三以智下依智修福。

    四入于下上入果用。

    五住于下住善決擇。

    六于諸下四辨無盡。

    七智開總持。

    八慧眼見性。

    九智慧遍知。

    十究竟離障。

    結通可知。

    第二爾時世尊下。

    放光文分四别。

    一放光處。

    言膝輪者位漸高故。

    又表回因向果等。

    有屈申進趣之相故。

    又悲智相導屈申無住故。

    二放百千下光數。

    三普照下光照分齊。

    四彼諸下光所作業。

    謂令彼此互相見故。

    于中分三。

    初正明彼此相見。

    二如是下釋見所由。

    三如是等下結德所屬。

    二中由二因故見。

    一宿因同行故。

    二悉已下現德圓滿故。

    文有二十句。

    束為十對。

    一離障成身對。

    二入刹近佛對。

    三用速心淨對。

    四外護内證對。

    五能覺所覺對。

    謂一切智處是所覺故。

    六用廣證深對。

    身即智身同住法界及大悲故。

    七得智生身對。

    身即應身。

    八行深解廣對。

    九智極定深對。

    此位中顯名金剛幢對。

    金剛定即菩提智。

    十得通立法對。

    由得通故調化無數。

    由離數故而能安立。

    數有二種。

    一數量數。

    二色心有為皆名為數。

    今文具二。

    謂由不着一多能立一切故。

    不着于有能安立故。

    即真俗镕融。

    謂世俗幻有之相。

    相本自空勝義真空之理理常自有。

    有是空有非常有。

    斯有未曾不空。

    空是有空非斷空。

    此空何嘗不有。

    有空空有體一名殊。

    名殊故真俗互乖。

    迢然不雜。

    體一故空有相順。

    冥然不二。

    一與不一不即不離。

    镕融無礙。

    菩薩智契其源。

    所以雖迥絕無寄而善修安立。

    三結德所屬。

    謂無盡德屬于此會菩薩。

    及光中所見也。

    第三偈贊中。

    十菩薩即為十段。

    亦十方如次。

    皆先标說人及說儀式。

    今初東方金剛幢者。

    此是會主名含總别。

    總顯回向不出悲智。

    金剛者堅利也。

    即悲之智。

    二乘實際不能壞堅也。

    斷難斷惑利也。

    故文雲智慧到彼岸。

    即智之悲愛見不能動堅也。

    無所不救利也。

    故文中遍刹利生。

    七十八雲。

    譬如金剛唯從金剛處及金處生。

    非餘寶處生。

    菩提心金剛亦複如是。

    唯從大悲救護衆生。

    金剛處一切智智殊勝境界金處而生。

    非餘衆生善根處生。

    故知金剛不獨喻智。

    攻般若者不得此意。

    但以标名獨将金剛喻于般若。

    不觀文中悲濟九類而無所度。

    悲智相導方為真實不共般若。

    智者應知。

    别名即是救護衆生悲也。

    離衆生相智也。

    義不殊總。

    說頌儀式頻見上文。

    正顯頌文。

    十頌歎佛寂用無礙德。

    大分為二。

    初八贊佛勝德。

    後二結勸修行。

    今初分三。

    初五偈寂而常用。

    次一偈用而常寂。

    後二無礙自在。

    今初分三。

    初二偈無生滅而示生滅。

    于中前偈就法正顯。

    後偈寄對顯深。

    以依體起用體用無礙。

    故難思議。

    又心有心相動不能行。

    故難思議。

    智無智相名到彼岸。

    方見佛境。

    次二偈非色聲而現色聲。

    亦前偈就法正顯。

    後偈寄對顯深。

    少智謂權小。

    久修謂圓機。

    素習見聞故能了實。

    後一頌明無來去而示來去。

    覺處即現不從方來。

    迷處自無不從此去。

    以神力故示有來去。

    然從神力中來即無來矣。

    二用常寂中。

    三句用末句寂。

    三無礙自在中。

    初偈了事理無礙起用自在。

    後偈了生法無礙起用自在可知。

    後二偈結勸中。

    初偈勸修智進行。

    後偈勸修福斷疑。

    第二南方堅固者。

    表不壞回向故。

    菩提心堅故。

    觀佛無厭故。

    十頌多明如來為物所依德。

    于中分二。

    初三贊佛勝德。

    後七勸修辨益。

    前中初頌明佛體離言。

    次偈無相現相。

    後偈現相所因。

    後七中舉修有益。

    即顯佛德深玄。

    文中分三。

    初偈指德勸依。

    即結前生後。

    次三示能入者令物思齊。

    各先舉行後彰行益。

    後三正勸進修。

    然夫進修略有五法。

    謂欲精進念巧慧一心。

    初偈明欲次偈辨念。

    後偈巧慧。

    前二正明後一反顯。

    一心精進攝在志求之中。

    又慈氏論引醍醐喻經共說九善。

    謂一切法欲為根本。

    作意所生觸所集起。

    受所引攝以念為主。

    定為上首慧為最勝。

    解脫為堅固出離為後邊。

    有前未必有後。

    有後定須有前。

    是故先說欲為其本。

    下二句。

    揀非惡欲為勝希望。

    次偈上半念主下半作意。

    後偈反釋初句慧勝。

    次句觸集及受。

    次句定及解脫。

    後句出離。

    第三西方菩薩。

    淨心智力見佛盡源。

    等一切佛。

    故名勇猛。

    十頌分二。

    前六明感應道交見佛聞法。

    後四令舍僞求真。

    拂見聞相故。

    此一段總顯如來見聞弘益之德。

    前中前五各上半喻。

    下半合。

    通分為二。

    初二見佛後四聞法。

    前中初偈雙明感應。

    淨心如淨眼為見之因。

    佛力如日為見之緣。

    如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