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五

關燈
名以為解釋。

    三無性等。

    但釋論名以符經旨。

    今各句句配屬。

    其佛地論釋有同攝論有異攝論。

    異者引之。

    今初明不二現行經也。

    即觀察如來一向無障礙轉功德。

    此是無著立名。

    他皆仿此。

    無性二釋。

    一雲謂佛一向無障礙智。

    于一切事品類差别無著無疑故。

    非如聲聞等。

    有處有障有處無障二種。

    此約離所知障智德滿故。

    非如聲聞有處有障者。

    謂于極遠時方無邊差别。

    諸佛法中有無智轉。

    第二釋雲。

    或二處現行。

    此中無有如是所說二種現行。

    此釋二處亦前有障無障。

    但前釋約表為一智轉。

    此釋約遮故無彼二。

    正同下經二行永絕。

    世親同于後釋。

    親光雲。

    凡夫二乘現行二障。

    世尊無故。

    凡夫現行生死起諸雜染。

    二乘現行涅槃棄利樂事。

    世尊無彼現行二事故。

    名不二現行。

    無性生起雲。

    雲何而得此最勝覺。

    故次說此諸聲聞等。

    于所知境有二現行。

    所謂正智不染無知。

    佛無此故。

    文中分二。

    初廣顯利樂。

    明離所知故。

    不同二乘二住于下結成所住。

    彰離煩惱不同凡夫。

    前中三。

    初明應廣順機令喜。

    二普遍下。

    明其遍應定慧莊嚴生物善根。

    三示現下彰應用深。

    雖超語言而無遺曲濟。

    二結成所住者。

    初句明智住法身。

    能住所住二俱廣大。

    下句心無煩惱。

    善根清淨色相超倫。

    具上二義名清淨覺。

    他皆仿此。

    第二智慧已下。

    明趣無相法。

    即觀察如來于有無無二相。

    真如最清淨能入功德。

    無性雲。

    為明斷德故次說之。

    不住生死涅槃相故。

    即無住涅槃。

    然無相法即是清淨真如。

    趣謂趣入。

    謂此真如諸法無性以為相。

    故非是有相。

    體即圓成自相有故。

    非是無相。

    此二不相離名無二相。

    諸法中勝故名最勝。

    遠離客塵故名清淨。

    既自能入亦令他入。

    為最清淨。

    自入則不住生死。

    他入則不住涅槃。

    文中先明自入。

    後明他入。

    今初先明不住生死智稱如境。

    皆不可盡。

    無比三昧令智出生。

    又令真如出二障故。

    二其身下明不住涅槃。

    同體大悲遍住物身。

    心真如性物物遍故。

    二令無量下辨令他入。

    一則大悲冥熏。

    二則大智為說令于身中見如來性。

    成一切智故。

    種性不斷是入義也。

    此用常寂名為涅槃。

    第三住于諸佛究竟已下。

    明住于佛住。

    即觀察如來無功用佛事。

    不休息功德。

    為欲得上無住涅槃故次明之。

    文中初明所住後彰住益。

    今初言住佛住者。

    謂聖天梵等皆佛所住。

    而于空大悲遍善安住大悲性空即是佛家故。

    能不住生死涅槃。

    為究竟住。

    此即恩德。

    是以親光亦名為觀。

    所調化功德常住大悲。

    晝夜六時觀世間故。

    後令不可下彰住家益。

    初明由住大悲。

    故能益物無遺。

    是不休息義。

    由住性空自無功用故。

    能令物住無分别。

    出過衆生。

    總顯勝也。

    第四獲一切下。

    明逮得一切佛平等性。

    下雲得佛平等。

    即觀察如來。

    于法身中所依意樂。

    作事無差别功德。

    如上佛住為共不共。

    故次明之。

    此一切諸佛展轉和雜而同住故。

    一切諸佛三事無差。

    非如聲聞但有所依。

    文即分三。

    初明所依無差别。

    謂一切智。

    以一切諸佛。

    皆依真如清淨智故。

    放大光下顯智之用。

    二普使已下明意樂無差。

    謂同有利樂勝意樂故。

    普使之言即意樂也。

    不可壞智即如來藏。

    普賢菩薩自體遍故。

    染而不染名不可壞。

    反源照極故名安住。

    三遍住下作業無差。

    一切皆作受用變化利他事故。

    于中先明作業周遍。

    次從于下作業所依。

    即自受用身。

    一受不失名為不退。

    謂得法性即念不退。

    此後親生佛智。

    此智生已還住法界。

    次明了已下正顯作業。

    初觀機。

    後現不可說下。

    作業受用變化。

    各有多類名不可說差别之身。

    能令已下彰業之益。

    一能益他。

    二随初下滿本所願。

    亦令于物能現色身。

    此上四段明其自利。

    後十七段明其利他。

    第五等觀衆生下。

    明到無障處。

    即觀察如來修一切障對治功德。

    利他之中先明化障對治。

    故次明之。

    謂已慣習一切煩惱及所知障對治聖道。

    即一切智及定自在性。

    故論名為修治。

    又已到永離一切習氣所依趣處。

    經名到無障處。

    二文互顯。

    以有治必無障。

    無障由有治故。

    文中心無所著。

    是無煩惱障。

    住無礙住明無所知障。

    得佛十力即是種智。

    是所知障治。

    心常寂定住一切智。

    即煩惱障治。

    第六善能開演下。

    明不可轉法。

    即觀察如來降伏一切外道功德。

    由有上能治故他不能轉利有情事故次明之。

    謂教證二法。

    皆不為他所動轉故。

    無有餘法勝過此故。

    文中初明教道。

    能悉已下證道。

    出生已下二道之益。

    第七恒以佛日下。

    明所行無礙。

    觀察如來生在世間。

    不為世法所礙功德。

    顯示如來所化之中。

    無高下礙。

    故次明之。

    謂世八風不能拘礙故。

    親光名降魔功德。

    謂色等境不能亂故。

    文中以佛身日普照法界。

    則橫無礙。

    常現不沒則豎無礙。

    不以無信生盲等而不現故。

    正顯八風不礙。

    恒住已下顯無礙因。

    無有變異示無礙相。

    如摩尼珠不随物變。

    不着我所于内無礙。

    世法不染于外無礙。

    由住出世如蓮華故。

    如有頌雲。

    諸佛常遊于世間。

    利樂一切有情類。

    八法勢風邪分别不能傾動不拘礙。

    第八于一切下。

    明其所安立不可思議。

    即觀察如來安立正法功德。

    由依前方便能作饒益之事。

    故次明之。

    謂十二分教名所安立。

    由深廣故不可思議。

    文中分二。

    初約所诠以辨深廣。

    後約能诠以明深廣。

    今初。

    初句總顯。

    建即安立。

    其智下釋超世廣大。

    即是幢義。

    拔置智地即是建義。

    所有已下福智相對。

    明高廣義。

    二以大慈下現身說法。

    約能诠教以明安立。

    第九于去來今下。

    明遊于三世平等法性。

    即觀察如來授記功德。

    以上加行利有情事。

    三世諸佛皆悉平等。

    故次明之。

    謂于三世平等性中。

    能随解了。

    過去未來曾當轉事。

    皆如現在而授記故。

    故下經雲。

    普見三世。

    文中。

    初明三世平等之義。

    故雲心常清淨自得平等。

    令物不着使他平等。

    恒與已下正明授記。

    授記未來令同過去種性。

    亦名平等。

    第十常遊十方下。

    明其身流布一切世間。

    即觀察如來于一切世界。

    示現受用變化身功德。

    顯上利益一時頓遍非次第作。

    故次明之。

    文中初通辨二身。

    常約豎窮。

    遍約橫廣。

    十方法界。

    绮互其文。

    後諸衆生心下總顯現相德。

    無不淨故不住生死。

    機無不鑒故普現世間。

    第十一以智慧月下。

    明于一切法智無疑滞。

    即觀察如來斷疑功德。

    以于上十方彼彼之處作斷疑事。

    故次明之。

    謂于諸境善決定故。

    故下經雲。

    智恒明達一切諸法。

    文中初自斷疑。

    非不自決能斷他疑故。

    智月普照總明了。

    境了達無得是了真境。

    非不證真能了俗故。

    恒以智下明了俗境。

    一切皆以心為自性義通二境。

    攝境為心是世俗勝義。

    心之自性即是真如。

    是勝義。

    勝義如是而住。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雙照真俗無住住故。

    菩薩智光月法界以為輪。

    遊于畢竟空世間靡不現。

    亦可屬上現受用身。

    二随諸已下能斷他疑。

    初明随機現身。

    如來已下所斷疑境。

    為說緣起是斷疑法。

    深入緣起疑見亡故。

    知緣起無性故知法無相。

    無相無異故名一相。

    智體理成故為其本。

    後欲令下正明斷疑。

    若離相着開示菩提。

    疑方斷故。

    第十二為欲救下。

    明于一切行成就大覺。

    即觀察如來令入種種行功德。

    由所化生性有差别。

    故次明之。

    謂入種種行皆成大覺。

    下經但雲了一切行。

    文中初約說法令入。

    開示佛道者令悟入故。

    後令其下約現身令入。

    攀緣修習是進善行。

    除滅已下是離惡行修菩提行。

    總舉萬行心不散動。

    即是入義。

    既萬行齊修則因無不滿。

    果無不成。

    第十三悉能觀察下。

    明于諸法智無有疑惑。

    即觀察如來當來法生妙智功德。

    由即于前所化有能無能善巧别知。

    故次明之。

    謂聖聲聞言此人全無少分善根。

    如來知彼善法當生。

    現證過去微少善根種子所随故。

    故文雲悉能觀察。

    下經雲。

    盡一切疑。

    如求度者遠劫采薪興一善念。

    佛便知故觀已便化故。

    不壞其清淨業報。

    智慧已下釋其所以。

    以智普入無不知故。

    故親光名為能随所應恒正教誨功德。

    謂于諸法懷疑惑者。

    無有堪能。

    随應教誨唯佛能故。

    名智慧明了。

    則第十一是自斷疑。

    此斷他疑。

    第十四永離一切下。

    明凡所現身不可分别。

    下經但雲無能測身。

    即觀察如來。

    如其勝解示現功德。

    由上雲善巧别知故。

    此次雲。

    于前所化邪正及俱行中無有分别。

    文中初二句明無分别義。

    世虛妄解種現俱亡故雲永離。

    由自無分别故。

    餘不可以分别知故。

    親光名為能正攝受無染自體殊勝功德。

    謂佛身功德。

    非是雜染分别所起。

    無煩惱業生之雜染故。

    不可分别。

    而無性雲随機現身。

    如摩尼珠無分别者。

    則順今文佛無分别。

    不順彼經不可之言。

    次放光明下彰所示現皆無分别。

    見無厭足而顯衆生不能分别。

    如瞿波觀佛毛孔。

    念念無厭不能窮究故。

    以大功德下辨能現德。

    出生已下明所現益。

    諸根已下辨所現相。

    謂諸根圓滿境界自在。

    作諸佛事總彰現意。

    作已便沒明現時分。

    既随勝解現則感謝應移。

    第十五善能開示下。

    明一切菩薩等所求智。

    即觀察如來無量所依調伏有情加行功德。

    為欲引發任持不定種性聲聞。

    菩薩唯贊大乘故次明之。

    言等所求者無不求故。

    佛地名為正所求智。

    謂唯菩薩正能求故。

    文中初明所求即一切智。

    此所求智即是無量菩薩所依。

    而言道者通因果也。

    為諸已下即成所依義。

    謂由無量菩薩。

    為欲調伏諸有情故。

    發起加行。

    要以佛增上力故。

    聞法為先獲得妙智而為所依。

    令其發起廣大欲樂者。

    即是調伏有情加行。

    受持修習者即成智之因。

    第十六成就一切下。

    明得佛無二住勝彼岸。

    即觀察如來平等法身波羅蜜多。

    成滿功德。

    為遮所化。

    于大師所疑一切智。

    非一切智故次明之。

    由滿諸度是一切智。

    言無二者即平等也。

    平等有二。

    一法身平等。

    于法身中滿諸度故。

    二果位諸度無增減。

    故名為平等。

    親光則以住于法身。

    即是彼岸。

    不說諸度故雲法身無差别相。

    名為無二。

    緣彼勝定常住其中。

    故名為住。

    即無二住名勝彼岸。

    佛已窮到故名為得。

    文中初滿諸度故雲熾盛。

    次無邊下。

    以度滿故莊嚴故身。

    故法華雲。

    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