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升兜率天宮品第二十三(從二十二經至二十五經一半)
自下第五會。
明上賢十向。
四門同前。
初來意中。
先會來者。
正為答前回向問故。
回前解行以向真證。
廣益自他令行彌綸。
無不周故。
菩薩大乘藏經雲。
以少善根引無量果者謂回向心。
以回向心為大利故。
故行後明之。
又前解行既着。
今悲願彌博。
後品來者。
前會既終将陳後說。
先明說處表法故來。
二釋名者。
先會得名亦有三義。
同前二會。
二釋品名。
兜率是處。
佛以法界之身不起而應。
故名為升。
處此說者表位超勝是次第故。
又上下放逸。
此天知足。
表世間行滿故。
居喜足之天。
又以彼有一生補處。
表菩提之心功行滿故。
又積功累勳知階未足。
回勳授子乃知有餘。
菩薩亦爾。
勤苦積行未見有餘。
回向衆生乃知自足。
又欲界六天此居其中。
表悲智均平處于中故。
又生此天而修三福。
謂施戒定。
自餘不具偏多不均故。
處此說也。
第三宗趣者。
會以十向大願為宗。
得地為趣。
品以升天赴感為宗。
說向為趣。
第四釋文。
此會有三品經。
初二當會由緻。
後一正說。
所以無勝進者。
由二義故。
一以此會是三賢位終。
攝前解行總為趣地方便。
回向當體自是勝進。
是故無也。
此經上下其例有四。
一約行滿入位之際。
如賢首品。
信滿總為入住方便。
二約願滿入證之際。
如此回向初僧祇滿。
總為入地方便。
三約功用滿。
入無功用之際。
如第八地初。
總攝前七地以為方便。
此第二僧祇滿。
四約因位成滿之際。
如第十地初。
攝前九地為入方便。
此約三僧祇滿處攝也。
餘同位相接。
即别有方便。
故非一例二。
方欲入地必離進趣相。
與無分别為方便故。
就初二品。
前一化主赴機。
後品助化贊佛。
今初品中大分十段。
一本會齊現。
二不離而升。
三見佛嚴處。
四迎佛興供。
五睹佛勝德。
六請佛處殿。
七如來受請。
八天王獲益。
九承力偈贊。
十如來就坐。
今初也。
初言神力即是遍因。
未必起神境通。
但是修成心自在力。
十方已下辨所現相。
于中亦有化主助化。
望第四會。
既加及須彌頂。
此亦應雲坐于樹下及須彌頂夜摩天宮。
文無者略。
以第二段中帶前升。
後既全舉。
前四則影。
顯前四皆圓遍也。
而演說者。
亦通四會之所說也。
第二爾時下。
明不離而升。
謂前十方一切處。
四會皆俨然不散而升。
此說意。
明橫遍十方豎該九會。
佛法界身遍時處故。
餘義具如第三會初。
第三時兜率下。
見佛嚴處中二。
初明感應緣會。
二即于已下正顯嚴處。
于中分二。
先明一方嚴處。
後結通十方。
今初。
初雖标座。
下列樓帳等皆兼處嚴。
文分為二。
初總顯體德。
後有百萬下别明體用。
今初有十一句。
初總餘别。
總中無盡大願随意出生。
悲智必俱生死無染。
名摩尼藏。
展行彌布故有敷言。
别有十種圓滿勝相。
以斯妙座實德成故。
初一自體相以寶成故。
次六因相。
一深遠相。
二勝妙相。
三廣大相。
四同體相。
五具德相。
六堅固相。
後三總顯殊特即座之德用。
一端嚴故。
二離染故。
三無極故。
二别明體用中。
通有三百二種百萬億。
廣上三段即為三别。
初廣自體。
次有百萬億初發心下廣前殊特。
三百萬億善根下廣前因相。
初一多明器世間嚴。
後二顯衆生世間嚴。
皆智正覺世間之力也。
皆言百萬億者。
位增十行之百萬故。
初中長分為十。
前九色相嚴。
後一音聲嚴。
其一一嚴事皆即法門。
可以意得。
第一有十句座體嚴。
于中初句辨座層級。
後九覆座之嚴。
雖四面行列執蓋亦為覆座。
第二樓閣下十句。
複于殿内建立樓閣繞座莊嚴。
亦是嚴處。
于中初句總。
下九句别顯嚴閣。
第三寶鈴帳下。
十句辨帳嚴。
亦是繞座。
前已辨覆故。
若重辨者。
帳上建樓樓上覆帳重重無盡耳。
第四妙寶華下。
有十二句辨嚴座身。
其頻婆帳應在寶華之前。
類例穩便。
亦可十二句辨帳。
九句嚴座身。
頻婆者此雲身影質。
謂帳莊嚴具中。
現外質之影故。
第五因陀羅金剛寶下。
有十七句。
亦嚴座四周皆明妙寶以為窗門。
及覆亦嚴座體。
以莊嚴其藏。
是蓮華藏故。
标中表法有異。
住行不言蓮華。
理實應有。
或是座身之龛名藏。
第六真珠璎珞下十二句。
璎珞周垂嚴。
其摩尼身下二句。
文似缺略。
謂因陀羅妙色寶下無所結屬。
又非下之香類。
不可别為一段。
第七黑栴檀下有十六句。
以香為嚴。
阿樓那者。
此雲紅赤色。
第八雨百萬下二十句。
雨雲為嚴。
第九建百萬下四十八句。
座外四面嚴。
于中有四。
初二十句。
雜雜莊嚴羅列座側。
言樓閣延袤者。
靜法雲。
梵雲蒲莫迦。
此雲帳輿。
若是樓閣應雲微麼囊。
既不爾者譯之誤也。
此或應爾。
前文已有樓閣故。
若重辯者亦無大失。
寶悉底迦者。
具雲塞縛悉底迦。
此雲有樂。
若見此相必獲安樂。
其形如萬字具于音義。
今寶形似此。
二光明寶下九句。
光明嚴。
言網覆者。
若世之燈。
以護夕蟲成隐映故。
三天寶衣下九句。
寶衣敷布嚴。
四天鈴幢下十句。
寶幢行列嚴。
第十天蠡出妙音下。
辨音聲嚴。
于中二。
初十句樂音嚴。
後悅意音下二十句法音嚴。
前中雲牟陀羅者。
此雲鋒鼓。
謂天樂初奏。
此鼓先作故。
後法音嚴中。
初十一句贊歎三寶。
後随順音下九句。
說法益物。
大文第二廣前殊特者。
前文略雲見者無厭。
亦已略明益相。
今廣顯之。
即座之德用。
恭敬供養複顯為嚴。
文分為二。
初明獲益後申供養。
前中有三十九句。
曲分為四。
初十約位辨益。
二得自在下有十二句。
雜辨得益。
三得檀下十句。
約行辨益。
四入一切佛刹下七句。
約大用辨益。
後三并通諸位。
或可第二段明回向。
第三段明十行。
第四段明十地。
或唯約十住通别無礙。
二諸天恭敬下。
明供養文分為五。
初十七句。
雜明八部人天菩薩三業設敬。
其中所作各随類所宜。
二天女專心下二十六句。
唯明諸天三業敬養。
初之三句。
即欲界天色究竟。
後複言種種天者。
或通無色或總上諸類。
善思惟天亦通諸類。
三菩薩天下有十二句。
明菩薩事供養。
四諸天子從天宮出下四句。
諸天身供養。
五思惟菩薩下十句。
菩薩修法供養。
亦明得益。
菩薩多明得益。
諸天但說供養者。
諸天供養是益因故。
諸天得益即菩薩故。
第三百萬億善根下。
廣前因深十句可知。
所以此會嚴事偏多者。
一此天多以補處為王故。
二賢位已極大悲普周故。
所以十住無菩薩嚴。
表凡入位故。
夜摩即有已入位故。
然亦未廣。
而此勝相皆是如來海印所現。
法界差别自在實德。
人法無礙依正混融之嚴事也。
第二如此世界下。
結通十方可知。
第四爾時下迎佛興供。
于中二。
先将迎興供二爾時如來威神力下。
見佛興供。
前中二。
初奉迎。
二以清淨下興供。
于中先諸天興供。
皆從身出者。
非唯顯諸天福力。
亦表身為供具供自心生。
後兜率宮下菩薩興供可知。
第二見佛興供中二先諸天後百千億那由他先住下明菩薩。
前中三。
初明承力見佛。
一現佛神力。
二宿善力。
三法門力。
二同興下慶遇奉迎。
三各以下正明興供。
于中三。
初十句衣盛供以散佛。
表修寂滅以趣果故。
二百千億下十句。
明起心雨供嚴空。
顯所修萬行稱法性空。
空有無礙。
是嚴空義。
三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天子下九句。
雜申供養。
表萬行雜修故。
調順寂靜無放逸心。
應分為二則有十句。
第二菩薩興供中二。
先明行成依報供。
後其諸菩薩下身出正報供。
前中二十七句文分。
為三初十句。
多因。
成多果之供次八句。
一因成一果供。
後九句一因成多果供。
應有四句。
由多因成一果。
攝在初段。
以多因能一一成故。
又初段即一切中有一。
及一切中有一切。
次段即一中一。
後段即一中一切也。
今初十句。
一時并舉多因。
後通成諸供。
出過諸天者。
勝故多故餘可知。
第二一因一果中。
皆因果相似。
一蓋以障塵。
若度能除敝。
二帳以庇蔭。
若悲為佛境。
華以開敷如覺解清淨。
三法忍和悅用嚴法身。
四演教網。
則震金剛之妙音觀教網則不礙文而見理。
五香氣聞而不可見。
見而不可攬。
猶幻法見而不可取。
取而不可得。
知幻無堅以成堅法。
六周遍法空。
是佛智身所依之境座之義也。
七摧懈慢幢樹法勝幢故。
八諸法如夢。
是佛栖托之所也。
第三無著下一因多果供。
無著無生但是一義。
無生約理無著約智。
此二契合方成一因。
文中九句可知。
第二身出正報供中。
文有十句。
初二明現身德量。
謂一一量周法界德齊佛故。
次以從下三句。
明勝辯之因。
次具足下四句顯勝辯所依。
後以不可下一句。
正申辯贊。
皆從總持辯藏之所流故。
情動于中故形于言。
言猶不足敬之至也。
第五爾時一切下。
睹佛勝德中分二。
先明睹佛身雲勝德。
後爾時如來大悲下。
明現勝德意。
前中分二。
初睹佛勝德。
後爾時大衆鹹見下。
見佛光用。
前通十眼所見後約天眼所見。
今初也。
然此經文。
次第具顯如來二十一種殊勝功德。
以文言浩汗緻古釋同迷。
然離世間品雖具二十一句。
而此文義兼廣。
故随便引于諸論。
文分為三。
初總觀如來。
次别觀德相。
三結成觀解。
今初略舉三德以顯一雄。
一者如來。
二言應者即是應供。
三正等覺即正遍知。
此一應字亦通屬下。
随應覺故。
此即總句。
離世間品名妙悟皆滿。
佛地攝論皆名最清淨覺。
親光釋雲。
謂佛世尊。
普于一切有為無為所應覺境正開覺故。
此釋正義揀異邪覺。
又于一切所應覺境。
淨妙圓滿正開覺故。
此釋最清淨義。
亦明覺滿揀異菩薩。
又于一切。
如所有性盡所有性。
正開覺故。
此釋符今等字。
謂雙照二谛平等覺故。
亦是遍義。
故雲正遍知。
彼經無正等言。
此經缺最清淨。
上妙嚴品則有最言故雲于一切法成最正覺。
下離世間中複有妙悟。
妙者微妙離覺相故。
悟覺及知名異義同。
妙正遍最名義俱别所揀異故。
若世親無性不解總句。
但以下别德成斯一覺。
故清淨覺句句皆遍。
第二其身下。
别觀德相。
二十一德分二十段。
後二合故。
然攝論中二十一德通有三節。
一先列經二十一句。
二無著菩薩。
立功德
明上賢十向。
四門同前。
初來意中。
先會來者。
正為答前回向問故。
回前解行以向真證。
廣益自他令行彌綸。
無不周故。
菩薩大乘藏經雲。
以少善根引無量果者謂回向心。
以回向心為大利故。
故行後明之。
又前解行既着。
今悲願彌博。
後品來者。
前會既終将陳後說。
先明說處表法故來。
二釋名者。
先會得名亦有三義。
同前二會。
二釋品名。
兜率是處。
佛以法界之身不起而應。
故名為升。
處此說者表位超勝是次第故。
又上下放逸。
此天知足。
表世間行滿故。
居喜足之天。
又以彼有一生補處。
表菩提之心功行滿故。
又積功累勳知階未足。
回勳授子乃知有餘。
菩薩亦爾。
勤苦積行未見有餘。
回向衆生乃知自足。
又欲界六天此居其中。
表悲智均平處于中故。
又生此天而修三福。
謂施戒定。
自餘不具偏多不均故。
處此說也。
第三宗趣者。
會以十向大願為宗。
得地為趣。
品以升天赴感為宗。
說向為趣。
第四釋文。
此會有三品經。
初二當會由緻。
後一正說。
所以無勝進者。
由二義故。
一以此會是三賢位終。
攝前解行總為趣地方便。
回向當體自是勝進。
是故無也。
此經上下其例有四。
一約行滿入位之際。
如賢首品。
信滿總為入住方便。
二約願滿入證之際。
如此回向初僧祇滿。
總為入地方便。
三約功用滿。
入無功用之際。
如第八地初。
總攝前七地以為方便。
此第二僧祇滿。
四約因位成滿之際。
如第十地初。
攝前九地為入方便。
此約三僧祇滿處攝也。
餘同位相接。
即别有方便。
故非一例二。
方欲入地必離進趣相。
與無分别為方便故。
就初二品。
前一化主赴機。
後品助化贊佛。
今初品中大分十段。
一本會齊現。
二不離而升。
三見佛嚴處。
四迎佛興供。
五睹佛勝德。
六請佛處殿。
七如來受請。
八天王獲益。
九承力偈贊。
十如來就坐。
今初也。
初言神力即是遍因。
未必起神境通。
但是修成心自在力。
十方已下辨所現相。
于中亦有化主助化。
望第四會。
既加及須彌頂。
此亦應雲坐于樹下及須彌頂夜摩天宮。
文無者略。
以第二段中帶前升。
後既全舉。
前四則影。
顯前四皆圓遍也。
而演說者。
亦通四會之所說也。
第二爾時下。
明不離而升。
謂前十方一切處。
四會皆俨然不散而升。
此說意。
明橫遍十方豎該九會。
佛法界身遍時處故。
餘義具如第三會初。
第三時兜率下。
見佛嚴處中二。
初明感應緣會。
二即于已下正顯嚴處。
于中分二。
先明一方嚴處。
後結通十方。
今初。
初雖标座。
下列樓帳等皆兼處嚴。
文分為二。
初總顯體德。
後有百萬下别明體用。
今初有十一句。
初總餘别。
總中無盡大願随意出生。
悲智必俱生死無染。
名摩尼藏。
展行彌布故有敷言。
别有十種圓滿勝相。
以斯妙座實德成故。
初一自體相以寶成故。
次六因相。
一深遠相。
二勝妙相。
三廣大相。
四同體相。
五具德相。
六堅固相。
後三總顯殊特即座之德用。
一端嚴故。
二離染故。
三無極故。
二别明體用中。
通有三百二種百萬億。
廣上三段即為三别。
初廣自體。
次有百萬億初發心下廣前殊特。
三百萬億善根下廣前因相。
初一多明器世間嚴。
後二顯衆生世間嚴。
皆智正覺世間之力也。
皆言百萬億者。
位增十行之百萬故。
初中長分為十。
前九色相嚴。
後一音聲嚴。
其一一嚴事皆即法門。
可以意得。
第一有十句座體嚴。
于中初句辨座層級。
後九覆座之嚴。
雖四面行列執蓋亦為覆座。
第二樓閣下十句。
複于殿内建立樓閣繞座莊嚴。
亦是嚴處。
于中初句總。
下九句别顯嚴閣。
第三寶鈴帳下。
十句辨帳嚴。
亦是繞座。
前已辨覆故。
若重辨者。
帳上建樓樓上覆帳重重無盡耳。
第四妙寶華下。
有十二句辨嚴座身。
其頻婆帳應在寶華之前。
類例穩便。
亦可十二句辨帳。
九句嚴座身。
頻婆者此雲身影質。
謂帳莊嚴具中。
現外質之影故。
第五因陀羅金剛寶下。
有十七句。
亦嚴座四周皆明妙寶以為窗門。
及覆亦嚴座體。
以莊嚴其藏。
是蓮華藏故。
标中表法有異。
住行不言蓮華。
理實應有。
或是座身之龛名藏。
第六真珠璎珞下十二句。
璎珞周垂嚴。
其摩尼身下二句。
文似缺略。
謂因陀羅妙色寶下無所結屬。
又非下之香類。
不可别為一段。
第七黑栴檀下有十六句。
以香為嚴。
阿樓那者。
此雲紅赤色。
第八雨百萬下二十句。
雨雲為嚴。
第九建百萬下四十八句。
座外四面嚴。
于中有四。
初二十句。
雜雜莊嚴羅列座側。
言樓閣延袤者。
靜法雲。
梵雲蒲莫迦。
此雲帳輿。
若是樓閣應雲微麼囊。
既不爾者譯之誤也。
此或應爾。
前文已有樓閣故。
若重辯者亦無大失。
寶悉底迦者。
具雲塞縛悉底迦。
此雲有樂。
若見此相必獲安樂。
其形如萬字具于音義。
今寶形似此。
二光明寶下九句。
光明嚴。
言網覆者。
若世之燈。
以護夕蟲成隐映故。
三天寶衣下九句。
寶衣敷布嚴。
四天鈴幢下十句。
寶幢行列嚴。
第十天蠡出妙音下。
辨音聲嚴。
于中二。
初十句樂音嚴。
後悅意音下二十句法音嚴。
前中雲牟陀羅者。
此雲鋒鼓。
謂天樂初奏。
此鼓先作故。
後法音嚴中。
初十一句贊歎三寶。
後随順音下九句。
說法益物。
大文第二廣前殊特者。
前文略雲見者無厭。
亦已略明益相。
今廣顯之。
即座之德用。
恭敬供養複顯為嚴。
文分為二。
初明獲益後申供養。
前中有三十九句。
曲分為四。
初十約位辨益。
二得自在下有十二句。
雜辨得益。
三得檀下十句。
約行辨益。
四入一切佛刹下七句。
約大用辨益。
後三并通諸位。
或可第二段明回向。
第三段明十行。
第四段明十地。
或唯約十住通别無礙。
二諸天恭敬下。
明供養文分為五。
初十七句。
雜明八部人天菩薩三業設敬。
其中所作各随類所宜。
二天女專心下二十六句。
唯明諸天三業敬養。
初之三句。
即欲界天色究竟。
後複言種種天者。
或通無色或總上諸類。
善思惟天亦通諸類。
三菩薩天下有十二句。
明菩薩事供養。
四諸天子從天宮出下四句。
諸天身供養。
五思惟菩薩下十句。
菩薩修法供養。
亦明得益。
菩薩多明得益。
諸天但說供養者。
諸天供養是益因故。
諸天得益即菩薩故。
第三百萬億善根下。
廣前因深十句可知。
所以此會嚴事偏多者。
一此天多以補處為王故。
二賢位已極大悲普周故。
所以十住無菩薩嚴。
表凡入位故。
夜摩即有已入位故。
然亦未廣。
而此勝相皆是如來海印所現。
法界差别自在實德。
人法無礙依正混融之嚴事也。
第二如此世界下。
結通十方可知。
第四爾時下迎佛興供。
于中二。
先将迎興供二爾時如來威神力下。
見佛興供。
前中二。
初奉迎。
二以清淨下興供。
于中先諸天興供。
皆從身出者。
非唯顯諸天福力。
亦表身為供具供自心生。
後兜率宮下菩薩興供可知。
第二見佛興供中二先諸天後百千億那由他先住下明菩薩。
前中三。
初明承力見佛。
一現佛神力。
二宿善力。
三法門力。
二同興下慶遇奉迎。
三各以下正明興供。
于中三。
初十句衣盛供以散佛。
表修寂滅以趣果故。
二百千億下十句。
明起心雨供嚴空。
顯所修萬行稱法性空。
空有無礙。
是嚴空義。
三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天子下九句。
雜申供養。
表萬行雜修故。
調順寂靜無放逸心。
應分為二則有十句。
第二菩薩興供中二。
先明行成依報供。
後其諸菩薩下身出正報供。
前中二十七句文分。
為三初十句。
多因。
成多果之供次八句。
一因成一果供。
後九句一因成多果供。
應有四句。
由多因成一果。
攝在初段。
以多因能一一成故。
又初段即一切中有一。
及一切中有一切。
次段即一中一。
後段即一中一切也。
今初十句。
一時并舉多因。
後通成諸供。
出過諸天者。
勝故多故餘可知。
第二一因一果中。
皆因果相似。
一蓋以障塵。
若度能除敝。
二帳以庇蔭。
若悲為佛境。
華以開敷如覺解清淨。
三法忍和悅用嚴法身。
四演教網。
則震金剛之妙音觀教網則不礙文而見理。
五香氣聞而不可見。
見而不可攬。
猶幻法見而不可取。
取而不可得。
知幻無堅以成堅法。
六周遍法空。
是佛智身所依之境座之義也。
七摧懈慢幢樹法勝幢故。
八諸法如夢。
是佛栖托之所也。
第三無著下一因多果供。
無著無生但是一義。
無生約理無著約智。
此二契合方成一因。
文中九句可知。
第二身出正報供中。
文有十句。
初二明現身德量。
謂一一量周法界德齊佛故。
次以從下三句。
明勝辯之因。
次具足下四句顯勝辯所依。
後以不可下一句。
正申辯贊。
皆從總持辯藏之所流故。
情動于中故形于言。
言猶不足敬之至也。
第五爾時一切下。
睹佛勝德中分二。
先明睹佛身雲勝德。
後爾時如來大悲下。
明現勝德意。
前中分二。
初睹佛勝德。
後爾時大衆鹹見下。
見佛光用。
前通十眼所見後約天眼所見。
今初也。
然此經文。
次第具顯如來二十一種殊勝功德。
以文言浩汗緻古釋同迷。
然離世間品雖具二十一句。
而此文義兼廣。
故随便引于諸論。
文分為三。
初總觀如來。
次别觀德相。
三結成觀解。
今初略舉三德以顯一雄。
一者如來。
二言應者即是應供。
三正等覺即正遍知。
此一應字亦通屬下。
随應覺故。
此即總句。
離世間品名妙悟皆滿。
佛地攝論皆名最清淨覺。
親光釋雲。
謂佛世尊。
普于一切有為無為所應覺境正開覺故。
此釋正義揀異邪覺。
又于一切所應覺境。
淨妙圓滿正開覺故。
此釋最清淨義。
亦明覺滿揀異菩薩。
又于一切。
如所有性盡所有性。
正開覺故。
此釋符今等字。
謂雙照二谛平等覺故。
亦是遍義。
故雲正遍知。
彼經無正等言。
此經缺最清淨。
上妙嚴品則有最言故雲于一切法成最正覺。
下離世間中複有妙悟。
妙者微妙離覺相故。
悟覺及知名異義同。
妙正遍最名義俱别所揀異故。
若世親無性不解總句。
但以下别德成斯一覺。
故清淨覺句句皆遍。
第二其身下。
别觀德相。
二十一德分二十段。
後二合故。
然攝論中二十一德通有三節。
一先列經二十一句。
二無著菩薩。
立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