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四

關燈
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此下當第二十二經) 初來意者。

    總有五義。

    一為答前第二會初十藏問故。

    二前明正位今依位起行故。

    同梵行品。

    三前約位别行。

    今辨始終通行故。

    四前明成位行。

    今辨淨治彼行故。

    同十地中信等十行。

    五前明自分究竟。

    今辨勝進趣後。

    同上明法。

    準問應在十回向後。

    今此辨者略有二義。

    一雲藏有二義。

    約蘊攝義在十行後。

    約出生義在十地前。

    義通二處問答互顯。

    一雲。

    回向無别自體。

    但以能回前行為其自體。

    今十藏既為十行勝進。

    亦為回向勝進故。

    回向後無别勝進。

    此即前後互舉顯義方備。

    然明法品及第五回向。

    皆有十藏随三賢異故不相濫。

    又前是勝進所成。

    後是一位之果。

    今通為勝進故意旨不同。

    二釋名者。

    藏是出生蘊積之義。

    謂一藏内體含法界故。

    攝德出用一一無盡。

    寄圓顯十即帶數釋也。

    三宗趣者。

    十藏為宗。

    攝前生後得果為趣。

    四釋文中大分四别。

    第一唱數顯同。

    二征名列異。

    三依名廣釋。

    四總歎勝能。

    今初三世同說顯勝令遵。

    二何等下征名列異。

    藏如前解。

    信等對藏皆持業釋。

    心淨名信制止名戒。

    崇重賢善為慚。

    輕拒暴惡為愧。

    餐教廣轉為聞。

    辍己惠人為施。

    決擇諸法名慧。

    令心明記為念。

    任持所記為持。

    巧宣所持為辯。

    各有業用。

    然念慧及信慚愧等五。

    皆當體為性。

    餘五行用立名。

    此約随相。

    若就融通。

    皆順法界之行。

    良以法界性自清淨。

    離過等故。

    随義說十。

    然約随相前九自利。

    後一利他。

    通皆具二。

    信為行本故首明之。

    依信離過。

    慚愧莊嚴戒行光潔。

    上三離過之行餘皆進善。

    進善之首必藉多聞。

    如聞而行。

    唯福與慧念使增明。

    持令經久辯以利他故。

    前七即七聖财慧為正導。

    故終辨之。

    次二守護。

    後一積而能散。

    第三依名廣釋十藏。

    即為十段。

    信中有四。

    謂征名釋相。

    結名辨益。

    辨益一種唯初七十。

    餘之七段。

    文但有三。

    今初段中初征可知。

    釋中分三。

    初明信相。

    次若菩薩下明信力。

    三此菩薩入佛下總結信成。

    今初也。

    十句為四。

    初三三空。

    信所執無相。

    謂情有理無名空。

    空亦無相。

    空無相故無所願求。

    次三信依他無生。

    一緣起無作二不實故。

    無能所分别。

    三無體故無所依。

    次三信圓成無性。

    一廣無邊量。

    二勝故無上。

    三深不可越。

    後一總信三性無生。

    如初會辨則十皆無生。

    并通三性。

    如一無生觀。

    但信依他無遍計人法自然之生性。

    則是無性圓成。

    餘例此知。

    第二明信力中二。

    先正顯業用。

    後征釋所由。

    今初文有十句。

    遍從前十前十并成此十。

    若類例辨。

    初二于勝上法不怯。

    次四。

    廣多法不怯。

    一所化衆生。

    二即化法。

    三是化處。

    四化之所歸。

    後四寬遠法不怯。

    若克文取義。

    以後十句逆配前十。

    謂由信法無生故。

    于佛法不怯。

    佛法以無生為體故。

    佛難超故。

    衆生無盡故。

    法界無邊故。

    虛空無依故。

    涅槃無分别故。

    過去之因不作果故。

    未來之法無可願故。

    現在之法即無相故。

    入劫無障礙。

    以即空故。

    此十皆深廣難思。

    二征釋中。

    先征意雲何。

    以深廣難思。

    菩薩聞而不怯。

    釋意雲。

    以于深廣皆堅信故。

    文分為二。

    初總後别。

    總雲一向信者無猶豫故。

    堅者異說不壞故。

    所信謂何即佛智慧。

    智慧何相無邊無盡。

    然通二義。

    一廣無邊涯豎不可盡。

    二無二邊之偏同真性之無盡。

    二十方下别釋。

    初釋前意。

    十方無量是無邊義。

    已現當入是無盡義。

    言得菩提是自證義。

    出世入滅是應現義。

    法無邊故佛智無邊。

    一佛之智尚不可盡。

    況橫遍十方豎該三際。

    菩薩于斯廣遠堅信不移。

    甯有怯耶。

    二彼諸下釋第二意。

    聞深不怯。

    謂已得今得菩提而不增。

    當得未得而不減。

    已出今出而不生。

    已入今入而不滅。

    當出而不進當入而不退。

    現得出入而不近。

    在于已當而不遠。

    照窮萬法而無知。

    頓寂諸相而不舍。

    以寂照之體。

    如如超戲論故。

    但以世俗文字數故。

    說有三世。

    非菩提涅槃有去來今。

    菩薩既堅信于此。

    甯聞深而怯耶。

    此二段釋文。

    具前十句難思之法。

    如文詳之。

    第三總結信成于中二。

    初一句總牒信成。

    謂由明達佛智無邊無盡故。

    稱此成信。

    二得此信下顯成信之益。

    亦是正顯成相。

    有十一句。

    前七行體堅牢。

    初句為總。

    二内心不雜故不退。

    三外緣不沮故。

    四不染相故。

    五有正慧故。

    無慧之信長無明故。

    靜法雲。

    梵雲阿慕羅匿陀。

    此雲不從根生。

    謂無生之信無根生故。

    經本雲常有根本者。

    譯人不審阿字沒在上。

    句翻無為有于理背也。

    此或應爾。

    今以理通二義無違。

    無根語慧之體。

    根本約慧之用。

    亦猶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故。

    無本者即是根本。

    六順同古聖故。

    七安住菩提心故。

    後四攝德無盡。

    一護已成性。

    二複長新解。

    三順如生善。

    四不滞有無。

    三是名下結。

    四菩薩住此下辨益易知。

    第二戒藏文三。

    釋相中二。

    初列十名後随牒釋。

    初中十戒皆通三聚。

    取其相顯。

    初但饒益有情。

    後一律儀中八通三。

    約遮過罪皆菩薩律儀。

    但為救護等即是饒益。

    攝善可知。

    為顯此十皆通三聚故。

    釋後一複顯三聚。

    二牒釋中十戒為十。

    皆先牒後釋。

    初饒益者。

    菩薩本意故首明之。

    二不受中文有二意。

    一不受邪戒。

    謂雞狗等。

    二三聚宿成動不踰矩。

    三中唯為菩提及衆生故。

    非如難陀之類。

    四中涅槃雲。

    何故持戒。

    為不悔故。

    何故不悔。

    為歡喜故。

    乃至為得大涅槃故。

    五中有四。

    非者違也。

    一不違制立。

    不同調達。

    二不違涅槃。

    不取相故。

    三不違律儀。

    具足持故。

    四不違利物。

    不惱他故。

    六有二意。

    一非為欲惱衆生先須持戒。

    二非為欲成淨戒逼惱衆生。

    如殺馬祀等。

    七中戒正見邪故名為雜。

    定有定無為斷常雜。

    觀緣性離非有非無。

    則名為持。

    又無煩惱之雜真出離矣。

    八中不現異相彰己有德。

    五邪之一。

    已見淨行。

    又如十住論說。

    一者矯異。

    二者自親。

    三者激動。

    四者抑揚。

    五者因利求利。

    大同前引智度論說。

    今文即矯異也。

    九中不輕毀者。

    無行經雲。

    見破戒人。

    不說其過惡。

    應念彼人久久亦當得道。

    問涅槃雲。

    見破戒人應當擯黜诃責舉處。

    當知是人得福無量。

    豈不違于無行。

    此經答略有三義。

    一此經約自行涅槃據攝衆。

    二此經約根未熟。

    護恐增惡故且攝受。

    涅槃約根熟者慈心拔濟故。

    應折伏。

    三彼約慈心此約輕毀故。

    不同也。

    十中釋内分二。

    初明律儀。

    十善衆戒之本。

    故偏明之。

    廣如二地。

    二菩薩持此下雙明二聚。

    攝菩提善益衆生故。

    第三慚藏。

    釋相中二。

    先标章。

    二謂彼下别釋。

    今初然慚愧相别諸說不同。

    涅槃雲。

    慚者羞天愧者羞人。

    慚者自不作惡。

    愧者不教他作。

    慚者内自羞恥。

    愧者發露向人。

    瑜伽四十四亦雲。

    内生羞恥為慚。

    外生羞恥為愧。

    大同涅槃後解。

    成唯識雲。

    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為慚。

    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為愧。

    俱舍亦同。

    若無慚愧但翻上慚愧。

    謂不羞天則是無慚。

    餘可例知。

    若說羞恥為慚愧者。

    是二通相。

    今經多同唯識。

    而以不相恭敬為二通相。

    二别釋中分二。

    先釋過去作惡即無慚行。

    二自惟下釋而生于慚。

    前中亦二。

    初自念無慚。

    後一切下悲他亦爾。

    第二正顯慚相中。

    初自念昔非恥佛知見。

    現修慚相。

    自惟即是内自羞恥。

    是故已下決志斷證。

    文言去來現在行無慚者。

    言總意别。

    菩薩自惟昔過愍物。

    三世常行故。

    專心斷除防己伏之。

    再起為衆生說。

    則物我之兼亡。

    第四愧藏。

    釋相中三。

    初自念無愧而修愧行。

    故雲我今不應複行是事。

    即愧行也。

    二又作下。

    傷物無愧不覺苦集。

    故雲無知無見。

    三于母人下。

    依顧世間而修愧行。

    誓益自他。

    于中初所愧境。

    有智慧下。

    顧他生愧。

    即外羞也。

    初因人後諸佛。

    是故已下決志斷證。

    言不淨之法者。

    從淫欲生。

    即種子不淨。

    母人腹中即住處不淨。

    成垢穢身即自相自性。

    究竟發白意含究竟不淨。

    又垢穢形。

    是内污穢不淨。

    處胎受生有苦觸不淨。

    從淫欲生下劣不淨。

    若觀待涅槃三界并為不淨。

    其五取蘊體是違壞不淨。

    上來煩惱亦是不淨。

    言诳三世佛者。

    違本四弘誓斷惑故。

    餘文易了。

    第五聞藏。

    釋相中二。

    初明所知之法。

    後菩薩摩诃薩下。

    顯多聞之意。

    今初标稱聞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