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四

關燈
實。

    但緣成假是緣覺相。

    若無少法可得空無有實。

    但虛假幻相是菩薩相。

    非安立谛無可成故。

    二欲令已下。

    次約利他彰知滅道。

    能知實性是道谛相。

    法不可壞及所知性。

    即滅谛相。

    廣為宣說唯菩薩相。

    文中二。

    初标說意。

    二為說下展轉征釋。

    總有三重。

    初征意雲。

    說何等法令知實性。

    釋雲。

    說不可壞此略示其宗。

    次征雲。

    此不可壞為性為相。

    此尋說處。

    釋雲相即性故。

    五類等法皆不可壞。

    依般若中。

    自色已上種智已還。

    悉皆遍曆。

    後征雲。

    現見諸法。

    猶如聚沫泡焰芭蕉幻夢不實。

    那言不壞下釋所由略由三義。

    一色等性空無可壞故若壞方空非本空故。

    二由空即真同法性故。

    若壞方真事在理外故。

    三由即空不待壞故。

    壞則斷滅。

    文中十句五對。

    初無我無造故不可壞。

    二離能所诠故。

    三能生不生所生不起故。

    四因不取果果不與因故。

    五體無動轉用無作相故。

    第三總結多門以彰善巧者。

    更有多門。

    皆以無所得等為少方便。

    則色空見盡。

    壞與不壞兩亡。

    不随境轉。

    名不由他悟。

    第二釋無盡義。

    有标征釋結。

    釋亦十事五對。

    一因緣二教理。

    三福智四持辨。

    五智通。

    福智中雲。

    一味者。

    百華異色共成一陰。

    萬法雖殊貫之一智。

    亦如上酥無不入也。

    三結四歎文可知。

    第八念藏。

    釋相中有四。

    一總标念體。

    二所念差别。

    三能念勝相。

    四明念益相。

    二憶念下所念差别中。

    唯依宿住以辨明記。

    略舉十事以顯無盡。

    一生二劫。

    三佛名四授記。

    五演教六衆會。

    七說義八根性。

    九所治十能治。

    文并可知。

    十二分教今當略說。

    舊名十二部經。

    恐濫部帙改名分教。

    各有二相。

    唯修多羅或二或三。

    修多羅者。

    此雲契經廣如初卷。

    言二相者。

    一是總相。

    謂涅槃十五雲始從如是我聞。

    終至歡喜奉行皆修多羅。

    二者别相。

    雜集十一雲。

    謂長行綴緝。

    略說所應說義。

    然更有異名異名有四。

    一法本二但名經。

    三直說四聖教。

    言法本者。

    遠公以五義釋之。

    一教為理本。

    二經為論本。

    三總為别本。

    四初為後本。

    五略為廣本。

    以彼立三修多羅故。

    一總相二别相三本相。

    亦名略相。

    總不異前。

    别謂就前總相分出十一。

    餘不收者。

    還複攝在修多羅中。

    名為别相用斯别相望祇夜等。

    為其本故。

    名初為後本。

    言本相者。

    于彼别相十二部中。

    初略标舉名修多羅。

    後廣釋者随别名之。

    如言色者即是根本略相。

    複雲青黃等者是名廣相。

    故雲略為廣本。

    然其後二。

    不違雜集長行綴緝等言。

    綴緝即是十一所不攝者。

    如賢首品雲。

    爾時文殊師利說無濁亂清淨行大加德已等類。

    此是結集綴緝。

    非佛正說。

    故雲十一所不攝者。

    其略說所應說義。

    即是略為廣本。

    如欲顯示菩提心功德故。

    即其類也。

    此第三略相亦順成實。

    成實名直說。

    語言總相而言名為直說。

    一一語言多義分别。

    名非直說。

    斯則通十二分教皆有此一。

    若十二分中修多羅。

    并通前三。

    若三藏修多羅唯局總相。

    但開雜集别義。

    以成後二有不曉者妄非先賢。

    而雲修多羅但依總相業用。

    則違諸論長行綴緝等。

    言二祇夜者。

    此雲應頌。

    一與長行相應之頌。

    由于長行說未盡故。

    雜集雲。

    不了義經應更頌釋。

    如十住品發心住頌。

    即其類也。

    二為後來應更頌故。

    涅槃雲。

    佛昔為諸比丘說契經竟。

    爾時複有利根衆生。

    為聽法故後至佛所。

    即便問人。

    如來向者為說何事。

    佛時知已。

    即因本經以偈頌曰。

    我昔與汝等不識四真谛。

    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等。

    三授記者。

    梵雲和伽羅那。

    亦雲記别。

    記者錄也。

    别謂分别。

    一記弟子生死因果。

    其文非一。

    二記菩薩當成佛事。

    如記彌勒。

    此發心品及出現品。

    并有其文四伽陀者。

    此雲諷頌。

    諷即是頌。

    謂孤起偈。

    一為易誦持故。

    二為樂偈者故。

    三天偈贊皆是其流。

    五尼陀那此雲因緣。

    一因請方說為重法故。

    如三家五請等。

    二因事方說知本末故。

    如觀善财。

    又雜集雲。

    又有因緣制立學處。

    即因事制戒。

    亦第二攝。

    六優陀那此雲自說。

    一為令知而請法故。

    如十地本分等。

    二為令所化生殷重故。

    念佛慈悲為不請友。

    如普賢行品等。

    七本事者。

    梵雲伊帝目多伽。

    一說佛往事。

    如說威光太子等。

    二說弟子往事。

    如說諸善友因緣等。

    八本生者。

    梵雲阇陀伽。

    謂說昔受身。

    一說如來如說威光數數轉身值諸佛等。

    二說弟子如諸善友等。

    然其本事。

    但雲其事除所生事。

    本生要說受身耳。

    九方廣者。

    梵雲毗佛略。

    一廣大利樂故。

    二正法廣陳故。

    此經一部全受斯稱。

    涅槃雲。

    所謂大乘方等經典。

    其義廣大猶如虛空。

    雜集開為五義。

    雲方廣者。

    謂菩薩藏相應言說。

    亦名廣破。

    以能廣破一切障故。

    亦名無比法。

    無有諸法能比類故。

    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所依處故。

    宣說廣大甚深義故。

    十未曾有者。

    梵雲阿浮達磨。

    亦雲希法一德業殊異故。

    如佛。

    初生即行七步。

    斯經不起而升四天等。

    二法體希奇故。

    謂說佛菩薩不共功德。

    經文非一。

    十一譬喻者。

    梵雲阿波陀那。

    一為深智。

    說似令解真故。

    如法華雲。

    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如出現品一一喻明。

    二為淺識就彼取類誘令信故。

    如為擔人說二蘊等。

    此經所無。

    雜集通說。

    為令本義得明了故。

    十二論義者。

    梵雲優波提舍。

    一以理深故。

    二義不了故。

    并須循環研核。

    或佛自說或菩薩相論。

    如問明品等。

    此之十二。

    于大于小為局為通。

    若皆大者則違涅槃等文。

    涅槃第三雲。

    護大乘者受持九部。

    法華第一雲。

    我此九部法随順衆生說。

    瑜伽等論說聲聞藏。

    無有方廣。

    然諸經論。

    且約一相故作是說。

    如實說者。

    大小皆具。

    如深密中。

    菩薩依十二分教修奢摩他。

    瑜伽二十一雲。

    佛為聲聞一一具演十二分教。

    而涅槃說大但有九者。

    依三部中之小相故。

    謂因緣中取因事制戒。

    于譬喻中依為誘引。

    于論議中約非了義。

    法華九部小者。

    三相大故。

    于記别中取記作佛。

    自說之内依不請友。

    方廣之中依廣大利樂。

    其正法廣陳通大通小。

    然契經。

    望餘總相略相則許通。

    有别相則無。

    應頌諷頌本事本生。

    互望并無。

    本事本生望于記别亦是互無。

    自說因緣容得互有。

    如因事說不由請故。

    除上所除餘皆互有。

    此經之中具足十二。

    已如上引。

    十二分教義已略周。

    有欲廣知。

    如涅槃十五。

    雜集十一。

    瑜伽八十一等說。

    言一三昧種種性者。

    如一定中。

    凡小權實多差别故。

    又一多即入故。

    三此念下明能念勝相。

    于中十句。

    一靜慮相應故。

    二無漏俱轉故。

    三淨信俱故。

    四了了知故。

    五不取相故。

    六離分别故。

    七離所知故。

    八與慧俱故。

    九具上諸德故。

    十離上諸過故。

    四菩薩住此下明念益相。

    亦有十句。

    既世與出世皆念故。

    能離過成德并顯可知。

    第九持藏。

    釋相中三。

    初别舉文義顯長時持。

    二持一佛下。

    遍舉諸法顯能廣持。

    所持即前所念之法。

    三佛子下辨能持德量。

    文有十句。

    一大之無外。

    二廣能虛受。

    三深難至底。

    四四邊絕相。

    五外無能制。

    六體無分量。

    七用無窮盡。

    八内含衆德。

    九因徹果源。

    十餘無能究。

    第十辯藏文有四别。

    謂征釋結歎。

    釋相中四。

    初總舉體用雙照事理。

    二種實相名深智慧。

    二說一品下顯能廣演。

    三或一日下明長時演。

    二先正明。

    後征釋。

    以是十藏之終故說具前十藏。

    近接總持。

    複舉陀羅尼門。

    四其說法下彰辯之德。

    亦有正明征釋可知。

    四歎勝中文有十句。

    義該七辯。

    一無窮盡是豐義味辯。

    一一句中出多事理故。

    二即捷辯。

    欲言即言無分段故。

    三無疏謬辯。

    不以邪錯間深理故。

    四無斷辯。

    相續連環故。

    五應辯。

    應時應機無變異故。

    六迅辯。

    迅若懸河無隔礙故。

    已下四句。

    即一切世間最上妙辯。

    此辯有五德。

    一甚深如雷即第八句。

    二清徹遠聞故不退轉。

    即第七句。

    三其聲哀雅。

    如迦陵頻伽故。

    能普入一切佛法。

    即第十句。

    四能令衆生入心敬愛。

    五其有聞者歡喜無厭故。

    難可得入上二即第九句。

    上來第三依章别釋竟。

    第四佛子下。

    總歎十藏勝能分三。

    初标歎二征釋。

    釋有十句攝為五對。

    一下化上求。

    二豎窮橫遍。

    三舍相契實。

    四無變善攝。

    五外護内明。

    三是為下結歎。

    此後應有偈等或是略無。

    多是經來未盡。

    第四會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