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三

關燈
雲如幻。

    六疑雲身若如幻何有報類不同。

    釋雲如心。

    此二三義如前影說。

    七總結可知。

    上來古德之釋。

    既二經小異略加添改。

    然其所解似過穿鑿。

    亦是一塗。

    二又作下遍周虛空起加行故。

    所以不着。

    初明處廣。

    念念明達彰其解廣。

    正念現前是不着因。

    第三結行成滿中分三。

    初結自行成。

    二為化下結利他行成 三何以下征釋雙結二行成就。

    利他中三。

    初總顯教化無疲。

    次無疲厭故下。

    别示無厭之相。

    其中施設者。

    随方儀式異故。

    和合者善惡緣會故餘可知。

    後不令下結成無著。

    三征釋雙結可知。

    第八難得行體即是願。

    就釋相中文分二别。

    前明自分行。

    後明勝進行。

    然此二行。

    各攝上求下化之願。

    略無神通。

    今初分四。

    初明自行次辨利他。

    第三雙結二行動寂無礙。

    第四雙非二行拂迹入玄。

    初中分三。

    一明修成善根。

    二顯善根行相。

    三行成利益。

    今初也。

    斯即起行所依。

    善謂順理益物。

    根謂增上生長。

    獲之在己故名成就。

    文有十句。

    初總餘别。

    總具後九受難得名。

    二此菩薩下顯善根行相。

    亦有十句。

    如次對前。

    謂由得最勝解。

    故受難得名等。

    亦可。

    有難得根能有勝解。

    又亦以後一行成前十善。

    随前一善具後十行。

    而别配分明。

    三是菩薩下行成利益。

    文中先結前後。

    于念念下顯益。

    于中初自益。

    能轉生死成大智益。

    不舍大願成大悲益。

    若有已下顯能益他。

    由前自行成此能益。

    夫正利他。

    第二此菩薩下辨利他行。

    文分為三。

    謂法喻合。

    今初。

    謂有大智故了衆生非有。

    則不住生死。

    有大悲故不舍衆生界。

    則不住涅槃。

    大悲般若互相輔翼。

    成無住道。

    二喻中。

    初句喻能化人。

    次三句喻悲智不住之行相。

    後而能下三句。

    喻不住之功能。

    初二句正喻功能。

    以往返不息一句。

    結能度所以。

    三法合中二。

    先正合後征釋。

    前中具合三段。

    生死即此岸。

    涅槃合彼岸。

    合上中流。

    亦言生死者。

    以發心之後成佛之前。

    十地三賢尚居二死。

    是以中流即是生死。

    故雲生死中流。

    非生死涅槃之中間。

    名生死中也。

    文旨顯然。

    晉譯失旨不應廣引。

    有以煩惱為中流。

    約其漂溺從因說也。

    有以聖賢為中流約受生死之人也。

    有以中道為中流約觀行說并不應住。

    安隐已下涅槃之德。

    常故安隐。

    樂故無畏。

    我故無憂淨則無惱。

    亦不已下廣明以智導悲。

    合前往返無休息義。

    謂由不住着故。

    所以往返運濟無休。

    及顯法中非有不舍之義。

    謂非唯悲故不舍。

    亦由了其非有無可舍故。

    則終日度而無度也。

    初句總明。

    不舍下别有五對十句。

    初一多對。

    已化未化俱有舍着二義思之。

    二增減對。

    化之成道生界不減。

    不從化者生界不增。

    此約多人相望。

    三約一人。

    果起不生惑盡非滅。

    四謂空為盡謂有為長。

    五一對總結。

    四對不亡并名為二。

    今無分别契本不二。

    第二征釋中文有兩番。

    前番正征不着。

    後番重征前義。

    今初也。

    先征意雲。

    現化衆生有增有減。

    而言不着。

    其故何耶。

    釋意雲。

    以菩薩深觀生界。

    同于法界無增等故。

    所以不著文中。

    初二句總。

    上句是不異義故雲如也。

    下句是相即義故雲無二。

    後無二法中下。

    别彰無二之相。

    即屬對上文。

    無取依着釋不分别。

    餘文相顯。

    此文昭著。

    而末學之徒。

    但謂一分衆生不成佛。

    故名不減生界。

    深可悲哉。

    第二番重征意雲。

    何以生界即同法界。

    釋雲。

    一切諸法皆同法界。

    豈獨衆生而不同也。

    第三菩薩如是下。

    雙結二行動寂無礙。

    亦名無盡心行。

    有法喻合。

    法中十句。

    初二牒前起後。

    既方便深入故性相無礙。

    住于下餘有八對。

    正顯行相。

    一約起行之身。

    二了法藥。

    三識根緣。

    四遊佛刹。

    五達佛法。

    六深契離言不舍言說。

    七無求離欲而萬行爰修。

    前七明即寂之用。

    八常勤下一對。

    明即用之寂。

    亦通顯所由由勤修故。

    涉權入法界故常寂。

    二喻中。

    木喻法界火喻所成身智。

    火事喻悲化。

    無邊本火不滅喻身智常湛。

    三合可知。

    第四非究竟下雙非二行拂迹入玄者。

    然初自行。

    雲能轉生死而不舍大願。

    已有權實雙行。

    而謂多明照體大智。

    次利他之中。

    既雲無住運濟。

    則悲智相導。

    而多似起用大悲。

    次複以導悲之智遣彼着心。

    複似悲智二心行有前後故。

    第三段辨動寂雙行。

    則理無不盡。

    而猶慮物。

    謂二事不融故。

    此明形奪兩亡權實無寄。

    豈唯十行菩薩修行善巧。

    彌顯功德林悲濟之深。

    文有五對十句。

    然其所非之法。

    即前權實二行。

    且如究竟即實。

    不究竟即權。

    今乃雙非者。

    實即權故非究竟。

    權即實故非不究竟。

    又但言非究竟。

    非謂有不究竟。

    故亦非之。

    是則借權以遣實。

    實去而權亡。

    借實以破權。

    權亡實不立。

    言窮慮絕何實何權。

    體本寂寥孰非孰是。

    唯蕭然無寄理自玄會。

    故辨雙非非有雙非可立。

    然雙非是遮雙是為照。

    即遮而照故雙非即是雙行。

    即照而遮雙行即為雙遣。

    總前諸段理極于斯。

    下諸句中皆仿于此。

    二對所化。

    能所取寂故非是取。

    了知心行故非不取。

    三約化處。

    不着世界故非是依。

    依刹現身故非無依。

    亦約所證智。

    無分别而善入故四約化法。

    深達義理故非世法。

    随世語言故非佛法。

    五證離欲際故非凡夫。

    不斷菩薩行故非得果。

    第二菩薩成就下。

    明勝進行。

    文分為二。

    初明慧行。

    後菩薩如是下辨悲行。

    今初分二。

    先牒前自分行。

    後不說